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erilog HDL程序中有两个系统任务$readmemb和$readmemh,用来从文件中读取数据到存贮器中。这两个系统任务可以在仿真的任何时刻被执行使用,其使用格式共有以下六种:
1) $readmemb("<数据文件名>",<存贮器名>);
2) $readmemb("<数据文件名>",<存贮器名>,<起始地址>);
3) $readmemb("<数据文件名>",<存贮器名>,<起始地址>,<结束地址>);
4) $readmemh("<数据文件名>",<存贮器名>);
5) $readmemh("<数据文件名>",<存贮器名>,<起始地址>);
6) $readmemh("<数据文件名>",<存贮器名>,<起始地址>,<结束地址>);
这两个系统任务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还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就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一下。
这次实验的目的是将数字0---1023存储在一个记事本中,然后使用$readmemh将这1024个数据读取到存储器中,然后根据输入端口地址将数据通过输出端口输出。首先新建一个记事本,将数字0---1023添加到记事本中,由于读取文件任务只能通过二进制或者十六进制的方式读取,为了方便操作,就用十六进制的方式操作,将0---1023对应的十六进制数写在记事本中,每个数据占一行,用回车换行符区分数据。
如何一次性生成0--1023的十六进制数呢?可以用excel表格来实现,具体操作方法详见上一篇文章 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进制转换,将生成的数据复制到记事本中,记事本命名为num.txt。
下面新建一个工程,将num.txt记事本放在工程myrom文件中。
编写顶层文件
输入端口为时钟信号和数据地址信号,输出端口为ROM中数据输出。由于数据最大为1023,所以数据宽度设置为10位。
然后用$readmemh 任务将num.txt记事本中的内容读取到rom寄存器中,rom设置为1024个地址,每个地址的宽度为10位。下来在每个时钟的上升沿根据输入端口的地址输出rom中的数据。
下面编写测试代码
在一个循环中让地址addr的值从0一直增加到1023,这样顶层文件就会输出从0到1023地址中存储的数据了。注意在测试文件for循环中递增地址的值时,一定要延时一个时钟周期,因为顶层文件是在每个时钟上升沿才会读取一次数据,如果for循环中没有延时,顶层文件就读取不到正确的数据。
下面分析和综合一下编写好的代码
直接出现了七百多个警告,而且都是同一个原因引起的。双击第一条警告,跳转到报错位置。
从100开始有警告,前面的数据都正常,应该是十六进制的100系统默认为数据宽度是12位的,而代码中数据宽度设置的是10位的。所以系统提示数据位宽不匹配。
由于这里最大值时1023,没有超过10位,所以警告暂时不理它。直接仿真波形查看结果
输出的波形和打印的数据符合预期的结果,地址从0到1023,数据从0x000到0x3FF。正常情况下数据输出一次之后就应该结束,停止仿真。但是实际上从打印的数据和波形来看,当地址到1023又变成了0,for循环又继续执行,这样一直循环,导致仿真不会自动停止。这是为什么呢?看看测试文件哪里有问题。
对测试文件分析,感觉可能是地址控制出了问题,for循环的结束条件为:add<=1023,当add为1022时输出一次q的值,然后执行addr = addr + 1'b1语句,将地址值加1,此时地址变为了1023,又输出一次q的值,继续执行addr = addr + 1'b1,此时addr的值变为了1024,但是由于addr的数据宽度只有10位,1024数据宽度为11位,超出了数据宽度,那么addr的值就会溢出,直接变成0。
在计算器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数字1023的二进制数十位数字全部为1,1024的二进制数第十一位为1,后面十位全部为0。
所以上面for循环不能结束,可能是数据溢出造成的。那么for循环的结束条件就要修改一下。将for循环中的add<=1023改为add<1023,再仿真一次。
这次for执行了一次仿真就停止了,从输出波形上看地址最后停在了1023,输出数据为3FF。但是打印出来的数据确在3fe停止了。为什么最后一个3FF没打印出来呢?再分析分析测试代码。
当add为1022时输出一次q的值,然后执行addr = addr + 1'b1语句,将地址值加1,此时地址变为了1023,然后判断addr<1023,由于此时addr的值已经是1023了,条件不成立,退出循环。相当于addr的值加到了1023,但是已经没有机会执行for循环内部的显示代码就退出了循环。所以最后一个值3FF没有打印出来。如果要打印最后一个3FF,就可以在for循环外面那么加一条打印语句。
再仿真一次看看结果
这次打印的数据和仿真波形都正常了。
通过上面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主要是数据宽度引起的,那么就将数据宽度改为12位试试。将顶层文件和测试文件中的数据宽度都改为12位宽。
分析和综合一下
这次警告只剩下4个了,说明上面七百多个警告就是由于数据位宽引起的。警告提示rom没有初始值,地址addr的第10位和第11位没有对应的引脚连接。这个警告可以忽略。
由于地址位宽已经修改为了12位,那么测试文件中for循环中的地址限制条件就可以直接改为1024了。
仿真一下,看看输出波形。
打印的数据和输出波形数据从0到3FF,符合设计要求。但是波形文件中输入地址最后停在了1024,这是因为在测试文件中for循环退出后,addr的值在最后一次循环后会自增到1024。由于这次数据宽度为12,所以数据增加到1024后数据没有溢出,地址没有溢出到0。
通过上面测试可以看出,第一次报警告是由于数据从0x100----0x3FF,都是3位16进制数据组成的,虽然最高两位没有用到,但是系统不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判断,而是直接看数据所占位数。所以就会报出警告。
这里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在使用系统任务读取记事本内容时,记事本的路径中的斜杠方向。
$readmemh("D:/Desktop/Verilog/myrom/num.txt",rom);
注意代码中路径斜杠的方向和windows系统中路径中斜杠方向是反的。
如果直接将系统中的路径复制到代码中的话会报错。
软件会提示不能打开文件。在编写代码时将文件路径复制进去后,要修改一下斜杠的方向。
这里的文件路径最好写全路径,当然也可以不用写路径,直接写文件名就行。这样的话就需要将文件放在指定位置。经过测试如果写成$readmemh("num.txt",rom); 分析和综合时不会报错,但是仿真时会没有数据输出。
如果不带路径的话,就要将num.txt放在工程文件所在目录中。
这样工程在分析和综合时就会在当前文件夹中寻找指定文件。
分析和综合还是和上面的警告一样,不用管,仿真查看波形。
输出波形中地址的值从0到1023,但是输出的数据全部为x。打印的数据也全部为x。在打印窗口上有一个警告,提示打开num.txt文件失败。
分析和综合的时候没有报警告,也没有提示打开文件失败,但是仿真时打开文件却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仿真时仿真文件的路径和工程文件路径不一样。仿真文件执行的时候,只在仿真文件夹中寻找num.txt文件,没有找到的话不会去其他文件夹寻找,就会直接报错。如果要仿真正确,需要将num.txt记事本文件也放到仿真文件中。
将num.txt复制一份到工程文件夹中的simulation文件夹下的modelsim文件夹中,再仿真一次。注意此时工程文件夹中和仿真文件夹中同时都放有num.txt文件。
这次打印的数据和波形文件都正常。
通过上面测试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路径只有文件名的时候,需要将文件在工程所在文件夹和仿真文件所在文件夹中都存放一份。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为了方便的话,直接使用全路径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