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ra驱动学习总结记录

时间:2024-04-19 07:08:12

https://www.yuque.com/u2132176/yfiyal/ch1zsrgzevcwf1rw

视频教程里面对应的gc2053c驱动源码注解:
gc2053.c(60 KB)
对应的驱动文档:
Rockchip_Driver_Guide_VI_CN_v1.1.1(2).pdf(2.3 MB)
视频里面对应的mipi协议文档汇总:
MIPI标准文档大全.rar_mipi协议资源.rar(28.8 MB)
视频对应链接:
第九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r421877V/

一、第8期内容讲解:

1、了解mipi、uvc、dvp接口:

  • USB:是串行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的简称
  • MIPI是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

mipi接口的特点:
MIPI是差分串口传输,速度快,抗干扰。主流手机模组现在都是用MIPI传输,传输时使用4对差分信号传输图像数据和一对差分时钟信号;
最初是为了减少LCD屏和主控芯片之间连线的数量而设计的,后来发展到高速了,支持高分辨率的显示屏,现在基本上都是MIPI接口了。
MIPI摄像头有三个电源:VDDIO(IO电源),AVDD(模拟电源),DVDD(内核数字电源),不同sensor模组的摄像头供电不同,
AVDD有2.8V或3.3V的;DVDD一般使用1.5V或更高,不同厂家的设计不同,1.5V可能由sensor模组提供或外部供给,
可以使用外部供电则建议使用外部供,电压需大于内部的DVDD;VDDIO电压应与MIPI信号线的电平一致,
若信号线是2.8V电平,则VDDIO也应供2.8V,有些sensor模组也可以不供VDDIO,由内部提供。
- DVP是数字视频端口(digital video port)的简称
dvp接口特点:
DVP总线PCLK极限约在96M左右,而且走线长度不能过长,所有DVP最大速率最好控制在72M以下,PCB layout较容易画;
MIPI总线速率lvds接口耦合,走线必须差分等长,并且需要保护,
故对PCB走线以及阻抗控制要求高一点(一般来讲差分阻抗要求在85欧姆~125欧姆之间)。
DVP是并口,需要PCLK、VSYNC、HSYNC、D[0:11]——可以是8/10/12bit数据,具体情况要看ISP或baseband是否支持;
MIPI是LVDS低压差分串口,只需要要CLKP/N、DATAP/N——最大支持4-lane,一般2-lane可以搞定。MIPI接口比DVP的接口信号线少,
由于是低压差分信号,产生的干扰小,抗干扰能力也强。最重要的是DVP接口在信号完整性方面受限制,速率也受限制。
500W还可以勉强用DVP,800W及以上都采用MIPI接口。

- CSI是相机串行接口(CMOS Sensor Interface)的简称
价格因素汇总:MIPI 摄像头和 DVP 摄像头价格,从接口上分不出高低。比如 OV5640 它同时支持两种接口,主要还是像素尺寸、
像素点的个数有区别。此外,一些高分辨率摄像头只支持 MIPI,一些低分辨率摄像头只支持 SPI\DVP 接口。
同等的 USB 摄像头会略微贵一些。
开机速度:通常 MIPI\DVP 开机启动速度快,USB 开机启动速度慢。
数据格式:原生的 MIPI\DVP 摄像头可以直接通过 DMA,然后可以传递给 ISP\SoC,可以拿到 raw 数据。
低功耗:MIPI 的耗电可以非常低,usb 耗电较高,并口的 DVP接口 功耗最高。
开发成本:MIPI\DVP 的摄像头依赖额外的驱动程序来工作。这意味着对不同图像传感器的支持有限,
除非有专门的摄像头厂商或开发人员真正推动它!而 USB 摄像头对用户而言是免驱的。

总结
1)USB、DVP、MIPI 都可以对接摄像头,他们的特点不同,其中 USB 是异步串行接口、MIPI 是同步串行接口、DVP是同步并行串口。
2)不同摄像头方案对摄像头的需求不同,因此在考虑抗干扰能力、分辨率大小、开发成本、设备体积的基础上对摄像头接口进行选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摄像头是非常重要的。

v4l2驱动框架,简介:

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有多个 IC 模块,它们可能是实体的(例如 USB 摄像头里面包含 ISP、sensor 等)、也可能是抽象的(如 USB 设备里面的抽象拓扑结构),它们在 /dev 目录下面生成了多个设备节点,并且这些 IC 模块还创建了一些非 v4l2 设备:DVB、ALSA、FB、I2C 和输入设备。正是由于硬件的复杂性,v4l2 的驱动也变得非常复杂。特别是 v4l2 驱动要支持 IC 模块来进行音/视频的混合/编解码操作,这就更加使得 v4l2 驱动变得异常复杂。通常情况下,有些IC模块通过一个或者多个 I2C 总线连接到主桥驱动上面,同时其它的总线仍然可用,这些 IC 就称为 ‘sub-devices’,比如摄像头设备里面的 sensor 传感器就是使用 I2C 来进行命令沟通。

同时使用 MIPI 或者 LVDS 等接口进行图像数据传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框架(指老旧的 V4L2 框架)仅限于通过 video_device 结构体创建 v4l 设备节点和 video_buf 来处理视频数据。这意味着所有的驱动都必须对设备实例进行设置并将其映射到子设备上。有些时候这些操作步骤十分复杂,很难正确完成,并且有些驱动程序从来没有正确的按照这些操作步骤编写。由于缺少一个框架,有很多通用代码就没有办法被重构,从而导致这部分代码被重复编写,效率比较低下。

因此,本框架抽象构建了所有驱动都需要的代码并封装为一个个的模块,
简化了设备驱动通用代码的重构。v4l2-pci-skeleton.c 是个非常好的参考例程,它是一个PCI采集卡的驱动框架。该例程演示了如何使用 v4l2 驱动框架,并且该例程可以作为一个 PCI 视频采集卡的驱动模板使用。
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个代码编写方式进行联系,当然最适合的代码还是 drivers/media/video/omap3isp 文件夹里面的代码,
这个代码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输入设备实例代码(因为它包含了 ISP、CSI、video 等设备,并且有着一个完整的数据流 pipeline,
几乎用到了 V4L2 框架的方方面面,参考价值极大)来进行参考编写自己的设备驱动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4l2_device:这个是整个输入设备的总结构体,可以认为它是整个 V4L2 框架的入口,充当驱动的管理者以及入口监护人。由该结构体引申出来 v4l2_subdev。用于视频输入设备整体的管理,有多少输入设备就有多少个v4l2_device抽象(比如一个USB摄像头整体就可以看作是一个 V4L2 device)。再往下分是输入子设备,对应的是例如 ISP、CSI、MIPI 等设备,它们是从属于一个 V4L2 device 之下的。

media_device:用于运行时数据流的管理,嵌入在 V4L2 device 内部,
运行时的意思就是:一个 V4L2 device 下属可能有非常多同类型的子设备(两个或者多个 sensor、ISP 等),那么在设备运行的时候我怎么知道我的数据流需要用到哪一个类型的哪一个子设备呢。这个时候就轮到 media_device 出手了,它为这一坨的子设备建立一条虚拟的连线,建立起来一个运行时的 pipeline(管道),并且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改变、管理接入的设备。

v4l2_ctrl_handler:控制模块,提供子设备(主要是 video 和 ISP 设备)在用户空间的特效操作接口,比如你想改变下输出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等,都可以通过这个来完成。

vb2_queue:提供内核与用户空间的 buffer 流转接口,输入设备产生了一坨图像数据,在内核里面应该放在哪里呢?能放几个呢?是整段连续的还是还是分段连续的又或者是物理不连续的?用户怎么去取用呢?都是它在管理。

可以看到图中的入口 custom_v4l2_dev,它是由用户定义的一个结构体,重要的不是它怎么定义的,重要的是它里面有一个 v4l2_device 结构体,上文说到,这个结构体总览全局,运筹帷幄,相当于*管理处的位置,那么*决定了,
它就是整个输入设备整体的抽象(比如整个 USB 摄像头输入设备,比如整个 IPC 摄像头输入设备)。它还有一个 media_device 结构体,上文也说道,,它是管数据流线路的,属于搞结构路线规划管理的。

往后 v4l2_device 里面有一个链表,它维护了一个巨大的子设备链,所有的子设备都通过内核的双向循环链表结构以v4l2_device 为中心紧紧团结在一起。另外 media_device 在往里面去就是一个个的 media_entity
(现在不需要了解它的具体含义,只需要知道它就是类似电路板上面的元器件一样的抽象体),media_entity 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小圈子,在它们这个小圈子里面数据流按照一定的顺序畅通无阻,恣意遨游。

到结尾处,抽象出来了 /dev/videoX 设备节点,这个就是外交部的角色,它负责提供了一个内核与用户空间的交流枢纽。

需要注意的是,该设备节点的本质还是一个字符设备,其内部的一套操作与字符设备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进行了一层封装而已。

到此为止,一个 V4L2 大概的四层结构就抽象出来了,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edia framework 其中一个目的是:在运行时状态下发现设备拓扑并对其进行配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media framework 将硬件设备抽象为一个个 entity,它们之间通过 links 连接。
media_device,media_entity,media_link,media_pad
1、entity:硬件设备模块抽象(类比电路板上面的各个元器件、芯片)
2、pad:硬件设备端口抽象(类比元器件、芯片上面的管脚)
3、link:硬件设备的连接抽象,link 的两端是 pad(类比元器件管脚之间的连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9期内容:

问题交流和我个人微信: 13717133207
1、本期内容结束sensor驱动源码的讲解
2、介绍一下v4l2的学习和v4l2_subdev的介绍
3、梳理整个sensor驱动源码主要做了什么
4、第10期开始讲解mipi传输,怎么把sensor的数据传输到Isp那边去做处理

1、v4l2_subdev的详细介绍:

很多设备都需要与子设备进行交互,通常情况下子设备用于音视频的编解码以及混合处理,对于网络摄像机来说子设备就是 sensors 和 camera 控制器。通常情况下它们都是 I2C 设备,但也有例外。v4l2_subdev 结构体被用于子设备管理。
每一个子设备驱动都必须有一个 v4l2_subdev 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可以作为独立的简单子设备存在,也可以嵌入到更大的结构体(自定义的子设备结构体)里面。通常会有一个由内核设置的低层次结构体(i2c_client,也就是上面说的 i2c 设备),它包含了一些设备数据,要调用 v4l2_set_subdevdata 来设置子设备私有数据指针指向它,这样的话就可以很方便的从 subdev 找到相关的 I2C 设备数据(这个要编程实现的时候才能够了解它的用意)。另外也需要设置低级别结构的私有数据指针指向 v4l2_subdev 结构体,方便从低级别的结构体访问 v4l2_subdev 结构体,达到双向访问的目的,对于 i2c_client 来说,可以用 i2c_set_clientdata 函数来设置,其它的需使用与之相应的函数来完成设置。
桥驱动器需要存储每一个子设备的私有数据,v4l2_subdev 结构体提供了主机私有数据指针成员来实现此目的,使用以下函数可以对主机私有数据进行访问控制:

v4l2_get_subdev_hostdata();
v4l2_set_subdev_hostdata();

从桥驱动器的角度来看,我们加载子设备模块之后可以用某种方式获取子设备指针。对于 i2c 设备来说,调用 i2c_get_clientdata 函数即可完成,其它类型的设备也有与之相似的操作,在内核里面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函数来协助完成这部分工作,编程时可以多多使用。
每个 v4l2_subdev 结构体都包含有一些函数指针,指向驱动实现的回调函数,内核对这些回调函数进行了分类以避免出现定义了一个巨大的回调函数集,但是里面只有那么几个用得上的尴尬情况。最顶层的操作函数结构体内部包含指向各个不同类别操作函数结构体的指针成员,如下所示:

struct v4l2_subdev_core_ops {
	int (*log_status)(struct v4l2_subdev *sd);
	int (*s_io_pin_config)(struct v4l2_subdev *sd, size_t n,
				      struct v4l2_subdev_io_pin_config *pincfg);
	int (*init)(struct v4l2_subdev *sd, u32 val);
	int (*load_fw)(struct v4l2_subdev *sd);
	int (*reset)(struct v4l2_subdev *sd, u32 val);
	int (*s_gpio)(struct v4l2_subdev *sd, u32 val);
	long (*ioctl)(struct v4l2_subdev *sd, unsigned int cmd, void *arg);
#ifdef CONFIG_COMPAT
	long (*compat_ioctl32)(struct v4l2_subdev *sd, unsigned int cmd,
			       unsigned long arg);
#endif
#ifdef CONFIG_VIDEO_ADV_DEBUG
	int (*g_register)(struct v4l2_subdev *sd, struct v4l2_dbg_register *reg);
	int (*s_register)(struct v4l2_subdev *sd, const struct v4l2_dbg_register *reg);
#endif
	int (*s_power)(struct v4l2_subdev *sd, int on);
	int (*interrupt_service_routine)(struct v4l2_subdev *sd,
						u32 status, bool *handled);
	int (*subscribe_event)(struct v4l2_subdev *sd, struct v4l2_fh *fh,
			       struct v4l2_event_subscription *sub);
	int (*unsubscribe_event)(struct v4l2_subdev *sd, struct v4l2_fh *fh,
				 struct v4l2_event_subscription *sub);
};
struct v4l2_subdev {
#if defined(CONFIG_MEDIA_CONTROLLER)
	struct media_entity entity;
#endif
	struct list_head list;
	struct module *owner;
	bool owner_v4l2_dev;
	u32 flags;
	struct v4l2_device *v4l2_dev;
	const struct v4l2_subdev_ops *ops;
	const struct v4l2_subdev_internal_ops *internal_ops;
	struct v4l2_ctrl_handler *ctrl_handler;
	char name[V4L2_SUBDEV_NAME_SIZE];
	u32 grp_id;
	void *dev_priv;
	void *host_priv;
	struct video_device *devnode;
	struct device *dev;
	struct fwnode_handle *fwnode;
	struct list_head async_list;
	struct v4l2_async_subdev *asd;
	struct v4l2_async_notifier *notifier;
	struct v4l2_async_notifier *subdev_notifier;
	struct v4l2_subdev_platform_data *pdata;
};

子设备驱动的初始化使用 v4l2_subdev_init 函数来完成(该函数只是初始化一些 v4l2_subdev 的成员变量,内容比较简单),在初始化之后需要设置子设备结构体的 name 和 owner 成员(如果是 i2c 设备的话,这个在 i2c helper 函数里面就会被设置).该部分 ioctl 可以直接通过用户空间的 ioctl 命令访问到(前提是该子设备在用户空间生成了子设备节点,这样的话就可以操作子设备节点来进行 ioctl)。内核里面可以使用 v4l2_subdev_call 函数来对这些回调函数进行调用,这个在 pipeline 管理的时候十分受用。
下面是gc2053里面的源码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4l2_i2c_subdev_init接口的说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4l2_i2c_subdev_init : 这是一个函数调用,用于初始化一个v4l2_subdev结构,该结构表示一个V4L2视频子设备。
sd : 这是一个指向v4l2_subdev结构的指针,表示要初始化的视频子设备。
client : 这是一个指向i2c_client结构的指针,包含有关I2C设备的信息,如地址、总线等。
&gc2053_subdev_ops : 这是一个指向操作函数集的指针,用于指定视频子设备的操作函数,这些函数包括控制、配置等。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使用给定的i2c_client结构和操作函数集来初始化一个v4l2_subdev结构,从而创建一个表示特定I2C视频子设备的数据结构。 也就是说在Linux V4L2框架下,初始化一个型号为gc2053的I2C子设备,并为其注册一系列的操作函数,以便后续可以通过这些函数与子设备进行交互。

第10期内容讲解:

本期内容开始,我们开始新的内容学习,也就是开始讲解mipi_d-phy驱动源码学习;
有问题可以加v进行交流(需要系统学习嵌入式音视频项目的付费也可加):13717133207
首先mipi-dpy的驱动源码,在课程sdk里面的Linux kernel路径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在讲解mipi的物理层驱动代码讲解之前,非常有必要详细的来看一下mipi物理层的学习,这块我是参考原文档来学习汇总的(版本不一样,内容稍微也会不同,但是大体是一样的):
MIPI_D-PHY_specification_v1-2.pdf(2.3 MB)
sensor的视频流整体路线:

   gc2053    				csi_dphy0                                 mipi_csi2                        		 rkcif_mipi_lvds
   ucam_out0	--->	csi_dphy0_input -- csi_dphy0_output   -->   mipi_csi2_input -- mipi_csi2_output   <--->    cif_mipi_in

对应的设备树:

&csi_dphy0 {
	status = "okay";
//mipi有两端一段连接Sensor,另一端连接 mipi_csi2_input
	ports {
		#address-cells = <1>;
		#size-cells = <0>;
		//这里为啥有两个端口呢,第一个端口是作为sensor的输入
		port@0 {
			reg = <0>;
			#address-cells = <1>;
			#size-cells = <0>;

			mipi_in_ucam0: endpoint@1 {
				reg = <1>;
				remote-endpoint = <&ucam_out0>;
//				data-lanes = <1 2 3 4>;
				data-lanes = <1 2>;    // only for GC2053
			};
		};
		//这个端口是输出给mipi_csi2
		port@1 {
			reg = <1>;
			#address-cells = <1>;
			#size-cells = <0>;

			csidphy0_out: endpoint@0 {
				reg = <0>;
				//mipi_csi2的port名称
				remote-endpoint = <&mipi_csi2_input>;
			};
		};
	};
};

来看一下mipi_d-phy的大纲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PHY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提供了一个同步连接。一个实际的PHY配置包括一个时钟信号和一个或多个数据信号。时钟信号是单向的,起源于主设备并终止于从设备。数据信号可以是单向的或双向的,这取决于所选的选项。对于半双工操作,反向带宽是正向带宽的四分之一。使用令牌传递来控制链路的通信方向。(白话来说:D-PHY是一种高速串行接口,它通过同步连接实现主从设备之间的通信。在这种配置中,时钟信号负责同步,它从主设备发出并传输到从设备。数据信号则负责传输数据,其传输方向可以是单向或双向,具体取决于系统的设计需求。 在半双工模式下,D-PHY的通信是单向的,即在任何给定时刻,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这意味着反向带宽(从从设备到主设备的带宽)是正向带宽(从主设备到从设备的带宽)的四分之一。为了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切换通信方向,D-PHY采用了令牌传递机制,这是一种确保在特定时间内只有一个设备在发送数据的协议,从而避免了数据冲突并提高了通信效率)。
链路包括一个高速信号模式,用于快速数据传输,以及一个低功耗信号模式,用于控制目的。可选地,可以使用低功耗逸出模式进行低速异步数据通信。高速数据通信以突发方式出现,具有任意数量的有效数据字节。
PHY为每个数据通道使用两根导线,另外为时钟通道使用两根导线。这构成了最小PHY配置所需的四根导线。在高速模式下,每个通道在两端都被终结,并且由一个低摆幅的差分信号驱动。在低功耗模式下,所有导线都是单端操作且未终结的。出于电磁干扰(EMI)的考虑,该模式下的驱动器应该是速率控制和电流限制的

(1)mipi_d-phy的整体架构:
Lane Module: 数据传输通道的基本单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S-TX :High-Speed Transmitter (Low-Swing Differential)
HS-RS: High-Speed Transmitter(Low-Swing Differential)
LP: Low-Power :identifier for opteration mode
LP-CD: Low-Power Contention Dectector
LP-RX : Low-Power Receiver (Large-Swing Single-Ended)
LP-TX: Low-Power Transmitter (Large-Swing Single-Ended)

高速收发器(HS-TX/RX):在高速模式下,负责发送和接收差分信号。
低功耗收发器(LP-TX/RX):在低功耗模式下,负责发送和接收单端信号。
低功耗竞争检测器(LP-CD):用于检测低功耗模式下的信号冲突。
控制逻辑:管理Lane Module的状态转换和操作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个通道模块可能包含一个高速发送器(HS-TX)、一个高速接收器(HS-RX)或两者都有。在单个通道模块内,高速发送器和高速接收器在正常操作期间永远不会同时启用。启用的高速功能应当在其通道互联一侧终止通道,如第9.1.1节和第9.2.1节所定义。如果通道模块中的高速功能未启用,则该功能应置于高阻态。
在MIPI接口的物理层设计中,每个通道模块(Lane Module)可以包含发送和接收功能,即可能只有高速发送器(HS-TX)、只有高速接收器(HS-RX)或者两者都具备。但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同一个通道模块内的发送器和接收器不会同时被激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信号冲突和资源浪费,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当通道模块的高速功能被启用时,发送器(HS-TX)会在其一侧的通道互联上产生信号,同时接收器(HS-RX)会在同一侧接收信号。根据MIPI规范的第9.1.1节和第9.2.1节的要求,发送器需要在通道互联的发送端正确地终止信号,以确保信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如果通道模块的高速功能没有被启用,那么该模块应当进入高阻态。高阻态意味着该通道模块不会对信号线路产生影响,从而避免了可能的信号干扰和不必要的功耗。这种设计允许系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启用或关闭各个通道模块的高速功能,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争用检测器(LP-CD)。低功耗功能总是成对出现的,因为这些是单端功能,分别在两条互联线上单独操作。高速和低功耗功能的存在是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通道模块包含一个高速发送器(HS-TX),它也应当包含一个低功耗发送器(LP-TX)。类似的限制也适用于高速接收器(HS-RX)和低功耗接收器(LP-RX)。如果包含一个低功耗接收器(LP-RX)的通道模块被供电,那么该LP-RX应当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持续监控线路电平。低功耗发送器(LP-TX)仅在驱动低功耗状态时才被启用。争用检测器功能仅在双向操作中需要。如果存在,当LP-TX驱动低功耗状态时,争用检测器功能被启用以检测争用情况。在ULPS(超低功耗状态)之外,LP-CD在驱动线路上新状态之前检查争用。单个通道模块中LP-TX、HS-TX和HS-RX的活动是相互排斥的,除了一些短暂的交叉时期。有关线路侧时钟和数据信号以及HS-TX、HS-RX、LP-TX、LP-RX和LP-CD功能的详细规范,请参见第9节和第10节。为了正常操作,通道互联两侧的通道模块中的一组功能必须匹配。这意味着对于通道互联一侧的每个HS和LP发送或接收功能,另一侧必须存在一个补充的HS或LP接收或发送功能。此外,在任何结合了发送和接收功能的通道模块中,都需要一个争用检测器。

总线的作用?

在 Linux 内核 的设备驱动模型中,关心总线、设备和驱动这 3 个实体,总线将设备和驱动绑定。 在系统每注册一个设备的时候, 会寻找与之匹配的驱动; 相反的, 在系统每注册一个驱动的时候,会寻找与之匹配的设备,而匹配由总线完成。一个现实的Linux 设备和驱动通常都需要挂接在一种总线上,对于不属于某一实际总线的设备,比如 led, lcd,rtc 等设备, 系统为了对它们进行统一管理, 虚拟出了一条总线出来,称为 platform(平台) 总线, 相应的设备称为 platform_device, 而驱动成为把驱动和设备资源进行分离:增加驱动的可移植性。所以说,驱动代码应该只包含与具体设备无任何关系的代码,只针对当前驱动所要操作的设备,提供出一套通用的操作方法。设备的信息应该都是由平台来描述,而不是在驱动中定义,驱动中应该从平台设备中获得具体信息

Linux 内核平台设备驱动优点:

1)当有驱动被加载时,总线会寻找驱动所对应的设备:
当加载驱动模块时, 平台总线会把驱动结构中的 name 成员取出和平台总线当前设备
链表上全部设备的 name 成员进行逐个比较, 如果发现相同, 就把这个驱动和这个设
备绑定上,然后驱动的探测函数会被调用。
2)当有设备被加载时,总线会寻找设备所对应的驱动:
当加载设备模块时, 平台总线会把设备结构中的 name 成员取出和平台总线当前驱动
链表上全部驱动的 name 成员进行逐个比较, 如果发现相同, 就把这个驱动和这个设
备绑定上,
3) 资源统一由内核管理,安全可靠:
将设备本身的资源使用统一的接口注册进内核, 由内核统一管理, 在驱动程序使
用这些资源时使用统一的接口,这样提高了驱动程序的可移植性. 所有要使用的资源都是以下流程:
探测资源–>向内核申请资源—>内核审批后—>映射—>使用
这个工作是由探测函数来完成。
缺点:
1. 驱动代码和硬件数据杂合在一起, 虽然设备的驱动方式还是一样, 但是硬件信息
变化后,需要重新修改驱动源代码。
2. 系统中硬件的信息都是驱动人员以各种方式提交给内核的,系统不方便管理
驱动代码的重复编写,会让开发效率比较低,为了提高开发效率,我们就要吧通用的代码和有差异的代码分离出来,来增强我们驱动代码的可移植性。所以,设备驱动分离的思想就应运而生了,在Linux中,我们是在写代码的时候进行分离。分离是把一些不相似的东西放到device.c,把相似的东西放到driver.c,如果有很多相似的设备或者平台,我们只要修改device.c就可以了,这样我们重复性的工作就大大的减少了。这就是平台总线的由来。
平台总线的缺陷:当我们用这个方法用习惯以后就会发现,假如soc不变,我们每换一个平台,都要修改C文件,并且还要重新编译。而且会在arch/arm/plat-xxx和arch/arm/mach-xxx下面留下大量关于板级细节的代码。并不是说这个方法不好,只是从Linux的发展来看,这些代码相对于Linux内核来说就是“垃圾代码”,而且这些“垃圾代码”非常多。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设备树也就被引进到Linux上了,用来剔除相对内核来说的“垃圾代码”,即用设备树文件来描述这些设备信息,也就是代替device.c文件,虽然拿到了内核外面,但是platform匹配基本不变,并且相比于之前的方法,使用设备树不仅可以去掉大量的“垃圾代码”,并且采用文本格式,方便阅读和修改,如果需要修改部分资源,我们也不用在重新编译内核了,只需要把设备树源文件编译成二进制文件,在通过bootloader传递给内核就可以了。内核对其进行解析和展开得到关于硬件的拓扑图。我们通过内核提供的接口剖获取设备树的节点和属性就可以了。即内核对于同一soc的不同主板,只需要换设备树文件dtb即可实现不同主板的无差异支持,而无需更换内核文件。
这部分的驱动源码学习,主要是从下面的源码文件开始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源码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有一个struct platform_driver结构体,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定义:

struct platform_driver {
	int (*probe)(struct platform_device *);
	int (*remove)(struct platform_device *);
	void (*shutdown)(struct platform_device *);
	int (*suspend)(struct platform_device *, pm_message_t state);
	int (*resume)(struct platform_device *);
	struct device_driver driver;
	const struct platform_device_id *id_table;
	bool prevent_deferred_probe;
};
(*probe)(struct platform_device *):
这是一个函数指针,指向一个函数
,该函数在平台设备被内核发现并准备使用时被调用。
probe 函数通常用于初始化硬件、注册设备或资源等。

(*remove)(struct platform_device *):
这也是一个函数指针,指向一个函数,
该函数在平台设备被移除或系统关闭时被调用。
remove 函数通常用于执行与 probe 函数相反的操作,
如释放资源、注销设备等。

(*shutdown)(struct platform_device *):
这个函数指针指向一个函数,该函数在系统关闭或重启时被调用。
shutdown 函数可以用来执行设备关闭前的最后一步操作。

(*suspend)(struct platform_device *, pm_message_t state):
这个函数指针指向一个函数,该函数在设备被挂起(如系统进入睡眠状态)
时被调用。suspend 函数用于准备设备进入低功耗状态。

(*resume)(struct platform_device *):
这个函数指针指向一个函数,该函数在设备从挂起状态恢复时被调用。
resume 函数用于恢复设备的操作状态。

struct device_driver driver:
这是一个 device_driver 结构体,包含了与设备驱动相关的信息和操作。
它通常包含设备驱动的名称、驱动模型等信息。

const struct platform_device_id *id_table:
这是一个指向 platform_device_id 结构体数组的指针,
该数组包含了驱动支持的设备ID。内核使用这些ID来匹配和绑定相应的平台设备。

bool prevent_deferred_probe:
这是一个布尔值,指示是否应该延迟探测操作。如果设置为 true,
则内核不会在设备添加后立即进行探测,而是等待直到有特定的事件发生。

这里还有一个结构体device_driver :

/**
 * struct device_driver - The basic device driver structure
 * @name:	Name of the device driver.
 * @bus:	The bus which the device of this driver belongs to.
 * @owner:	The module owner.
 * @mod_name:	Used for built-in modules.
 * @suppress_bind_attrs: Disables bind/unbind via sysfs.
 * @probe_type:	Type of the probe (synchronous or asynchronous) to use.
 * @of_match_table: The open firmware table.
 * @acpi_match_table: The ACPI match table.
 * @probe:	Called to query the existence of a specific device,
 *		whether this driver can work with it, and bind the driver
 *		to a specific device.
 * @remove:	Called when the device is removed from the system to
 *		unbind a device from this driver.
 * @shutdown:	Called at shut-down time to quiesce the device.
 * @suspend:	Called to put the device to sleep mode. Usually to a
 *		low power state.
 * @resume:	Called to bring a device from sleep mode.
 * @groups:	Default attributes that get created by the driver core
 *		automatically.
 * @pm:		Power management operations of the device which matched
 *		this driver.
 * @coredump:	Called when sysfs entry is written to. The device driver
 *		is expected to call the dev_coredump API resulting in a
 *		uevent.
 * @p:		Driver core's private data, no one other than the driver
 *		core can touch this.
 *
 * The device driver-model tracks all of the drivers known to the system.
 *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tracking is to enable the driver core to match
 * up drivers with new devices. Once drivers are known objects within the
 * system, however, a number of other things become possible. Device drivers
 * can export information and configuration variables that are independent
 * of any specific device.
 */
struct device_driver {
	const char		*name;
	struct bus_type		*bus;

	struct module		*owner;
	const char		*mod_name;	/* used for built-in modules */

	bool suppress_bind_attrs;	/* disables bind/unbind via sysfs */
	enum probe_type probe_type;

	const struct of_device_id	*of_match_table;
	const struct acpi_device_id	*acpi_match_table;

	int (*probe) (struct device *dev);
	int (*remove) (struct device *dev);
	void (*shutdown) (struct device *dev);
	int (*suspend) (struct device *dev, pm_message_t state);
	int (*resume) (struct device *dev);
	const struct attribute_group **groups;

	const struct dev_pm_ops *pm;
	void (*coredump) (struct device *dev);

	struct driver_private *p;
};

下面,我们开始来看rockchip_mipidphy_probe接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接口首先传入了一个结构体指针,我们先来看一下platform_device结构体的定义:

struct platform_device {
	const char	*name;
	int		id;
	bool		id_auto;
	struct device	dev;
	u32		num_resources;
	struct resource	*resource;

	const struct platform_device_id	*id_entry;
	char *driver_override; /* Driver name to force a match */

	/* MFD cell pointer */
	struct mfd_cell *mfd_cell;

	/* arch specific additions */
	struct pdev_archdata	archdata;
};

const char *name:
这是一个指向字符串的指针,表示平台设备的名称。
这个名称通常是由设备制造商定义的,用于标识设备,并且在内核日志和设备信息中显示。

int id:
这是一个整型成员,用于唯一标识一个平台设备实例。在某些情况下,
内核可能会使用这个ID来区分不同的设备实例。

bool id_auto:
指示 id 成员是否由内核自动分配。如果设置为 true,则内核会在设备注册时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ID。

struct device dev:
包含了与设备相关的信息,如设备类型、设备类、设备编号等。
这个结构体是设备模型的一部分,用于管理内核中的设备。

u32 num_resources:
这是一个无符号整型成员,表示平台设备声明的资源数量。资源通常包括内存区域、中断号等。

struct resource *resource:
这是一个指向 resource 结构体数组的指针,
每个 resource 结构体描述了设备的一个资源,如内存区域、中断号等。

const struct platform_device_id *id_entry:
这是一个指向 platform_device_id 结构体的指针,
该结构体包含了设备的ID信息,用于内核在设备树中匹配设备。

char *driver_override:
这是一个指向字符的指针,用于强制设备与指定的驱动程序匹配。
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例如,当设备制造商提供了一个特定的驱动程序时。

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