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数据库的操作无非就“增删改查”。就最为普遍的单表操作而言,除了表和字段不同外,语句都是类似的,开发人员需要写大量类似而枯燥的语句来完成业务逻辑。
为了解决这些大量枯燥的数据操作语句,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使用ORM框架,比如:Hibernate。通过整合Hibernate之后,我们以操作Java实体的方式最终将数据改变映射到数据库表中。
为了解决抽象各个Java实体基本的“增删改查”操作,我们通常会以泛型的方式封装一个模板Dao来进行抽象简化,但是这样依然不是很方便,我们需要针对每个实体编写一个继承自泛型模板Dao的接口,再编写该接口的实现。虽然一些基础的数据访问已经可以得到很好的复用,但是在代码结构上针对每个实体都会有一堆Dao的接口和实现。
由于模板Dao的实现,使得这些具体实体的Dao层已经变的非常“薄”,有一些具体实体的Dao实现可能完全就是对模板Dao的简单代理,并且往往这样的实现类可能会出现在很多实体上。Spring-data-jpa的出现正可以让这样一个已经很“薄”的数据访问层变成只是一层接口的编写方式。比如,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
public interface UserRepository extends JpaRepository<User, Long> {
User findByName(String name);
@Query ( "from User u where u.name=:name" )
User findUser( @Param ( "name" ) String name);
}
|
我们只需要通过编写一个继承自JpaRepository的接口就能完成数据访问,下面以一个具体实例来体验Spring-data-jpa给我们带来的强大功能。
使用示例
由于Spring-data-jpa依赖于Hibernate。如果您对Hibernate有一定了解,下面内容可以毫不费力的看懂并上手使用Spring-data-jpa。如果您还是Hibernate新手,您可以先按如下方式入门,再建议回头学习一下Hibernate以帮助这部分的理解和进一步使用。
工程配置
在pom.xml中添加相关依赖,加入以下内容:
1
2
3
4
|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 groupId >
< artifactId >spring-boot-starter-data-jpa</ artifactId >
</ dependency >
|
在application.xml中配置:数据库连接信息(如使用嵌入式数据库则不需要)、自动创建表结构的设置,例如使用mysql的情况如下:
1
2
3
4
5
|
spring.datasource.url=jdbc:mysql: //localhost:3306/test
spring.datasource.username=root
spring.datasource.password=root
spring.datasource.driver- class -name=com.mysql.jdbc.Driver
spring.jpa.properties.hibernate.hbm2ddl.auto=create-drop
|
spring.jpa.properties.hibernate.hbm2ddl.auto是hibernate的配置属性,其主要作用是:自动创建、更新、验证数据库表结构。该参数的几种配置如下:
create:每次加载hibernate时都会删除上一次的生成的表,然后根据你的model类再重新来生成新表,哪怕两次没有任何改变也要这样执行,这就是导致数据库表数据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create-drop:每次加载hibernate时根据model类生成表,但是sessionFactory一关闭,表就自动删除。
update:最常用的属性,第一次加载hibernate时根据model类会自动建立起表的结构(前提是先建立好数据库),以后加载
hibernate时根据model类自动更新表结构,即使表结构改变了但表中的行仍然存在不会删除以前的行。要注意的是当部署到服务器后,表结构是不会被马上建立起来的,是要等应用第一次运行起来后才会。
validate:每次加载hibernate时,验证创建数据库表结构,只会和数据库中的表进行比较,不会创建新表,但是会插入新值。
至此已经完成基础配置,如果您有在Spring下整合使用过它的话,相信你已经感受到Spring Boot的便利之处:JPA的传统配置在persistence.xml文件中,但是这里我们不需要。当然,最好在构建项目时候按照之前提过的最佳实践的工程结构来组织,这样以确保各种配置都能被框架扫描到。
创建实体
创建一个User实体,包含id(主键)、name(姓名)、age(年龄)属性,通过ORM框架其会被映射到数据库表中,由于配置了hibernate.hbm2ddl.auto,在应用启动的时候框架会自动去数据库中创建对应的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Entity
public class User {
@Id
@GeneratedValue
private Long id;
@Column (nullable = false )
private String name;
@Column (nullable = false )
private Integer age;
// 省略构造函数
// 省略getter和setter
}
|
创建数据访问接口
下面针对User实体创建对应的Repository接口实现对该实体的数据访问,如下代码:
1
2
3
4
5
6
|
public interface UserRepository extends JpaRepository<User, Long> {
User findByName(String name);
User findByNameAndAge(String name, Integer age);
@Query ( "from User u where u.name=:name" )
User findUser( @Param ( "name" ) String name);
}
|
在Spring-data-jpa中,只需要编写类似上面这样的接口就可实现数据访问。不再像我们以往编写了接口时候还需要自己编写接口实现类,直接减少了我们的文件清单。
下面对上面的UserRepository做一些解释,该接口继承自JpaRepository,通过查看JpaRepository接口的API文档,可以看到该接口本身已经实现了创建(save)、更新(save)、删除(delete)、查询(findAll、findOne)等基本操作的函数,因此对于这些基础操作的数据访问就不需要开发者再自己定义。
在我们实际开发中,JpaRepository接口定义的接口往往还不够或者性能不够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实现更复杂一些的查询或操作。由于本文重点在spring boot中整合spring-data-jpa,在这里先抛砖引玉简单介绍一下spring-data-jpa中让我们兴奋的功能,后续再单独开篇讲一下spring-data-jpa中的常见使用。
在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两个函数:
1
2
|
User findByName(String name)
User findByNameAndAge(String name, Integer age)
|
它们分别实现了按name查询User实体和按name和age查询User实体,可以看到我们这里没有任何类SQL语句就完成了两个条件查询方法。这就是Spring-data-jpa的一大特性:通过解析方法名创建查询。
除了通过解析方法名来创建查询外,它也提供通过使用@Query 注解来创建查询,您只需要编写JPQL语句,并通过类似“:name”来映射@Param指定的参数,就像例子中的第三个findUser函数一样。
Spring-data-jpa的能力远不止本文提到的这些,由于本文主要以整合介绍为主,对于Spring-data-jpa的使用只是介绍了常见的使用方式。诸如@Modifying操作、分页排序、原生SQL支持以及与Spring MVC的结合使用等等内容就不在本文中详细展开,这里先挖个坑,后续再补文章填坑,如您对这些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博客或简书,同样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想法。
单元测试
在完成了上面的数据访问接口之后,按照惯例就是编写对应的单元测试来验证编写的内容是否正确。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主要通过数据操作和查询来反复验证操作的正确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RunWith (SpringJUnit4ClassRunner. class )
@SpringApplicationConfiguration (Application. class )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Tests {
@Autowired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Test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Exception {
// 创建10条记录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AAA" , 1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BBB" , 2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CCC" , 3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DDD" , 4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EEE" , 5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FFF" , 6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GGG" , 7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HHH" , 8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III" , 90 ));
userRepository.save( new User( "JJJ" , 100 ));
// 测试findAll, 查询所有记录
Assert.assertEquals( 10 , userRepository.findAll().size());
// 测试findByName, 查询姓名为FFF的User
Assert.assertEquals( 60 , userRepository.findByName( "FFF" ).getAge().longValue());
// 测试findUser, 查询姓名为FFF的User
Assert.assertEquals( 60 , userRepository.findUser( "FFF" ).getAge().longValue());
// 测试findByNameAndAge, 查询姓名为FFF并且年龄为60的User
Assert.assertEquals( "FFF" , userRepository.findByNameAndAge( "FFF" , 60 ).getName());
// 测试删除姓名为AAA的User
userRepository.delete(userRepository.findByName( "AAA" ));
// 测试findAll, 查询所有记录, 验证上面的删除是否成功
Assert.assertEquals( 9 , userRepository.findAll().size());
}
|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服务器之家。
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ilinuxer/p/648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