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静态互补CMOS
实际上就是静态CMOS反相器扩展为具有多个输入。更反相器一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性能和功耗。
- 静态的概念:每一时刻每个门的输出通过低阻抗路径连到VDD或VSS上。任何时候输出即为布尔函数值。
- 动态电路通常依赖把信号暂存在高阻抗节点的电容上。
1.1 阈值损失
互补结构PUN(pull up network)+PDN(pull down network)可以解决。上拉采用PMOS,下拉采用NMOS。
1.2 两输入与非门实例
与非门的VTC曲线与输入有关,从下图可以发现,A=B=0时,PUN全部导通,对应强上拉,而当A或B中有不导通的时候,PUN中只有一个导通,相当于驱动能力下降(在反相器中提到P管驱动能力下降导致VTC左移,VM上漂),因此VTC左移到红色和绿色线。
而红绿两线的主要区别在于NMOS的内部节点int上,由于体效应的缘故会使得M1和M2在分别导通时阈值电压不同,VTC曲线会有微小的差异。
undefined
虽然互补CMOS是实现逻辑门比较简单的方式,但是随着扇入增加,会带来两个问题:
- 实现一个N扇入的门需要2N个器件,会增大实现面积。
- 互补CMOS的传播延时随着扇入增大迅速增大(无负载本征延时在最坏时与扇入成二次函数关系)
1.3 延时与扇入的关系
例如对于一个四输入与非门:
- 在最坏情况下,PUN只导通一条通路,此时从低到高的延时tpLHtpLH最大,当增大扇入数,PUN的器件随着扇入线性增加,电容也线性增加,但最坏情况PUN的等效电阻不变,因此tpLHtpLH随着N的增加呈线性增加。
- 而对于PDN,串联会使得门进一步变慢。在PDN中分布RC网络带来的延时与串联链元件数呈平方关系。
下图是NAND门的本征传播延时与扇入的关系曲线:
1.4 解决大扇入的方法
-
增大晶体管尺寸。可以减少串联电阻。
- 局限:会增加寄生电容。只有当负载以扇出电容为主时有用,否则只会增加"自载效应"。
-
逐级加大尺寸。因为从公式中可以看到M1-M4的电阻出现次数依次递增,所以因该让他们的电阻值依次递减才能得到最优解。
- 局限: 在实际版图中不易实现。
- 重新安排输入。由于输入信号不都在同时间到达,因此可以把关键信号放到靠近输出端的晶体管上以提高速度。(关键信号:在所有输入中最后到达稳定值的信号)
- 重组逻辑结构。比如,将6输入OR门变为两个三输入NOR门加上一个二输入与非门。原理是减小了扇入。
问题:为什么把关键信号放到靠近输出端的晶体管上可以提高速度?
其实就是一个放电顺序的问题:
上图中,如果M1是最后才导通的那个,则直到M1导通前CL和C2都无法放电。而把M1放到最上面以后,C2和C1就可以先放电,节省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