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

时间:2025-01-20 17:15:43

第七章:

操作系统面临的威胁:

1、机密性威胁

2、完整性威胁

3、可用性威胁

操作系统中常见的机密性威胁:窃听、后门、间谍软件、隐蔽通道

主体:操作系统中主动的实体称为主体,即某种行为的发起实体,包括用户、用户组、进程等

客体:操作系统中被动的实体,是主动行为的接收者,包括信息实体、设备实体和进程等

系统漏洞分类:

1、可能导致获取系统机制权的漏洞

2、可能导致获取隐私信息的漏洞

3、可能导致拒绝服务式攻击的漏洞

基础:分析操作系统安全性

依据:特定的安全等级标准

采用:安全策略、安全模型、安全机制

功能:有效消除功能可能的安全风险

安全系统研发方式:

1、完全自主开发

2、对有操作系统进行安全修改和安全增强,以期达到特定的安全等级

从安全角度划分,软件可分为:可信安全(包括后两个)、良性安全、恶意安全

安全内核概念:安全操作系统中实现安全策略的技术

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一组规则,安全模型是一种框架

安全模型:形式化、非形式化

安全策略:军事安全策略(例如:blp模型)、商业安全策略(例如:biba)

简单安全特性规则:即主体只能向下读,不能向上读

特性规则:即主体只能向上写,不能向下写

写和执行安全规则:

客体完整性级别<=主体完整性级别时,主体才可以写客体

主体1完整性级别<=主体2完整性级别时,则主体S1才能够执行主体S2

主体和客体拥有相同的完整性级别时,主体可以同时对客体进行“读”和“写”操作

认证机制:标识与鉴别用户身份

授权机制:检查其是否拥有使用本机资源的权限及有哪些访问权限

授权机制功能:授权和确定存取控制

访问控制机制:自主存取控制机制(权能表、口令表、前缀表、存取控制表)、强制存取控制机制

加密机制(数据加密技术):数据传输加密技术(链加密、端加密)、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文件级加密【对单个文件】、驱动器级加密【对逻辑驱动器上的所有文件】)

加密机制功能:机密性、鉴别性(非伪造)、完整性(无修改)、防抵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