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Boot构建高效医疗病历B2B交互平台

时间:2024-10-16 22:35:10

第3章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3.1 需求分析
伴随着信息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办公自动化意识的增强,学习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原来的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人员使用的需要。为了协助信息开展学习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信息行业的现有资源,开发更好的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势在必行。
本系统采用B/S结构、结合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来设计。本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用来解决学习信息的管理问题。采用JSP技术构建了一个有效而且实用的学习信息管理平台,目的是为高效地完成对学习信息的管理。本系统具有标准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所具有的现实中完整的学习信息管理步骤,完全的虚拟现实实现。真正实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业务处理的同时真正实现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的功能作用。
3.1.1 应用需求分析
服务器 硬件 处理器:Intel 酷睿
内 存:512M 或更大
硬 盘:120G 或更大
软件 Microsoft Windows 10
Mysql5.7
tomcat 7.0
客户机 硬件 无特殊要求,只要能上连接互联网即可
软件 Microsoft Windows 10
360急速浏览器
系统的性能要求通常指系统需要的存储容量以及后援存储,重新启动考虑到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系统的硬件环境:Core 5600、1G MB(RAM)、120GB(HD)。运行系统的时候对数据的安全保密性能要求不高,一般对数据不进行加密要求。另外,也不依赖其他的软件,程序有比较好的健壮性。
3.1.2 运行需求分析
硬件条件:局域网;酷睿 CPU、1G RAM、PC机要求10G硬盘以上;打印机。
软件条件:Windows 10 IE6.0以上。
3.1.3 其他需求分析
本次要开发的系统有效率,可理解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都比较高。用户很容易理解和学会操作。可维护性包括两种含义,即可读性和可测试性等。可靠性一般是指健壮性和正确性。在开发这个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多种矛盾的目标,并在(时间、经费、可能用到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下,使上面所说的各种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3.2 数据流程分析
3.2.1 系统操作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1 系统操作流程图
3.2.2 数据增加流程
添加信息时,编号字段由系统自动生成,且不能修改,其他信息由用户输入,之后对数据进行合法判断,合法则写入保存至数据库,不合法则重新输入数据。数据增加流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2 数据增加流程图
3.2.3 数据修改流程
在修改信息时,先选中一条待修改的记录,然后直接输入数据,判断合法性,合法则保存至数据库,不合法重新输入。数据修改流程图如图3-3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3 数据修改流程图
3.2.4 数据删除流程
当用户选定一条记录时,单击删除按钮,会提示用户是否确定删除,然后删除数据库相关内容。数据删除流程图如图3-4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4 数据删除流程图
3.3 可行性研究
现在许多用户的管理方式既困难又浪费时间和成本,很容易出错。所以应该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用户的效率和降低成本。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主要有以下优势:
3.3.1 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研究是对组织的经济现状和投资能力进行分析,对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进行估算,对系统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估计。由于本系统是作为毕业设计由我们自己开发的,在经济上的投入甚微,系统建成之后将为今后学习信息管理提供很大的方便,估算新系统的开发费用和今后的运行、维护费用,本次研究开发的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可取代传统的学习管理的业务流程,减少人工开支,节省资金,并且可大大提高信息量的取得,缩短信息处理周期,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具有用户使用更简单、界面更直观、权限分配更合理等优点大大减少管理成本。本项目开发经费在经济上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本项目实施后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开支。所有开支都不大,所以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3.2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要考虑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否顺利的完成开发系统的工作,硬件和软件配置能不能满足开发的需求等。本次要开发的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用的是是比较流行的JSP技术,用它来创建使用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来制作动态网页。即可快速完成系统的应用程序,不进行编译,容易编写,可直接在服务器端口执行,使用Windows记事本这种普通的文本编辑器,就可以设计编辑,不需要用到浏览器。因此较为简单易学调试也比较简单,软件方面:由于使用的是目前相对成熟发展的B/S模式软件,故软件开发的平台可行,因此在技术上本次开发是绝对可行的。
3.3.3 运行可行性
系统的开发,是典型的Mis开发,主要是对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变换,及数据的各种报表形式的输出。
新的系统运行后对现行旧的系统带来包括(工作环境、管理方式、组织机构等)的后果以及影响来进行评判和估计。同时更需要考虑到的是: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补充、分析在给出的时间里是不是能完成预定开发系统的任务等。
我国目前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信息化,各种工作人员都具备一定的高度的水平,所以本系统在运行上具备了可行性。
3.3.4 时间可行性
从时间上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学习相关知识,并开发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时间上是有点紧,但是不是不可能实现,在做毕业设计的这几个月里,我通过努力使得功能应该基本可以实现。
3.3.5 法律可行性
①所用到的技术资料全部都是合法的。
②在开发系统的过程里并没有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
③并无抄袭任何已存在的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故没有侵犯版权的问题。
④ 在设计开发系统的过程中并未涉及任何法律上的责任。
综上所述,开发本次系统从经济上、从技术上、从法律上都是完全可靠的。

结论
制作毕业设计的紧张激烈和忙乱的几个月,我有机会做专业的基本理论,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以前我们也有过一些设计的体会,但只不过是设计了一个的模块或一个小系统,而此次的毕业设计则是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的知识和管理类的知识加以综合来设计出一个适合运行管理的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要想设计使用户满意,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在设计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在此时指导老师和许多同学给予了我帮助。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了于实际接触的机会,不仅培养了我的自学和编程能力,让我在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前有了一定的资本,提高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
尽管本次开发设计的项目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用户的需求又在不断更新着,随着进一步发展软件设计的技术和时间的推移,在接下来的开发中丰富和完善系统都是很有必要的,以下三个方面具体的说明了我对本次设计开发的项目构想展望:
1.系统通用性的问题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本系统基本实现学习信息管理工作。为增加软件的通用性,我们可以考虑通过系统的二次开发把该系统推广到全国各用户,使整个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完善。
2.系统的完善性问题
本系统虽然实现了学习信息管理工作的申请审批等一般流程,但是在审核申请人材料上,还只能依赖申请人填写的信息进行审核,有些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反馈,所以对申请人信息的在线核实工作是今后一个努力的方向。
3.与其他部门系统相对接的问题
如何将基于B2B平台的医疗病历交互系统与企业的办公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实现信息的共享也是今后开发的重点。
致谢
转眼间,大学四年学习即将完成,回首过去几年的校园生活,可谓是苦乐交加,但是最多的还是收获。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XXXX] 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XXXX] 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三年来[XXXX] 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感谢学校的老师们不仅无私的传授给我们知识,还教会了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管理信息系统这个学科的毕设任务非常之繁重,通过这几个月充实又紧张的设计过程,深深的感到学习知识得到了一次飞跃,我相信:这次的毕业设计将为我的大学学习打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另外和我同组同学大家始终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增强了我的团队意识,并且我们接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自始至终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工作。此次毕业设计对提高我的编程技术、协调团队成员的关系等方面都由许多益处。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我的母校,以及在学校四年生活中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的知识和怎样做人。经过本次毕业设计还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计算机领域的学生,我们要会的不只是编写代码,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有整体掌控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能力。我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不断使自己完善。
参考文献
[1]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耿祥意,张跃平.JSP实用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4] 刘斌著.精通JaveWeb 整合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
[5] 王趾成.软件工程(第二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6] 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7] 陈志泊,李冬梅,王春玲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
[8] 王璞.网页制作三剑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 吴建,张旭东.JSP网络开发入门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0] 杨选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