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类: 头文件用于保存类的声明;定义文件保存程序的实现。
2. 分离编译模式:允许在一个编译单元(.cpp文件)中定义函数、类型、类对象等,然后在另一个编译单元中引用它们。编译器处理完所有的编译单元后,链接器接下来会处理所有指向extern符号的引用(有时为缺省),从而生成单一可执行文件。
3. 模板类型:模板类性不是一种实类型,它必须等到类型绑定后才能确定最终类型,所以在实例化一个模板时,必须要能够让编译器“看到”在哪里使用了模板,而且必须看到模板确切的定义,而不仅仅是它们的声明,都则不能顺利地产生编译代码。因此,标准会要求模板的实例化与定义体放到同一编译单元中。
4. 三种方法:(1)模板的声明和定义都放置在同一个.h文件中(最好):// Temp.htemplate <class T>class Temp{public:
template <class T>void Temp<T>::set_value(const T & rT){
(2)声明和实现分离,包含.cpp文件:// Temp.htemplate <class T>class Temp{public:
// Temp.cpp#include "Temp.h"
template <class T>void Temp<T>::set_value(const T & rT){
// main.cpp#include "Temp.cpp"
注意:不是所有编译器都支持此做法。
(3)使用export使声明实现分离:// Temp.htemplate <class T>class Temp{public:
// Temp.cpp#include "Temp.h"
export template <class T>void Temp<T>::set_value(const T & rT){
// main.cpp#include "Temp.h"
注意:并非所有编译器都支持export关键字,且性能太差。
5. export原理:在编译过程中,编译器会像.NET和Java那样,为模板实体生成一个“中间伪代码(IPC)”,使其他编译单元在实例化时可以找到定义体;而在遇到实例化时,则根据指定的实参再将此IPC重新编译,从而达到分离编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