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verview of Vulkan
1.1 计算机图形软件
图形软件有两个大类:专用软件包(special-purpose packages)和通用编程软件包(general program-
ming packages)。
专用软件包通常提供一种UI设计语言,让用户直接生成想要的图形,不用关心内部实现。这类软件例子是PS、CAD等等。
相反,通用编程软件包提供一个可使用C、C++或Java等高级语言编程的图形函数库。图形函数库中提供几何图元、矩阵变换等操作,提供了间接操作硬件的软件接口,所以这组图形函数又被称为计算机图形应用编程接口(computer-graphics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CG API)。OpenGL、Vulkan、DirectX、Metal皆在此列。
1.2 Vulkan多线程的设计理念
Vulkan不仅仅是图形(graphics)API,而是一个面向图形和计算的编程接口(graphics and compute)。支持Vulkan的设备可以是GPU,也可以是DSP或者固定功能的硬件。
Vulkan中的计算模型主要基于并行计算,因此支持多线程Vulkan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
为了较少Vulkan内部因为互斥同步等操作造成的卡顿问题,Vulkan内部默认认为对任何资源的访问不存在多线程竞争,所有的资源同步操作由应用开发者去负责,因为对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没有人比应用开发者自己更加清楚。Vulkan称之为外部同步(external synchronization)。
因为这个原因,资源管理和线程同步工作成为编写Vulkan程序的最大难点之一。想要让Vulkan多线程正常运行,你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当然,换来的是Vulkan有了更加干净的线程模型以及比其它CG API高得多的性能。
1.3. Instances, Devices, and Queues
在正式研究Vulkan多线程之前,有三个重要的基础概念需要了解—Instances, Devices, and Queues。
Instances可以看做是应用的子系统,从逻辑上把Vulkan与应用程序上下文中的其他逻辑隔开。Instances可以看做是Vulkan的上下文,它会跟踪所有状态,从逻辑上把所有支持Vulkan的设备整合在一起。
Devices有两个概念:Physical devices和Logical device。
Physical devices通常代表一个或者多个支持Vulkan的硬件设备,这些设备具有特定功能,可以提供一系列Queues。图形显卡、加速器、DSP等都可以是Vulkan的Physical devices。
Logical device是Physical devices的软件抽象,用于预订一些硬件资源。
Queues可以理解为一个“GPU线程”,它是实现Vulkan多线程的关键元素之一,用于响应应用的请求,大部分时间,应用都在与其交互。
Vulkan功能的层次结构图如下:
2. Queues and Command Buffer
2.1 Queues
Queue代表一个GPU线程,Vulkan设备执行的就是提交到Queues中的工作。物理设备中Queue可能不止一个,每一个Queue都被包含在Queue Families中。
Queue Families是一个有相同功能的Queues的集合,它们的性能水平和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是相同的,并且在它们之间数据传输工作没有任何成本(同步之外)。
一个物理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Queue Families,不同的Queue Families有不同的特性。相同Queue Families中的Queues的功能相同,并且可以并行运行。
按照Queue的能力,可以将其划分为:
- Graphics(图形)
- 该系列中的Queues支持图形操作,例如绘制点,线和三角形。
- Compute(计算)
- 该系列中的Queues支持诸如computer shader之类的计算操作。
- Transfer(传输,拷贝)
- 该系列中的Queues支持传输操作,例如复制缓冲区和图像内容。
- Sparse binding(稀疏绑定)
- 该系列中的队列支持用于更新稀疏资源(sparse resource)的内存绑定操作。
2.2 Command Buffer
2.2.1 单线程的性能瓶颈
传统CG API是单线程的,性能的提升只能依赖于CPU主频的提高。能有的优化方案也不外乎主线程和渲染线程分开,或者某些资源的异步加载、离线处理。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是经常遇到传统CG API导致的性能瓶颈。
以手机终端为例,CPU主频提升有限,各大芯片厂商开始向多核多线程发展,考虑到功耗温控问题,又不能把CPU频率升的太高,越来越高的刷新率对实时渲染的速度要求越来越苛刻。
Vulkan为了充分发挥CPU多核多线程的作用,引入了command buffer的概念。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协作,每个CPU线程都可以往自己的command buffer中提交渲染命令,然后统一提交到对应的Queue中,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2.2.2 Command Buffer的作用
应用在绘制时会提交一系列绘制命令给GPU驱动,但是这些绘制命令不会立刻被执行,而是被简单的添加到Command Buffer的末尾。
在其他CG APIs中,驱动程序在应用不感知的情况下,把API调用翻译成GPU command并储存在command buffer中,最终提交给GPU处理。command buffer的创建和销毁都由驱动负责。
在Vulkan中,你需要自己从Command Buffer Pool中申请command buffer,将想要记录的命令放入command buffer中。
Command Buffer Pool:
2.2.3 Recording command
Command Buffer可以记录(Record)很多命令,比如:设置状态、绘制操作、数据拷贝…
理论上,一个线程可以把Command记录到多个Command Buffer中,多个线程也可以共享同一个Command Buffer,但是一般不鼓励多个线程共享一个Command Buffer。
Vulkan的关键设计原则之一就是做到高效的多线程。想实现这一点,应用程序要注意因为资源竞争导致的多线程彼此阻塞。因此,每个线程最好有一个或者对个Command Buffer,不要尝试共享一个。另外,Command Buffer由Command Buffer Pool分配,应用可以为每一个线程创建一个Command Buffer Pool,让各个工作线程从Command Buffer Pool中分配Command Buffer,无需参与竞争。
2.2.4 Submitting Command Buffers
提交过程使用示意图更加好理解一点。
单线程Command Buffer提交过程
多线程Command Buffer提交过程
整体流程如下
3. Synchronization
3.1 显示同步操作
Vulkan把同步的操作交给了应用(external synchronization),绝大多数的Vulkan命令根本不提供同步,需要应用自己负责。Vulkan给应用提供了同步原语,帮助应用进行同步操作。
Vulkan中主要有四种同步原语(synchronization primitives):
- Fences
- 最大颗粒度的同步原语,目的是给CPU端提供一种方法,可以知道GPU或者其他Vulkan Device什么时候把提交的工作全部做完。
- 如果你熟悉Android显示机制的话,acquire fence或者retire fence就是类似的作用
- Semaphores
- 颗粒度比Fences更小一点,通常用于不同Queue之间的数据同步操作
- Events
- 颗粒度更小,可以用于Command Buffer之间的同步工作
- Barriers
- Vulkan流水线(Pipeline)阶段内用于内存访问管理和资源状态移动的同步机制
下面这张图取自NVIDIA公司Vulkan 多线程讲解的PPT:
3.2 隐藏的执行顺序
Vulkan是显式的API没错,号称是“没有秘密的API”。但是在多线程同步时,还是存在一些潜规则。
以下面这张图为例,同一个Queue中,Command Buffer1 和Command Buffer2 谁先执行?Command Buffer中记录的一堆命令是如何执行的?
Vulkan的执行顺序其实是有一定的潜规则的,在没有同步原语的情况下:
- Command Buffer中的Command,先记录的先执行
- 先提交的Command Buffer先执行
- 同一个Queue中,一起提交的Command Buffer1 和Command Buffer2 按照下标的顺序执行,Command Buffer1 先执行
3.3 Barriers
所有的同步原语中,Barriers使用起来最为困难。Barriers用于显式的控制buffer或者image的访问范围,避免hazards(RaW,WaR,and WaW),保证数据一致性。
Barriers需要开发者了解渲染管线的各个阶段,能清晰的把握管线中每个步骤对资源的读写顺序。
Vulkan中将Pipeline的各个阶段定义为:
- TOP_OF_PIPE_BIT
- DRAW_INDIRECT_BIT
- VERTEX_INPUT_BIT
- VERTEX_SHADER_BIT
- TESSELLATION_CONTROL_SHADER_BIT
- TESSELLATION_EVALUATION_SHADER_BIT
- GEOMETRY_SHADER_BIT
- FRAGMENT_SHADER_BIT
- EARLY_FRAGMENT_TESTS_BIT
- LATE_FRAGMENT_TESTS_BIT
- COLOR_ATTACHMENT_OUTPUT_BIT
- TRANSFER_BIT
- COMPUTE_SHADER_BIT
- BOTTOM_OF_PIPE_BIT
对应:
假设我们有个两个渲染管线P1 和 P2,P1会通过Vertex Shader往buffer写入顶点数据,P2需要在Compute Shader中使用这些数据。
如果使用fence去同步,你的流程应该是这样:P1的Command提交后,P2通过fence确保P1的操作已经被全部执行完,再开始工作。
但是这种大颗粒度的同步操作无疑造成了耗时操作:P1的数据在Vertex Shader阶段就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为什么要等到它所有操作执行完再开始?P2平白多等待了很长时间,而且在这个期间P2的其他阶段并没有使用到P1的数据,也是可以执行的啊。
Barriers的引入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告诉Vulkan,我们在P2的Compute Shader阶段才会等待P1 Vertex Shader里面的数据,其他阶段并不关心,可以同步进行。
使用方法:
参考文档:
-
Android and Vulkan - GDD China.pdf
-
Vulkan Programming Guide
-
Vulkan Cookbook
-
Learning Vul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