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串口作为传输媒介,介绍下怎样来发送接收一个完整的数据包。过程涉及到封包与解包。设计一个良好的包传输机制很有利于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以及正确性。串口只是一种传输媒介,这种包机制同时也可以用于SPI,I2C的总线下的数据传输。在单片机通信系统(多机通信以及PC与单片机通信)中,是很常见的问题。
一、根据帧头帧尾或者帧长检测一个数据帧
1、帧头+数据+校验+帧尾
这是一个典型的方案,但是对帧头与帧尾在设计的时候都要注意,也就是说帧头、帧尾不能在所传输的数据域中出现,一旦出现可能就被误判。如果用中断来接收的话,程序基本可以这么实现:
unsigned char recstatu;//表示是否处于一个正在接收数据包的状态
unsigned char ccnt; //计数
unsigned char packerflag;//是否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包标志
unsigned char rxbuf[100];//接收数据的缓冲区
void UartHandler()
{
unsigned char tmpch;
tmpch = UARTRBR;
if(tmpch 是包头) //检测是否是包头
{
recstatu = 1;
ccnt = 0 ;
packerflag = 0;
return ;
}
if(tmpch是包尾) //检测是否是包尾
{
recstatu = 0;
packerflag = 1; //用于告知系统已经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return ;
}
if(recstatu ==1) //是否处于接收数据包状态
{
rxbuf[ccnt++] = tmpch;
}
}
上面也就是接收一个数据包,但是再次提醒,包头和包尾不能在数据域中出现,一旦出现将会出现误判。另外一个。数据的校验算法是很必要的,在数据传输中,由于受到干扰,很难免有时出现数据错误,加上校验码可在发现数据传输错误时,可以要求数据的另一方重新发送,或是进行简单的丢弃处理。校验算法不一定要很复杂,普通的加和,异或,以及循环冗余都是可以的。我上面的接收程序在接收数据时,已经将包头和包尾去掉,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上,关键是要理解原理。
上述包协议出现了以下的几种变种:
1.1 帧头+数据长度+数据+校验值
1.2包长+校验值
上面两种其实都是知道了数据包的长度,然后根据接收字节的长度来判断一个完整的数据包。例如,定义一个数据包的长度为256字节,那我们就可以一直接收,直到接收到256个字节,就认为是一个数据包。但是,会不会存在问题呢?比如说从机向主机发送数据,发送了一半,掉电,重启,开机后继续发送,这很明显接收到的数据就不对了,所以此时很有必要定义一个超限时间,比如我们可以维护下面这样的一个结构体。
struct uartrd{
char rd[ 256];
unsigned int timeout;
}
成员变量rd用来存放接收到的数据字节;成员变量timeout用来维护超时值,这里主要讨论这个。这个数值怎么维护呢,可以用一个定时器来维护,以可以放在普通的滴答中断里面来维护,也可以根据系统运行一条指令的周期,在自己的循环中来维护,给其设置个初值,比如说100,当有第一个数据到来以后,timeout在指定的时间就会减少1,减少到0时,就认为超时,不论是否接收到足够的数据,都应该抛弃。
二、根据接收超时来判断一个数据包
2.1 数据+校验
核心思想是如果在达到一定的时间没有接受到数据,就认为数据包接收完成。modbus协议里就有通过时间间隔来判断帧结束的。具体实现是要使用一个定时器,在接收到第一个数据时候,开启定时器,在接收到一个数据时候,就将定时器清零,让定时器重新开始计时,如果设定的超时时间到(超时时间长度可以设置为5个正常接收的周期),则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没有接受到新的数据,就认为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包了。流程大体如下图所示:
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的总结,上述几种方法都还是较为常用的,在具体的实现上,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体的通讯协议。数据校验位,有时候感觉不出来其重要性,但是一定要加上,对数据进行一个相关的验证还是必要的。现在很在MCU都带有FIFO,DMA等功能,所以有时候利用上这些特性,可以设计出更好的通讯方式。有的人问在接受串口数据时候是应该中断一次接收一个,还是进入中断后接收一段数据呢,我认为应该中断接收一个,因为CPU是很快的,至少对于串口是这样,在接受每个数据的间隔期间,处理器还是可以做些其他工作的。这是在裸机下的模型。在多线程中,那就可以直接建立一个数据接收线程。
1、根据帧头帧尾检测一个数据帧
1).帧头+数据+校验+帧尾
这是一个典型的数据接收方案,但是需要注意帧头帧尾的设计,意思是帧头帧尾不能出现与传输的数据内容相同,一旦出现可能会被误判。以下为中断接收的基本程序:
- unsigned char flagpacker; //全局变量 是否完整接收一个数据包
- unsigned char Rxpacker[255]; //全局变量 完整数据包
- #pragma vector = URX0_VECTOR
- __interrupt void UART0_ISR(void)
- {
- unsigned char RxBuf; //临时接收
- static unsigned char RxData[255]//接收数据缓存区
- static unsigned char count; //串口接收数据长度
- static unsigned char rec; // 判断是否正在接收数据
- URX0IF = 0; // 清中断标志
- RxBuf = U0DBUF;
- if(RxBuf == (自定义帧头))
- {
- rec= 1;
- count = 0;
- flagpacker = 0;
- return ;
- }
- if(RxBuf == (自定义帧尾))
- {
- rec= 0;
- //此处可以添加校验码
- for(unsigned char i = 0 ; i <count; i + +)
- {
- Rxpacker[i] =RxData[i];
- }
- flagpacker = 1;//告诉系统已接收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 return ;
- }
- if(rec) //判断是否处于接收状态
- {
- RxData[count++] = RxBuf;
- }
- }
1).帧头+数据长度+数据+校验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接收方案,但是需要注意帧头的设计,意思是帧头不能出现与传输的数据内容相同,一旦出现可能会被误判。以下为中断接收的基本程序:
- unsigned char flagpacker; //全局变量 是否完整接收一个数据包
- unsigned char Rxpacker[255]; //全局变量 完整数据包
- #pragma vector = URX0_VECTOR
- __interrupt void UART0_ISR(void)
- {
- unsigned char RxBuf; //临时接收
- static unsigned char len; //判断有效数据长度
- static unsigned char RxData[255]//接收数据缓存区
- static unsigned char count; //串口接收数据长度
- static unsigned char rec; // 判断是否正在接收数据
- URX0IF = 0; // 清中断标志
- RxBuf = U0DBUF;
- if(RxBuf == (自定义帧头))
- {
- rec = 1;
- count = 0;
- flagpacker = 0;
- return ;
- }
- if(rec)
- {
- RxData[count++] = RxBuf ;
- len = RxData[0] + 1; //判断数据长度 如果包含数据长度位就不用加1 否者需要加1
- if(len == count)
- {
- //此处可以添加校验码
- for(unsigned char i = 0 ; i < count; i ++)
- {
- Rxpacker[i] = RxData[i];
- }
- rec = 0;
- flagpacker = 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