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303 实验二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目录
一、单元测试和TDD
用程序解决问题时,要学会写以下三种代码:
- 伪代码
- 产品代码
- 测试代码
正确的顺序应为:伪代码(思路)→ 测试代码(产品预期功能)→ 产品代码(实现预期功能),这种开发方法叫“测试驱动开发”(TDD)。TDD的一般步骤如下:
- 明确当前要完成的功能,记录成一个测试列表
- 快速完成编写针对此功能的测试用例
- 测试代码编译不通过(没产品代码呢)
- 编写产品代码
- 测试通过
- 对代码进行重构,并保证测试通过(重构下次实验练习)
- 循环完成所有功能的开发
基于TDD,可以有效避免过度开发的现象,因为我们只需要让测试通过即可。
任务一:实现百分制成绩转成“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成绩的功能
以这个任务为例,我们来对TDD方法进行一次小小的实践。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程序需要进行哪些操作?要实现什么目标?伪代码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
百分制转五分制:
如果成绩小于60,转成“不及格”
如果成绩在60与70之间,转成“及格”
如果成绩在70与80之间,转成“中等”
如果成绩在80与90之间,转成“良好”
如果成绩在90与100之间,转成“优秀”
其他,转成“错误”
伪代码不需要说明具体调用的方法名,甚至不需要强调你打算使用的语言,理清思路即可。
其次,选择一种语言把伪代码实现,也就成了产品代码。
public class MyUtil{
public static String percentage2fivegrade(int grade){
//如果成绩小于0,转成“错误”
if ((grade < 0))
return "错误";
//如果成绩小于60,转成“不及格”
else if (grade < 60)
return "不及格";
//如果成绩在60与70之间,转成“及格”
else if (grade < 70)
return "及格";
//如果成绩在70与80之间,转成“中等”
else if (grade < 80)
return "中等";
//如果成绩在80与90之间,转成“良好”
else if (grade < 90)
return "良好";
//如果成绩在90与100之间,转成“优秀”
else if (grade <= 100)
return "优秀";
//如果成绩大于100,转成“错误”
else
return "错误";
}
}
产品代码是为用户提供的,为了保证正确性,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程序进行测试,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来判断结果是否合乎要求。这是我们就需要写测试代码。
根据我们现在的理解,测试代码不就是不断调用System.out.println()
,来判断输出是否合乎预期嘛?所以可能会写成下面这种代码:
public class MyUtil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f(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55) != "不及格")
System.out.println("test failed!");
else if(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65) != "及格")
System.out.println("test failed!");
else if(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75) != "中等")
System.out.println("test failed!");
else if(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85) != "良好")
System.out.println("test failed!");
else if(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95) != "优秀")
System.out.println("test failed!");
else
System.out.println("test passed!");
}
}
如果输出test passed!
,那就代表通过测试咯~
可是...如果输出test failed!
呢?那事情就很糟糕了。我们需要把每一个测试用例的结果都打印出来,看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该死的“test failed”。本题中的测试用例很少,那如果做大的项目时有成千上万个用例呢?
不用担心!Java中有单元测试工具JUnit来辅助进行TDD,我们用TDD的方式把前面百分制转五分制的例子重写一次,体会一下有测试工具支持的开发的好处。
鼠标放在需要测试的类上单击,出现一个黄色灯泡,点击选择“Create Test”,就可以新建一个测试类啦~
那么,我们可以这么写测试代码: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junit.framework.TestCase; //注意导包!!!
public class MyUtilTest extends TestCase {
@Test
public void testNormal() {
assertEquals("不及格", 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55));
assertEquals("及格", 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65));
assertEquals("中等", 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75));
assertEquals("良好", 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85));
assertEquals("优秀", MyUtil.percentage2fivegrade(95));
}
}
如果出现问题,IDEA就会提示我们具体是哪一步出错了。比如下面这个实例(我把95分的断言值改成了“良好”,我们知道测试肯定不会通过):
可以看出,IDEA提示我们Expected:良好; Actual:优秀
,最后一行还有at test2.MyUtilTest.testNormal(MyUtilTest.java:11)
,这下我们明白了,是testNormal()
方法中一个为“良好”的断言错了。这样一来,是不是比上面那种方法方便很多了呢?
当然了,测试代码不能随便一写草草了事,作为开发者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得足够周全,尤其是各种边界情况以及非法输入等等。比如本题我们需要添加testExceptions()
、testBoundary()
等等各种方法进行测试。这些老师的教程里写得很详细,我在此就不赘述了。
任务二:以TDD的方式研究学习StringBuffer
这个任务主要锻炼我们自己写JUnit测试用例的能力。老师在教程里给出的程序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
StringBuffer buffer = new StringBuffer();
buffer.append('S');
buffer.append("tringBuffer");
System.out.println(buffer.charAt(1));
System.out.println(buffer.capacity());
System.out.println(buffer.length());
System.out.println(buffer.indexOf("tring"));
System.out.println("buffer = " + buffer.toString());
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个程序进行改写,写成上面的产品代码那种类型的,以便于我们进行测试。
对于这个程序,我们先来看一看哪些方法需要测试?有四个,charAt()
、capacity()
、length()
、indexOf
。在产品代码里,我们需要为这四个方法加上返回值,并与我们的断言进行比较。产品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tringBufferDemo{
StringBuffer buffer = new StringBuffer();
public StringBufferDemo(StringBuffer buffer){
this.buffer = buffer;
}
public Character charAt(int i){
return buffer.charAt(i);
}
public int capacity(){
return buffer.capacity();
}
public int length(){
return buffer.length();
}
public int indexOf(String buf) {
return buffer.indexOf(buf);
}
}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调用各种方法的返回值进行猜测。查询API文档可知,对charAt(int i)
的解释为:“返回此序列中指定索引处的 char 值。第一个 char 值在索引 0 处,第二个在索引 1 处,依此类推,这类似于数组索引。”indexOf(String s)
则返回输入的子字符串的第一个字母在母字符串的位置。这两个看起来都比较好理解,那capacity()
和length()
呢?我在学习StringBuffer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问题,可以参考我博客的“问题解决”模块。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学习,我们可以对各个方法的返回值有一个精确地分析,接下来只需要比较产品代码中的方法与我们的断言值是否相等即可。
出于对老师这篇博客中问题的思考,我设置了长度不同的三个字符串进行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tringBufferDemoTest extends TestCase {
StringBuffer a = new StringBuffer("StringBuffer");//测试12个字符(<=16)
StringBuffer b = new StringBuffer("StringBufferStringBuffer");//测试24个字符(>16&&<=34)
StringBuffer c = new StringBuffer("StringBufferStringBufferStringBuffer");//测试36个字符(>=34)
@Test
public void testcharAt() throws Exception{
assertEquals('S',a.charAt(0));
assertEquals('g',a.charAt(5));
assertEquals('r',a.charAt(11));
}
@Test
public void testcapacity() throws Exception{
assertEquals(28,a.capacity());
assertEquals(40,b.capacity());
assertEquals(52,c.capacity());
}
@Test
public void testlength() throws Exception{
assertEquals(12,a.length());
assertEquals(24,b.length());
assertEquals(36,c.length());
}
@Test
public void testindexOf() throws Exception{
assertEquals(0,a.indexOf("Str"));
assertEquals(5,a.indexOf("gBu"));
assertEquals(10,a.indexOf("er"));
}
}
可以看到,出现了“green bar”,说明测试通过了,我们对StringBuffer
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面向对象三要素:封装、继承、多态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三要素包括:封装、继承、多态。面向对象的思想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如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OOD)、面向对象编程实现(OOP)。OOA根据抽象关键的问题域来分解系统,关注是什么(what)。OOD是一种提供符号设计系统的面向对象的实现过程,用非常接近问题域术语的方法把系统构造成“现实世界”的对象,关注怎么做(how),通过模型来实现功能规范。OOP则在设计的基础上用编程语言(如Java)编码。贯穿OOA、OOD和OOP的主线正是抽象。
任务三:使用StarUML对实验二中的代码进行建模
UML是一种通用的建模语言,可以非常直观地表现出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学习,我们在UML中实现了类,继承和接口的组合:
当然,UML还可以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以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实践。
三、设计模式
面向对象三要素是“封装、继承、多态”,任何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都会在语法上支持这三要素。如何借助抽象思维用好三要素特别是多态还是非常困难的,S.O.L.I.D类设计原则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 SRP(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单一职责原则)
- OCP(Open-Closed Principle,开放-封闭原则)
- LSP(Liskov Substitusion Principle,Liskov替换原则)
- ISP(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接口分离原则)
- DIP(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依赖倒置原则)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题目来学习设计模式。
任务四:对MyDoc类进行扩充,让其支持Long类,初步理解设计模式
OCP是OOD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要求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充开放,对修改封闭。也就是说,软件模块的行为必须是可以扩充的,在应用需求改变或需要满足新的应用需求时,我们要让模块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同时,模块的源代码是不可改动的,任何人都不许修改已有模块的源代码。OCP可以用以下手段实现:(1)抽象和继承,(2)面向接口编程。
以这道题为例,已有的支持Int型的代码如下:
abstract class Data{
public abstract void DisplayValue();
}
class Integer extends Data {
int value;
Integer(){
value=100;
}
public void DisplayValue(){
System.out.println(value);
}
}
class Document {
Data pd;
Document() {
pd=new Integer();
}
public void DisplayData(){
pd.DisplayValue();
}
}
public class MyDoc {
static Document 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 = new Document();
d.DisplayData();
}
}
如果要求支持Long类,Document类要修改构造方法,这还违反了OCP原则。封装、继承、多态解决不了问题了,这时需要设计模式了:
abstract class Data {
abstract public void DisplayValue();
}
class Integer extends Data {
int value;
Integer() {
value=100;
}
public void DisplayValue(){
System.out.println (value);
}
}
// Pattern Classes
abstract class Factory {
abstract public Data CreateDataObject();
}
class IntFactory extends Factory {
public Data CreateDataObject(){
return new Integer();
}
}
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class Long extends Data
、class LongFactory extends Factory
即可使系统支持Long类型,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MyDoc {
static Document 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 = new Document(new LongFactory());
d.DisplayData();
}
}
我们看到,通过增加了一层抽象层使代码符合了OCP原则,使代码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维护性。不过,设计模式也不能过度使用,具体在哪些场合应用还要看实际问题。
附:练习
任务五:以TDD的方式开发一个复数类Complex
经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基本熟练地应用TDD方法,并跟随TDD方法的节奏设计出伪代码、产品代码和测试代码了,这个任务算是对以上学习内容的回顾。
TDD的编码节奏是:
- 增加测试代码,JUnit出现红条
- 修改产品代码
- JUnit出现绿条,任务完成
首先,我们来写伪代码:
(1)属性:复数包含实部和虚部两个部分,
double RealPart;复数的实部
double ImagePart;复数的虚部
getRealPart():返回复数的实部
getImagePart();返回复数的虚部
setRealPart():设置复数的实部
setImagePart();设置复数的虚部
输出形式:a+bi
(2)方法:
①定义构造函数
public Complex()
public Complex(double R,double I)
②定义公有方法:加减乘除
Complex ComplexAdd(Complex a):实现复数加法
Complex ComplexSub(Complex a):实现复数减法
Complex ComplexMulti(Complex a):实现复数乘法
Complex ComplexDiv(Complex a):实现复数除法
③Override Object
public String toString():将计算结果转化为字符串形式并输出
在测试代码中,我们需要对以上提到的方法进行测试。写测试代码时,如果调用了不存在的方法,可以点击这个方法旁边的小灯泡进行修复,这个操作会对应的产品代码中增加一个方法,我们只需要描述这个方法的操作即可,非常方便。
public class ComplexTest extends TestCase {
Complex c1 = new Complex(0, 3);
Complex c2 = new Complex(-1, -1);
Complex c3 = new Complex(2,1);
@Test
public void testgetRealPart()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1.0, Complex.getRealPart(-1.0));
assertEquals(5.0, Complex.getRealPart(5.0));
assertEquals(0.0, Complex.getRealPart(0.0));
}
@Test
public void testgetImagePart()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1.0, Complex.getImagePart(-1.0));
assertEquals(5.0, Complex.getImagePart(5.0));
assertEquals(0.0, Complex.getImagePart(0.0));
}
@Test
public void testComplexAdd()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1.0+2.0i", c1.ComplexAdd(c2).toString());
assertEquals("2.0+4.0i", c1.ComplexAdd(c3).toString());
assertEquals("1.0", c2.ComplexAdd(c3).toString());
}
@Test
public void testComplexSub()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1.0+4.0i", c1.ComplexSub(c2).toString());
assertEquals("-2.0+2.0i", c1.ComplexSub(c3).toString());
assertEquals("-3.0 -2.0i", c2.ComplexSub(c3).toString());
}
@Test
public void testComplexMulti()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3.0 -3.0i", c1.ComplexMulti(c2).toString());
assertEquals("-3.0+6.0i", c1.ComplexMulti(c3).toString());
assertEquals("-1.0 -3.0i", c2.ComplexMulti(c3).toString());
}
@Test
public void testComplexComplexDiv()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1.5 -1.5i", c1.ComplexDiv(c2).toString());
assertEquals("1.2+0.6i", c1.ComplexDiv(c3).toString());
assertEquals("-0.6 -0.6i", c2.ComplexDiv(c3).toString());
}
}
通过不断修复,产品代码也写好了,测试一下能不能出现“green bar”,如果测试不通过再根据提示修改产品代码。
产品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mplex{
private double r;
private double i;
public Complex(double r, double i) {
this.r = r;
this.i = i;
}
public static double getRealPart(double r) {
return r;
}
public static double getImagePart(double i) {
return i;
}
public Complex ComplexAdd(Complex c) {
return new Complex(r + c.r, i + c.i);
}
public Complex ComplexSub(Complex c) {
return new Complex(r - c.r, i - c.i);
}
public Complex ComplexMulti(Complex c) {
return new Complex(r * c.r - i * c.i, r * c.i + i * c.r);
}
public Complex ComplexDiv(Complex c) {
return new Complex((r * c.i + i * c.r)/(c.i * c.i + c.r * c.r), (i * c.i + r * c.r)/(c.i * c.i + c.r * c.r));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 s = " ";
if (i > 0)
s = r + "+" + i + "i";
if (i == 0)
s = r + "";
if (i < 0)
s = r + " " + i + "i";
return s;
}
}
四、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问题一:@Test
或者import junit.framework.TestCase;
是红色的怎么办?
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都遇到了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导入相应的包。参考老师的教程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决方法如下:
首先,进入页面左上角File
→Project Structure...
:
进入之后,根据你的IDEA安装地址导入这两个包就可以了。
问题二:如何写好一个测试单元?怎样使用各种断言方法?
本次实验我们着重学习了如何使用Junit进行单元测试,深入思考一下:单元测试中需要考虑哪些情况呢?
博客单元测试应该测试什么?——Right-BICEP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大致可以总结为:
-
结果是否正确
这是最基本的,就是看程序运行之后的结构和文档是否一致。
-
边界条件
- 一致性(Conformance)——值是否符合预期的格式?
- 有序性(Ordering)——一组值是该有序的,还是该无序的?
- 区间性(Range)——值是否在一个合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之内?
- 引用、耦合性(Reference)——代码是否引用了一些不受代码本身直接控制的外部因素?
- 完全伪造或者不一致的输入数据、格式错误的数据、空值或者不完整的值,如0, 0.0, “”, null之类的等等。
...
在本次实验的单元测试中,我们大量使用了assertEquals()
方法,来判断测试值是否与期望值相等。assertEquals()
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断言,它的作用是比较实际的值和用户预期的值是否一样。
通过学习了解到,还可以使用assertThat(actual, matcher)
方法,查看实际值是否满足指定的条件。assertThat(actual, matcher)
方法可以实现一般匹配、字符串匹配、数值匹配、collection匹配等等,非常实用。
以下面这个程序为例,我随意写了几个方法,打算使用assertThat(actual, matcher)
方法进行测试: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public class AssertDemo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public String getName(String 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List<String> getList(String item) {
List<String> l = new ArrayList<>();
l.add(item);
return l;
}
}
JUnit4.4引入了Hamcrest框架,Hamcest提供了一套匹配符Matcher,这些匹配符更接近自然语言,可读性高,更加灵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使用assertThat(actual, matcher)
方法必须导入相应的类或方法:
import static org.junit.Assert.*;
import static org.hamcrest.CoreMatchers.*;
import static org.junit.matchers.JUnitMatchers.*;
得到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AssertDemo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Add() {
//一般匹配符
int s = new AssertDemo().add(1, 1);
//anything:无论什么条件,测试都通过
assertThat(s, anything());
//is:变量的值等于指定值时,测试通过
assertThat(s, is(2));
//not:和is相反,变量的值不等于指定值时,测试通过
assertThat(s, not(1));
}
@Test
public void testgetName() {
//字符串匹配符
String n = new AssertDemo().getName("Magical");
//containsString:字符串变量中包含指定字符串时,测试通过
assertThat(n, containsString("ci"));
//startsWith:字符串变量以指定字符串开头时,测试通过
assertThat(n, startsWith("Ma"));
//endsWith:字符串变量以指定字符串结尾时,测试通过
assertThat(n, endsWith("l"));
//euqalTo:字符串变量等于指定字符串时,测试通过
assertThat(n, equalTo("Magical"));
}
@Test
public void testgetList(){
//集合匹配符
List<String> l = new AssertDemo().getList("Magical");
//hasItem:Iterable变量中含有指定元素时,测试通过
assertThat(l, hasItem("Magical"));
}
}
JUnit框架Assert类中还有很多断言方法,比如assertTrue与assertFalse断言、assertNull与assertNotNull断言、assertSame与assertNotSame断言、fail断言等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总结。
问题三:如何解决这个“red bar”?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在测试类中定义了c1、c2和c3:
Complex c1 = new Complex(0, 3);
Complex c2 = new Complex(-1, -1);
Complex c3 = new Complex(2,1);
并测试复数的减法:
public void testComplexSub()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1.0+4.0i", c1.ComplexSub(c2).toString());
assertEquals("-2.0+2.0i", c1.ComplexSub(c3).toString());
assertEquals("-3.0 -2.0i", c2.ComplexSub(c3).toString());
}
但是测试的时候却出现了“red bar”:
检查产品代码中复数的减法也没有问题:
public Complex ComplexSub(Complex c) {
return new Complex(r - c.r, i - c.i);
}
那错误在哪里呢?
观察错误提示,断言值为-3.0 -2.0i
但实际输出值为-5.0i
,-5.0恰巧是-3.0 -2.0i实部和虚部的和。好像有点思路了...返回去看产品代码中的toString()
方法,注意到当虚部小于零时,我直接进行了s = r + i + "i";
操作,而在Java中,这个式子的含义是:先计算r + i
的值,再转化为字符串形式,所以会得到错误的输出。将代码改为:s = r + " " + i + "i"
,先进行强制类型转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问题四:Java中StringBuffer的capacity问题探究
在研究学习StringBuffer的过程中,对capacity()
有疑惑,查询了API文档了解到:
从API查到capacity的作用是查看StringBuffer的容器容量是多少,刚开始纳闷这个跟length的区别在哪?
于是自己写了一个程序进行测试分析:
public class capacity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Buffer b = new StringBuffer();//初始分配空间为0+16
for(int i = 0; i < 50; i++){
b = b.append("A");
System.out.println(b);
System.out.print("length()="+b.length());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b.capacity());
}
}
}
打印运行结果:
可以看到,对于空字符串,调用capacity()
方法初始分配值为16;大小超过16时则扩充容量为34,再次扩充得到70。
那么问题来了!16、34、70是怎么得到的呢?试验了几次还是有点不解。所以直接跟进源码分析。
直接通过new StringBuffer(String str);时,capacity是str.length+16,从源码可知:
如果小于16则默认容器的大小为16。如果大于16则会调用expandCapacity 函数进行容量的扩展,扩展方式如下:
由源码可以看到扩展的规则是把旧的容量(value的长度)*2+2,然后与现有的比较,如果小于则把现有的容量当做新的,如果大于则用新得到的容量。
所以第一次append时,小于16则不需扩展,如果大于16则会直接扩展到34(16*2+2),比较得到大于append后的长度的话则用34,如果不 是则用append后的长度。
此时capacity的大小等于append后的长度,如果在append的话,若不超过70(34*2+2)的话,此时则capacity为70,如果超过70则继续用第二次append后的总长度。
这样一来,对capacity()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五、实验体会与总结
这周的实验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学习了如何编写测试代码。
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用户需要实际运行所编写的代码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当软件变得越来越大,再去添加新的功能或做一些新的改动时,就很容易带来新的问题,甚至会使程序无法正常运行。然而要手动的运行代码,测试代码的可行性也是非常枯燥以及非常耗费时间的事情。
为了减少这种手动测试,可以通过创建单元测试来自动完成测试的工作。当修改代码或者添加新功能后,可以执行单元测试来保证代码运行无误。所有测试工作都是由单元测试自动完成的,开发人员所要做的就是看看程序的执行状态。
使用单元测试的另一个理由是实现测试驱动的开发。测试驱动的开发尝试首先写出单元测试,然后完成实际的代码。通过单元测试来提供类的定义,当实际开始编写代码时,用户仅仅需要做的就是具体类的实现,只要单元测试运行通过,代码的实现也将告一段落了。写单元测试的同时,也在同时在做项目的设计,当项目结束后,单元测试还将是不错的文档,何乐而不为呢?
在Java语言中,可以通过JUnit框架进行单元测试。单元测试的实现是很简单的,可以认为它只是判断在某一个时刻,程序运行的值和预期的值是否一致,但在实际的应用的时候是很灵活的,在此介绍JUnit中的一些断言以及JUnit测试框架的使用,使读者能够快速的进入单元测试的领域,更快的进行开发。
JUnit提供了一些辅助函数,用于帮助开发人员确定某些被测试函数是否工作正常。通常而言,把所有这些函数统称为断言,断言是单元测试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本次实验还学习了TDD方式、UML建模、S.O.L.I.D原则以及设计模式等等,既加深了对之前内容的理解,又规范了我们的编程流程,对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梳理,希望能把这些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广泛应用。
步骤 | 耗时 | 百分比 |
---|---|---|
需求分析 | 12min | 10% |
设计 | 10min | 8% |
代码实现 | 48min | 40% |
测试 | 40min | 34% |
分析总结 | 10min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