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认为数智化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是个伪命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数智化,通俗的解释就是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以海量系统大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全面实现企业各个场景的智能化管理,是企业数字化管理的高级进阶版,也就是说企业利用大数据实现日常管理的全面预测、分析,进而进行各种管理决策,一切系统说了算、数据说了算。那么老杨为什么说数智化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是个伪命题?我们来一一分析:
第一,从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来看:
从应用角度来看,大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无非是以下几个阶段:
1. 单系统建设阶段:
实现基础网络、硬件、单一应用系统建设,实现部分应用场景的系统覆盖,实现了从传统纸质到系统化的过渡,但就过渡期而言,一般以3-5年不等,在这个过渡期阶段大部分传统企业以纸质与系统并存阶段,各系统还是以孤岛的形式存在,未实现数据集成、打通;
2. 系统集成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为了打通系统与数据孤岛,解决系统重复建设、数据重复录入的问题,实现数据的综合应用,该阶段如果在前期建设阶段做好规划,这一过程的建设进度将大大降低,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传统企业缺的就是正确的、有效的、可执行的数字化建设规划,前期建设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胡乱建设状态,无规划意识、无标准意识、无成本意识,导致在系统集成阶段要解决技术接口、数据标准、管理流程等关键问题,现实是很多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止步于此,因为关键问题不解决,数据难以实现打通,让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很鸡肋,有的企业甚至又进入重复建设的怪圈。
3. 大数据阶段:
很多企业天真的以为进行了系统建设,服务器硬盘里有了几年了数据就进入了大数据阶段,此阶段实现的前提是要实现系统、数据的集成化,就是要打通数据孤岛,以实际的应用分析让数据支持管理产生价值。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的传统企业历经多年数字化转型建设,虽说拥有了海量数据,但数据是碎片化的,由于缺乏数据治理意识及管理体系,脏乱差的数据让其毫无价值,无法为日常管理提供任何帮助。此时会产生一个“伪大数据”现象,就是一些企业会引入所谓的“大数据报表”、数字化大屏,满屏皆是各种花花绿绿的报表及跳动的数字,然报表的背后数据无任何管理逻辑,而满屏闪动的都是人为调出的“群演”数据,此时的“数据大屏”就是一个“数据舞台”,演出想要看到的效果。一个个毫无灵魂的数据报表在老杨看来就是所谓的伪大数据、僵尸数字化。所以在此阶段很多企业会直接跳集成阶段而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但对于管理而言,价值何在?
4. 数智化阶段:
此阶段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属于数字化转型的尽头,属于理想的目标阶段,前两个阶段都无法实现,更不要说此阶段,所以此阶段一直以来只能躺在规划里,体现在PPT汇报文档内。
以上四个数字化转型阶段,都是循序渐进式的,不能跳跃式发展,很多企业从一开始就想实现弯道超车,系统还没建好就想实现大数据管理,结果产出的都是“数据画皮”,对于日常管理及决策毫无价值,所以企业数字化建设需在规划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因此老杨建议企业数字化建设策略应是:徐徐图之。
第二,从企业的管理来看:
我们都知道数字化转型在于转,而非在于数字化技术本身,需要的是融合。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管理上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几点就是:
1. 缺乏战略上的重视:
未将数字化转型纳入企业战略,即使在企业战略中体现了数字化,但属于口头上的重视,在实际执行中任然是“折扣满满”,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数字化规划年年做,但年年无结果,无人为此战略结果负责;
2. 缺乏管理层的共识:
战略上缺重视,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层的消极应付,都知道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但一把手真正抓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有几个,意识大家有,但真正的建设共识却都未达成,造成从上至下的消极应对、推脱甩锅;
3. 缺乏配套管理体系保障措施:
大部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怪圈就是在于“建”而忽视“管”,出了问题那就是建设方的问题,与管理方无关,其实也根本无管理方,这就如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结果拖拉机、马车、自行车纷纷涌入,造成高速拥堵不堪,问题百出,而结果呢?问题出了无人为此负责,高速坏了却没人出钱来维护,最后的结果就是高速废了,追责的结果就是:为什么要建高速?大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就在于此:缺制度、缺管理、缺技术、缺保障,总之一句话除了意识什么都缺。
4. 缺乏专业的数字化团队:
这里的团队老杨指是数字化技术+业务的融合性团队。众所周知,数字化的基础是融合,技术要以实际管理为基础融入业务每一个环节,实现效率提升、降本增效;而业务要以场景反哺技术,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所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信息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的是业务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信息部门需要融入业务场景学管理,而业务部门需要融入信息部门学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原理、实现形式,以便更好的配合信息部门。但当前大部分的传统企业,技术与业务仍旧属于两张皮的状态,所以造成了数字化应用难、价值体现难。
5. 缺乏长期主义:
在很多领导眼里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必须立竿见影,而现实是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其效果易受各种管理因素影响,其价值发挥也是难以直观体现的,因此也在领导层造成了“数字化无用论”的观点,同时数字化转型建设又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这里想必大家都清楚,老杨不再描述,总之就是一句话:谈钱伤感情;但数字化建设不谈钱就免谈,所以这也造成了大部分企业数字化建设走走停停的尴尬局面。
第三,从场景实现的角度来看:
都说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老杨认为推动企业数字化的并非趋势,而是痛点。企业并不是为数字化而活,进行数字化建设是因为数字化可以解决工作场景的痛点,而不是媒体的鼓吹。例如,大部分的企业数字化建设一般先从协同开始,用系统解决内部协同沟通问题,但现实是大部分的企业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流程管理上,简单的认为线上流程就是纸质流程搬家般的简单操作,缺乏流程梳理与优化意识及能力,结果就是线上流程审批问题百出,报错频繁,系统背了管理的锅。所以不难看出,工作场景痛点打不通,永远是管理的痛,痛则不通,数字化的价值也难实现,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也会因此受影响。
协同是最简单的工作场景,那么对于专业的业务场景而言,系统实现起来的难度更大,例如最重要的项企一体化、业财一体化等,不仅需要以协同为基础,更涉及各种技术接口、各种数据标准化,关键还是在于两个部门之间的流程与标准化共识,这需要企业战略级的政策支撑。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场景的实现是数字化价值所在,更是阻碍企业数字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是老杨从技术、管理、及场景实现的角度简单的进行了影响企业数字化建设成果及成败的原因分析,数字化建设过程就如此复杂,大部分传统企业甚至连集成应用这个阶段还未跨越,大数据分析应用更是问题百出,何谈数智化?用脏乱差的数据来进行管理决策,这不是天方夜谭么?如果有人要问数智化离传统企业还有多远,老杨只能说很远很远,管理不转型,技术不升级,数据不正确,数智化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