作为一名 java 开发,对 spring 框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spring 支持的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缩写为ioc)和面向切面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缩写为aop)早已成为我们的开发习惯,仿佛 java 开发天生就该如此。人总是会忽略习以为常的事物,所有人都熟练使用 ioc 和 aop,却鲜有人说得清楚到底为什么要用 ioc 和 aop。
技术肯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诞生,要弄清楚为什么使用 ioc 和 aop,就得先弄清楚不用它们会碰到什么问题。
一、ioc
我们现在假设回到了没有 ioc 的时代,用传统的 servlet 进行开发。
1. 传统开发模式的弊端
三层架构是经典的开发模式,我们一般将视图控制、业务逻辑和数据库操作分别抽离出来单独形成一个类,这样各个职责就非常清晰且易于复用和维护。大致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webservlet ( "/user" )
public class user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 用于执行业务逻辑的对象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new userserviceimpl();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 ...省略其他代码
// 执行业务逻辑
userservice.doservice();
// ...返回页面视图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用于操作数据库的对象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 new userdaoimpl();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ervice() {
// ...省略业务逻辑代码
// 执行数据库操作
userdao.doupdate();
// ...省略业务逻辑代码
}
}
|
1
2
3
4
5
6
|
public class userdaoimpl implements userdao{
@override
public void doupdate() {
// ...省略jdbc代码
}
}
|
上层依赖下层的抽象,代码就分为了三层:
业界普遍按这种分层方式组织代码,其核心思想是职责分离。层次越低复用程度越高,比如一个 dao 对象往往会被多个 service 对象使用,一个 service 对象往往也会被多个 controller 对象使用:
条理分明,井然有序。这些被复用的对象就像一个个的组件,供多方使用。
虽然这个倒三角看上去非常漂亮,然而我们目前的代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只做到了逻辑复用,并没有做到资源复用。
上层调用下一层时,必然会持有下一层的对象引用,即成员变量。目前我们每一个成员变量都会实例化一个对象,如下图所示:
每一个链路都创建了同样的对象,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本应多个 controller 复用同一个 service,多个 service 复用同一个 dao。现在变成了一个 controller创建多个重复的 service,多个 service 又创建了多个重复的 dao,从倒三角变成了正三角。
许多组件只需要实例化一个对象就够了,创建多个没有任何意义。针对对象重复创建的问题,我们自然而然想到了单例模式。只要编写类时都将其写为单例,这样就避免了资源浪费。但是,引入设计模式必然会带来复杂性,况且还是每一个类都为单例,每一个类都会有相似的代码,其弊端不言自明。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不在意“这点”资源浪费了,我服务器内存大无所谓,我只求开发便捷痛快不想写额外的代码。
确实,三层架构达到逻辑复用已经非常方便了,还奢求其他的干什么呢。但就算不管资源问题,目前代码还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变化的代价太大。
假设有 10 个 controller 依赖了 userservice
,最开始实例化的是 userserviceimpl,后面需要换一个实现类 otheruserserviceimpl
,我就得逐个修改那 10 个 controller,非常麻烦。更换实现类的需求可能不会太多,没多大说服力。那咱们看另一个情况。
之前咱们演示的组件创建过程非常简单,new 一下就完了,可很多时候创建一个组件没那么容易。比如 dao 对象要依赖一个这样的数据源组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public class userdaoimpl implements userdao{
private mydatasource datasource;
public userdaoimpl() {
// 构造数据源
datasource = new mydatasource( "jdbc:mysql://localhost:3306/test" , "root" , "password" );
// 进行一些其他配置
datasource.setinitiasize( 10 );
datasource.setmaxactive( 100 );
// ...省略更多配置项
}
}
|
该数据源组件要想真正生效需要对其进行许多配置,这个创建和配置过程是非常麻烦的。而且配置可能会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经常更改,这时候你就需要修改每一个依赖该组件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还只是演示了一个数据源的创建配置过程,真实开发中可有太多组件和太多配置需要编码了,其麻烦程度堪称恐怖。
当然,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入设计模式来解决,不过这样一来又绕回去了:设计模式本身也会带来复杂性。这就像一种死循环:传统开发模式编码复杂,要想解决这种复杂却得陷入另一种复杂。难道没有办法解决了吗?当然不是的,在讲优秀解决方案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目前出现的问题:
- 创建了许多重复对象,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 更换实现类需要改动多个地方;
- 创建和配置组件工作繁杂,给组件调用方带来极大不便。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同一个原因:组件的调用方参与了组件的创建和配置工作。
其实调用方只需关注组件如何调用,至于这个组件如何创建和配置又与调用方有什么关系呢?就好比我去餐馆只需点菜,饭菜并不需要我亲自去做,餐馆自然会做好给我送过来。如果我们编码时,有一个「东西」能帮助我们创建和配置好那些组件,我们只负责调用该多好。这个「东西」就是容器。
容器这一概念我们已接触过,tomcat 就是 servlet 的容器,它帮我们创建并配置好 servlet,我们只需编写业务逻辑即可。试想一下,如果 servlet 要我们自己创建,httprequest、httpresponse 对象也需要我们自己配置,那代码量得有多恐怖。
tomcat 是 servlet 容器,只负责管理 servlet。我们平常使用的组件则需要另一种容器来管理,这种容器我们称之为 ioc 容器。
2. 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
控制反转,是指对象的创建和配置的控制权从调用方转移给容器。好比在家自己做菜,菜的味道全部由自己控制;去餐馆吃饭,菜的味道则是交由餐馆控制。ioc 容器就担任了餐馆的角色。
有了 ioc 容器,我们可以将对象交由容器管理,交由容器管理后的对象称之为 bean。调用方不再负责组件的创建,要使用组件时直接获取 bean 即可:
1
2
3
4
5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autowired // 获取 bean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
|
调用方只需按照约定声明依赖项,所需要的 bean 就自动配置完毕了,就好像在调用方外部注入了一个依赖项给其使用,所以这种方式称之为 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缩写为 di)。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是一体两面,都是同一种开发模式的表现形式。
ioc 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我们刚刚总结的问题:
对象交由容器管理后,默认是单例的,这就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
若要更换实现类,只需更改 bean 的声明配置,即可达到无感知更换:
1
2
3
4
5
6
7
8
9
|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
// 将该实现类声明为 bean
@component
public class other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
|
现在组件的使用和组件的创建与配置完全分离开来。调用方只需调用组件而无需关心其他工作,这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开发效率,也让整个应用充满了灵活性、扩展性。
这样看来,我们如此中意 ioc 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aop
我们再来假设没有 aop 会怎样。
1. 面向对象的局限性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缩写:oop)的三大特性:封装、继承、多态,我们早已用得炉火纯青。oop 的好处已无需赘言,相信大家都有体会。这里咱们来看一下 oop 的局限性。
当有重复代码出现时,可以就将其封装出来然后复用。我们通过分层、分包、分类来规划不同的逻辑和职责,就像之前讲解的三层架构。但这里的复用的都是核心业务逻辑,并不能复用一些辅助逻辑,比如:日志记录、性能统计、安全校验、事务管理,等等。这些边缘逻辑往往贯穿你整个核心业务,传统 oop 很难将其封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ervice() {
system.out.println( "---安全校验---" );
system.out.println( "---性能统计 start---" );
system.out.println( "---日志打印 start---" );
system.out.println( "---事务管理 start---" );
system.out.println( "业务逻辑" );
system.out.println( "---事务管理 end---" );
system.out.println( "---日志打印 end---" );
system.out.println( "---性能统计 end---" );
}
}
|
为了方便演示,这里只用了打印语句,就算如此这代码看着也很难受,而且这些逻辑是所有业务方法都要加上,想想都恐怖。
oop 是至上而下的编程方式,犹如一个树状图,a调用b、b调用c,或者a继承b、b继承c。这种方式对于业务逻辑来说是合适的,通过调用或继承以复用。而辅助逻辑就像一把闸刀横向贯穿所有方法,
如图
这一条条横线仿佛切开了 oop 的树状结构,犹如一个大蛋糕被切开多层,每一层都会执行相同的辅助逻辑,所以大家将这些辅助逻辑称为层面或者切面。
代理模式用来增加或增强原有功能再适合不过了,但切面逻辑的难点不是不修改原有业务,而是对所有业务生效。对一个业务类增强就得新建一个代理类,对所有业务增强,每个类都要新建代理类,这无疑是一场灾难。而且这里只是演示了一个日志打印的切面逻辑,如果我再加一个性能统计切面,就得新建一个切面代理类来代理日志打印的代理类,一旦切面多起来这个代理类嵌套就会非常深。
面向切面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缩写为 aop)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诞生的技术。
2. 面向切面编程
aop 不是 oop 的对立面,它是对 oop 的一种补充。oop 是纵向的,aop 是横向的,两者相结合方能构建出良好的程序结构。aop 技术,让我们能够不修改原有代码,便能让切面逻辑在所有业务逻辑中生效。
我们只需声明一个切面,写上切面逻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aspect // 声明一个切面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aspect {
// 原业务方法执行前
@before ( "execution(public void com.rudecrab.test.service.*.doservice())" )
public void methodbefore() {
system.out.println( "===aspectj 方法执行前===" );
}
// 原业务方法执行后
@afterreturning ( "execution(* com.rudecrab.test.service..doservice(..))" )
public void methodaddafterreturning() {
system.out.println( "===aspectj 方法执行后===" );
}
}
|
无论你有一个业务方法,还是一万个业务方法,对我们开发者来说只需编写一次切面逻辑,就能让所有业务方法生效,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开发效率。
三、总结
ioc 解决了以下问题:
- 创建了许多重复对象,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 更换实现类需要改动多个地方;
- 创建和配置组件工作繁杂,给组件调用方带来极大不便。
aop 解决了以下问题:
切面逻辑编写繁琐,有多少个业务方法就需要编写多少次。
以上就是java开发到底为什么要用 ioc 和 aop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java ioc和aop的资料请关注服务器之家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