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电影和音乐要使用播放器,浏览网页就需要使用浏览器。浏览器虽然只是一个设备,并不是开发语言,但在Web开发中必不可少,因为浏览器要去解析HTML5、CSS3和JavaScript等语言用于显示网页,所以学习Web开发一定要先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浏览器有所了解。由于存在不同的浏览器,浏览器厂商之间还存在着竞争,部分浏览器会对个别功能遵循标准不一致,导致同一段代码,在不同的浏览器中也会有不一样的解释,显示给用户不一样的结果。常用的客户端浏览器有以下几种,以后我们还会看到更多浏览器出现。
Internet Explorer
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IE)是最流行的因特网浏览器之一。它发布于1995年,并于1998年在使用人数上超过了Netscape,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默认的浏览器,现在有多款不同版本的产品。
Netscape
Netscape是首个商业化的因特网浏览器,它发布于1994年。在IE的竞争下,Netscape逐渐丧失了它的市场份额。
Mozilla
Mozilla项目是在Netscap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Linux操作系统中默认的浏览器。
Firefox
Firefox是由Mozilla发展而来的新式浏览器,它发布于2004年,是Linux操作系统中常见的浏览器。
Safari
Safari是世界上最快、最便于操作的网页浏览器。Safari具有简洁的外观、雅致的用户界面,是苹果操作系统中默认的浏览器。
Opera
Opera是挪威人发明的因特网浏览器。它以快速小巧、符合工业标准、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等特性而闻名于世。对于一系列小型设备,诸如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来说,Opera无疑是首选的浏览器。
Chrome
又称Google浏览器,是一个由Google(谷歌)公司开发的网页浏览器。该浏览器是基于其他开源软件所撰写,包括WebKit,目标是提升稳定性、速度和安全性,并创造出简单且有效率的使用者界面。
浏览器大战的主因是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普通人来说,浏览器就是桌面上那个蓝色的“e”,多年来微软的IE浏览器几乎成了浏览器的代名词,借助其操作系统的捆绑其市场份额自从推出后一直是市场上的“老大”。但是近些年FireFox的蚕食和Chrome的鲸吞使得其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浏览器有Chrome、IE、Firefox和Opera。另外,在国内无论是腾讯、UC,还是海豚浏览器,都已经通过对HTML5的大力支持来为自己的未来抢占一席之地。事实上Web Apps的崛起很有可能伴随着新一轮浏览器格局争夺战的进程。众多厂商在手机浏览器领域借着HTML5争相发力,HTML5技术借助其多媒体、跨平台的优势,未来多屏融合的时代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一场围绕HTML5的浏览器大战已经开始。因为HTML5能解决非常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规范还未定稿的情况下,各大浏览器厂家就已经按捺不住了,开始对旗下产品进行升级以支持HTML5的新功能。这样,得益于浏览器的实验性反馈,HTML5规范也得到了持续完善,HTML5以这种方式迅速融入到对Web平台的实质性改进中。
在浏览器发展的历史中,曾经进行过3次划时代的世界大战,而当前正在发生的正是第3次基于HTML5技术的争夺。随着HTML5标准的发布,其坚持“开放式互联网”的精神引爆了浏览器如今的战争,各大巨头纷纷站出来宣布拥抱HTML5标准。而谁能在这一次新标准的赛跑中胜出,谁就可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虽然浏览器之间的战争会推进HTML5的发展,但在战争中由于HTML5标准迟迟没有敲定,各大浏览器厂商各成一派,对HTML5一些功能支持出现了很多分支,这就导致HTML5开发人员在处理浏览器之间的兼容性上大费周折,也影响了在PC端HTML5发展的步伐,使得部分开发人员由于不能很好的解决兼容性问题,在PC端放弃使用HTML5技术,继续使用传统方式开发网站。而在移动端的浏览器对HTML5支持的还都比较好,所以HTML5是率先在移动端先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