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网络15个人阅读作业2-提出问题(201521123003 董美凤)

时间:2022-01-19 07:29:54

问题1:

原文(P1)

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软件=程序+软件工程
程序(算法、数据结构)是基本功,但是在算法和数据结构之上,软件工程决定了软件的质量。
——第1章 概论

由上述的说法可以看出,一个高质量的软件需要算法作为基础,但是我们大二时开设的算法课是选修课,有的同学没选,即使选了算法课的同学对于所学的也可能已经忘了。所以我想请教一下,虽然这是门软件工程课程,看似是软件的另一个分支,但最终对我们都要落实于写代码上,所以算法基础对于本门课程后期编写程序是否有影响?对于后期的代码优化我们是否还要再去学习一些有关算法的相关知识。


问题2:

原文(P51-52)团队对个人的期望

理性地工作:软件开发有很多的个人的、感情驱动的因素,但是一个成熟的团队成员必须从事实和数据出发,按照流程,理性地工作。很多人认为自己需要灵感和激情,才能为宏大的目标奋斗,才能成为专业人士。著名的艺术家Chuck Close说:我总觉得灵感是属于业余爱好者的。我们职业人士只是每天持续地工作。今天你继续昨天的工作,明天你继续今天的工作,最终你会有所成就。
——第3章 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看了这段文字,引发出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灵感是属于业余爱好者的,而职业人士只是每天持续地工作?我不否认大量地练习确实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理解会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也不可否认灵感对于一个职业人士的重要性。前期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大量地操作来进行入门,但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我们要发生质的变化,我们便要学会思考,进行创新,创新的过程中也不乏许多灵感的贡献。而文中所提“灵感是属于业余爱好者,职业人士只是每天持续地工作”是否会让一些读者陷入误区?片面地认为灵感于职业人士是不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段的表述如果如《程序员的思维训练》中所提的:“R&D精神(Rip off and Duplicate,偷师学艺),三个阶段: 1. 模仿 ;2. 吸收; 3. 创新”这样是否会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程序员的整个学习过程呢。

参考资料链接:http://blog.csdn.net/MS_hankwu/article/details/51014169?fps=1&locationNum=2


问题3:

原文(P87)如何结对编程

驾驶员和领航员不断轮换角色,不要连续工作超过一小时,每工作有一小时休息15分钟。领航员要控制时间。
——第4章 两人合作

看到了“一小时”,我想这时间是不是有点短了?根据我的实践,一个小时对于我一个渣渣来说,可能写不了几行代码,可能同伴写的代码还没看完这时间就已经过去了,也许在我刚开始进入状态,正准备”大显身手“时,时间就到了,而对于还没有贡献多少代码的我马上又要投入到另一个角色中,这样是否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导致编程效率下降?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结对编程就像双绞线一个交叉同时向前进行,但如果结对编程的两人基础不同,比如一方编写代码的速度明显高于另一方,双方应该如何协调才能互相学习进步呢?


问题4:

原文(P263)软件服务始终都要记住用户的选择

我同意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当用户已经是第N次使用你的产品时,你的UI能否为这些用户提供方便呢?
——第12章 用户体验

原文(P351)迷思之三:好的想法会赢

数据显示,如果使用QWERTY键盘,那么只有10%的英语单词能在手指不离开键盘中间行(Home Row,即ASDFG那一排)的情况敲出来。但是如果使用Dvorak键盘布局,你可以在键盘中间行打出60%的常用单词(所有的元音和常用辅音都在那里)!这样会减轻手指和相关肌肉的负担,减少劳损,同时加快打字速度。
那么,这么好的键盘为什么这么少见,为什么大家都不用更好的键盘布局呢?
······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QWERTY键盘,所谓先入为主。
——第16章 IT行业的创新

从上述两段话中来看,如果当我们的软件出现了需要大范围改变的情况才能大大提高使用效率,但是人很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情况,一旦界面功能设计出现大的修改,就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拒绝接受。就像我们看系列电视剧一样,当我们看了第一部后,如果第二部的演员突然之间换了人,这时有的人就没法接受(即使现在的演员演技台词各方面都比之前的好),有可能降低人们的观看欲望,甚至弃剧。我们该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继续使用原来的界面,再进行一步步修改?还是放手一搏,说不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问题5:

原文:(P376)创新与作坊

这些好的作坊,都有这些核心特性:从小事做起,重质量,讲信用,对产品负责,对工作自豪。
作坊这么好,那中国的许多作坊为什么不能兴旺?大家经常提到一个原因,就是“环境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不够”,其实哪里都有盗版,哪里都有抄袭,哪里都有竞争。有能力的作坊往往能找到合适的渠道和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

创新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不能在各种峰会上发言的IT人士,不妨走进各自的小作坊。
——第16章 IT行业的创新

看了这一小节,还是有点懵的,文中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创新和作坊存在的某种关系,而是一一列举了作坊的特点,然后就点出了对于不能站在峰会上发言的IT人,创新的出路在于走进作坊。可以看出,总体作者是认同“作坊”的。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创新是存在风险性的,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可以成功和被认可的,而作坊相较于大公司整体创新而言,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也比较不会受传统*束缚,自主性更强。这也就对应了文中所说的:“在庞大的企业内部,也有一些人构建了一个小作坊,自己做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对于大型企业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又降低了风险。


问题6:

最后在读《构建之法》这本书阅读体验感上有一个小小的感受,本书所有文中的解释都放到了本章的最后,可以理解书中作者介绍的大量的参考链接放在最后可以整体提升书本排版的简洁性和有序性。但是其中的一些名词解释也一同放到了最后,在每次看到有注释时都要翻到这一章节的最后,然后一看,作者给了一个参考链接(>_<)。个人认为一些作者直接给出的名词解释可以直接放在本页的最下方,更容易和参考链接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