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眼睛因为过度劳累而状况频出的时候,许多人没有选择极目远眺、眼保健操、充分睡眠等简单易行的养眼方式,而是求助于各种护眼工具。于是,在视疲劳成为常见眼病之后,护眼市场产品层出不穷:护眼灯、眼贴、眼保仪、近视回归镜、防紫外线太阳镜、眼药水等。不过,在眼科专家和光学专家眼中,这些产品原形毕露:有的对眼睛有害无益,有的功效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
谎言一:护眼灯设下"无频闪"骗局
目前,市场上护眼灯产品琳琅满目,多数打着"通过调节频闪护眼"的概念。上海和平眼科医院专家表示,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最新国家标准的肯定——2008年9月1日实施的《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中明确提道:"高频闪烁(大于融合频率的闪烁)影响视觉研究的工作成果尚不能肯定。"
眼科专家介绍:"护眼灯的原理是将光输出波动频率大大提高,快到人眼难以察觉的频率,眼睛跟不上它的速度,会误以为无波动,但其实波动是仍存在的,所以商家以此宣传自己的灯能护眼有偷换概念的嫌疑,究竟有没有护眼效果,要打个问号,宣传其有改善和预防近视的疗效,更无从谈起。"
专家表示,采用了高频电子镇流器的护眼灯,很可能因为镇流器的高频震荡而伴随产生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对人体无益。此外,台灯的颜色最好选择柔和的暖色如黄色,而不是冷色;灯光的亮度不要调得太强,因为瞳孔在太强的光线下会持续收缩,光线聚集在瞳孔一处,会刺伤眼睛。
谎言二:眼贴能清除"眼部垃圾"
目前市场上风靡着各类护眼眼贴,大都号称可以调节视力、恢复眼睛健康、清除眼部垃圾,但在中医和西医都未获得实际支持。
从中医理论上讲,上述药材确实有描写的这些功效,但问题在于,在眼贴中使用这些药材,不代表它们的功效一定可以发挥出来,因为这涉及很复杂的透皮给药技术。厂家所设计的眼贴中究竟有多少成分能被皮吸收,即使吸收了是否能真正舒经活络,都得打个问号,何况这类眼贴都不是药品,而是化妆品,宣传类似治疗功效并不可信。
在医学上没有"排除眼部垃圾"一说。对于这类产品,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买来贴一贴未尝不可,其实用冷热毛巾交替敷眼也有舒经活络的放松效果,而如果是用来治病则不要寄希望于眼贴类产品。
谎言三:眼药水谁用谁闪亮
由于视疲劳的患者越来越多,眼药水也成了不少人随身携带的必备物品,在感觉眼睛干涩或不舒服时滴上两滴,顿时觉得滋润又清爽。殊不知,眼睛"闪亮"了,眼病也可能随之而来。
市面上的眼药水类型众多,有的含有抗生素、有的含有激素、有的含有防腐剂,大部分有收缩血管的功能,使消费者觉得眼睛不红了、舒服了,但如果频繁使用、点得过多,使眼球不时感觉到来自眼药水的滋润,慢慢地就不分泌泪液,大量使用眼药水将致使泪腺自身的调节紊乱、功能萎缩,反而导致干眼症,而很多人在患上干眼症后,更加变本加厉地点眼药水去解决,使情况更加恶化。
眼科医生表示,防腐剂的不良反应如果长期蓄积,会使眼睛犹如花坛里被碱化的泥土,患上"药物中毒性结膜炎"。因此,除了一部分眼睛有炎症或疾病的消费者必须使用眼药水之外(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健康人群应尽量少使用眼药水,如果有需要则是有针对性地购买,而不是对眼药水形成依赖。
谎言四:回归镜可降低近视度数
市场上宣传有治疗近视功效的"回归镜"得到了不少近视消费者的拥护。查询后得知,近视回归镜宣称的治疗原理是:"绝大多数近视是因为长时间看近造成的,回归镜反其道而行之,采用长时间望远进行治疗,必然会增加远视力,降低近视度数,并不同程度恢复视力。"
这类"近视回归镜"对近视的治疗效果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实验数据支撑,没有临床案例佐证其效果,没有从医学角度获得证实。
回归镜其实就是特殊的老花镜演变而来,但结构比老花镜复杂。戴上回归镜看远可以放松眼睛,对假性近视度数的加深也许有延缓作用,对真性近视从理论上讲没有治疗效果。而裸视看远一样可以放松眼睛,回归镜究竟能不能治疗近视很难说,而且长期佩戴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有明显斜视、弱视、屈光参差严重者佩戴回归镜,很可能会加重症状——在长期疗效不明朗而不良反应却不能避免的情况下,还需慎重选择。"
谎言五:眼保仪能治疗真性近视
市场上眼保仪、眼保姆、眼护士类产品种类繁多,而且多数都宣称能够治疗近视。不过专家指出,这类仪器对真性近视基本没有治疗效果,而且国家没有统一标准,所以依旧不能盲目选择和依赖。
眼保仪的原理与回归镜有类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它不仅让人看远,还让人看近,通过远近交替调节睫状肌,它的内部通常设置了一个有节律的、往返移动的目标图像,配合以按摩、音乐,被动地使睫状肌实现锻炼和放松,"这样可以避免睫状肌持续收缩,对假性近视有暂时缓解的效果,但不能消除或改善已经发生的真性近视。"
对于眼保仪类产品,由于相关标准缺乏,厂家要获得批号和进行生产并不难,消费者不能盲从、听信广告。其实真性近视并不能通过眼保仪恢复,而假性近视则可以通过自然的做眼保健操、远眺、穴位刺激按摩等方法,防止其向真性近视发展,并不一定要借助眼保仪,以免产生副反应。"总体来说,近视患者不要轻信市面上的各类仪器,而不及时就医,耽误正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