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的平面设计的思维训练干货(上)

时间:2024-02-21 19:46:55

有时你总会想,为什么自己做的平面设计作品总是看起来平白无奇,大同小可?而别人的设计作品却像有灵魂的一样,让人眼前一亮,转化率高。这就谈到了设计思维方面了。

每副作品都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出采的,也是通过设计师不断通过思维去修改创作。所以我们也要多训练自己的设计思维,视觉思维。

视觉艺术思维的训练首先要从想像和联想的训练入手。没有想像力的设计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这里总结了12点设计思维训练技巧,这一篇分享6个,为上篇。

一、图地反转思维法(正负形思维)

视觉对象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视觉转换关系,被称为图(视觉对象)地(周围环境)反转。

最早研究图地转化关系的鲁宾(E. Rubin),如下图,他的著名的“Rubin之杯”

这类图形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地应用。如染织美术中的“千鸟纹”,广告、装演艺术中的各种画面等。

图地反转变化的理论强调了人们的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利用这个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艺术想像力。

二、联想思维法

联想和想像,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像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

视觉艺术思维中的想像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像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郐出呼啸而过同,奔驰的列车,*下落和重物等,随之还会生产“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一系列联想,这些着想引导我们去体验它的力度、色彩和线条的组合。

以图形创意训练为例,我们选取自然界中的一片树叶作为创作题材,通过艺术家的观察、思考和一系列的联想,创作出众多别具特色的艺术造型。由叶的质感产生意的联想,如轻柔、飘逸、旋转、甜美、润泽和生命等。

联想思维的训练方法

(1)依据具体形象进行直接的、相关的联想

(2)概念相近的或多种元素组合起来进行联想

(3)看以毫无相干的几个因素通过中间因素的转折达到联想的目的

虽然联想思维的形式往往是快速闪现或是模糊不清的,但艺术家们却能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及时捕捉而使其成为清晰的视觉形象。

三、错视思维法

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

在人们看惯了的视觉形象中有意识地将局部进行错视处理,如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图形大小的对比、图地反转以及无理图形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四、矛盾空间思维法

在平面设计中有时故意违背透视原理,有意的制造出同视觉空间毫不相干的矛盾图形,这类图形又称为矛盾空间图形。它可以随着实现的改变而显示出相异的形体关系,体现了人的感性直觉能力和理性理解能力。

矛盾空间正式利用了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形成了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在的空间形式,在平面中传造出奇特的空间,变不可视为可视,因为这种空间存在着不合理性,而有时还不容易立即找出矛盾所在,这就会增加读者的兴趣,引人遐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造型能力。

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如下:

共用面: 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形,以一个共用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使两种空间知觉并存,形态关系转化,有一种透视变化的灵活性。

矛盾连接: 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平面中空间方向的不定性,使形体矛盾连接起来。

交错式幻象图: 现实中的任何形体总是占有明确、肯定的空间位置,非此即彼。但是,在平面图形中可以将形体的空间位置进行错位处理,使后面的图形又处于前面,形成彼此的交错性图形。

边洛斯三角形: 利用人的眼睛在观察形体时,不可能在一瞬间全部接受形体各个部分的刺激,需要有一个过程转移的现象,将形体的各个面逐步转变方向。

五、立体思维法-----多角度、多变量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

为什么有的人谈论问题或发表文章,恩路清晰,层次分明,纵横连贯,旁征博引,观点明确,语言生动?

就因为他有意无意地运用了立体思维法;

为什么好的一文艺作品(如电影、图画、小说等)能使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也是因为通过立体思维,对事物、线条、色彩、声青、文字等进行巧妙安排和精心设计,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从而获得成功。

所谓立体思维,指的是采用空间思维的方式,对认识对象作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考察和探索,力图真实、全面、鲜明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与其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它不是反映对象的个别方面,而是原映对象各方面的总和。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把鲜明和生动统一于一个思维过程之中,如果你掌握了它并能自觉运用它,就可缩短认识时间,更有效地认识事物和进行创造性活动。

由于教育的原因,我国的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乃至于大学生,都被训练成一种“平面思维的专家”,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掘和增强,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当前学校教育应引导学生走出二维(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立体)世界。

怎样进行立体思维呢?概括地说,须遵循如下三条规律:

1,.诸多因素综合律

在立体思维过程中,要把各种条件、要求、关系、特征综合起来考虑。如果你为解决什么问题或做出什么决策而思考,你要对与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有关的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推敲,考虑无遗。

2.纵横因素交织律

在立体思维时,要对事物进行纵的分析和横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两者综合为一个整体。所谓纵的分析,是指对认识对象的过去、现在、将来进行分析;所谓横的分析,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事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它的正反面等等,分析之后,把两种分析汇合起来,组成认识之网。这样,就可以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防止思想僵化。

3.各种层次贯通律

在立体思维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展开,必须按照一定层次,有条不紊地安排或组织起来,清晰地看到思维对象的发展和深化过程,使思想的组织表述严密有序、合乎逻辑。

思考问题,从点到面,又从面到体,才能扩大思路,不断突破。学习中必须有目的、有步骤、有条理地从多方面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及时加以总结整理。在学习中,一般人仅仅满足于弄懂具体科学问题本身,善于思考的人则进一步整理自己的思路,总结思考中的经验教训.一个人的具体思维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难免犯各种错误。总结各种具体的进行思维的经验,并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就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使思维建立在更加自觉和主动的基础之上。

六、“层层剥笋”法(拓展思维的深度)

我们常被引导考虑问题时,要深人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来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思考。我们将其形容为“层层剥笋”法。这就是思维的深度。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视觉艺术是以塑造形象达到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要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只罗列现实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说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现、思想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要将这些作为视党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思考内容。

具有一定艺术深度的艺术作品,才能让观赏者回味无穷。产生共鸣,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一般说来,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就说明作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

【未完待续】
更多干货内容可关注公众号:贝可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