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分析模型地核心是“数据字典”它描述软件使用或产生的所有数据对象。围绕着这个核心有3种不同的图:
”数据流图”指出当数据在软件系统中移动时怎样被变换,以及描绘变换数据流的功能和子功能,用于功能建模。
“实体-关系图’”(E-R图)描绘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于数据建模。
“状态转换图”指明了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系统行为,用于行为建模。
2.1 功能建模
功能建模的思想就是用抽象模型的概念,按照软件内部数据传递和变换的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直到找到满足功能要求的可实现的软件为止。功能模型用数据流图来描述。数据流图(简称DFD图)就是采用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根据结构化需求分析采用的“自顶向下,由外到内,逐层分解”的思想。先画出系统顶层的数据流图,然后再逐层画出低层的数据流图。
2.2 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的思想是在较高的抽象层次(概念层)上对数据库结构进行建模。数据模型用实体关系图来描述。
实体-关系图(简称E-R图)可以明确描述待开发系统的概念结构数据模型。对于较复杂的系统,通常要先构造出各部分的E-R图,然后将各分E-R图集合成总的E-R图,并对E-R图进行优化,以得到整个系统的概念结构模型。
2.3 行为建模
结构化分析方法应当遵循准则:
(1)必须理解并描述问题的信息域一一建立数据模型;
(2)必须定义软件应完成的功能–.建立功能模型;
(3)必须描述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软件行为–建立行为模型。
状态转换图(简称为状态图)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的行为。
1.状态
状态是任何可以被观察到的系统行为模式,一个状态代表系统的一-种行为模式。初态、终态和中间状态。
2.事件
事件是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的事情,它是对引起系统做动作或(和)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的外界事件的抽象。状态变迁通常是由事件触发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在表示状态转换的箭头线上标出触发转换的事件表达式。如果在箭头线上未标明事件,则表示在源状态的内部活动执行完之后自动触发转换。
3.实例
2.4 数据字典
如前所述,分析模型包括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行为模型。数据字典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定义在分析模型中出现的数据对象及控制信息的特性,给出它们的准确定义,包括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项、数据加工,以及数据源点、数据汇点等。数据字典成为将分析模型中的3种模型黏合在一起的“黏合剂”,是分析模型的“核心”。
2.5 加工规格说明
在对数据流图的分解中,位于最底层数据流图的数据处理,也称为基本加工或原子加工,对于每一个基本加工都需要进一一步说明,这称为加工规格说明,也称为处理规格说明。在编写基本加工的规格说明时,主要目的是要表达“做什么”,而不是“怎样做”。加工规格说明- -般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