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时间:2022-09-26 15:33:51

支持向量机SVM

支持向量机原理

  1.寻求最有分类边界

    正确:对大部分样本可以正确的划分类别

    泛化:最大化支持向量间距

    公平:与支持向量等距

    简单:线性、直线或平面,分割超平面

  2.基于核函数的生维变换

    通过名为核函数的特征变换,增加新的特征,使得低维度的线性不可分问题变为高维度空间中线性可分问题。

一、引论

  使用SVM支持向量机一般用于分类,得到低错误率的结果。SVM能够对训练集意外的数据点做出很好的分类决策。那么首先我们应该从数据层面上去看SVM到底是如何做决策的,这里来看这样一串数据集集合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上描绘的图: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现在我们需要考虑,是否能够画出一条直线将圆形点和星星点分开。像first第一张图片来看,圆点和星点就分的很开,很容易就可以在图中画出一条直线将两组数据分开。而看第二张图片,圆点和星点几乎都聚合在一起,要区分的话十分困难。

  我们要划线将他们区分开来的话,有有无数条可以画,但是我们难以找到一条最好区分度最高的线条将它们几乎完全区分。那么在此我们需要了解两个关于数据集的基本概念:

 

二、理论铺垫

线性可分性(linear separability)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而对机器学习来说,涉及的多是高维空间(多维度)的数据分类,高维空间的SVM,即为超平面。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找到最合适的(也即最优的)一个分类超平面(Hyper plane),从而应用这个最优分类超平面将特征数据很好地区分为两类。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决策边界

  SVM是一种优化的分类算法,其动机是寻找一个最佳的决策边界,使得从决策边界与各组数据之间存在margin,并且需要使各侧的margin最大化。那么这个决策边界就是不同类之间的界限。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总而言之:在具有两个类的统计分类问题中,决策边界或决策表面是超平面,其将基础向量空间划分为两个集合,一个集合。 分类器将决策边界一侧的所有点分类为属于一个类,而将另一侧的所有点分类为属于另一个类。

 

支持向量(support vector

  在了解了超平面和决策边界我们发现SVM的核心任务是找到一个超平面作为决策边界。那么满足该条件的决策边界实际上构造了2个平行的超平面作为间隔边界以判别样本的分类: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核方法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以回避内积的显式计算。

 

常见的核函数: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kernel : {'linear', 'poly', 'rbf', 'sigmoid', 'precomputed'}, default='rbf'

 

  当多项式核的阶为1时,其被称为线性核,对应的非线性分类器退化为线性分类器。RBF核也被称为高斯核(Gaussian kernel),其对应的映射函数将样本空间映射至无限维空间。

 

SMO序列最小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三、Python sklearn代码实现:

sklearn.svm.SVC语法格式为:

class sklearn.svm.SVC(  *, 
                        C=1.0, 
                        kernel='rbf',
                        degree=3, 
                        gamma='scale', 
                        coef0=0.0, 
                        shrinking=True, 
                        probability=False, 
                        tol=0.001, 
                        cache_size=200, 
                        class_weight=None, 
                        verbose=False, 
                        max_iter=- 1, 
                        decision_function_shape='ovr', 
                        break_ties=False, 
                        random_state=None)

基于鸢尾花数据的实现及解释

代码如下:

 1 # 导入模块
 2 import numpy as np
 3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4 from sklearn import svm, datasets
 5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6 
 7 # 鸢尾花数据
 8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原始数据
 9 feature = iris.data[:, :2] # 为便于绘图仅选择2个特征(根据前两列数据和结果进行分类)
10 target = iris.target
11 
12 #数组分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
13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train_test_split(feature,target,test_size=0.2,random_state=2020)
14 
15 # 测试样本(绘制分类区域),我们数据选了两列即就是两个特征,所以这里有xlist1,xlist2
16 xlist1 = np.linspace(x_train[:, 0].min(), x_train[:, 0].max(), 200)
17 xlist2 = np.linspace(x_train[:, 1].min(), x_train[:, 1].max(), 200)
18 XGrid1, XGrid2 = np.meshgrid(xlist1, xlist2)
19 # 实例化一个svm模型,非线性SVM:RBF核,超参数为0.5,正则化系数为1,SMO迭代精度1e-5, 内存占用1000MB
20 svc = svm.SVC(kernel='rbf', C=1, gamma=0.5, tol=1e-5, cache_size=1000)
21 drill=svc.fit(x_train,y_train)
22 
23 #得到测试分数和测试分类
24 print(drill.score(x_test,y_test))      #测试分数
25 print(drill.predict(x_test[3].reshape(1,-1)))   #预测测试数据第三组样本的分类或预测结果
26 
27 # 预测并绘制结果(以下都为绘图)
28 Z = drill.predict(np.vstack([XGrid1.ravel(), XGrid2.ravel()]).T)
29 Z = Z.reshape(XGrid1.shape)
30 plt.contourf(XGrid1, XGrid2, Z, cmap=plt.cm.hsv)
31 plt.contour(XGrid1, XGrid2, Z, colors=('k',))
32 plt.scatter(x_train[:, 0], x_train[:, 1], c=y_train, edgecolors='k', linewidth=1.5, cmap=plt.cm.hsv)
33 pl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