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脑的认知缺陷和精神病学现象
作者:张慧
文章来源:简单学习网
1.认知缺陷症状
认知缺陷症状是一个人的认知功能包括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发生障碍时的表现或症状。
基本信息
认知功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一个人的认知功能发生改变时,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
个性特征
认知功能缺陷者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内向、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有人称之为分裂样人格或分裂样潜隐素质(或易感素质)。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50%~60%具有分裂样易素质,其中60%~70%具有遗传因素。而只有在疾病过程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中才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它具有潜隐性,不固定,时隐时现伴逐渐发展的古怪观念和行为。认知功能缺陷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古怪行为及异常的思维和情感,但又无明确和典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它介于潜隐素质和疾病的中间状态,时间可达多年,故不易引人注意和重视。
精神分裂症个体是儿童早期神经发育异常的结果,这种异常个体发育早期就已存在,但一直潜而不发,直到青年或成年,大脑发育成熟要执行某些功能时才出现精神症状。这种出生时就已经存在特定的神经病理改变及儿童期的异常早被人注意到了,只是没有将这些异常与该病联系起来而已。他们发现这些后来发展为疾病的儿童较正常儿童具有更多的阴性情感、神经元运动功能失调。如一个20岁的青年发病即表达症状的年龄未必就是该病的发病年龄。实验证明:认知功能缺陷同计算机故障一样可能存在功能神经回路的异常,由于代偿机制的建立,致神经元突触多巴胺功能失调而出现精神症状。
临床观察
精神分裂症在其精神症状改善后,其工作能力、水平并未随之恢复,这说明精神症状并不是衡量精神分裂症患者解决社会功能的有效指标,这就是认知功能限制了患者的能力。传统的抗精神药物在改善阳性精神症状的同时并不能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而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与疾病的功能性结局密切相关。对认知功能测验得知: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与阴性症状密切相关,认知功能是预测精神分裂症功能结局的最可靠指标。
检测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对于预测人格特征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但具有易感素质者未必注定要患病,还须具备一系列综合条件。对认知功能缺陷的认识,对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及早地预防及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
你神经病啊!”:言语之间,人工智能就能诊断精神障碍
在《致青春》里, 陈孝正因为听到郑微向他表白而脱口而出“你神经病啊!”然而你可别笑,人们通过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传达思想,说话的语调、词汇选择和语句长度都是理解对方思想的关键线索。而在精神病领域,当医生或者心理医生检查患者的时候,他们会倾听这些语言信号来获取病人的健康状况,再凭借医生过往的经验来指导对患者的判断。
而现在,研究者们正在通过机器学习功能,应用与此相同的方法,来诊断患有精神障碍的病人。
2015年,一个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人工智能模型,它通过分析一群年轻人谈话的文字稿,成功预测出他们当中谁将会有精神错乱问题,(精神错乱是精神分裂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个模型将问题聚焦在能体现精神错乱的言语抽动,比如使用短句子、表达混乱、频繁使用“这个”“那个”“一个”等词语,以及句子间的含义混乱。
现在,NeuroLex Diagnostics公司的CEO兼工程师Jim Schwoebel想要基于上述研究来制造一种工具,帮助初级保健医生检查他们的病人是否患有精神障碍。该公司的产品可以通过智能电话或者其他设备(安装在视线之外的墙上)来记录患者会诊的情况。
接着,产品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可以从患者讲话的文字稿中寻找到语言线索,将它的发现以数字形式展示,就像血压读数一样,精神病医生可以将这个读数作为诊断的依据。并且,因为算法在越来越多的病患中不断训练学习,它得出的读数可以更好的反映患者的精神状态。
除了精神分裂症的筛查外,Schwoebel 还因为另一个创意获得了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嘉奖。NeuroLex 公司希望研制一种工具来帮助已经入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不同于帮助医生从单一案例中诊断精神错乱症状,这种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长期测试患者谈话来跟踪他们的治疗过程。
对Schwoebel来说,这项工作也有私人目的,他觉得这个方法也许可以解决他哥哥所面临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问题。在他哥哥第一次精神病爆发之前,就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不正常现象,比如发出短的或一个词语的回应、说话时倾向于说到“这里”“那里”等等。
Schwoebel说:“在哥哥的第一次精神发病经历后,之前的表现都说得通了。”
在Schwoebel的哥哥求助于精神病医生并最终得到诊断结果前,他至少进行过10次以上的初级保健会诊。在这之后,他哥哥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药物治疗失败中。多年来,他哥哥经历了三次精神病发作,终于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养生治疗方法。多次失败的药物治疗让Schwoebel不禁在想,如何让患者尽快地得到正确的处方?
为了寻找答案,NeuroLex 公司计划开展一项“前—后研究”,研究已经入院治疗的精神错乱症患者在患病期间的语言模式是如何变化的。理想状态下,人工智能会分析患者在精神康复治疗中记录的样本,比较哪种药物更有效,从而减少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时间。
如果在使用一种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谈话显示出更少的抑郁症或双相性情感障碍信号,那么这种工具可以帮助说明药物是有作用的。如果患者的谈话没有呈现明显变化,人工智能会建议立刻尝试其他药物,使病人减少痛苦。
并且,一旦人工智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它可以根据其他有相同说话模式的患者的案例,推荐适合的药物。几十年来。自动诊断的方法已经在药物领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一家公司声称,他们的算法在识别肺癌的精确度上比人类放射科医生高出50%。
这种用更加客观、量化的评估来帮助精神科临床医生进行诊断的可能性吸引了马塞住萨州综合医院的精神病医生Arshya Vahabzadeh,他现在是Schwoebel联合创办的启动加速器基金的资深顾问。他表示:“精神分裂症涉及到一系列可观察到或可诱发出的症状,而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诊断。如果有足够庞大的数据设定,人工智能就可以根据观察到的病人的共同特点,将一些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划分到更精确更有帮助的类别里。我认为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队一些情况再分类,这点我们之前是无法做到的。”
Vahabzadeh补充道:“跟其他药物介入治疗一样,人工智能的帮助需要继续研究和证实,这是我要重点强调的。Schwoebel也这么认为。”尽管精神错乱预测的研究显示语言分析可以合理地正确地预测精神错乱,但这仍然只是一项研究。目前并没有人发表对抑郁症或双相性情感障碍的观点证明。
机器学习是一个热门领域,但是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机器本身和机器之外都有很多方面需要继续研究。例如,Siri多年来都在解决苏格兰用户的指令和问题。对于精神病的治疗,像这样的小问题可能酿成大祸。“如果你告诉我一项技术在实践上有20%的错误率或者只有80%的正确率,我不会将它应用到病人身上。” Vahabzadeh如是说。(编者注:人工智能产品得以应用的前提一般会要求95%以上的准确率,而在实践中,从95%到99.5%的跨越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分水岭,到达这个准确度后,人工智能加上人类辅助判断的方式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当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人种或地区时,这种风险将更加难以承受。一个人工智能被训练分析的语言样本全部来自同一人群团体,那么这个团体之外的正常样本可能会被判断为不正常。
“如果你来自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你可能说话比较温柔,音调较低,那么人工智能也许会错误地认为你患有抑郁症。” Schwoebel说到。
但是Vahabzadeh仍然相信,这样的科技总有一天会帮助临床医生治疗更多的人,更有效的治疗病人。更重要的是,鉴于全美精神病康复治疗人员的不足,如果人们不采取划算的解决方式,我们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利用科技来支援医生。
2.精神病学现象
多基因遗传病: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涉及多个基因位点的遗传病。
遗传度:遗传方差在总的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即遗传因素在某一性状的决定因素中占了多大的份额。
“4A”症状:E.Bleuler认为精神分裂的基本症状为“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矛盾意向、内向性”。
感知觉综合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包括病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联想:一个表象与另一个表象相联系,一个表象引起另一个表象,这样的过程。
妄想: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是个人所独有的。
特殊意义妄想: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她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多较抽象脱离现实。
象征性思维: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此种表现称象征性思维。
病理性赘述:思维过程的主题转换中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思维鸣响: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幻听)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内容,也就是说幻听的内容就是病人当时所想的事。
超价观念: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强迫观念:或称强迫性思维,指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定向力: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
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
强制性哭笑:病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或带有强制性的哭或笑,病人缺乏任何内心体验,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哭或笑。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
交替人格: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内可以表现 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体验,在不同时间内可以交替出现。
自知力: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它是判定精神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神游症:持续时间较长的自动症,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而且有相应反应,外表近似正常,并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复杂的协调性活动。
被冒充者综合症(Capgras syndrome)Capgras综合征:它是一个少见的症状。即一个看起来很像另外一个人有如孪生兄弟那样。病人认为二个人在同一时间是都存在的,并认为真实的哪个人业已为他人所替代。例如一位住院的女病人说,来院探视她的母亲,并不是她的真母亲,而是一个极其像她母亲的人,或者是一个冒充他母亲的骗子。这是一种特殊的妄想观念,也可称为冒充者综合征。
Cotard综合征: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较少见的综合征。严重时病人本身的内部器官和外部现实世界都认为发生了变化,部分不存在了,最严重的病例确认病人本人和外部世界都已不复存在。多见于抑郁状态。
Ganser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近似回答、意识模糊、存在某些癔症性转换障碍、少数患者可有假性幻觉,最多见于罪犯,但也可伴发与功能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Korsakov(柯萨可夫)综合症:以显著的近事遗忘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定向障碍、虚构或错构。
Briguet综合征:又称躯体化障碍。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结实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
T ourette氏综合征: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每天都有抽动发生,少数患者的抽动呈简断性,但发作的间歇期不会超过2个月。病程持续迁延,对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奥赛罗综合征(Othello syndrome):即嫉妒妄想综合征:包括嫉妒的超价观念和不忠实妄想,患者平时对性对象的忠实存在顾虑,常以小事证明此担心,不断提供没有根据缺乏意义的证据,甚至跟踪监视等。多见于偏执性精神病、老年痴呆及偏执型人格障碍性格特征突出的人。
甘塞氏综合征(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
遗忘综合征:其特点是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能力障碍,虚构症,顺行性遗忘或逆行性遗忘。
痴呆(dementia):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病综合征(chronic brain syndrome)。(一种比较严重的智能障碍)是一种综合征,可见定向、记忆、理解、计算、学习等能力以及判断力的障碍,并伴有影响脑功能的器质性情况。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
Ribot定律: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是遗忘得快,遗忘的发展是由近事记忆逐渐地发展到远事记忆。
进行性遗忘:除记忆的识记及保存过程的障碍,更影响了认知及回忆过程,以致病人远近记忆均丧失,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
潜隐记忆:是一种歪曲的记忆,指病人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或相互颠倒。
嗜睡:为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常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但能被唤醒,勉强配合检查及简单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谵妄状态:是一种病因学上非同源性的脑器质性综合征,其特点是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下降,大量的恐怖性的错觉和幻觉,以幻视为多,可伴有恐怖性的情绪和冲动行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心境障碍:是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通常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躯体症状也常见。
双相障碍: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应激:一般是指机体对那些可能引起机体内部平衡失调的有害刺激的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是由于突然而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
反应性精神病:由剧烈持久的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直接引起的。
Koro:即恐缩症,是觉得生殖器或乳房收缩、病人恐惧缩入腹腔或胸腔而致死的以恐怖焦虑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
闯入性回忆:指患者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又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
二联性精神病:为感应性精神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为两例患者,其精神症状极为相似,一例为原发者,另一例为被感应者。
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强迫障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性障碍。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自己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和/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周期性精神病:按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有明显间歇期。
更年期综合征:指绝经前后一段时间内可出现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情绪障碍为主的症状组合。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在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结缔组织等疾病过程中,由于影响了脑功能而出现的各种精神障碍。
心身医学: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病人之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
醒觉不全综合征:是指由于生活节律的改变,引起白天醒觉不完全,可表现为记忆差、疏懒、不能很好进行学习、对工作和生活都带来影响,有的还会导致车祸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预期焦虑: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惴惴不安,也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
心理治疗:主要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治和预防的学科。
mental retardation:精神发育迟滞,是指18岁以前发育阶段由于生物学因素、心理或社会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
ADHD:儿童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及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常伴有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
conduct disorder: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严重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品行障碍包括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
tic disorder:抽动障碍,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病因未明,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疾病。该障碍包括三个临床类型,即: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秽语综合征)。
childhood autism: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病因未明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为广泛发育障碍中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的刻板、重复,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特发于童年期的情绪障碍:是指起病于儿童时期,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羞怯等的情绪异常。
失神发作:多见于儿童,女孩较多,临床表现为短暂的失神,此时呼之不应,两眼发直,有时伴有眨眼和轻度自动症动作。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的精神药物,即强安定剂或神经阻滞剂。
心境稳定剂:除有抗躁狂作用外,对双相情感障碍尚有稳定病情和预防复发作用。
安慰剂:一种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都与被测试药物一样,而实际并无药理活性的物质。
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药物依赖:对某种或多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的使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断药后的痛苦感(不快感)等为特点的精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
克隆: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形成的一个细胞群落,称为克隆(Clone)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如下丘脑的视上核和视旁核)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激素。
肺性脑病:是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肺功能不全伴发的意识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
心力衰竭: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肌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历时短暂并 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域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到1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但常反复发作。
脑震荡综合征:头部受外力作用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伴头疼、呕吐、眩晕等躯体症状及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恐艾症(假艾滋病综合征)有过高危行为(注射毒品、性混乱史),因担心自己染上艾滋病,出现对疾病过渡恐慌,伴情绪焦虑、抑郁,并可出现疑病或强迫症状。
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病程中,由于周围血管阻力的突然上升,血压明显升高,尤收缩压显著升高,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
高血压脑病:因恶性高血压平均动脉压迅速升达150mmHg以上造成普遍脑血管痉挛,导致脑水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和组织坏死,临床表现为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病程中,由于周围血管阻力的突然上升,血压明显升高,尤收缩压显著升高,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
中毒: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社区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应用社会精神病学与其它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对一定地域内人口中精神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康复和社会适应的统筹安排和管理,同时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科。
社区精神卫生学: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疗技术,对社区范围全体居民探讨如何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以提高个体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科。
康复医学:是一门对残疾和残损病人提供全面的多科性处理的医学分支学科,康复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恢复各种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在心理上、社会上、躯体上和经济上恢复病人的最高水平。
http://www.cnblogs.com/zwz123456/articles/6900343.html
总结:怜悯与科技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他们也可以相辅相成,从根源来看,病人和医生之间除了医疗错误外没有矛盾,然而医生不可能摆脱医疗错误,甚至机器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错误越多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越低。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医疗网络系统不断发展成熟,可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医学技术工作,医生可能会摆脱大多数医疗错误的困扰,转而更多的关怀病人,比如与病人多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