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性回归模型

时间:2024-12-20 07:49:30

1、主要解决问题类型

1.1 预测分析(Prediction)

线性回归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变量(通常称为因变量或响应变量)的值,基于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自变量或预测变量)。例如,根据房屋的面积、位置等因素预测房价。

1.2 异常检测(Outlier Detection)

线性回归可以帮助识别数据中的异常值。异常值可能会影响回归模型的准确性,因此检测和处理异常值是线性回归分析的重要一环。

1.3 关联分析(Association)

线性回归可以帮助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和方向。它可以显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以及相关性的强度。

2、线性回归模型

2.1 什么是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表达式: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y 是因变量(要预测的目标)
  • x1,x2,…,xp 是自变量(特征或解释变量)
  • β0,β1,…,βp 是模型的参数,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 ϵ 是误差项,表示模型无法解释的随机误差。

2.2 如何判断某个问题是否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模型?

  1. 线性关系假设:线性回归模型假设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因此,首先需要检验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大致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初步判断。
  2. 连续性和正态性假设: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设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连续的,并且误差项 ϵ 是独立同分布的,并且服从正态分布。如果数据违反这些假设,可能需要考虑其他类型的模型。
  3. 数据量:通常来说,线性回归对数据量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如果数据量非常少或者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可能需要考虑更复杂的模型。
  4. 预测的需求:如果任务是预测一个连续的数值型目标变量,而且认为这些预测可以通过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来实现,那么线性回归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2.3 NILM中的线性回归模型

2.3.1 负载识别问题

在NILM中,负载识别是一个核心问题,即通过总电力消耗数据来识别和分离出各个电器的能耗。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

问题描述: 根据总电力消耗(因变量)和不同电器的特征(自变量,如电流波形、功率特征等),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每个电器的能耗。

实际案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家庭的总电力消耗数据以及每个电器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功率特征。我们可以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拟合这些数据,从而识别出在该家庭中运行的各种电器,比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等。

求解过程如下

1. 数据的收集与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如下数据:

  • 总电力消耗数据: 在监测点(例如家庭电表)上采集的总电力消耗时间序列数据。
  • 各个电器的特征数据: 这些特征数据可以包括电器的功率特性、波形数据(如电流波形)、电压特征等。这些数据通常是通过传感器或NILM系统采集的。

2. 模型设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P(t) 是在时刻 ???? 的总电力消耗
  • Xi(t) 是第 ???? 个电器的特征数据,如功率特征
  • βi 是模型的系数,表示第 ???? 个电器的能耗
  • ϵ(t) 是误差项,表示模型无法解释的随机误差。

3. 模型拟合

接下来的步骤是通过拟合模型来估计系数 ????????,这里使用最小二乘法来优化模型参数。
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按照上述步骤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例如,可以使用Python中的Scikit-Learn库来实现: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import numpy as np

# 假设已经有了总电力消耗数据 P 和电器特征数据 X

# 创建线性回归模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 拟合模型
model.fit(X, P)

# 打印模型系数(电器的能耗)
print("Coefficients (beta):", model.coef_)
print("Intercept (beta_0):", model.intercept_)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4. 模型评估与验证

完成模型拟合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和验证:

  • 评估模型拟合度: 通过比较模型预测的总电力消耗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模型的拟合度。
  • 验证识别准确性: 使用未见过的数据集来验证模型的负载识别能力,即模型是否能够准确识别和分离不同电器的能耗。
2.3.1.1 简单的负载识别(使用线性回归模型)

1. 数据准备

  • P 是总电力消耗数据,假设是一个长度为 n 的 numpy 数组。
  • X1 和 X2 是两个电器的功率特征数据,每个也是长度为 n 的 numpy 数组。

2. 特征矩阵X的构建

  • 使用 将每个电器的特征数据堆叠为一个矩阵,每列对应一个电器的特征数据。
  • 使用 .T 进行转置,以确保每行对应相同时间点的数据。

3. 模型拟合

  • 创建 LinearRegression 对象,并使用 fit 方法拟合模型,将 X 作为自变量,P 作为因变量。

4.模型系数

  • model.coef_ 返回每个电器的能耗系数(即模型的斜率)。
  • model.intercept_ 返回模型的截距项(即 β0)。

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 假设有以下数据:
# 总电力消耗数据 P,假设是一个长度为 n 的 numpy 数组
P = np.array([100, 150, 200, 180, 210])

# 电器特征数据 X,假设有两个电器,每个电器的特征数据也是长度为 n 的 numpy 数组
X1 = np.array([20, 30, 40, 35, 45])  # 电器1的功率特征
X2 = np.array([15, 25, 30, 20, 28])  # 电器2的功率特征

# 将电器特征数据整合成一个特征矩阵 X,每一列对应一个电器的特征数据
X = np.vstack([X1, X2]).T  # 转置是为了确保每行对应同一个时间点的数据

# 创建并拟合线性回归模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model.fit(X, P)

# 打印模型的系数(电器的能耗)
print("Coefficients (beta):", model.coef_)
print("Intercept (beta_0):", model.intercept_)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Scikit-Learn 中,LinearRegression 类默认使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数据,即使不显式指定,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创建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对象。
  • (X, P) 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模型,其中 X 是特征矩阵,P 是目标变量(总电力消耗)。

输出为:

Coefficients (beta): [4. 3.]
# 表示模型学习到的两个特征的系数,
# 分别对应电器1的功率特征 X1 和电器2的功率特征 X2。
# 这些系数告诉我们每个特征对总电力消耗的影响程度。
Intercept (beta_0): 10.000000000000007
# 表示模型学习到的截距,即当所有特征都为零时(可能不现实),总电力消耗的基础值。

  • 1
  • 2
  • 3
  • 4
  • 5
  • 6
  • 7
2.3.2 负载预测问题

负载预测主要是预测未来时段内各个电器的功率需求,在这一阶段也可以借助线性回归模型实现预测。
具体工作:训练一个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将各个电器的功率特征作为自变量,电器的功率需求作为因变量。这样的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每个电器在未来时间段内的功率使用情况,帮助用户优化能源消耗。

2.3.2.1 简单的负载预测(使用线性回归模型)

1. 数据准备

  • P_history: 包含历史时间段内的总电力消耗数据,这些数据是用来训练线性回归模型的因变量。
  • X1_history 和 X2_history: 分别是两个电器在历史时间段内的功率特征数据,作为模型的自变量。

2. 模型训练

  • 使用 LinearRegression() 创建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model。
  • 使用历史数据 X_history 和 P_history 对模型进行训练 ((X_history, P_history))。这一步骤让模型学习如何通过电器的功率特征来预测总电力消耗。

3. 未来预测

  • 假设有未来时间段内的电器功率特征预测数据 X1_future 和 X2_future。
  • 将这些预测数据整合成 X_future 特征矩阵,每一行对应未来某个时间点的电器功率特征。
  •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 model 对 X_future 进行预测 ((X_future)),得到预测的总电力消耗 P_predicted。

4. 输出预测结果

  • 打印预测的总电力消耗 P_predicted,这些预测结果可以帮助用户预测未来时间段内的电力需求,从而进行合理的能源管理和规划。

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 假设有以下数据:
# 历史总电力消耗数据 P,假设是一个长度为 n 的 numpy 数组
P_history = np.array([100, 150, 200, 180, 210])

# 历史电器特征数据 X1 和 X2,假设有两个电器,每个电器的特征数据也是长度为 n 的 numpy 数组
X1_history = np.array([20, 30, 40, 35, 45])  # 电器1的功率特征
X2_history = np.array([15, 25, 30, 20, 28])  # 电器2的功率特征

# 将历史电器特征数据整合成一个特征矩阵 X_history,每一列对应一个电器的特征数据
X_history = np.vstack([X1_history, X2_history]).T  # 转置是为了确保每行对应同一个时间点的数据

# 创建并拟合线性回归模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model.fit(X_history, P_history)

# 假设要预测未来的电器功率需求,我们有未来的电器特征数据 X1_future 和 X2_future
X1_future = np.array([25, 35, 45, 40, 50])  # 未来时间段电器1的功率特征预测
X2_future = np.array([18, 28, 35, 23, 30])  # 未来时间段电器2的功率特征预测

# 将未来电器特征数据整合成特征矩阵 X_future,每一列对应一个电器的特征数据
X_future = np.vstack([X1_future, X2_future]).T

# 使用模型进行预测
P_predicted = model.predict(X_future)

# 打印预测的电力消耗
print("Predicted power consumption:", P_predicted)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输出为:

Predicted power consumption: [260.  355.  460.  415.  535.]

  • 1
  • 2

3、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拟合技术,特别适用于线性回归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最小化实际观测数据点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来求解模型的参数,从而找到最优的拟合曲线或平面。

3.1 建立模型

假设有一组数据点 (x1,y1),(x2,y2),…,(xn,yn),我们要找到一个线性模型 y=f(x;β),其中β是模型的参数。
对于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y = β0+β1x

3.2 定义损失函数

最小二乘法的核心是定义一个损失函数,通常是残差的平方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yi 是实际观测到的因变量值,f(xi;β) 是根据模型预测得到的值。

3.3 最小化损失函数

目标是找到参数 ???? 的最优估计,使损失函数 S(β) 最小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1 正规方程求解参数

对于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 y = β0+β1x ,可以通过求解正规方程来找最优参数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X 是包含所有样本特征的矩阵,y 是观测到的目标变量向量。

案例解读:
假设我们有一组简单的线性回归数据,包括一些观测点的自变量 x 和因变量 y。我们将使用正规方程来求解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

数据集:

x y
1 2
2 3
3 4
4 5

求解步骤如下:

  1. 准备数据
    将自变量 x 和因变量 y 分别存储在数组中。
import numpy as np

# 数据集
x = np.array([1, 2, 3, 4])
y = np.array([2, 3, 4, 5])

  • 1
  • 2
  • 3
  • 4
  • 5
  • 6
'
运行
  1. 构建设计矩阵 X
    设计矩阵 X 包含一个列为 x 的向量和一个常数项 1 的向量,用于拟合截距项。
# 构建设计矩阵 X
X = np.column_stack((x, np.ones_like(x)))

  • 1
  • 2
  • 3
  1. 计算参数 β
    使用正规方程求解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 β。
# 计算参数 beta
beta = np.linalg.inv(X.T @ X) @ X.T @ y

  • 1
  • 2
  • 3
  1. 结果输出:
    参数 β 包含两个值,第一个值是斜率,第二个值是截距。
slope = beta[0]
intercept = beta[1]

print(f"Slope (beta_1): {slope}")
print(f"Intercept (beta_0): {intercept}")

  • 1
  • 2
  • 3
  • 4
  • 5
  • 6

完整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 数据集
x = np.array([1, 2, 3, 4])
y = np.array([2, 3, 4, 5])

# 构建设计矩阵 X
X = np.column_stack((x, np.ones_like(x)))

# 计算参数 beta
beta = np.linalg.inv(X.T @ X) @ X.T @ y

# 提取斜率和截距
slope = beta[0]
intercept = beta[1]

print(f"Slope (beta_1): {slope}")
print(f"Intercept (beta_0): {intercep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运行

执行结果如下:

Slope (beta_1): 1.0
Intercept (beta_0): 1.0

  • 1
  • 2
  • 3

这表示通过最小二乘法(正规方程)拟合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 =1+x。

3.3.2 梯度下降法

对于更复杂的模型或大数据集,可以使用梯度下降法来最小化损失函数。梯度下降法通过迭代更新参数 β,使得损失函数逐步减小,直到收敛到最小值。

3.4 求解参数(针对3.3中数据集)

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y = β0+β1x,参数 β 的估计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步骤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最终拟合的回归模型是 y =1+x。

4、线性回归模型其余优化方法(除最小二乘法外)

4.1 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

岭回归是一种改进的线性回归方法,通过添加一个正则化项(L2范数)来避免模型过拟合。在NILM中,当数据特征较多或存在共线性时,岭回归可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

4.1.1 岭回归原理

在线性回归中,通常我们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RSS)来估计模型参数。对于岭回归,我们的优化目标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yi 是观测到的因变量(目标变量)
  • β0 是截距项
  • βj 是自变量 ???????????? 对应的系数。
  • p 是自变量的数量
  • λ 是控制正则化强度的超参数,通常为非负实数。

正则化项的平方和尽量小,即倾向于使得每个参数的值尽可能小,从而减少模型的复杂度。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模型对训练数据的过度拟合,提高了模型对未知数据的泛化能力。

4.1.2 实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Ridg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创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集
np.random.seed(42)
X = np.random.rand(50, 1)  # 创建50个样本点,每个样本一个特征
y = 1 + 2 * X + np.random.randn(50, 1) * 0.5  # 添加噪声的线性关系

# 使用岭回归模型
ridge_reg = Ridge(alpha=0.1)  # 设置岭回归的正则化参数,较小的 alpha 值表示正则化效果较弱,接近普通的最小二乘法
ridge_reg.fit(X, y)  # 拟合模型

# 打印模型的系数
print("Slope (beta_1):", ridge_reg.coef_[0][0])
print("Intercept (beta_0):", ridge_reg.intercept_[0])

# 绘制数据和拟合直线
plt.scatter(X, y, color='blue', label='Data points')
plt.plot(X, ridge_reg.predict(X), color='red', linewidth=3, label='Ridge Regression')
plt.xlabel('X')
plt.ylabel('y')
plt.title('Ridge Regression Example')
plt.legend()
plt.show()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运行结果如下:

Slope (beta_1): 1.8432082089652584 #斜率
Intercept (beta_0): 1.0684445649014163 #y轴截距
  • 1
  •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1.3 优势与特点
  1. 处理多重共线性:当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时,经典的最小二乘法会导致参数估计不稳定。岭回归通过正则化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不稳定性,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控制过拟合:岭回归能够有效地控制模型的复杂度,防止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过度拟合,从而提高在新数据上的预测准确性。
  3. 超参数 λ 的选择:正则化项中的超参数 λ 需要进行调优,通常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值。较大的 λ 会使得模型更加稀疏,即更多的参数趋向于接近零,而较小的 λ 则更接近普通的最小二乘法。

什么是多重共线性?
多重共线性是指在回归分析中,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或线性相关的情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自变量可以被其他自变量线性预测出来,或者多个自变量之间彼此相关度很高。
举例
想象你在做一个房价预测的分析,你可能考虑到的自变量有房屋面积(A)、卧室数量(B)、浴室数量(C)和车库容量(D)。如果你发现卧室数量(B)和浴室数量(C)之间存在非常高的相关性,比如每增加一个卧室,浴室数量几乎总是会增加一个浴室,这就是多重共线性的一种表现。

4.2 Lasso回归

当需要从大量特征中筛选出重要特征时,Lasso回归可以帮助提供稀疏解,帮助简化模型。

"稀疏解"指的是模型参数向量中包含很多零元素的解。具体来说,对于线性回归或者其他线性模型而言,稀疏解意味着只有少数系数是非零的,大部分系数被推到零。

4.2.1 原理

Lasso回归的优化目标是通过最小化以下损失函数来得到最佳的模型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yi 是第 i 个观测的实际值
  • β0 是截距
  • β 是模型的系数向量
  • xi 是第 i 个观测的特征向量
  • n 是观测的总数
  • λ 是正则化参数,用来控制惩罚项的强度
4.2.2 实例

以NILM为例,我们可以采用Lasso回归来进行识别和估计家庭电器的能耗:

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电力使用数据的CSV文件, 记录了一段时间内的总电力消耗的情况,接下来可以使用Lasso回归来尝试识别每一个电器的独立能耗:

代码并不能直接运行,只是一种简单的使用Lasso回归进行能耗预测的情况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asso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power_usage.csv')

# 假设数据包含时间戳和总电力使用量(以及可能的其他特征)

# 假设我们有其他特征,例如环境条件等,用于预测每个电器的能耗

# 准备特征和目标变量
X = data.drop(['timestamp', 'total_power'], axis=1)  # 假设 'total_power' 是总电力使用量
y = data['total_power']

#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Lasso回归模型
lasso = Lasso(alpha=0.1)  # alpha 是正则化参数,可以调整以控制特征选择的严格程度

# 训练模型
lasso.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测试集数据
y_pred = lasso.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性能
mse =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
print(f'Mean Squared Error: {mse}')

# 查看模型系数
coef = pd.DataFrame({'Feature': X.columns, 'Coefficient': lasso.coef_})
print(coef)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数据预处理:从CSV文件中读取数据,并假设进行了适当的数据清洗和预处理,例如处理缺失值或异常值。
  • 特征和目标变量准备:假设我们根据时间戳和其他可能的特征(例如环境条件)来预测每个电器的能耗。
  • 模型训练和评估:使用 Lasso 回归模型,在训练集上拟合数据,然后在测试集上进行预测并评估模型的性能。
  • 特征选择:通过查看 Lasso 回归模型的系数,可以了解到哪些特征对于能耗预测最重要。

5.总结

线性回归模型基于线性假设,通过最小化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测之间的平方误差,求解参数以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其技术特点包括参数易解释、计算简单快速,对大数据量处理效率高,适用于高维数据和特征选择。但模型假设线性关系限制了其在复杂数据和非线性关系建模中的适用性,需结合其他方法如多项式回归或非线性模型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