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中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推动开源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源的世界激荡着*的精神,开发者的情怀,但是开源并不等于免费。没有商业化的支持,开源又能走多远?在商业化探索中,开源又能为商业化的成功提供什么?
本文将关注开源与商业化,回溯软件发展史,在历史中寻找经纬。
从*软件到开源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开源软件存在误解,认为开源等于免费,甚至将开源与商业化对立起来,这种误解确实有其原因,我们可以简单讲讲软件和开源软件的起源。
在计算机早期发展阶段,主流计算机文化认为软件是知识而不是产品,一群极客满怀热情推动创新,他们认为软件作为人类共有的知识应该免费且开放,彼时在商业层面硬件更具商业价值。最早的时候软件是硬件厂商开发,软件基本是作为“赠品”而存在,开发软件也是为了更好地售卖硬件,软件与硬件存在着强绑定关系。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走向成熟,软件开发与硬件不再强绑定,软件变得更加重要了,而且在政策上明确了对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渐渐地,软件不再是赠品,而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独立产品,软件开始收费走向商业化。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闭源软件为代表,强调保护版权和专利等软件的财富属性。
微软是商业软件时代的代表,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提倡对版权的保护,刚创业的时候,对当时电脑爱好者免费共享他的软件作品感到不满。1976年,比尔·盖茨发表了“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谴责业余爱好者的这种行为,“大多数电脑爱好者必须明白,你们当中多数人使用的软件是偷的。硬件是要付钱的,而软件却成了要共享的东西。谁会关心开发软件的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报酬?”他认为硬件付费而软件免费并不公平,强调这种“偷盗”行为妨碍人们开发优秀软件。此后,版权制度获得了胜利,微软也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实际上,软件从免费开放到收费与闭源的巨大转变,使当时很多软件开发者不满,他们以实际行动表达*,其中以Richard Stallman为代表发起的*软件运动最为著名,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1985年Richard Stallman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了*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发表了《GNU宣言》。为了表达对软件版权(Copyright)的不满,Richard Stallman还造了新的单词Copyleft。1989年,代表其哲学的GPL(General Pubulic License)许可证第一版发布,践行其Copyleft理念,让软件可以*共享。以Richard Stallman为代表的极客们希望能回到计算机早期软件免费开放的时候。然而,我们生活在商业社会,做事还是要考虑成本和投入产出,随着IT不断发展,软件开发的成本愈加高昂,回到最初始的*免费状态是不可能了。但是在*软件运动启蒙之下,软件开发有了新的出路——开源软件。
开源运动始于山景城会议,1998年2月3日,在位于山景城的一次会议上,“开放源码(Open Source)”一词由开源运动首批参与者提出。开源软件开放源代码,并授予用户使用、更改和再发布的权利,相比于*软件,开源软件的大多数license允许软件版权、专利存在,并不反对商业化。
开源并不等于免费
开源受开源协议的约束,但是开源并不意味着免费。有专家指出,商业化与开源并不是矛盾的,有了商业化的支持,开源软件才能走得更远,而开源策略在某种程度上也助力商业化发展。
开源软件系统地利用开放式开发和分布式同行评审(peer review),这种群策群力的方式,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也能很好地打磨软件产品,提高软件质量。没有时空限制的互联网放大了开源软件的优势,20多年来,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开源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即便一开始视开源为毒瘤和洪荒猛兽的微软,后来也投入了开源的怀抱。越来越多的开源软件创业公司出现,更多的开发者涌入开源世界,开源软件也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青睐,并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根据COSS MEDIA统计的数据,1999年至2000年,共有16家商业开源公司进行IPO成功上市。近年来,开源备受资本青睐,在2018年,微软宣布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2019年7月,IBM正式宣布以340亿美元正式收购红帽,这成为IBM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并购。2021年,Flink背后商业化公司Confluent 、开源代码托管和 DevOps 平台 GitLab、开源软件公司HashiCorp相继上市,2022年,MariaDB成功在纽交所上市。还未上市的开源厂商也获得了新的融资,尤其是在数据库这样的基础软件领域,2020年11月中国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厂商PingCAP 完成 2.7 亿美元D 轮融资,2021年,开源图数据平台Neo4j获得3.9亿美元F轮扩展融资,同年9月,主打“湖仓一体”的Databricks宣布获得16亿美元H轮融资……
可以看到,开源不等于免费,开源与商业化并不冲突,实际上开源与商业化可以很好地协同工作。有商业公司的支持,开源项目可以获得可持续的投入和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软件产品只有不断触达用户,在更多的真实场景试炼才能不断成长,如今,云与开源已经成为加速用户触达的有效方式,很多厂商通过开源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磨练产品的基础能力。但是到了云时代,开源在商业化方面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云时代的开源商业化挑战
近些年在数据库领域,开源协议的变更受到了广泛关注。2018年9月,Redis Labs宣布将其Redis模块的许可协议由AGPL v3变更为Apache v2与Commons Clause相结合的许可协议,限制了云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Redis模块的能力。10月,MongoDB宣布其开源许可协议从AGPL v3切换到Server Side Public License (SSPL),以遏制云服务提供商免费使用MongoDB。12月,Confluent宣布Kafka许可证变更,禁止云服务提供商利用其软件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前两年,Elastic和AWS没少因为许可协议打嘴仗,2021年,Elastic也宣布许可协议进行变更,以限制云服务提供商。
变更许可协议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云时代,云服务提供商的发展对开源软件厂商的商业化产生了冲击。何宝宏博士在《风向2:探寻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哲学》一书中介绍,传统的软件许可协议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在云时代之前制定,并没有考虑到云服务所带来的挑战。本质上,只要软件保留在计算机上,不必共享所做的任何更改。而SaaS云服务提供的并不是代码,而是服务,代码还在云厂商手里,可以提供SaaS服务而不必向社区反馈源码。随着利益冲突加剧,开源软件公司更改了许可协议,比如MongoDB制定的SSPL协议,防止云服务提供商将开源产品作为服务商业化而不必向社区回馈。
在云兴起后出现的一些新许可协议,一开始便考虑到了云服务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木兰公共许可证,对SaaS分发就有相应的限制。开源创业者在选择开源时,要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许可协议。
开源商业化探索
近几年,国内一系列开源相关的政策为开源的发展带来利好,如2021年开源被首次纳入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发展等规划。开源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新潮流,华为的鸿蒙、openEuler操作系统均选择开源发展。2022年下半年以来,在隐私计算领域,开源的趋势愈加显现,根据《IDC Perspective:中国隐私计算开源市场洞察,2022》,开源正在改写隐私计算商业逻辑。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数据库产品也选择开源,比如TiDB、openGauss、OceanBase、TuGraph等。全球范围内,根据DB-Engines的流行度趋势数据,2021年初,市场对开源数据库的接受度首次超过了商业数据库。
目前,开源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软件开源,靠技术支持和服务收费,典型的如Red Hat。二是,采用Dual-License(双授权版本),以MySQL为代表,把同一套源代码以两种方式授权给商业客户和非商业客户,通常适用于传染性较强的许可证。三是,订阅服务,围绕开源软件提供支持性服务的软件保障,按时长或者服务包的方式售卖。四是,Open Core开放核心,将部分组件开源,但是将工具类或者企业级特性功能闭源收费,OceanBase等都是采用Open Core。五是,托管服务,与云提供商合作,将开源产品以托管方式向最终用户销售。六是,类SaaS服务,是传统“订阅服务”的升级版,和云深度结合,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多位业内人士强调,开源只是一种策略,并不是商业化成功的必要条件。开源软件商业化探索要规避一些坑,比如要规避合规风险,选择合适的开源协议,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其实,比较关键的是开源社区,能否构建一个活跃有生命力的开源社区将决定一个开源项目能走多远。“开源项目如果失败了,根本不会是因为机器、网络或办公场地,它们死掉的唯一原因就是开发者们不再感兴趣了。”Eric Steven Raymond在《大教堂与集市》中如此说。
开源厂商还是要在产品、社区等方面扎牢基本功,与用户做好预期沟通,拥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沟通渠道,才能让用户感兴趣,吸引用户,形成良好口碑,实现正向自增长,更好地借力开源发展。
PS,作为一个创业者,该如何处理“开源”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我们问了ChatGPT,以下是ChatGPT的回答:
参考资料:
【1】《开源生态白皮书》,中国信通院;
【2】《风向2:探寻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哲学》,人民邮电出版社,作者何宝宏;
【3】《与开源同行:揭秘 PingCAP 七年创业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平凯星辰著;
【4】《大教堂与集市》,机械工业出版社,ERIC S.RAYMOND 著,卫剑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