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DNS 作为 Kubernetes 集群的域名解析组件,如果性能不够可能会影响业务,本文介绍几种 CoreDNS 的性能优化手段。
合理控制 CoreDNS 副本数
- 根据集群规模预估 coredns 需要的副本数,直接调整 coredns deployment 的副本数:
查看当前集群pod 数量
- 为 coredns 定义 HPA 自动扩缩容。
- 安装 cluster-proportional-autoscaler 以实现更精确的扩缩容(推荐)。
禁用 ipv6
如果 K8S 节点没有禁用 IPV6 的话,容器内进程请求 coredns 时的默认行为是同时发起 IPV4 和 IPV6 解析,而通常我们只需要用到 IPV4,当容器请求某个域名时,coredns 解析不到 IPV6 记录,就会 forward 到 upstream 去解析,如果到 upstream 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比如跨公网,跨机房专线),就会拖慢整个解析流程的速度,业务层面就会感知 DNS 解析慢。
- work节点禁用ipv6.
优化 ndots
默认情况下,Kubernetes 集群中的域名解析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请求才能解析到。查看 pod 内 的 /etc/resolv.conf
可以知道 ndots
选项默认为 5:
意思是: 如果域名中 .
的数量小于 5,就依次遍历 search
中的后缀并拼接上进行 DNS 查询。
举个例子,在 debug 命名空间查询 kubernetes.default.svc.cluster.local
这个 service:
- 域名中有 4 个
.
,小于 5,尝试拼接上第一个 search 进行查询,即 kubernetes.default.svc.cluster.local.debug.svc.cluster.local
,查不到该域名。 - 继续尝试
kubernetes.default.svc.cluster.local.svc.cluster.local
,查不到该域名。 - 继续尝试
kubernetes.default.svc.cluster.local.cluster.local
,仍然查不到该域名。 - 尝试不加后缀,即
kubernetes.default.svc.cluster.local
,查询成功,返回响应的 ClusterIP。
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 service 域名解析需要经过 4 轮解析才能成功,集群中充斥着大量无用的 DNS 请求。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设置较小的 ndots,在 Pod 的 dnsConfig 中可以设置:
然后业务发请求时尽量将 service 域名拼完整,这样就不会经过 search 拼接造成大量多余的 DNS 请求。
不过这样会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的!请看下面的 autopath 方式。
启用 autopath
启用 CoreDNS 的 autopath 插件可以避免每次域名解析经过多次请求才能解析到,原理是 CoreDNS 智能识别拼接过 search 的 DNS 解析,直接响应 CNAME 并附上相应的 ClusterIP,一步到位,可以极大减少集群内 DNS 请求数量。
启用方法是修改 CoreDNS 配置:
修改箭头的位置,没有就添加
- 加上
autopath @kubernetes
。 - 默认的
pods insecure
改成 pods verified
。
需要注意的是,启用 autopath 后,由于 coredns 需要 watch 所有的 pod,会增加 coredns 的内存消耗,根据情况适当调节 coredns 的 memory request 和 limit
部署 NodeLocal DNSCache
参考 k8s 官方文档 Using NodeLocal DNSCache in Kubernetes clusters
使用 DNSAutoscaler
社区有开源的 cluster-proportional-autoscaler ,可以根据集群规模自动扩缩容,支持比较灵活的扩缩容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