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Laxcus最早源于一个失败的搜索引擎项目,项目最后虽然终止了,但是项目中的部分技术,包括FIXP协议、Diffuse/Converge算法、以及很多新的数据处理理念却得以保留下来,这些成为后来研发Laxcus的基础。此后又经历过一些海量数据处理项目,因为时代和行业的变化,用关系数据库做底层存取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不断扩张的业务需要,于是希望改用能够支持海量数据处理的软件,然后在其之上结合实际应用做进一步整合。项目完成后,在推广和使用中遇到了很多阻碍。这里面除了产品本身的一些问题外,更多的困难来自于用户本身,当用户已经熟悉了关系数据库,习惯了SQL的数据表达方式,再让他们去适应一种新的数据产品和新的处理方式,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同时,用户普遍的想法是少花钱多办事,希望在即有硬件基础设施不变、不增加或者少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得到更多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些情况都最终促成了开发Laxcus的动因,被纳入了开始的设计中。在随后的开发过程中,又逐步融入了一批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比如多个域集群并行、负载自适应、混合数据存储、分布描述语言、分布任务组件、事务管理、各种容错处理、安全管理。在过去几年里,陆续推出了几个版本,并且一步步发展而来,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比较完整和通用的大数据管理系统。
Laxcus针对的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大规模数据处理,且着眼于未来的超大规模数据处理环境。为了实现易用性,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项要求就是简约化的数据操作处理。这包括了更低成本的硬件、快速的布署、容易的维护、简单的开发和操作。使用户能够以轻松的心情完成大数据处理,在使用体现上,感觉更接近于数据库,而不是什么新的数据产品。以此减少学习压力,提高使用效率。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要素是,现实世界的事物之间是存在“关系”的,数据的本质就是这种“事物”和“关系”的关联反映,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组织、处理数据,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和定势。
因此,与当下很多大数据产品不一样的是,Laxcus一开始就着力于实现下一代的大规模数据处理,要求在一个产品里做到大数据功能的全体系集成,提供超大规模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轻量化的管理和易操作性,所有这些都促使其本身有着很多属于自己的特点。
比如,Laxcus使用实时映像系统来管理元信息,进行元信息的动态实时映像,来实现集群节点间的数据交互。元信息在系统运行中产生,在网络之间传递,在内存里驻留,不会写入磁盘,被不定时地被刷新,总是保证处于最新状态。且因为它的数据量小,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对运行环境构成什么影响,因此能够做到实时的数据追踪和数据处理。
Diffuse/Converge网络计算算法在Laxcus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分布环境下的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关键。目前已经实现了抽象和模块化处理,用户只需要调用API接口,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分布的、大型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减轻了开发者工作的同时,也减少了运行中出错的机率。除非对算法运行机理本身有兴趣,可以直接去看源代码。
分布计算过程中的数据量平均分配的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数据量平均分配后,体现出的效果就是处理时间的基本一致性。让每一个用户快速脱离计算环境,将计算资源留给后续业务,这对保证集群高效处理来说十分关键。另外,数据传输采用“拉(pull)”,而不是“推(push)”的处理方式,是保证数据平衡很重要的一条准则。
目前在Diffuse/Converge算法接口的基础上,已经提供了多种分布计算工作,其中包括嵌套检索(SUB SELECT)和连接(JOIN)服务。
在Laxcus体系中,索引的概念保留下来,被赋予新的含义。其中一部分融入到元数据中,实现了集群环境下的快速的数据定位,另一部分运用在数据存储模型中。
基于对“关系”的这项重要指标的考量,Laxcus同时采纳了行/列两种存储模型。行存储基本是延续了关系数据库的即有方案。列存储则进行了大的改进,实际上取消了索引这个在数据检索时的中间环节,达到了减少了数据存量和提高检索效率的目的。在数据计算时,行/列存储按照指令要求在存储层面进行多种逻辑关系的复合检索处理,数据能够以列为单位*分割组合,最大限度减少输出时的冗余数据。还有,Laxcus通过以多集群的协同并行工作方式来提高存储计算数量、数据格式全部采用二进制提高计算效率、延续了数据库的组织体系结构、实时的全网数据处理,这些在实际应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