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对象——资源
资源稀缺性:1,数量有限;2,生产技术有限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1,生产什么以及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何时生产
以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对象,微观经济学:个量分析,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资源利用
二、经济理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交换取得财富,生产活动是自然的,交易是非自然的
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财富来自于贸易顺差 or 财富来自于农业
古典政治经济学
(1)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国家财富=商品总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衡量尺度是劳动,资本主义鼓励*竞争
(2)大卫李嘉图: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商品价值包含生产劳动和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价值分配在三个阶级间:无产阶级获得工资,资产阶级获得利润,地主阶级获得地租
福利经济学:社会效应和个人效应存在差异时市场失败风险加剧,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行为经济学:经济行为是经济心理的外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劳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被资本家占用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苏联经济问题:*计划,不存在货币表现的价格制度,无法合理配置资源
三、均衡价格理论
相关产品:替代品 or 互补品
(1)需求
定义:愿意且能够购买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自身价格,相关价格,收入水平,偏好,预期,消费者人数
线性需求曲线:Qd = a-bP,Qd需求量,P价格
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不适用于吉芬、炫耀和投机商品
需求: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 VS 需求量:其他因素不变,价格变动
(2)供给
定义:愿意且能偶提供出售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自身价格,相关价格,成本,技术水平,预期,生产者人数
线性供给曲线:Qs = -a+bP,Qs供给量,P价格
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不适用于劳动力供给、囤积居奇
供给: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 VS 供给量:其他因素不变,价格变动
(3)均衡价格
供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均衡条件:Qd = Qs
(4)价格政策
支持价格:*规定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超额供给,产品过剩,*收购
限制价格:*制定最高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超额需求,抢购、黑市、粗制滥造,*定量配给
四、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定义: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弹性系数 = -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类型:0:完全无弹性;<1:缺乏弹性;=1:单位弹性;>1:富有弹性;=∞:完全弹性
影响因素:可替代性,用途广泛性,生活必需程度,消费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需求量调节时间
(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定义: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弹性系数 = 商品X需求量变动率/商品Y价格变动率
类型:>0:替代关系;=0无相关关系;<0:互补关系
(3)需求的收入弹性
定义:一定时期内消费者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弹性系数 = 需求量变动率/收入变动率
类型:<0:劣等品;>0正常品;<1:必需品;>1:奢侈品
(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1:价格与收益变化趋势相反;<1:价格与收益变化趋势相同;=1:收益不变;=0:价格与收益同比例变化;=∞:价格增加,收益变为0,在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
(5)供给的价格弹性
定义:一定时期内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弹性系数 = -供给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类型:0:完全无弹性;<1:缺乏弹性;=1:单位弹性;>1:富有弹性;=∞:完全弹性
影响因素:生产期限,生产成本,生产周期,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生产难度
(6)恩格尔系数
定义:家庭食品支出与总收入的比值
用途: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
规律: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下降;富裕程度越高,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
五、效用理论
(1)效用
定义:对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属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
(2)基数效用论
观点:效用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方法:边际效用分析法
效用函数:TU = U(X1,X2,...,Xm) TU是总效用,Xi是第i个商品的购买数量
MU = dTX/dX MU是边际效用,只考虑一种商品变化引起的效用变化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他商品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总效用先增加后减少,边际效用由正值逐渐递减为负值
(3) 序数效用论
观点:效用无法计量和加总求和,只能给出程度的高低与次序
方法: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假定:
偏好是消费者对任意商品组合的排序
1.完全性:消费者总是对不同商品组合做出比较和排序
2.可传递性:A>B,B>C,则A>C
3.非饱和性:消费者对商品组合中的任意商品数量均没有到达饱和点
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消费者效用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两种商品的所有数量组合方式
无差异曲线特征:
1.同一平面图内可以有无数条曲率为负的无差异曲线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4.无差异曲线距离原点越远,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边际替代率:MRSxy = -dX/dY 为了维持满足程度不变,增加一单位X商品而需要相应减少Y商品的数量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
无差异曲线的两类特殊情况:
1.完全替代品:直线
2.完全互补品:直角折线
预算线: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公式:X2 = -P1/P2*X1 + I/P2 I为收入,X1和X2为两种商品,P1和P2为商品对应价格
(4)消费者均衡
定义: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不想增加或减少任意商品数量的相对静止状态
基数效用论下的均衡条件:MU1/P1 = MU2/P2 = ... = MUn/Pn = λ 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与价格之比相等,均为λ
序数效用论下的均衡条件:MRS12 = P1/P2 一定预算条件下,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
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化会使均衡点位置发生移动 价格-消费曲线
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收入-消费曲线 正常品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上升;劣等品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先增加后减少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食品支出比例下降,住宅和穿着支出比例基本不变,其他方面支出比例增加
(5)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
替代效应: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
正常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均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劣等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吉芬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六、生产理论
1.短期生产理论
短期生产函数:Q = f(L) 短期内,资本数量不变,劳动量可变
总产量:TP
平均产量:AP = TP/X X为生产要素投入量
边际产量:MP = dTP/dX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而言,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递减
2.长期生产理论
长期生产函数:Q = f(X1,X2,...,Xn) 一般简化为Q = f(L,K) L为劳动投入量,K为可变要素资本投入量,Q为产量
等产量曲线: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类生产要素投入量组合方式轨迹
等成本曲线:既定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下,生产者可购买的两类生产要素数量组合方式轨迹 C = wL + rK
边际技术替代率: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某类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另一类生产要素所减少数量的比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类生产要素不断增加时,其每单位所能替代的另一类生产要素数量是递减的
生产者均衡: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或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
生产者均衡条件: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规模报酬:描述了产量变化与生产规模变化的关系
递增:产量增加比例 > 各类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f(λL,λK) > λf(L,K) 企业生产规模增大,带来了生产效率提高
递减:产量增加比例 < 各类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f(λL,λK) < λf(L,K) 企业生产规模过大,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不变:产量增加比例 = 各类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f(λL,λK) = λf(L,K) 企业生产规模维持现有水平
七、厂商理论
1.成本
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收入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
经济成本:使用的全部资源的机会成本,显性成本 + 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
显性成本:会计成本,厂商在要素市场用于购买或租用其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性成本:应支付给厂商自有的且被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但实际上并未支付的报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及支付,属于隐性成本
2.短期成本
总成本(T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为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TC = TFC+TVC S型线
总不变成本(TF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为不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直线
总可变成本(T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为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S型线
平均总成本(A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AC = TC/Q = AFC+AVC U型线
平均不变成本(AF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AFC = TFC/Q 双曲线
平均不变成本(AV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AVC = TVC/Q U型线
边际成本(MC):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加量 MC = dTC/dQ U型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对应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对应边际成本递增阶段,边际产量最大值对应边际成本最小值
3.长期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厂商长期内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LTC = LTC(Q) 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S型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厂商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LAC = LTC(Q)/Q 无数条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U型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厂商长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最低总成本 LMC = dLTC(Q)/dQ U型线
规模经济:产量越多,长期平均成本越少的阶段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递减部分
规模不经济:产量越多,长期平均成本越多的阶段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递增部分
4.收益分析
收益:厂商出售全部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 R = P*Q P为商品价格,Q为出售商品数量
总收益 :厂商按照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TR = P*Q
平均收益:厂商平均在每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AR = TR/Q
边际收益:厂商每增加一单位商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增量 MR = dTR/dQ
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变动规律分别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相一致
价格不变时的收益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总收益曲线是斜率恒定的直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是水平线
价格递减时的收益分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总收益曲线是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左下方
5.利益最大化原则
总利润:总收益 - 总成本 π(Q) = TR(Q)-TC(Q)
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MR = MC
利润取决于收益和成本,成本取决于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取决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情况
八、市场结构
1.市场类型的划分
市场: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类型 | 厂商数目 | 产品差异程度 | 对价格的控制程度 | 进出该行业的难易程度 | 举例 |
完全竞争 | 很多 | 完全无差别 | 无 | 很容易 | 农产品 |
垄断竞争 | 很多 | 有差别 | 一定程度 | 比较容易 | 轻工业产品、零售业 |
寡头 | 几个 | 有差别或无差别 | 相当程度 | 比较困难 | 钢铁、汽车、石油 |
垄断 | 唯一 | 产品唯一且无相近替代品 | 很大程度,但经常收到管制 | 很困难,几乎不可能 | 公用事业(水、电) |
2.完全竞争市场
定义:纯粹竞争市场,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垄断因素且完全非个性化的市场结构
特点:1.大量买卖者 2.商品同质性 3.资源流动性 4.信息完全性
价格:由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
需求曲线: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价格水平由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点决定
收益曲线:由原点出发斜率不变的直线,斜率等于MR值 需求曲线D = 价格水平线P = 边际收益曲线MR = 平均收益曲线AR
短期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 MR = SMC
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形:
1.获得超额利润: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2.获得正常利润: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3.亏损但继续生产:平均变动成本 < 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4.停止生产临界点:平均变动成本 = 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5.停止生产:平均收益 < 平均变动成本
长期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MR = LMC = SMC = LAC = SAC
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
1.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量,获得更多利润
2.厂商进入或退出行业,使市场价格达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水平,所有厂商均实现正常利润
3.完全垄断市场
定义: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厂商的市场组织
特点:1.厂商唯一 2.商品没有相近替代品 3.其他厂商基本不可能进入该行业
原因:1.自然垄断,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决定只需要一家厂商 2.生产资源的供给被厂商控制 3.*特许 4.发明和创新
价格:由垄断厂商控制和操纵 通过改变销售量控制市场价格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销售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收益曲线:先增后减的抛物线,斜率等于MR值 边际收益曲线 < 平均收益曲线AR = 需求曲线D
短期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 MR = SMC
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形:
1.获得超额利润: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2.获得正常利润: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3.亏损但继续生产:平均变动成本 < 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长期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MR = LMC = SMC
长期均衡的三种结果:
1.短期亏损,长期也无法获得利润,厂商退出行业
2.短期亏损,长期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达到盈利
3.短期盈利,长期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获得更多利润
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
价格歧视的条件:1.消费者可以根据偏好被区分 2.不同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一级价格歧视:厂商根据每个消费者够进一个单位商品愿意且能够靠支付的最高价格逐个售出商品 消费者剩余被完全剥夺
二级价格歧视:厂商按不同价格售出不同单位的商品,购买相同数量商品的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被部分剥夺
三级价格歧视:厂商根据消费者群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市场划分,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中索取不同价格 价格弹性越小的市场,价格制定越高
4.垄断竞争市场
定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的市场组织
特点:1.产品差异性 2.厂商行为对竞争对手的影响很小 3.生产规模较小
需求曲线:
预期需求曲线d(厂商改变商品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不变)
实际需求曲线D(厂商改变商品价格,其他厂商价格发生同样变化)
1.所有厂商以相同方式改变商品价格时,d沿着D发生平移
2.d与D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
3.d弹性大于D,因此d比D更为平缓
短期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 MR = SMC
短期均衡的四种情形:
1.获得最大利润: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2.利润为零: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3.蒙受最小亏损但继续生产:平均变动成本 < 平均收益 < 平均成本
4.蒙受最小亏损且停止生产:平均收益 < 平均变动成本
长期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MR = LMC = SMC AR= LAC = SAC
长期均衡情形:企业获得利润,吸引新厂商进入行业,市场份额降低,降低商品价格,所有厂商利润为零,不再有新厂商进入行业
5.寡头垄断市场
定义:少数几家厂商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特点:1.企业数量很少,存在依存关系 2.商品有一定差别或无差别 3.厂商对价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 4.厂商进出市场困难
原因:1.生产规模需求高 2.生产资源的供给被几家厂商控制 3.*扶植和支持
古诺模型:
1.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生产成本为零
2.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厂商能够准确获知
3.每个厂商消极地以自身产量去适应其它厂商已确定的产量,以获取最大利润
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 = 市场总容量 * [1 / (m+1)]
行业的均衡总产量 = 市场总容量 * [m / (m+1)]
斯威齐模型:
1.厂商提高价格,其他厂商不会改变价格,该厂商销售额明显减少
2.厂商降低价格,其他厂商降价到相同水平,该厂商销售额增加很有限
价格刚性现象:只要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九、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市场内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为其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假定不变,该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一般均衡分析:市场内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其价格,同时也受到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的特征:
1.每个消费者在其既定收入下达到了效用最大化,这使得需求稳定
2.每个生产者在其一定的投入-产品组合上达到了利润最大化,这使得供给稳定
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供求相等,这使得价格稳定
4.每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这使得产量稳定
2.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观点看亦有A优于B
帕累托改进:存在能使至少一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的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的某一种物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消费数量的比率 在图形上可以用无差异曲线上的斜率来表示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可以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比率 在图形上可以用等产量曲线上的斜率来表示
边际转换率: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数量的比率 在图形上可以用产品转换曲线上的斜率来表示
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条件:假设A、B两个消费者,各自拥有X、Y两种商品,A的边际替代率与B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总效用最大 MRSAXY = MRSBXY
2.生产条件:假设C、D两个生产者,各自拥有L、K两种生产要素,C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D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生产要素分配最优 MRSCLK = MRSDLK
3.交换和生产条件: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 MRSXY = MRTXY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能够同时得到满足
3.次优理论
次优状态:帕累托最优因某些条件被破坏而未能实现,因而实现的不包含被破坏条件的最优结果
含义:实现所有能够满足条件的次优状态,未必比只实现部分能够满足条件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不轨者:不遵循整体经济所要求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对整体经济环境造成危害的经济主体
次优问题: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一至多个不轨者,且其行为不能被改变
造成次优问题的原因:1.垄断*及其差异程度 2.违背纠正的外部效应 3.税收 4.*干预
4.经济效率
定义: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反之则缺乏经济效率
十、市场失灵
定义:帕累托最优状态无法实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1.不完全竞争
原因: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需求曲线不再保持稳定,而是向右下方倾斜,生产者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价格 > 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因此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对策: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需要对垄断进行干预
2.外部影响
定义:某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造成了影响,却并未承担相应责任
外部经济:个人从其经济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全部利益 私人利益 < 社会利益
外部不经济:个人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并未支付足够低偿危害的成本
后果: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对策:1.使用税收和津贴调整外部影响企业 2.企业合并,是外部影响内部化 3.规定财产权,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当
3.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私人物品:普通市场上常见的物品 排他性:某人使用他人不能使用 竞争性:支付才能使用
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eg.海军
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eg.海鱼
定义: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私人物品的场合才起作用
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成
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
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会导致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弯曲,“劣币驱除良币”,最终市场萎缩乃至消失
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