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归语言模型与自编码语言
-
自回归语言模型
- 通过给定文本的上文,对下一个字进行预测
- 优点:对文本序列联合概率的密度估计进行建模,使得该模型更适用于一些生成类的NLP任务,因为这些任务在生成内容的时候就是从左到右的,这和自回归的模式天然匹配。
- 缺点:联合概率是按照文本序列从左至右进行计算的,因此无法提取下文信息;
- 代表模型:ELMo/GPT1.0/GPT2.0/XLNet(XLNet 做了些改进使得能够提取到下文特征)
-
自编码语言模型
- 其通过随机 mask 掉一些单词,在训练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对这些单词进行预测,使预测概率最大化。其本质为去噪自编码模型,加入的 [MASK] 即为噪声,模型对 [MASK] 进行预测即为去噪。
- 优点:能够利用上下文信息得到双向特征表示
- 缺点:其引入了独立性假设,即每个 [MASK] 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实际上是语言模型的有偏估计,另外,由于预训练中 [MASK] 的存在,使得模型预训练阶段的数据与微调阶段的不匹配,使其难以直接用于生成任务。
- 代表模型:Bert/Roberta/ERNIE
Bert
Bert 中的预训练任务
Masked Language Model
在预训练任务中,15%的 Word Piece 会被 mask,这15%的 Word Piece 中,80%的时候会直接替换为 [Mask] ,10%的时候将其替换为其它任意单词,10%的时候会保留原始Token
- 没有 100% mask 的原因
- 如果句子中的某个Token100%都会被mask掉,那么在fine-tuning的时候模型就会有一些没有见过的单词
- 加入 10% 随机 token 的原因
- Transformer 要保持对每个输入token的分布式表征,否则模型就会记住这个 [mask] 是token ’hairy‘
- 另外编码器不知道哪些词需要预测的,哪些词是错误的,因此*需要学习每一个 token 的表示向量
- 另外,每个 batchsize 只有 15% 的单词被 mask 的原因,是因为性能开销的问题,双向编码器比单项编码器训练要更慢
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仅仅一个MLM任务是不足以让 BERT 解决阅读理解等句子关系判断任务的,因此添加了额外的一个预训练任务,即 Next Sequence Prediction。
具体任务即为一个句子关系判断任务,即判断句子B是否是句子A的下文,如果是的话输出’IsNext‘,否则输出’NotNext‘。
训练数据的生成方式是从平行语料中随机抽取的连续两句话,其中50%保留抽取的两句话,它们符合IsNext关系,另外50%的第二句话是随机从预料中提取的,它们的关系是NotNext的。这个关系保存在图4中的[CLS]符号中
但实际上这个任务是过于简单了的,对于模型的预训练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在 Roberta 的模型中将其去掉了
Bert 的 Embedding
BERT的输入表征由三种Embedding求和而成:
- Token Embeddings:即传统的词向量层,每个输入样本的首字符需要设置为 [CLS],可以用于之后的分类任务,若有两个不同的句子,需要用 [SEP] 分隔,且最后一个字符需要用 [SEP] 表示终止
- Segment Embeddings:为 \([0, 1]\) 序列,用来在 NSP 任务中区别两个句子,便于做句子关系判断任务
- Position Embeddings:与 Transformer 中的位置向量不同,BERT 中的位置向量是直接训练出来的
BERT-wwm
- Whole Word Masking 即全词 Mask,打破了传统 Bert 的独立性假设,即每个 [MASK] 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使得同一个词中不同字符的预测的上下文语境是相同的,加强同一个词不同字符之间的相关性。
Roberta 与 Bert 的区别
- 训练参数经过了仔细的挑参,训练数据更大,训练 Batch Size 更大
- 认为 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任务没有太大帮助,将 NSP loss 去掉,输入改为从一个文档中连续抽取句子,当到达文档末尾时,加一个分隔符再抽样下一个文档的句子。
- Bert 的语料在预处理的时候就会被 Mask,在训练阶段保持不变;而 Roberta 中改为动态的 Mask,使得每次读取到的数据都不一样(具体是将数据复制10遍,统一随机 Mask)
ERNIE 与 Bert 的区别
由于 Bert 仅对单个的字符进行 Mask 很容易使得模型提取到字搭配的低层次的语义特征,而对于短语和实体层次的语义信息抽取能力较弱。因此将外部知识引入到预训练任务中,主要有三个层次的预训练任务
- Basic-Level Masking: 跟bert一样对单字进行mask,很难学习到高层次的语义信息;
- Phrase-Level Masking: 输入仍然是单字级别的,mask连续短语;
- Entity-Level Masking: 首先进行实体识别,然后将识别出的实体进行mask。
XLNet
XLNet 针对自回归语言模型单向编码以及 BERT 类自编码语言模型的有偏估计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广义自回归语言预训练方法。
排列语言模型(Permutation Language Model,PLM)
通过引入一个排列语言模型,希望语言模型用自回归的方法从左往右预测下一个字符的时候,不仅要包含上文信息,同时也要能够提取到对应字符的下文信息,且不需要引入Mask符号。
首先将句子进行重排列,重排列后的末尾几个字就能够看见其之后的一些词,根据能够看到的对象进行相应的 Mask 即可。在实现上是通过对 Attention 矩阵增加掩码来选择哪些词能够被看见哪些词不能够被看见的。
双流注意力机制(Two-Stream Self-Attention)
由于我们有多层的 Transformer,需要在最后一层预测最末尾的几个字,比如最大长度为 512,最后一层只需要预测最后 10 个词,我们需要所有字的信息都能传输到最后一层,但又希望最后在预测某个字的时候看不到这个字的信息,因此引入了双流注意力机制
Query Stream 的掩码矩阵中仅传输位置信息,用于表明预测顺序是什么样的;Content Stream 与传统的 Transformer 一致,包括内容信息和位置信息,确保所有的字信息都能传输到最后一层。个 Attention Stream 的区别仅在于掩码是否能看见自己,以及输入一个是仅有位置信息,另一个是包括位置和内容信息。
部分预测(Partial Prediction)
如果重排列之后对所有字都进行预测的话模型难以收敛(可能是前几个字看到的字的个数太少),计算量也大。因此仅对最后 15% 的字进行预测
Transformer-XL
传统的 Transformer 的输入长度限制在 512,更长的文本信息模型是学不到的。
- 片段递归机制(segment-level recurrence mechanism):指的是当前时刻的隐藏信息在计算过程中,将通过循环递归的方式利用上一时刻较浅层的隐藏状态(上一时刻的隐藏状态均存储到一个临时存储空间中),这使得每次的计算将利用更大长度的上下文信息,大大增加了捕获长距离信息的能力。
- 相对位置编码(Relative Positional Encodings):采用了片段递归机制之后,不同片段的位置信息是一样的然后叠加在了一起,这是不合适的,因此提出了相对位置编码的方式来替代绝对位置编码
ALBERT
ALBERT 贡献在于,其提出了两种模型参数缩减的技术,使得在减小模型重量的同时,模型性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对Embedding因式分解
采用了一个因式分解的方式对 Embedding 层的矩阵进行压缩。简单来说,就是先将 one-hot 映射到一个低维空间 \(E\),然后再将其从低维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 \(H\),即参数量的变化为 \(O(V \times H) => O(V \times E + E \times H)\),且论文也用实验证明,Embedding的参数缩减对整个模型的性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跨层参数共享
多层 Transformer 共享参数,提高参数利用率,使得参数量得到有效的减少。(参数共享的对象为 Transformer 中的 feed-forward layer 参数和 self-attention 的参数)
句间连贯性损失
ALBERT 针对预训练任务中的 NSP 任务进行改进,即句间连贯性判断。NSP 任务仅需判断两个文段是否是一个主题即可,该任务太简单了。句间连贯性判断任务需要判断两个文段的顺序是否颠倒,强迫模型去学习文段的语意,这相比于 NSP 任务更加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