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与管理概述
经济管理基本概念
-
经济问题:是人类需求/欲望的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的矛盾产物。
- 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
马斯洛:需要的五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
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 生产什么
- 如何生产
- 为谁生产(以上三个是微观经济学问题)
- 经济总量问题(宏观经济学问题)
-
经济学家通常把社会经济*划分为自给经济、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四种类型
-
理性经济人:利己+理性
-
管理的一般定义:管理者在动态环境下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及整合的组织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和艺术过程。
- 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
-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 管理过程由一系列相关的基本职能完成
- 管理的对象既包括组织内部资源也包括组织外部资源
- 管理环境具有动态变化性
-
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
-
管理环境:与管理活动相关的影响因素的总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经济学发展历史
- 现代经济学说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学派 → 新古 典主义 → 凯恩斯主义 → 后凯恩斯时代
-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
-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 斯密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主义思想。
- 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劳动价值学说,提出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成本学说。
-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管理思想演变
- 科学管理先驱
-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勒
- 泰勒提出差别计件工资制,泰勒这一派,发展成为“管理科学学派”
- 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法国)
- 提出在管理中,共性地存在着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行为科学学派
-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6~11个学派
第二章 微观市场机制分析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
- 消费:为个体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
- 消费者:具有消费预算、能够作出统一消费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 生产者:也称企业或厂商,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生产和销售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 生产者的演进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厂制时期、现代企业时期三个阶段。
- 经济学假定:生产者或企业具有生产理性,即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 经济学上:市场不仅是交易场所,还包括买卖双方在此场所进行交易的行为。
市场需求分析
各种计算公式,见Chp02课件
-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需求函数,需求曲线
- 需求定律的解释: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 一般低档品,特殊低档品(吉芬品)
-
需求的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
线性需求曲线:斜率不变,但价格弹性是变化的。(便宜的时候和贵的时候变动百分比不一样)
-
价格弧弹性:
-
\[\boldsymbol{E}_{P}=\frac{\Delta \boldsymbol{Q} / \boldsymbol{Q}}{\Delta \boldsymbol{P} / \boldsymbol{P}}=\frac{\Delta \boldsymbol{Q}}{\Delta \boldsymbol{P}} \cdot \frac{\boldsymbol{P}}{\boldsymbol{Q}} \]
-
-
需求的收入弹性 =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 收入弹性小于1的商品一般为必需品
- 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一般为奢侈品
- 恩格尔定律:家庭或国家越富裕,食物需求的收入弹性就越小。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和点弹性公式
- 若商品X和Y互为替代品:交叉价格弹性为正
- 若商品X和Y互为互补品:交叉价格弹性为负
- 若两种商品相互独立,则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零
-
需求量变动% = 收入变动%×收入弹性值
市场供给分析
-
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影响商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商品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的未来价格预期等
-
供给函数,供给曲线
-
供给定律: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即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
供给是各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一种关系。
-
供给量是在确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某个数值。
-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因商品自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函数那条线上的点移动)
- 供给的变动: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商品供给关系的变化。(那条线移动了或斜率变了)
-
供给的价格弹性:
-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
\[E_{s}=\frac{\Delta Q / Q}{\Delta P / P}=\frac{\Delta Q}{\Delta P} \cdot \frac{P}{Q} \]
-
市场均衡与*政策
- 均衡(Equilibrium):经济活动中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达到相对静止或稳定的状态。
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
需求变动的影响
-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
- 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
-
供给变动的影响
-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 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
供求定律: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政策(重点:补贴和税收)
- 规定价格上限和下限
- 税收:对市场交易的单位商品或交易额收取生产者或消费者固定金额或比例的货币。
- 价格补贴:对市场交易的单位商品给予生产者或消费者固定金额的货币
- 征税抑制市场经济活动,而补贴则相反
- 只对生产者征税,使生产成本提高,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不变,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 只对生产者补贴,使生产成本降低,供给曲线右移,需求曲线不变,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 只对消费者征税,使收入水平降低,需求曲线左移,供给曲线不变,导致均衡价格和数量都减少;
- 只对消费者补贴,使收入水平提高,需求曲线右移,供给曲线不变,导致均衡价格和数量都增加。
这里会出计算题
第三章 生产决策与市场结构
- 生产:对多种要素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产品、劳务的行为,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把生产要素(投入)转换为有形或无形财富(产出)从而增加价值,并产生效用的过程。
- 市场结构:市场上买主和卖主数量的多少、产品之间相互差异的程度以及新的生产者进入一个市场的难易程度。
生产函数
-
四类主要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力、资金、土地、(企业家才能)管理
-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 L^{\alpha} K^{1-\alpha}\)
-
Q——产出量;L——劳动力投入量;K——资本投入量;A、α——待定参数
-
边际报酬递减:
- 实践表明,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系统中而维持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那么当这一要素总投入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的投入,其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少。
-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交点,是平均产量的最大点:
-
等产量线
- 生产要素可替代性:增加其中之一的投入而减少其他对应要素投入,可以维持相同的产出。
- 若等产量线是直角折线,生产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
-
边际技术替代率:维持产量不变时,要素x减少单位数量所应该增加的y的投入量,表示单位x可抵多少y,是等产量线上两种生产要素变化量(绝对值)之比,即
- MRS = dy/dx
投入要素最佳组合
- 设预算总成本为:\(C=P_{x} x+P_{y} y\)
- 找一条等产量线,使之与给定预算的等成本线相切,切点就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点。
成本与利润
-
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和
-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
成本函数: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成本与产出量 x 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成本函数,TC = C(x)
- 平均成本:总成本与总产量的比值 AC = C(x) / x
- 边际成本:增加单位产量而引起的成本增加,MC = ΔC(x) / Δx = dC(x)/dx
-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交点,是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只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产量最大并不一定对应利润最大
-
只要边际收益 P 大于边际成本 v’,就可以增加产销量。
-
利润函数:销售收入函数-成本函数: П =TR(x) - TC(x)
-
利润最大的必要条件可从一阶微分得到:
-
\[\begin{aligned} d \Pi / d x=0 \Rightarrow d T R(x) / d x &=d T C(x) / d x \\ & \quad \text { 边际收益 } M R=\text { 边际成本 } M C \end{aligned} \]
-
-
盈亏平衡分析:
- 盈亏平衡:企业的成本刚好等于收入,从而利润为零的状态。
市场结构与生产决策
- 市场结构:买主和卖主数量的多少、产品之间相互差异的程度以及新的生产者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
- 完全垄断:只有一个巨头,可通过调整价格(产销量也会同时调整)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 完全竞争:价格由市场定,企业无法左右市场
- 垄断竞争:有较多的同类产品提供者,但是他们的产品具有差异并可以相互替代。
- 寡头垄断:比垄断竞争的产品供应者更少,特点是, 一个寡头的决策会影响其它寡头,但同时也被其它 寡头的决策所影响,形成了博弈结构
- 大多商品市场都处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卖者数量 | 产品性质 | 长期市场进入 | |
---|---|---|---|
完全竞争 | 大量 | 同质 | 容易 |
垄断竞争 | 较多 | 差异 | 容易 |
寡头垄断 | 少数 | 同质或差异 | 有障碍 |
完全垄断 | 一个 | - | 不能进入 |
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可通过最大化企业利润由边际成本导出
- 完全竞争的产品价格由市场给定,企业没有定价权,此时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P
- 最优产量满足“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得到\(P=M C=d C(x) /\left.d x\right|_{x=Q}\)
完全垄断
- 此时价格是销量的函数:P = P(Q);总收益不再是线性函数:TR(Q) = P(Q) ·Q
- 边际收益也不再等于价格:
- 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仍然不变
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
需要使用博弈论等更高级分析手段
垄断的低效率与社会损失
- 帕累托改进:不损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使某个或某些人利益增加,称为帕累托改进。
-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有效:如果一个系统,不存在某个方案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则称该系统达到了帕累托最优/有效。
- 结论:垄断使企业处境好,竞争使消费者处境好
市场失灵
-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而导致不能通过市场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服务的情况。
-
市场失灵的原因:不完全竞争、产品外部性、非对称信息/不完全信息、公共产品问题
-
不完全竞争
- 不完全竞争伴随着垄断的各种形式,此时个别企业有超越市场之外的特权:专利垄断、传统*、地方保护、高技术壁垒等。会损害消费者利益。
-
外部性
- 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
- 化工厂排污造成的损害,一般并未计入其生产成本; 化工厂应该对此支付环境保护的费用。市场机制此时无能为力,需要法律和行政力量介入。
- 外部性也有好的一面,如互联网除了带给信息技术企业利润,也提高了其他行业的生产效率
-
非对称信息(次品问题),劣币驱逐良币
- 非对称信息的解决方法:信号传递(第三方评估、保修),制度安排,*干预
-
公共产品问题
- 公共物品:具有非抗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
第四章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 1776年亚当•斯密(1723-1790)的代表作《国富论》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诞生。
- 大卫•休谟(1711-1776)描述了货币注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 魁奈(1694-1774)的《经济表》研究整个法国的社会再生产;
- 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原理》考虑了总体经济增长的前景和制约因素;
- 奠基阶段
- 阿瑟•庇古(1877-1959)发表《工业波动》,以解释商业周期;
- 熊彼特(1883-1950)提出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 维克塞尔(1851—1926)、缪尔达尔等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考察,提出了总量分析方法;
- 马歇尔(1842-1924)、费雪(1867—1947)研究货币流通数量和物价水平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货币流通数量论。
- 建立阶段
- 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称之为“大萧条”
-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是有效支出不足,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干预措施来解决,管理经济是*的职责。
- 发展阶段
- 20世纪60年代晚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滞涨)
-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社会就业、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周期波动等全局性的问题。
- 研究对象包括:
- 总产出
- 通货膨胀
- 失业
- 宏观经济政策
国内生产总值(GDP)
-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 在理论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因此GDP既衡量总支出又衡量总收入。
- GDP核算要注意的问题
- GDP核算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并非单纯出售的产品价值(哪一年,生产多少,算在那一年内)
- GDP是流量而非存量(卖旧房只算中介费,建造时售价算入当年GDP)
- GDP核算的是市场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不算GDP)
-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 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强调国民概念
-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一国或一地区内产品的市场价值,强调地域概念。
- 一个美国公民来中国工作,那么他的收入计入中国的GDP,同时应该计入美国的GNP。
- 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其产值属于中国的GDP,但却是日本的GNP。
什么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学家认为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GDP核算方法(重要)
精确统计GDP非常重要,统计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我国采用的GDP核算方法:支出法(又称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
- 支出法GDP = 消费C + 投资I +净出口NX (Net Export)+ *购买G
- 消费支出是指居民个人除购买新住房和建造住宅之外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 拍卖名画,名画价格(收入/支出)不计入,只计入拍卖行服务费
- 投资:一段时期内的建筑物、机械设备、存货、研发支出*等资本存量增加部分的支出。
- 居民个人用于购买新住房和建造住宅属于投资支出。
- 企业未销售完的产品形成的“存货投资”
- GDP的投资是指为生产其他产品而投在耐用品上的资金,不是金融投资(买股票的钱不能算在GDP里)
- 净出口是指产品和劳务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出口-进口,可能为负)
- *购买是指各级*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支付公务员的薪酬、建筑道路、开办学校、武器采购等
- 消费支出是指居民个人除购买新住房和建造住宅之外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 名义GDP,又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名义GDP = 当期产量 × 当期价格
- 真实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准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真实GDP = 当期产量 × 基期价格
- 名义GDP与真实GDP之比,称为GDP平减指数。
- 真实GDP增长率=(当年的真实GDP-前一年的真实GDP)/前一年的真实GDP * 100%
失业与通货膨胀
-
如果在实现GDP的过程中,当期内全部生产要素 (包括劳动)都得到充分利用,就称经济社会的劳动要素实现了充分就业
-
当社会上存在闲置劳动力时,便意味着有劳动者处在失业状态
-
失业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现在没有工作
-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 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是因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而造成的;
-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如劳资纠纷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发生结构性失业时,经济社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具有长期性,常起源于劳动的需求方
-
自然失业 =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社会正常情况)
-
只有自然失业而没有周期性失业的经济状态,称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劳动人口都有工作)
-
通货膨胀是物价普遍上涨的一种现象,单单一种或几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并不是通货膨胀。
-
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指数:
- 消费物价指数(CPI) = \(\frac{一篮子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篮子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 100\%\)
- 批发物价指数(WPI)
- GDP平减指数 = 名义GDP和真实GDP的比率
-
通货膨胀种类:
- 温和的通货膨胀:年通胀率在10%以内
- 奔腾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到100%之间
- 超级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时
- 恶性通货膨胀:一般将月通货膨胀率超过50%
-
货币主义解释通货膨胀,核心就是费雪方程*
-
多数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综合作用造成的。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
-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不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胀率很低(一般小于3%~5%)
-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国家通过调节*的支出和收入水平(如税收和借债水平)以影响总需求状况,进而达到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高就业率的目的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支出
- 包括*购买、*转移支付和*债券利息支付。
- *购买:一般来说,国防和教育是*最大的开支项目(*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计入GDP)
- *转移支付:是指*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 *债券利息支付:是指*财政部门为发行在外的*债券支付的借款利息。
*收入
- 主要包括税收和*公债
-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 *公债:*对公众的债务,当*税收不足以弥补*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
- 发行公债相当于*以信用担保,将居民已获得的收入集中起来,增加财政收入,进行*开支(比如投资建设),进而刺激经济发展。
- 如果允许公债在市场上流通,则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给。
财政政策的运用
-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市场不景气时,*采取刺激需求的措施,如增大*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等;
-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过热时,*采取抑制总需求的措施,如减少*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
货币政策的运用
-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银行通过控制货币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以及调节利率进 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支出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
- 准备法定金: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缴纳给*银行的一部分准备金,不能用于放贷(但是央行可以放贷给商业银行)。(调减法定准备金就会增加货币供给,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
-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债券(不是新发行)以控制货币供给量,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手段
- *银行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支付给公众->增加流通中货币供给
- *银行向公众出售*债券->公众支付给*->直接使货币供给量减少
-
再贴现率
- 贴现:将某对象未来的价值折算为当前值。(公司与银行的交易)
- 用已贴现而未到期票据再次取得现钱,称再贴现(再贴现是银行和央行的交易)
- 央行调高再贴现率,将抑制商业银行从央行借入准备金,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 央行调低再贴现率,将鼓励商业银行从央行借入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
- 由于只有在商业银行向*银行借款时,再贴现率政策才会发生作用,所以它不具有主动性,往往作为其他政策的补充手段。
-
当出现经济衰退时,*常常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以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
当经济社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时,常常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在公开市场出售*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利率)等;
第六章 管理的职能
这一章好像不是很重要,临时翻课件得了
法约尔在1916年的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计划
含义、内容、类型
广义: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目标管理
组织
组织三要素:明确的目标、系统性的结构、由人组成(两人及以上)
组织的职能
组织变革
“组织理论之父”伟伯
- 不同类型组织结构-基本形式
- 简单直线制
- 职能制
- 直线职能制
- 委员会制
领导
领导职能概述
沟通
激励与绩效
几种激励理论:
-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 双因素理论
- 麦克利兰需求理论
- 公平理论
- 期望理论
控制
第七章 企业与管理
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 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及服务性活动,满 足社会需要并获取利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人型或非法人型的基本经营单位
- 企业的发展历程: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和企业生产三个阶段。
企业的类型
按照企业的法律形式分类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
-
独资企业
- 非法人型独资企业,融资渠道只有个人财富;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没有区别,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 法人型独资企业,由某单独出资者建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法人型独资企业仅需以法人资产(企业资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与私人财产无关。
-
合伙企业(普通 vs. 有限)
- 合伙企业数量较少,一般仅限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等几类行业
- 我国《律师法》规定,律师事务所只能是合伙企业或者个人事务所,没有公司制的律师事务所。
-
公司制企业(股份有限 vs. 有限责任)
- 公司是指依法成立、以营利为目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是目前最重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 最基本的公司组成包含三个利益方:股东(公司所有者)、董事会、高层管理者。
- 股东掌控公司发展方向和选举董事会成员,然后董事会选举/招聘高层管理人 员。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公司运营,为股东赚取利润。
- 股份有限公司
- 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
- 公司的股东人数最少为2人,没有上限,因此筹资能力极强。
- 股份公司的股份可*转让,投资主体可以非常分散,社会化程度很高。
- 有限责任公司
- 由不超过50人的股东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 有限责任公司不公开发行股票,严格限制股权转让,其筹资能力比股份有限公司弱,社会化程度较低。
- 公司制的好处:
- 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具有潜在的可分离性,即经营者和所有者不一定相同。
- 代表公司所有权的股份可以随时转让。
- 公司可以无限存续,不因某所有者的死亡或退出而受到影响。
- 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
合作制企业
- 如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股本金分配的有机结合。
按照企业的自然属性分类
- (1)按照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知识 密集型企业。
- (2)按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行业属性分: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 筑安装企业、金融企业、旅游企业、饮食服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等。
- (3)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股份制企业等。
- (4)按企业生产力组织形式分:单一企业、多 元企业和企业集团;考虑地域因素,还可分为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等。
- (5)按企业规模(员工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分: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 (6) 家族企业?
- (7) 个体工商户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课件Chp07-P20)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制度:
- 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决策重大事项
- 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管理机构
-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代表出资人对董事会行使监督权
- 管理层:负责执行公司事务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 产权清晰
- 权责明确
- 政企分开
- 管理科学
企业的主要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研发管理、营销管理
营销组合理论
- 4P理论(4P理论以市场为导向,是一种静态组合)
- 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宣传(Promotion)
- 4C理论(4C理论以顾客为导向,企业和顾客双向动态沟通,维持良好关系)
- 4C:顾客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 needs and wants、顾客的成本-cost to consumer、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四个营销因素;
- 4R理论(4R理论强调企业与顾客在市场变化的动态环境中应建立长久互动的关系,以防止顾客流失,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
- 关系-relationship、节省-retrenchment、关联-relativity、回报-retribution。
第八章 生产系统结构与战略
生产系统结构
生产线布置基本形式
三类基本布置:
- 工艺式(集中在一起,适合小批量)(人工小作坊)
- 对象式(又称产品式布置),有生产线,不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汽车流水线)
- 固定式,固定位置投入材料、设备、劳动力->输出成品(化工)
单元式布置,单元制造是JIT生产/精益生产的重要模块
柔性制造系统(FMS)基于单元制造发展而成。
产品种类上最“柔”的是Job Shop(单件小批)和项目型生产,但效率最高的是自动化生产线。其余类型处于中间。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竞争优势与生产战略
赢得订单标准
- 订单资格要素
- 订单赢得要素
- 产品达到赢得订单标准(OWC)
产品的通用竞争战略
- 成本领先战略:降低成本
- 差异化战略: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明显区别
- 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只瞄准特定用户群体,或某个细分市场
生产战略
也称为制造战略
决策过程:产品竞争战略→生产系统要求→生产系统战略构造
五类基本生产系统:
- 单件小批型
- 主要生产客户定制化的产品,产品种类多、差异大,需求难以预测。例如特殊金属零部件,特种设备等。
- 批量流水型
- 产品种类相对较少,产品差异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相比单件小批生产,需求更容易预测。
- 人工节拍流水线
- 生产批量比单件小批和批量流水型生产系统大,物流和产品种类相对比较稳定,生产效率取决于线上工人的人数和团队配合与操作熟练程度。
- 机器节拍流水线
- 批量进一步加大,物流和产品种类更加稳定,产品种类较少且更标准化,需求更容易预测。适合各类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线,例如汽车、家电、家具、计算机等。
- 流程型
- 生产标准产品,产品种类在较长时间内变化不大,需求容易预测,利于冶炼、化工、制药、造纸等等。
高档豪华型汽车可以使用机器节拍流水线,普通家庭轿车使用流程型生产系统。因为普通轿车需求更加稳定,外观等在较长时间内变化不大,而豪华轿车可能需要为消费者特殊需求做出调整。
没有哪种生产类型能同时在物流连续性(效率)和应变能力(柔性)两方面都达到最高水平
世界级制造(解决结构-功能悖论)
- JIT:准时制(just in time)生产,即在必要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正确产品,是日本丰田公司创立的先进制造方式,主张持续改进和追求零库存,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生产系统“结构-功能”悖论。
世界级制造系统 CIMS 和 JIT 各自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 解决了“结构-功能”悖论,即没有哪种生产类型能同时在物流连续性(效率)和应变能力(柔性)两方面都达到最高水平。
- CIMS:
- 优势:大量运用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 劣势:依赖大投入的高端信息和制造技术,成本较高,风险大于JIT
- JIT:
- 优势:投资成本较小,是一种“轻量级”投资的生产系统,动态改善方面较优,风险较小。
- 劣势:创新能力不如CIMS
- 大规模定制:模块化设计
- 个性化制造/个性化定制
什么是客户定制分离点,它处于生产流程的什么位置?试以肯德基快餐店某款食品为例,讨论其客户定制分离点。
- 客户订单分离点位于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较少的通用原材料和零部件不受客户订单的影响,产品的开发设计及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都由客户订单驱动。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按照订单的具体要求,设计能够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定制化产品,从供应商的选择、原材料的要求、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以及成品交付等等都由客户订单决定。
绿色制造战略
碳排放
绿色产品设计与绿色制造技术
绿色产品设计,是在产品设计过程及其全生命周 期中,满足基本功能要求、质量要求、成本要求的同时,将产品的环境属性要求(可拆卸、可回收、可维护、可重用)融入到设计中,充分协调优化各设计要素,力图将产品及其制造过程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降到最低,产品及其部件做到可回收、可循环和可再利用。
绿色产品设计是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基础和起点
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面向可回收的设计、面向可拆卸的技术、生命周期评估技术等
全球化战略
第九章 产品设计
产品:能给顾客带来期望利益的东西。
产品开发的驱动方式:
- 市场拉动模式: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用户反馈的分析来决定新产品的选择和开发。
- 技术推动模式:技术创新推动新产品开发,其特征是新产品设想来源于新技术或实验室。
- 竞争驱动模式:新产品设想来源于竞争对手,通过对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的分析与改进,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跨职能产品开发过程
- 循序渐进的产品开发方法(各个环节可能彼此脱节)
- 集成产品开发方法(并行工程:将串行作业转变为并行作业。)
集成产品开发工具:质量功能展开
质量屋
面向顾客的产品设计
全部用户体验
要达到使用户满意的目标应当着眼于用户体验的所有环节,它们最终形成产品的顾客价值。
产品的顾客价值,指的是因使用产品而为顾客带来的利益。
顾客满意度模型:
- 基本需求
- 期望需求
- 兴奋需求
顾客参与和体验式产品设计:基础是产品的模块化
面向制造与装配的产品设计
可制造性,是设计和生产规划的若干特征或要素的组合,它使所设计的产品不仅符合必须的质量和性能要求,同时也能以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来。
影响产品可制造性的设计生产规划的要素和特征包括:
- 规定使用的材料:设计使用的可选材料越多,越易于制造。
- 设计的简化和标准化
- 生产方法替换的灵活性
- 公差要求
- 专用设备和工装
- 供应链:产品可由多个供应商生产的设计方案, 比仅能由一家生产的方案更好。
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
在满足产品性能的前提下标准化和通用化,以提高设计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
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也提供了广泛的供选择的供应商。
模块化设计
零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解决了生产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问题,但还不能解决产品的客户化、 个性化定制问题。
实现定制化的关键是模块化。
模块,是具有独立功能,具有一致的几何连接接口和一致的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
模块化的优点:既能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又使新产品更容易生产制造,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面向环境的设计(DFE)
是指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设计出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降至最小。
第十章 生产运作流程设计
生产运作流程是运用转换资源把一定的被转换资源转化为一定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结构化活动的集合。
目标:寻找一种能够在成本和时间等约束条件下,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方法。
生产运作流程之间关系:
- 上下游关系:一个流程的输出作为另一个流程的输入
- 人物关系:流程之间的任务是相关的
- 资源关系:流程共享某种资源
- 组织关系:流程的执行人员的人事、利益具有相关性
流程型结构与职能型结构
职能视角组织:
- 缺点:为顾客服务的完整流程可能被割裂,完成产品的活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逻辑比较复杂
流程视角下的组织:
- 通过流程集成减少企业内部不必要的物料和信息的传递时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部门间的协调过程,提高了流程效率。
生产运作流程的分类和选择
生产运作系统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
单件小批型生产系统:特种设备、特种零部件加工
-
批量流水型生产系统:服装,通用零件,医药用品
-
大量流水型生产系统: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家用电器、家具生产
-
连续流程型生产系统:石油冶炼、化工生产、电力供应、网络服务
流程的描述、分析与评价
流程改进对象
流程图可以将流程分解为活动
流程程序图的主要符号
跨职能流程图:展开矩阵图/泳道图
流程分析与评价
流程存在的问题包括流程冗余、浪费和资源冲突、流程串行、反复等问题。
根据流程活动对实现顾客所认可的价值划分为
- 增值活动: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活动
- 非增值活动:不能增加产品或服务价值的活动
- 浪费:原本不该发生却发生了的活动
可以依据流程周期效率(Process Cycle Efficiency, PCE)评价流程的精益水平。
PCE = 增值活动时间/总流程时间
如果PCE小于10%,则说明过程存在很多非增值活动。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它与持续改进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从而显著地改进关键的绩效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持续改进是通过组织各个层次的全面参与实现的企业过程的不断改进。
他们都是用不懈的努力去发现和消除问题的根源,但是持续改进战略着重于作业层面,小步骤改进,而业务流程再造是颠覆性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第十一章 库存与生产计划管理
库存管理
存储计划要根据预测的市场需求来制定。
实际需求并不稳定,预测会有误差。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四大类:趋势因素、季节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随机因素。
预测方法可分为主观预测和客观预测两大类。
客观预测
-
根据历史需求数据建立预测模型:若只考虑需求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则称为“时间序列预测”; 若还考虑其他因素,则称为“因果预测”。
-
时间序列预测
-
移动平均法(算术平均,加权平均)
-
指数平滑法(重点)
- 若存在趋势因素,但需求波动不大,且没有明显的周期和季节性,则可用指数平滑法
- 第t 期预测值=第t -1 期预测值+平滑系数×第t -1 期预测误差
- 第t -1 期预测误差=第t -1 期实际值-第t -1 期预测值
- 平滑系数一般在0.1~0.2之间。
-
库存成本:
- 保存成本(持有成本)
- 订购成本
- 缺货惩罚成本
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模型
假设:不允许缺货,不考虑订货提前期,产品入库瞬间完成。
设单位时间的需求(率)为 D,每件产品单位时间为 Ch(¥/单位产品.单位时间),每次订货成本为 A,若订货量为 Q,如何确定 Q 的最优值?
单位时间库存总成本就是:\(C(Q)=A \times D / Q+C_{h} \times Q / 2\)
上述函数 C(Q)关于 Q 为凸函数,直接求导得到使总成本最小的最优 Q 为:\(Q^{*}=\sqrt{2 A D / C_{h}}\)
Q称为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代入成本函数,得到最低总库存成本为:\(C^{*}=\sqrt{2 A D C_{h}}\)
- EOQ:针对稳定需求,订货时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有一个最佳订货量使库存总成本最小。
批量问题与生产计划
经济生产批量
生产计划的体系结构,现实中往往使用分层计划体系。
生产计划管理,开始于综合生产计划层。
主生产计划
- 一方面细化时间粒度,具体到 0.5 年内每个星期甚 至每天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更多考虑实际生产和市场信息,具体化到产品品种。
- 例如,确定X50系列每种型号:基本型、舒适性、 豪华型、旗舰型各自具体的产量。
- 主生产计划将生产任务具体下达到各成品车间。
物料需求计划
-
成品生产任务(主生产计划)分解为具体的原材料、零部件,并确定它们每天甚至每小时的产量从而使生产计划可下达到所有车间启动生产,就是物料需求计划 (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
-
和主生产计划比较:
- 主生产计划将成品产量计划下达到成品车间;
- 物料需求计划MRP要继续分解成原材料、零部件, 从而将生产计划任务下达到所有车间。
车间调度计划,是将各车间的生产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加工中心、工位、
每件或每批次产品的交货期而制定的生产计划。
- 例如,某车间要加工 A、B 两种零件,MRP 只是告诉该车间在哪一天各自完成多少量。但是,至于 A、B 的生产顺序,需要车间调度计划来解决
MRP和JIT系统
备货生产(make-to-stock,MTS)和按单生产(make-to-order,MTO)
-
备货型生产:根据需求预测,生产并储备产品库存,等待顾客购买,称为推式生产
- 优点:能瞬间满足顾客需求。
- 缺点:需要付出库存管理成本;若需求预测不准确,则会造成生产过剩或不足。
-
按订单生产:拿到顾客订单之后才根据订单需求开始生产称为拉式生产
- 优点:生产的产品一般都能卖出去而不会过剩。
- 缺点:顾客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若顾客不耐烦等待,则可能失去订单
-
在装配点的上游,生产线采取的是备货型的推式生产。
推/拉过程的过渡点,称为客户定制分离点(之所以叫做“客户定制分离点”,是因为该点后 的生产是按照顾客要求进行“定制”的。)
分离点越靠上游,定制能力越强(但顾客等待时间越长);反之定制能力弱(但等待时间短)。
MRP推式生产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将成品需求计划通过产品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分解为原材料、零部件的生 产或采购计划,并下达给各生产单位启动生产。
到了MRP这一层,生产计划才能开始执行。
物料需求计划—MRP计划方法
准时制生产(拉式生产)——JIT
- 准时制,就是要求产品线各环节将必要的产品( 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以必要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在正确的时间送往正确的地点。
- JIT的生产是等顾客需求到达才开始,因此是需求拉动的生产方式。
- JIT又称为“零库存”管理
二者的区别 JIT基于实际订单进行计划分解,而MRP是根据需求预测进行计划分解。
JIT生产的实现方式——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Kanban)是准时制生产系统的基本管理方法。
JIT生产指令是从最下游的成品节点向上游节点下达的。
使用两种看板:搬运看板和生产看板。(Chp11-P63)
看板系统的核心原则就是“看板为王”:无看板,不搬运;无看板,不生产。
考虑单看板系统:看板数量就决定了库存量。
设单位时间需求量为 D,上道工序生产 a 件产品 并搬运到下道工序的时间为 L(包括生产准备时间);考虑到随机因素的影响,给定安全系数为 S(一般约为10%),则看板数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 k 取不小于下限值的最小整数
拉式生产系统的适用性
-
若生产提前期太长,就会造成顾客流失,因此 JIT一般适于按订单装配的定制产品生产线,如汽车、电子产品等。
-
对于标准产品,如家电产品、日常消耗品等,其花样的选择性不大,推式生产就可以满足;
-
对于大型工程、轮船、重型机械等产品,并不适合采用JIT的拉式生产,因为不是简单的装配过程,不可能做到如JIT水平的快速反应。对这类产品,一般采用项目管理,以项目型制造系统应对。
第十二章 供应链管理
-
供应链:多个企业以供应-需求关系为基础,组成了链状或 者网状的多实体结构,称为供应链
-
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在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协同关系的协同运作,需要供应链管理(SCM)
- 供应链管理: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商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一体化管理; 将供应、制造、仓储和销售等有效集成,在正确时间将正确数量的产品配送到正确的地点。
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
-
供应链决策:包括三层
- 战略层,战决策确定了供应链的宏观结构、长期发展等问题,时间跨度在数年以上。
- 战术层,考虑一个季度到一年的时间内,如何制定合理的生产和供应计划,以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
- 运作层,时间范围是周或者日。在这个阶段,企业根据具体的顾客订单做出采购、生产、销售等决策。
供应链的流程
两类工作流:相邻环节之间的业务循环流、整条供应链的产品增值流。
业务循环流:1顾客订单循环; 2补货循环;3制造循环; 4采购循环。
产品增值流
(1)供应链是增值链: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分销→零售→顾客
- 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前半部分增值链,是通过不断注入有形的物质和付出劳动而使产品价值不断增长。
- 分销→零售→顾客,增值链后半部分的增值过程通过两个方式达到
- 物流运输,便利性,提高了客户价值,因而是一种服务增值;
- 注入了劳动并提高了产品满足需求的能力而增值。
- 所谓增值,指的就是增加了顾客价值。
供应链是推/拉过程的结合
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
供应链的运作由四类依次相连的业务循环组成:计划→采购→制造→交付。
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是由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以外的专业物流公司负责产品运输的物流管理模式。并非简单的货物“运输”,还包括仓储、信息技术服务、物流方案咨询等多项功能。
第四方物流(fourth-party logistics,4PL)是第三方物流的高级化,3PL主要关注物流环节的某一个方面,将需要的产品按时送到或者存贮到指定地点,不考虑货主企业的供应链是否得到优化、 是否能改进和增值;4PL的企业在3PL基础上,进一步为货主考虑:如何安排运输量、路线、存储位置、进出口管理、整合物流信息等以达到整条供应链的优化。
供应链协调
供应链失调与牛鞭效应:
- 信息扭曲的原因——牛鞭效应:
- “牛鞭效应”:客户需求的微小波动,会引起上游制造商、供应商等所获信息的剧烈变化。
牛鞭效应原因
-
信息加工
- 若当期需求增加,企业会更多预期下期也增加,人为抬高了需求预测值。
-
配给和短缺博弈
- 若制造商产能短缺,它会以份额配给方式供货给多个零售商——订的多,得到的多
- 那么零售商为了获取更多配额,所下订单会比实际预测值更多。
-
大批量效应
- 固定成本、数量折扣等因素,会导致订购批量增加
-
价格恐惧
- 无法准确预期未来价格——害怕商品在未来会涨价, 导致分销商/零售商在当前大量订货,对制造商扭曲了需求信息。
-
其他原因
- 缺货恐惧、错误估计反馈信息和提前期、有限理性、 促销和提前订购......
影响:供需不能同步,可能会造成供应链失调
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基本原则:
- 供应链上各环节应该统一目标,共享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 建立可靠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定价、仓储、供货、成本和利润分摊等问题上达成长期稳定的协作,设计有效的冲突消解机制。
供应链协调方法:
- 库存共享:多个零售商共享一个*仓库( 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 ),各零售商只保存少量库存,大量库存由*仓库统一储备。
- 供应商管理库存:将零售商处的产品库存决策转交给制造商或供应商直接负责,省去中间传递环节,减少信息传递的延误和扭曲
- 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通过共享业务过程,打破供应链各环节的割裂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协调性。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戴明环——PDCA循环
PDCA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
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质量管理大师
-
克劳斯比被称为“零缺陷之父”。
-
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控制(TQC)
-
石川馨,因果图(鱼刺图)的发明者
质量管理工具
- 调查表/检查表
- 调查表又称为检查表、统计分析表,是利用统计 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原因分析的一种方法
- 分层法
- 排列图
- 又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或帕累托图
- 因果图
- 也称鱼骨图/鱼刺图、特性因素图,用于寻找质量出问题的原因,常基于头脑风暴法完成。
- 直方图又称频数分布图
- 散布图又称相关图
- 控制图
- 用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稳定) 状态,区分由异常或特殊原因所引起的波动,以对影响该过程的某些因素进行识别、调查,保证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 UCL
- LCL
- CL
质量成本
六西格玛管理
为什么要达到6σ?
若单工序质量水平达到±3σ,则单工序的在制品合格率为99.73%;
纯粹依靠控制产品质量本身无法达到6σ水平,需要依靠流程和工作品质的改进。
6σ作业流程改进:DMAIC过程
第十四章 项目管理
项目:项目是为获得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实施的临时性工作。
-
临时性:项目具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
独特性:项目最终交付的产品、服务和成果在整体上是以前没有过的。
项目管理是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项目成功,是确保实现从项目资源输入到项目产出的管理过程。
项目管理技术:
- 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WBS)
- 责任分配矩阵(ResponsibilityAssignmentMatrix,RAM)
- 关键路径法(CriticalPathMethod,CPM)
- 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PERT)
- 挣值分析(earned value analysis,简称EVA)
项目生命周期
工作分解结构和责任分配矩阵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用于界定项目工作范围,它是以可交付物为导向的工作层级 分解,所分解的对象是项目团队为实现项目目标、提交所需可交付成果而实施的工作,其最低层次称为工作包。
可交付物是指在某一过程、阶段或项目完成时必须产出的任何独特并可验证的产品、成果或服务
责任分配矩阵(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matrix,RAM )是一种将WBS与项目干系人联系 起来的二维表。
RACI ——用来讨论、交流各个角色及相关责任:
(1) R 表示工作由谁负责*执行(Responsible);
(2) A 表示工作由谁当责签字(Accountable),一 般一项具体工作仅应该有一个负责人;
(3) C 表示工作可以向谁咨询(Consulted),他们 是具有能力或具有相关信息的人员;
(4) I 表示应该将工作进展情况通知给对应的人员 (Informed*)
项目网络与关键路径
单代号网络图-AON
关键路径法(CPM) 用网络图的形式来表示项目中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先后关系,并通过计算活动时间参数,
识别决定项目工期的关键路径。 CPM 的术语
-
最早开始日期(EarlyStartDate,ES):在满足先后关系、资源限制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 项目工作可以最早开始的时点。
-
最晚完成日期(LateFinishDate,LF):在满足先后关系、资源限制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项目工作在保证不延误项目完成日期时最晚必须结束的时点。
-
持续时间(Duration,DU):完成某项目工作所需的工作时段总数。
-
最早完成日期(EarlyFinishDate,EF):等于工作最早开始日期加上工作持续时间。
EF = ES+DU
-
最晚开始日期(LateStartDate,LS):等于工作最晚结束日期减去工作持续时间。
LS = LF - DU
-
总浮动时间(TotalFloat,TF):在不延误项目完成日期或违反进度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某工作可以推迟的总时间量(从其最早开始日期起算),等于最早开始(完成)日期与最晚开始(完成)日期之间的差值,也称之为总时差。
-
*浮动时间(FreeFloat,FF):在不延误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日期的前提下,某工作可以推迟的时间量,也称之为*时差。
紧前活动与紧后活动
项目工作之间因技术、管理和环境等原因导致的时间上的逻辑依赖关系,称为项目工作之间的先后关系。
挣值分析
看课件
第十五章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
投资与收益
投资者角度:项目分为建设和运营两个阶段。
项目的技术可行性、总收益是否能补偿全部投资支出:技术经济评价。
现金流
现金流量是指项目/工程技术方案在寿命期内各支付周期收入和支出的货币量。
净现金流量:某支付周期的收入和支出的代数和
-
净现金流 = 利润 + 折旧 + 资产类摊销
-
净现金流 = 销售收入 – 经营成本
-
经营成本 = 总成本 – 折旧 – 资产类摊销
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在周转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因素而形成的价值差额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未来时点上的资金折现到现在时点的等额资金价值,称为现在值/现值(present value)
利息
- 单利:只计本金利息,利息本身不再作为计息的基础
- 复利:除本金以外,利息也作为计算下个计息期利息的基础,即利滚利。
各种公式
经济可行性分析(计算题)
项目在投资阶段支出建设资金,净现金流为负值;
在运营阶段产生收益,净现金流为正值。
静态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
净现值法: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不同时间上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通过某个规定利率i0 统一折算为第 0 年的现在值,然后求代数和
- 以净现值法判断项目可行的标准是:NPV(i0) >= 0
内部收益率法:
- 净现值NPV是折现率 i 的函数,使NPV恰好等于 0 的折现率称为内部收益率,或称内部报酬率
- 设内部收益率为 i*,项目寿命期为 n,则有
- \(N P V\left(i^{*}\right)=\sum_{t=0}^{n} F_{t}\left(1+i^{*}\right)^{-t}=0\)
- 判据:i* > i0,则项目可行(i0 为基准贴现率)
内部收益率IRR 的经济含义
- IRR 所反映的项目的资金恢复能力完全取决于项 目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外部利率无关,因而称为内部收益率。
- 当基准折现率不太容易获得时,可用内部收益率评估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
寿命期不同方案的比较(Chp15-P84)
为公平起见,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最小公倍(重复) 法和研究期法。
最小公倍法,或称重复法,是以两个方案服务寿命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期限,并假定这两个方案在这个期限内各自可以重复实施若干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