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前言
学了一下JS基本知识,还是要系统的学习一下ES6的知识
不可能都学习到,因为大部分又用不到。一些特殊的方法真没必要看,用到的几率实在不会高。
ES6是和ES5对比上有改变的,但是呢,学的ES6,ES5是改被淘汰的,知道有个概念就可以,不必深究。
先做一次概念和基本代码的学习,深奥的,细节的,以后再说
记录一下,以后复习。
本书为中级难度,适合已经掌握 ES5 的读者,用来了解这门语言的最新发展;也可当作参考手册,查寻新增的语法点。如果你是 JavaScript 语言的初学者,建议先学完《JavaScript 语言入门教程》,再来看本书。
上面那本书到算是入门,不过内容多了点,看着烦。
let 和 const 命令
let 命令基本用法
ES6 新增了let
命令,用来声明变量。它的用法类似于var
,但是所声明的变量,只在let
命令所在的代码块内有效。
for循环的计数器,就很合适使用let命令。
暂时性死区
ES6 明确规定,如果区块中存在let和const命令,这个区块对这些命令声明的变量,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封闭作用域。凡是在声明之前就使用这些变量,就会报错。
总之,在代码块内,使用let命令声明变量之前,该变量都是不可用的。这在语法上,称为“暂时性死区”(temporal dead zone,简称 TDZ)。
不允许重复声明
let不允许在相同作用域内,重复声明同一个变量。
块级作用域
为什么需要块级作用域?
ES5 只有全局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没有块级作用域,这带来很多不合理的场景。
第一种场景,内层变量可能会覆盖外层变量。
第二种场景,用来计数的循环变量泄露为全局变量。
ES6 的块级作用域
let实际上为 JavaScript 新增了块级作用域。
块级作用域与函数声明
ES5 规定,函数只能在顶层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之中声明,不能在块级作用域声明。
ES6 引入了块级作用域,明确允许在块级作用域之中声明函数。ES6 规定,块级作用域之中,函数声明语句的行为类似于let,在块级作用域之外不可引用。
const 命令
基本用法
const声明一个只读的常量。一旦声明,常量的值就不能改变。
ES6 声明变量的六种方法
ES5 只有两种声明变量的方法:var命令和function命令。
ES6 除了添加let和const命令,后面章节还会提到,另外两种声明变量的方法:import命令和class命令。所以,ES6 一共有 6 种声明变量的方法。
顶层对象的属性
顶层对象,在浏览器环境指的是window
对象,在 Node 指的是global
对象。ES5 之中,顶层对象的属性与全局变量是等价的。
顶层对象的属性与全局变量挂钩,被认为是 JavaScript 语言最大的设计败笔之一。这样的设计带来了几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没法在编译时就报出变量未声明的错误,只有运行时才能知道(因为全局变量可能是顶层对象的属性创造的,而属性的创造是动态的);其次,程序员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就创建了全局变量(比如打字出错);最后,顶层对象的属性是到处可以读写的,这非常不利于模块化编程。另一方面,window对象有实体含义,指的是浏览器的窗口对象,顶层对象是一个有实体含义的对象,也是不合适的。
ES6 为了改变这一点,一方面规定,为了保持兼容性,var命令和function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依旧是顶层对象的属性;另一方面规定,let命令、const命令、class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不属于顶层对象的属性。也就是说,从 ES6 开始,全局变量将逐步与顶层对象的属性脱钩。
global 对象
ES5 的顶层对象,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在各种实现里面是不统一的。
- 浏览器里面,顶层对象是window,但 Node 和 Web Worker 没有window。
- 浏览器和 Web Worker 里面,self也指向顶层对象,但是 Node 没有self。
Node 里面,顶层对象是global,但其他环境都不支持。
同一段代码为了能够在各种环境,都能取到顶层对象,现在一般是使用this
变量,但是有局限性。- 全局环境中,this会返回顶层对象。但是,Node 模块和 ES6 模块中,this返回的是当前模块。
- 函数里面的this,如果函数不是作为对象的方法运行,而是单纯作为函数运行,this会指向顶层对象。但是,严格模式下,这时this会返回undefined。
不管是严格模式,还是普通模式,new Function('return this')(),总是会返回全局对象。但是,如果浏览器用了 CSP(Content Security Policy,内容安全策略),那么eval、new Function这些方法都可能无法使用。
综上所述,很难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在所有情况下,都取到顶层对象。
现在有一个提案,在语言标准的层面,引入global作为顶层对象。也就是说,在所有环境下,global都是存在的,都可以从它拿到顶层对象。
垫片库system.global模拟了这个提案,可以在所有环境拿到global。
Symbol
概述
ES5 的对象属性名都是字符串,这容易造成属性名的冲突。如果有一种机制,保证每个属性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好了。这就是 ES6 引入Symbol的原因。
ES6 引入了一种新的原始数据类型Symbol,表示独一无二的值。它是 JavaScript 语言的第七种数据类型,前六种是:undefined、null、布尔值(Boolean)、字符串(String)、数值(Number)、对象(Object)。
Symbol 值通过Symbol函数生成。这就是说,对象的属性名现在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来就有的字符串,另一种就是新增的 Symbol 类型。凡是属性名属于 Symbol 类型,就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保证不会与其他属性名产生冲突。
let s = Symbol();
typeof s
// "symbol"
上面代码中,变量s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值。typeof运算符的结果,表明变量s是 Symbol 数据类型,而不是字符串之类的其他类型。
Symbol函数可以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表示对 Symbol 实例的描述,主要是为了在控制台显示,或者转为字符串时,比较容易区分。
Symbol函数的参数只是表示对当前 Symbol 值的描述,因此相同参数的Symbol函数的返回值是不相等的。
let s1 = Symbol('foo');
let s2 = Symbol('bar');
s1 // Symbol(foo)
s2 // Symbol(bar)
s1.toString() // "Symbol(foo)"
s2.toString() // "Symbol(bar)"
作为属性名的 Symbol
由于每一个 Symbol 值都是不相等的,这意味着 Symbol 值可以作为标识符,用于对象的属性名,就能保证不会出现同名的属性。这对于一个对象由多个模块构成的情况非常有用,能防止某一个键被不小心改写或覆盖。
let mySymbol = Symbol();
// 第一种写法
let a = {};
a[mySymbol] = 'Hello!';
// 第二种写法
let a = {
[mySymbol]: 'Hello!'
};
// 第三种写法
let a = {};
Object.defineProperty(a, mySymbol, { value: 'Hello!' });
// 以上写法都得到同样结果
a[mySymbol] // "Hello!"
属性名的遍历
Symbol 作为属性名,该属性不会出现在for...in、for...of循环中,也不会被Object.keys()、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JSON.stringify()返回。但是,它也不是私有属性,有一个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方法,可以获取指定对象的所有 Symbol 属性名。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方法返回一个数组,成员是当前对象的所有用作属性名的 Symbol 值。
Symbol.for(),Symbol.keyFor()
有时,我们希望重新使用同一个 Symbol 值,Symbol.for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它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然后搜索有没有以该参数作为名称的 Symbol 值。如果有,就返回这个 Symbol 值,否则就新建并返回一个以该字符串为名称的 Symbol 值。
Symbol.for()不会每次调用就返回一个新的 Symbol 类型的值,而是会先检查给定的key是否已经存在,如果不存在才会新建一个值。
Symbol.for为 Symbol 值登记的名字,是全局环境的,可以在不同的 iframe 或 service worker 中取到同一个值。
内置的 Symbol 值
除了定义自己使用的 Symbol 值以外,ES6 还提供了 11 个内置的 Symbol 值,指向语言内部使用的方法。
参考:Symbol | MDN
Proxy
proxy 英[ˈprɒksi] 美[ˈprɑ:ksi] n.代理服务器; 代表权; 代理人,代替物; 委托书
参考:Proxy | MDN
Proxy 对象用于定义基本操作的自定义行为(如属性查找,赋值,枚举,函数调用等)。
语法
let p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参数target
:用Proxy包装的目标对象(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对象,包括原生数组,函数,甚至另一个代理)。handler
:一个对象,其属性是当执行一个操作时定义代理的行为的函数。
内容有点多,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揭过
Reflect
reflect 英[rɪˈflekt] 美[rɪˈflɛkt] vt. 反射(光、热、声或影像); 考虑;
Reflect的所有属性和方法都是静态的(就像Math对象)。
概述
Reflect对象与Proxy对象一样,也是 ES6 为了操作对象而提供的新 API。Reflect对象的设计目的有这样几个。
(1) 将Object对象的一些明显属于语言内部的方法(比如Object.defineProperty),放到Reflect对象上。现阶段,某些方法同时在Object和Reflect对象上部署,未来的新方法将只部署在Reflect对象上。也就是说,从Reflect对象上可以拿到语言内部的方法。
(2) 修改某些Object方法的返回结果,让其变得更合理。比如,Object.defineProperty(obj, name, desc)在无法定义属性时,会抛出一个错误,而Reflect.defineProperty(obj, name, desc)则会返回false。
// 老写法
try {
Object.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erty, attributes);
// success
} catch (e) {
// failure
}
// 新写法
if (Reflect.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erty, attributes)) {
// success
} else {
// failure
}
(3) 让Object操作都变成函数行为。某些Object操作是命令式,比如name in obj和delete obj[name],而Reflect.has(obj, name)和Reflect.deleteProperty(obj, name)让它们变成了函数行为。
// 老写法
'assign' in Object // true
// 新写法
Reflect.has(Object, 'assign') // true
(4)Reflect对象的方法与Proxy对象的方法一一对应,只要是Proxy对象的方法,就能在Reflect对象上找到对应的方法。这就让Proxy对象可以方便地调用对应的Reflect方法,完成默认行为,作为修改行为的基础。也就是说,不管Proxy怎么修改默认行为,你总可以在Reflect上获取默认行为。
静态方法
Reflect对象一共有 13 个静态方法。
- Reflect.apply(target, thisArg, args)
- Reflect.construct(target, args)
- Reflect.get(target, name, receiver)
- Reflect.set(target, name, value, receiver)
- Reflect.defineProperty(target, name, desc)
- Reflect.deleteProperty(target, name)
- Reflect.has(target, name)
- Reflect.ownKeys(target)
- Reflect.isExtensible(target)
- Reflect.preventExtensions(target)
- 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target, name)
- Reflect.getPrototypeOf(target)
- Reflect.setPrototypeOf(target, prototype)
上面这些方法的作用,大部分与Object对象的同名方法的作用都是相同的,而且它与Proxy对象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
Promise 对象
promise 英[ˈprɒmɪs] 美[ˈprɑ:mɪs] vt. 允诺,许诺; 给人以…的指望或希望;
参考:使用 Promises
Promise 的含义
Promise 是异步编程的一种解决方案,比传统的解决方案——回调函数和事件——更合理和更强大。它由社区最早提出和实现,ES6 将其写进了语言标准,统一了用法,原生提供了Promise对象。
所谓Promise,简单说就是一个容器,里面保存着某个未来才会结束的事件(通常是一个异步操作)的结果。从语法上说,Promise 是一个对象,从它可以获取异步操作的消息。Promise 提供统一的 API,各种异步操作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Promise对象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象的状态不受外界影响。Promise对象代表一个异步操作,有三种状态:pending
(进行中)、fulfilled
(已成功)和rejected
(已失败)。只有异步操作的结果,可以决定当前是哪一种状态,任何其他操作都无法改变这个状态。这也是Promise这个名字的由来,它的英语意思就是“承诺”,表示其他手段无法改变。
(2)一旦状态改变,就不会再变,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这个结果。Promise对象的状态改变,只有两种可能:从pending变为fulfilled和从pending变为rejected。只要这两种情况发生,状态就凝固了,不会再变了,会一直保持这个结果,这时就称为 resolved(已定型)。如果改变已经发生了,你再对Promise对象添加回调函数,也会立即得到这个结果。这与事件(Event)完全不同,事件的特点是,如果你错过了它,再去监听,是得不到结果的。
注意,为了行文方便,本章后面的resolved统一只指fulfilled状态,不包含rejected状态。
有了Promise对象,就可以将异步操作以同步操作的流程表达出来,避免了层层嵌套的回调函数。此外,Promise对象提供统一的接口,使得控制异步操作更加容易。
Promise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无法取消Promise,一旦新建它就会立即执行,无法中途取消。其次,如果不设置回调函数,Promise内部抛出的错误,不会反应到外部。第三,当处于pending状态时,无法得知目前进展到哪一个阶段(刚刚开始还是即将完成)。
如果某些事件不断地反复发生,一般来说,使用 Stream 模式是比部署Promise更好的选择。
基本用法
ES6 规定,Promise对象是一个构造函数,用来生成Promise实例。
下面代码创造了一个Promise实例。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 some code
if (/* 异步操作成功 */){
resolve(value);
} else {
reject(error);
}
});
Promise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resolve
和reject
。它们是两个函数,由 JavaScript 引擎提供,不用自己部署。
resolve
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成功”(即从 pending 变为 resolved,进行中-->已成功),在异步操作成功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的结果,作为参数传递出去;
reject
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失败”(即从 pending 变为 rejected,进行中-->已失败),在异步操作失败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报出的错误,作为参数传递出去。
Promise实例生成以后,可以用then方法分别指定resolved状态和rejected状态的回调函数。
promise.then(function(value) {
// success
}, function(error) {
// failure
});
then方法可以接受两个回调函数作为参数。第一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solved时调用,第二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jected时调用。其中,第二个函数是可选的,不一定要提供。这两个函数都接受Promise对象传出的值作为参数。
语法
p.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p.then(function(value) {
// fulfillment
}, function(reason) {
// rejection
});
参数onFulfilled
:当Promise变成接受状态(fulfillment)时,该参数作为回调函数被调用(参考: Function)。该函数有一个参数,即接受的最终结果(the fulfillment value)。如果传入的 onFulfilled 参数类型不是函数,则会在内部被替换为(x) => x ,即原样返回 promise 最终结果的函数onRejected
:当Promise变成拒绝状态(rejection )时,该参数作为回调函数被调用(参考: Function)。该函数有一个参数,,即拒绝的原因(the rejection reason)。
返回值
then方法返回一个Promise,而它的行为与then中的回调函数的返回值有关:
- 如果then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值,那么then返回的Promise将会成为接受状态,并且将返回的值作为接受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
- 如果then中的回调函数抛出一个错误,那么then返回的Promise将会成为拒绝状态,并且将抛出的错误作为拒绝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
- 如果then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已经是接受状态的Promise,那么then返回的Promise也会成为接受状态,并且将那个Promise的接受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作为该被返回的Promise的接受状态回调函数的参数值。
- 如果then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已经是拒绝状态的Promise,那么then返回的Promise也会成为拒绝状态,并且将那个Promise的拒绝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作为该被返回的Promise的拒绝状态回调函数的参数值。
- 如果then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未定状态(pending)的Promise,那么then返回Promise的状态也是未定的,并且它的终态与那个Promise的终态相同;同时,它变为终态时调用的回调函数参数与那个Promise变为终态时的回调函数的参数是相同的。
描述
由于 then 和 Promise.prototype.catch() 方法都会返回 promise,它们可以被链式调用 — 一种称为复合( composition) 的操作.
内容有点多,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揭过
Iterator 和 for...of 循环
这个感觉就是Java的遍历器
Iterator(遍历器)的概念
JavaScript 原有的表示“集合”的数据结构,主要是数组(Array)和对象(Object),ES6 又添加了Map和Set。这样就有了四种数据集合,用户还可以组合使用它们,定义自己的数据结构,比如数组的成员是Map,Map的成员是对象。这样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接口机制,来处理所有不同的数据结构。
遍历器(Iterator)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是一种接口,为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任何数据结构只要部署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完成遍历操作(即依次处理该数据结构的所有成员)。
Iterator 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为各种数据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简便的访问接口;二是使得数据结构的成员能够按某种次序排列;三是 ES6 创造了一种新的遍历命令for...of循环,Iterator 接口主要供for...of消费。
Iterator 的遍历过程是这样的。
(1)创建一个指针对象,指向当前数据结构的起始位置。也就是说,遍历器对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指针对象。
(2)第一次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可以将指针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一个成员。
(3)第二次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指针就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二个成员。
(4)不断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直到它指向数据结构的结束位置。
每一次调用next方法,都会返回数据结构的当前成员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返回一个包含value和done两个属性的对象。其中,value属性是当前成员的值,done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遍历是否结束。Iterator(遍历器)的概念
JavaScript 原有的表示“集合”的数据结构,主要是数组(Array)和对象(Object),ES6 又添加了Map和Set。这样就有了四种数据集合,用户还可以组合使用它们,定义自己的数据结构,比如数组的成员是Map,Map的成员是对象。这样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接口机制,来处理所有不同的数据结构。
遍历器(Iterator)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是一种接口,为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任何数据结构只要部署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完成遍历操作(即依次处理该数据结构的所有成员)。
Iterator 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为各种数据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简便的访问接口;二是使得数据结构的成员能够按某种次序排列;三是 ES6 创造了一种新的遍历命令for...of循环,Iterator 接口主要供for...of消费。
Iterator 的遍历过程是这样的。
(1)创建一个指针对象,指向当前数据结构的起始位置。也就是说,遍历器对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指针对象。
(2)第一次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可以将指针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一个成员。
(3)第二次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指针就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二个成员。
(4)不断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方法,直到它指向数据结构的结束位置。
每一次调用next方法,都会返回数据结构的当前成员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返回一个包含value和done两个属性的对象。其中,value属性是当前成员的值,done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遍历是否结束。
for...of 循环
ES6 借鉴 C++、Java、C# 和 Python 语言,引入了for...of循环,作为遍历所有数据结构的统一的方法。
一个数据结构只要部署了Symbol.iterator属性,就被视为具有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用for...of循环遍历它的成员。也就是说,for...of循环内部调用的是数据结构的Symbol.iterator方法。
for...of循环可以使用的范围包括数组、Set 和 Map 结构、某些类似数组的对象(比如arguments对象、DOM NodeList 对象)、后文的 Generator 对象,以及字符串。
内容有点多,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揭过
Generator 函数的语法
Generator 函数是 ES6 提供的一种异步编程解决方案,语法行为与传统函数完全不同。本章详细介绍 Generator 函数的语法和 API,它的异步编程应用请看《Generator 函数的异步应用》一章。
Generator 函数有多种理解角度。语法上,首先可以把它理解成,Generator 函数是一个状态机,封装了多个内部状态。
执行 Generator 函数会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也就是说,Generator 函数除了状态机,还是一个遍历器对象生成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可以依次遍历 Generator 函数内部的每一个状态。
形式上,Generator 函数是一个普通函数,但是有两个特征。一是,function关键字与函数名之间有一个星号;二是,函数体内部使用yield表达式,定义不同的内部状态(yield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产出”)。
function* helloWorldGenerator() {
yield 'hello';
yield 'world';
return 'ending';
}
var hw = helloWorldGenerator();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 Generator 函数helloWorldGenerator,它内部有两个yield表达式(hello和world),即该函数有三个状态:hello,world 和 return 语句(结束执行)。
然后,Generator 函数的调用方法与普通函数一样,也是在函数名后面加上一对圆括号。不同的是,调用 Generator 函数后,该函数并不执行,返回的也不是函数运行结果,而是一个指向内部状态的指针对象,也就是上一章介绍的遍历器对象(Iterator Object)。
下一步,必须调用遍历器对象的next方法,使得指针移向下一个状态。也就是说,每次调用next方法,内部指针就从函数头部或上一次停下来的地方开始执行,直到遇到下一个yield表达式(或return语句)为止。换言之,Generator 函数是分段执行的,yield表达式是暂停执行的标记,而next方法可以恢复执行。
hw.next()
// { value: 'hello', done: false }
hw.next()
// { value: 'world', done: false }
hw.next()
// { value: 'ending', done: true }
hw.next()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上面代码一共调用了四次next方法。
内容有点多,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揭过
Generator 函数的异步应用
异步编程对 JavaScript 语言太重要。Javascript 语言的执行环境是“单线程”的,如果没有异步编程,根本没法用,非卡死不可。本章主要介绍 Generator 函数如何完成异步操作。
内容有点多,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揭过
Class 的基本语法
感觉原型编程挺好的,加个类似Java的类,就不再与众不同了。
类的由来
JavaScript 语言中,生成实例对象的传统方法是通过构造函数。下面是一个例子。
function Point(x, y) {
this.x = x;
this.y = y;
}
Point.prototype.toString = function () {
return '(' + this.x + ', ' + this.y + ')';
};
var p = new Point(1, 2);
上面这种写法跟传统的面向对象语言(比如 C++ 和 Java)差异很大,很容易让新学习这门语言的程序员感到困惑。
ES6 提供了更接近传统语言的写法,引入了 Class(类)这个概念,作为对象的模板。通过class关键字,可以定义类。
基本上,ES6 的class可以看作只是一个语法糖,它的绝大部分功能,ES5 都可以做到,新的class写法只是让对象原型的写法更加清晰、更像面向对象编程的语法而已。上面的代码用 ES6 的class改写,就是下面这样。
class Point {
constructor(x, y) {
this.x = x;
this.y = y;
}
toString() {
return '(' + this.x + ', ' + this.y + ')';
}
}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类”,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个constructor方法,这就是构造方法,而this关键字则代表实例对象。也就是说,ES5 的构造函数Point,对应 ES6 的Point类的构造方法。
Point类除了构造方法,还定义了一个toString方法。注意,定义“类”的方法的时候,前面不需要加上function这个关键字,直接把函数定义放进去了就可以了。另外,方法之间不需要逗号分隔,加了会报错。
注意点
(1)严格模式
类和模块的内部,默认就是严格模式,所以不需要使用use strict指定运行模式。只要你的代码写在类或模块之中,就只有严格模式可用。考虑到未来所有的代码,其实都是运行在模块之中,所以 ES6 实际上把整个语言升级到了严格模式。
(2)不存在提升
类不存在变量提升(hoist),这一点与 ES5 完全不同。
new Foo(); // ReferenceError
class Foo {}
上面代码中,Foo类使用在前,定义在后,这样会报错,因为 ES6 不会把类的声明提升到代码头部。这种规定的原因与下文要提到的继承有关,必须保证子类在父类之后定义。
(3)name 属性
由于本质上,ES6 的类只是 ES5 的构造函数的一层包装,所以函数的许多特性都被Class继承,包括name属性。
(4)Generator 方法
如果某个方法之前加上星号(*),就表示该方法是一个 Generator 函数。
(5)this 的指向
类的方法内部如果含有this,它默认指向类的实例。但是,必须非常小心,一旦单独使用该方法,很可能报错。
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在构造方法中绑定this,这样就不会找不到print方法了。
另一种解决方法是使用箭头函数。
还有一种解决方法是使用Proxy,获取方法的时候,自动绑定this。
静态方法
类相当于实例的原型,所有在类中定义的方法,都会被实例继承。如果在一个方法前,加上static关键字,就表示该方法不会被实例继承,而是直接通过类来调用,这就称为“静态方法”。
实例属性的新写法
实例属性除了在constructor()方法里面定义,也可以直接写在类的最顶层。
静态属性
静态属性指的是 Class 本身的属性,即Class.propName,而不是定义在实例对象(this)上的属性。
私有方法和私有属性
现有的解决方案
私有方法和私有属性,是只能在类的内部访问的方法和属性,外部不能访问。这是常见需求,有利于代码的封装,但 ES6 不提供,只能通过变通方法模拟实现。
Class 的继承
来源:ES5和ES6中的继承
ES5
function Super() {}
function Sub() {}
Sub.prototype = new Super();
Sub.prototype.constructor = Sub;
var sub = new Sub();
Sub.prototype.constructor === Sub; // ② true
sub.constructor === Sub; // ④ true
sub.__proto__ === Sub.prototype; // ⑤ true
Sub.prototype.__proto__ == Super.prototype; // ⑦ true
ES5中这种最简单的继承,实质上就是将子类的原型设置为父类的实例。
ES6
class Super {}
class Sub extends Super {}
var sub = new Sub();
Sub.prototype.constructor === Sub; // ② true
sub.constructor === Sub; // ④ true
sub.__proto__ === Sub.prototype; // ⑤ true
Sub.__proto__ === Super; // ⑥ true
Sub.prototype.__proto__ === Super.prototype; // ⑦ true
所以:ES6和ES5的继承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多了class 和extends ,ES6的子类和父类,子类原型和父类原型,通过__proto__ 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