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作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的,这些都表面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关于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家可以理解吗?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通俗的说法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例如,在中国新*主义革命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是根本矛盾,这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又是不同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则下降为次要矛盾;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
矛盾特殊性原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是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二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分析主次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诗人的错误明朝冯梦龙在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写了一个故事。宋朝宰相王安石写了一首诗《吟菊》,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正好苏东坡来了看到不以为然,他认为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风干枯烂,并不落瓣,王安石此诗大似不通,于是他续了后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此诗,心中不快,后来他密报天子,调苏东坡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为官一年,重阳节后一日,到后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树下,遍地铺金。原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从哲学的角度看,苏东坡犯了把个性当做共性的错误。因此,仅仅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矛盾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第二,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三,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每个个性都表现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菊花凋落(共性),落瓣与不落瓣(个性),把个性当做共性,就犯了错。
一刀切,以偏概全,自以为是,无知……都是把事物的个性当做了共性。
说明了我们要全面的看待问题,并且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承认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也要在人民中找到自己。”这句话是我多年来的体悟,送给大家,你们可以结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来理解,不要盲目跟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建设的普遍规律,反映了*的共性。中国的*建设是在中国具体的国情背景下进行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中国特色*应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建设好符合*。
在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小故事:19世纪俄国的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了一篇《杰米扬的汤》。内容说,主人公杰米扬用鲜美丰盛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着一盆地请客人吃,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逃席而去,从此再也不敢登门。
鲜美鱼汤为何吓跑客人?
超出了客人的接受量
这个故事说明,度这一哲学范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即使是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
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总而言之,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由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由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把脚踏实地与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起来。
事物发展经历了量变、质变的状态和阶段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是怎样的?这需要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辨证的否定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就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它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每一次伟大的进步都是以一次勇敢而坚决的否定为前提的。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比如说你们学习,第一次没有学习,裸考,考的很差。第二次明白了要好好学习,复习了很久,但是考试下来后,还是考的很差。这时候看似回到了起点,但你已经积累了很多,是更高阶段的“回复”不要放弃,再试一次,就可能成功了。这种成功不是一下子就OK,而是经历了很多苦难、曲折后的成功。最终你体会到的境界就不一样了。这也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失败是暂时的,你人生的每一步路,吃的每一次苦都不是徒劳的,困难是暂时的,克服之后,就是化茧成蝶。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大家不要轻言放弃。很多人都觉得为什么做很多事都觉得很难,其实不是事情本身难,而是那个持久的过程,心理的煎熬,只要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剩者为王”。
禅学三境界。禅学认为,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辩证法,内容很丰富,大家下去后结合讲的内容,再多看看,加深理解,如果能掌握的话,对你的未来的人生都会受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