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有提到过OSI参考模型和TCP参考模型,这两个模型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基石,今天我们将这一部分内容展开。
各自为战的年代
在电脑上发送一封电子邮件,正在用手机聊QQ的小伙伴能马上收到。在很久很久以前...也不是很久,1974年以前,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不能彼此互连通信,这产生了很大的麻烦。
试想一下,拿苹果手机给台式电脑发信息,台式电脑无法接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厂商都采用了不同的通信协议,好像英国人说英语,中国人说汉语,有一天他们见面打招呼。
一个说:“hello。”
一个说“你好。”
谁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完全无法交流。
人们意识到,如果大家还不统一一下协议,互联网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OSI参考模型
1974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跳了出来,他对所有人说:“我来当领头羊,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做事。”于是OSI模型诞生了。
只要所有人都遵守这个协议,所有设备就能实现互连通信。
就像1887年柴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一样,大家都说世界语,英国人和中国人,各个国家的人都能彼此交流了。
英国人:“Sa。”
中国人:“Sa。”
噢!原来对方在向我问好呢。
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七层,大家都按标准做事,设备与设备之间就能相互交流,传递信息。
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比作邮局,那么:
- 物理层:相当于邮局的搬运工人。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
- 数据链路层:负责两个相邻主机间的通信传输,即数据帧的生成和接收。
- 网络层:相当于邮局的排序工人。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
- 传输层:相当于从公司跑到邮局的送信职员。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
- 会话层:相当于公司收寄信,写信和拆信封的秘书。允许用户使用容易记忆的名称建立连接。
- 表示层:相当于公司简报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协商数据交换格式。
- 应用层: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OSI参考模型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但OSI只是一种概念模型,没有说明如何实现,而且模型也太过严谨复杂,通信效率较低。
TCP/IP模型
OSI模型太过理想化,它先定义参考模型,再定义协议,实现困难。于是先定义协议,再定义参考模型的TCP/IP迅速成为实际的主流网络协议标准。
OSI就像世界语,过于理想化,没有普及开来。而TCP/IP就像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只要你想通过因特网与其他计算机通信,交换信息,就必须遵守TCP/IP协议。
TCP/IP与OSI相比,简化了高层的协议,将提供服务相差不大的会话层和表示层融合入应用层中,减少了通信的层次,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
TCP/IP的四层:
- 网络接入层:OSI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被合并为网络接入层,定义如何使用网络来传输数据。
- 网络层:使用IP协议,将数据包从源地址发送到目标地址。
- 传输层:使应用程序之间互相通信。
- 应用层: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一层。不同+种类的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应用层的不同协议。
OSI和TCP/IP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型,有了它们,才有了现在的互联网。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i694784305162464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