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图解泛音及形成原理
- 音的高度:=音的振动频率(正比)
- 音高的计量:钢琴上每七个白键一个循环,分别叫做CDEFGAB(为何不是从A开始,而是从C开始?这是个历史问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Do Re Mi Fa So La Si”,过了一个循环就下标加一,又叫升八度,即,C1, C2, C3, C4…
- 高八度的声音,频率高一倍,也就是说,C2比C1的频率高一倍,C3比C2的频率高一倍。
- 钢琴*C是C4,*区的A键为440Hz(即标准音高。—–那为何标准音高又是用A来制定的呢?目测是制定者想纠正前面的错误
-
众所周知”Do Re Mi fa So La Si”是七个音,那为何有八度之说呢?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系统里,没有一度!
比如C D之间,这叫二度,C E之间叫三度,以此类推。非要说有一度那也是有的,C C就是了!
可是前面我们知道自然音的间距是不等的,那怎么办?所以就有了大小之分:C D之间差2key,所以叫大二度,E F之间差1key,所以叫小二度。以此类推。所以
小二度 = 1 key
大二度 = 2 key
小三度 = 3 key
大三度 = 4 key
纯四度 = 5 key
减五度 = 6 key
纯五度 = 7 key
小六度 = 8 key
大六度 = 9 key
小七度 = 10 key
大七度 = 11 key
纯八度 = 12 key
所有有人说“今天唱xx升了小二度”,意思是升了1key。
-
谱对比表及频率
国际谱
男唱谱 女唱谱 频率 C0 C1 C2 16.35 C#0/Db0 #C1 #C2 17.32 D0 D1 D2 18.35 D#0/Eb0 #D1 #D2 19.45 E0 E1 E2 20.6 F0 F1 F2 21.83 F#0/Gb0 #F1 #F2 23.12 G0 G1 G2 24.5 G#0/Ab0 #G1 #G2 25.96 A0 A1 A2 27.5 A#0/Bb0 #A1 #A2 29.14 B0 B1 B2 30.87 C1 C C1 32.7 C#1/Db1 #C #C1 34.65 D1 D D1 36.71 D#1/Eb1 #D #D1 38.89 E1 E E1 41.2 F1 F F1 43.65 F#1/Gb1 #F #F1 46.25 G1 G G1 49 G#1/Ab1 #G #G1 51.91 A1 A A1 55 A#1/Bb1 #A #A1 58.27 B1 B B1 61.74 C2 c C 65.41 C#2/Db2 #c #C 69.3 D2 d D 73.42 D#2/Eb2 #d #D 77.78 E2 e E 82.41 F2 f #F 87.31 F#2/Gb2 #f F 92.5 G2 g G 98 G#2/Ab2 #g #G 103.83 A2 a A 110 A#2/Bb2 #a #A 116.54 B2 b B 123.47 C3 c1 c 130.81 C#3/Db3 #c1 #c 138.59 D3 d1 d 146.83 D#3/Eb3 #d1 #d 155.56 E3 e1 e 164.81 F3 f1 f 174.61 F#3/Gb3 #f1 #f 185 G3 g1 g 196 G#3/Ab3 #g1 #g 207.65 A3 a1 a 220 A#3/Bb3 #a1 #a 233.08 B3 b1 b 246.94 C4 c2 c1 261.63 C#4/Db4 #c2 #c1 277.18 D4 d2 d1 293.66 D#4/Eb4 #d2 #d1 311.13 E4 e2 e1 329.63 F4 f2 f1 349.23 F#4/Gb4 #f2 #f1 369.99 G4 g2 g1 392 G#4/Ab4 #g2 #g1 415.3 A4 a2 a1 440 A#4/Bb4 #a2 #a1 466.16 B4 b2 b1 493.88 C5 c3 c2 523.25 C#5/Db5 #c3 #c2 554.37 D5 d3 d2 587.33 D#5/Eb5 #d3 #d2 622.25 E5 e3 e2 659.26 F5 f3 f2 698.46 F#5/Gb5 #f3 #f2 739.99 G5 g3 g2 783.99 G#5/Ab5 #g3 #g2 830.61 A5 a3 a2 880 A#5/Bb5 #a3 #a2 932.33 B5 b3 b2 987.77 C6 c4 c3 1046.5 C#6/Db6 #c4 #c3 1108.73 D6 d4 d3 1174.66 D#6/Eb6 #d4 #d3 1244.51 E6 e4 e3 1318.51 F6 f4 f3 1396.91 F#6/Gb6 #f4 #f3 1479.98 G6 g4 g3 1567.98 G#6/Ab6 #g4 #g3 1661.22 A6 a4 a3 1760 A#6/Bb6 #a4 #a3 1864.66 B6 b4 b3 1975.53 C7 c5 c4 2093 C#7/Db7 #c5 #c4 2217.46 D7 d5 d4 2349.32 D#7/Eb7 #d5 #d4 2489.02 E7 e5 e4 2637.02 F7 f5 f4 2793.83 F#7/Gb7 #f5 #f4 2959.96 G7 g5 g4 3135.96 G#7/Ab7 #g5 #g4 3322.44 A7 a5 a4 3520 A#7/Bb7 #a5 #a4 3729.31 B7 b5 b4 3951.07 C8 c6 c5 4186.01 C#8/Db8 #c6 #c5 4434.92 D8 d6 d5 4698.64 D#8/Eb8 #d6 #d5 4978.03 - 泛音:泛音是物体局部振动产生的。
非常清楚的局部振动,一根弦分成四段分别进行振动。这四段的振动频率是一样的。
我常讲的第一泛音,第二泛音就是这样的:
图上依次是基频,第一泛音,第二泛音。。。
可以看到,分的段越多,形成的频率越高。比如分两段,那频率就是基频的二倍。
真实的声音就是这些振动的叠加。
-
泛音形成的原理:驻波
视频里很好的展示了驻波形成的原理,同频波经过反射形成了叠加。所以,能形成驻波,必须是物体长度是1/2波长的整数倍。这样才能形成叠加。
这就是物体振动总是有固定频率和固定音色的原因:只有一些频率的波才能在物体中形成驻波,从而持续下去。其他频率的波很快就会能量消散掉。
所以一个音叉,你怎么敲它,它都是那个振动频率,就是这个道理。
-
那怎么调节音高?
参考弦乐,一根两端固定好的弦,本身的频率是固定的。改变音高的话:
1. 把弦拉紧一点。
2. 用手指按住一点,让弦的一部分不振动,可振动部分长度缩短。
声带也是一样的道理:
1. 拉紧声带,可以获得更高的音高。放松声带,音高变低。
2. 捏住声带的一部分不发声,让另一部分发声,这样音高就提高了。这就是近年来所谓关闭唱法的基本原理。(关闭唱法的提法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
人声的情况
人声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因为声带不是一个简单弦,它是一个立体的东西,更像这个图:
立体的基频与第一泛音。
人声还有共鸣的问题,会大大改变泛音的构成。
基频决定音高,泛音决定音色。
这句话是音频处理的核心。
-
什么是频率?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波形重复多少次。
上面这句没有疑问吧?那么我们看图
假定这就是单位时间的波形图。第一张图的频率是2,第二张图的频率是4,这都没什么疑问。第三张图的频率?根据定义,波形重复了两次,所以频率是2。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2和4的两个波,合成之后频率是最大公约数2。
来个更复杂的例子:
4和6的波合成频率为2。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没有2的波,合成规律依然要取最大公约数。
当然,这个例子是有问题的,1。自然界没有这种声音,一定是2, 4, 6, 8, …一定带基频。2. 即使自然界真的制造了这个声音,也会被人耳判定成两个声音。
自然界的 2,4,6合成,应该是这样的:
不管怎么说,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结论,2, 4, 6, 8, 10,..这样的波合成,最终波的频率是2,即使原本频率2的那个波振幅很小。
参考文献:音色与声谱图
-
泛音的种类和多少决定了音色
一般来说
1. 泛音越充分的声音越饱满。
2. 低频泛音越充分的声音听起来越“厚实”,越“有力”。
3. 高频泛音越充分的声音穿透力越强,声音听起来越“亮”,越“尖”。
4. 高低频都有并且合理分布的声音,就是比较完美的声音。
声乐理论里,一般把低频泛音叫低位置共鸣,高频泛音叫高位置共鸣。
- 频谱图/声谱图
频谱图就是描述在某一时间点上,各个频率的声音分布情况。
然而,频谱图只能描述某一时间点,不能表达一段时间的情况,所以把频谱连续的画到一张图里,就有了声谱图(这个翻译有点蛋疼)。
先看上图:
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频率值,同一时间的纵线上存在着数个波,重合而成最终的波。颜色越亮则表示波的振幅越大。混乱的背景都是伴奏,我们只观察人声线。
再看下图:
下图反映了上图的某个时间点(上图中的黄线)的频率分布。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这个图更有利于直观的观察泛音的成分和强弱。
- 音频采样率是指录音设备在一秒钟内对声音信号的采样次数,采样频率越高声音的还原就越真实越自然。在当今的主流采集卡上,采样频率一般共分为11025Hz、22050Hz、24000Hz、44100Hz(44.1khz)、48000Hz五个等级,11025Hz能达到AM调幅广播的声音品质,而22050Hz和24000HZ能达到FM调频广播的声音品质,44100Hz则是理论上的CD音质界限,48000Hz则更加精确一些。
44,100 Hz - 音频 CD, 也常用于 MPEG-1 音频(VCD, SVCD, MP3)所用采样率
- 音频解析的过程是:取连续采样点,一般是4096个点,考虑到音频文件的采样率一般是44.1k,所以就是取了1/10秒之内的数据。然后对这4096个点作做快速傅里叶变换,就得到了频谱图。频谱图的信息是4096个点,每一个点对应的是这个频率上的振幅。
- 频谱图反应的是在这个时间点上的频率分布情况。
严格的说应该是这1/10秒内的平均情况。
-
声谱图上出现的水平线有什么意义?
水平线表示一个歌手在某个音高上持续了一段时间。越亮的线表示振幅越大,听感上当然就音量大了。
直线就是一个长直音。考察长直音主要看稳定度,整个线越直则这个长音越稳,如果大抖就是破音,如果小抖就是不稳。如果歪了,那就是音准没把握好。
波浪线就是颤音。波浪越大则颤音越大。看颤音也是看稳定度,如果颤的不稳就是气息出现问题,控制不好。
-
如何看共鸣?
看泛音主要看三点:丰富与否;分布情况;泛音的音量。
一般来说,所谓的泛音强弱都是和自己的基频来比的(或者是跟伴奏比)。因为音频文件的音量是可以调的,单纯看泛音大小没多大意义,以基频为参照才比较有实际意义。(低频的共鸣情况取决于元音的类型,每一个元音都有其特定的共鸣特性。一般来说,基频被共鸣强化的情况比较少。)
可以看到,此例中第一泛音巨大(看多了就知道,一般都是第一泛音最大),在3000左右的三个泛音也很强。
另一种观察方法就是和伴奏比,人声线越明显则人声越强,越能穿透伴奏。
如上图,左边张雨生的人声线显然更明显。右边那英的线就不明显多了,混在伴奏里。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后知后觉对比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1NTAxMzQ4.html
张雨生后知后觉清唱“你不辞冰雪”,竟然有如此大的高频泛音!
要知道,这可是清唱,中音区!唱高音的时候鼓足了气,有很大的共鸣很正常,但唱低缓的主歌,竟然也能爆出这么大的泛音!只能说宝哥太逆天!
下面,请出阿妹躺枪:
(图中竖线为背景音,就是那个类似指响的声音)
泛音少太多了。。。。
听感上也是很显然的,阿妹的音色暗的多,而宝哥的非常的清亮。
当然,必须要说明:宝哥占了cd版的优势。不过我们关注的是最终听感,声音经过怎么处理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个例子很好的对比了泛音对音色的影响。
-
如何看音准?
我的软件特别加了标准音高线,以及标准的泛音线,所以可以很清楚的看清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