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式曲线拟合(Polynomial Curve Fitting)
标签:监督学习
@ author : duanxxnj@163.com
@ time : 2016-06-19
多项式特征生成
在机器学习算法中,基于针对数据的非线性函数的线性模型是非常常见的,这种方法即可以像线性模型一样高效的运算,同时使得模型可以适用于更为广泛的数据上,多项式拟合就是这类算法中最为简单的一个。
关于多项式回归的应用,这里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既是参数
如果想要拟合一个抛物面,而不是拟合一个平面的话,那么就需计算输入变量
注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更新后的模型,虽然是输入变量
用向量
#!/usr/bin/python
# -*- coding: utf-8 -*-
"""
author : duanxxnj@163.com
time : 2016-06-04_14-00
多项式特征生成
"""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PolynomialFeatures
import numpy as np
# 首先生成3x2的原始特征矩阵
# 即样本数为3,特征数为2
X = np.arange(6).reshape(3, 2)
print '原始数据:'
print X
# 特生变换/特征生成
# 将原始一阶数据升维到二阶数据
# 升维方式是: [x_1, x_2] 变为 [1, x_1, x_2, x_1^2, x_1 x_2, x_2^2]
polyFeat = PolynomialFeatures(degree=2)
X_transformed = polyFeat.fit_transform(X)
print '特征变换后的数据:'
print X_transformed
运行结果为:
原始数据:
[[0 1]
[2 3]
[4 5]]
特征变换后的数据:
[[ 1. 0. 1. 0. 0. 1.]
[ 1. 2. 3. 4. 6. 9.]
[ 1. 4. 5. 16. 20. 25.]]
多项式拟合
在《线性回归》中就提到过多项式拟合,从本质上讲,多项式拟合也是一个线性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
样本的数目为
这里在损失函数前面加入一个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多项式拟合其实是两个过程:
1. 对原始特征向量
2. 对新的特征
#!/usr/bin/python
# -*- coding: utf-8 -*-
"""
author : duanxxnj@163.com
time : 2016-06-04_16-38
这个例子展示了多项式曲线拟合的特性
多项式曲线拟合分为两个步骤:
1、根据多项式的最高次数,对输入特征向量做特征生成
对原来的每一个特征向量而言,可以生成一个范特蒙德矩阵( Vandermonde matrix)
范特蒙德矩阵的尺寸为:[n_samples , n_degree+1]
其形式为:
[[1, x_1, x_1 ** 2, x_1 ** 3, ...],
[1, x_2, x_2 ** 2, x_2 ** 3, ...],
...]
2、基于第一步生成的范特蒙德矩阵,直接使用已有线性回归模型,就可以实现多项式回归
这个例子展示了如何基于线性回归模做非线性回归,其实这个也是核函数的基本思想。
"""
print(__doc__)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PolynomialFeatures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make_pipeline
# 多项式回归需要拟合的函数
def f(x):
return x * np.sin(x)
# 产生绘图用的原始数据点
# 这里产生的点的范围比实际拟合所采用的点的范围要宽一些
# 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当多项式拟合的次数过高时,过拟合的现象
# 过拟合的模型在训练数据范围内,拟合效果非常好
# 在训练数据范围外,模型的拟合效果特别误差
x_plot = np.linspace(-1, 13, 140)
# 训练用数据范围
x = np.linspace(0, 10, 100)
# 随机取训练数据中的10个点作为拟合用的点
rng = np.random.RandomState(0)
rng.shuffle(x)
x = np.sort(x[:10])
y = f(x)
# 将数据从行向量换为列向量,这样每一行就能代表一个样本
X = x[:, np.newaxis]
X_plot = x_plot[:, np.newaxis]
# 从次数为1一直到次数变为17,模型的次数增长步长为3
# 下面会绘制出不同的次数所对应的图像
# 需要注意的是,这6个图的坐标系的y轴的数据范围相差是非常大的
# 模型的次数越高,在训练数据外的测试点上,y的数据和原始数据相差越大
# 即:过拟合现象越明显
#
# 同时,下面还输出了不同次数下,模型对应的参数向量w
# 可以看到,模型次数越大,模型所对应的参数向量的模||w||也越大
# 即:过拟合现象越明显,模型所对应的参数向量的模||w||也越大
#
# 在损失函数后面,加上模型所对应的参数向量的模||w||
# 那么,在最小化损失函数的同时,也限制了参数向量的模||w||的增长
# 这就是正则化可以防止过拟合的原因
#
# 但是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如果随机取训练数据的时候,选取的是20个点
# 那么参数向量的模||w||并不是随着模型复杂度的增加而增加
# 这个是因为训练的样本足够大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描述原始数据分布
# 那么过拟合的这一套理论就不是特别的适用了
# 所以,方法的选择还是要建立在对数据分布充分的认识上才行
#
for degree in range(9):
# 基于不同的次数生成多项式模型
model = make_pipeline(PolynomialFeatures(degree), LinearRegression())
model.fit(X, y)
# 不同次数下,多项式模型的参数
print '模型次数为:', degree, '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print np.dot(np.array(model.steps[1][2].coef_),
np.array(model.steps[1][3].coef_))
print '模型的参数为:'
print model.steps[1][4].coef_
y_plot = model.predict(X_plot)
plt.subplot('52' + str(degree + 1))
plt.grid()
plt.plot(x_plot, f(x_plot), label="ground truth")
plt.scatter(x, y, label="training points")
plt.plot(x_plot, y_plot, label="degree %d" % degree)
plt.legend(loc='lower left')
plt.show()
过拟合
从上面的代码的运行结果如下:
模型次数为: 0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0.0
模型的参数为:
[ 0.]
模型次数为: 1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0.0672247305597
模型的参数为:
[ 0. 0.25927732]
模型次数为: 2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0.00485169982253
模型的参数为:
[ 0. 0.06702261 0.01896495]
模型次数为: 3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21.6855657558
模型的参数为:
[ 0. -4.50881058 1.16216004 -0.07467912]
模型次数为: 4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193.44229814
模型的参数为:
[ 0. 11.8668248 -7.13912616 1.28405087 -0.06970187]
模型次数为: 5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100.775416362
模型的参数为:
[ 0.00000000e+00 8.81727284e+00 -4.75722615e+00 6.32370347e-01
3.81031381e-03 -2.92969155e-03]
模型次数为: 6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412.685941253
模型的参数为:
[ 0.00000000e+00 -1.12195467e+01 1.52609522e+01 -7.19720894e+00
1.44728030e+00 -1.28827774e-01 4.18692299e-03]
模型次数为: 7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584.784763013
模型的参数为:
[ 0.00000000e+00 -1.33786428e+01 1.80697292e+01 -8.70772778e+00
1.85005336e+00 -1.85152116e-01 8.14689351e-03 -1.10477347e-04]
模型次数为: 8 时,模型的参数向量的模:
325.113163284
模型的参数为:
[ 0.00000000e+00 8.34477828e+00 -1.22270425e+01 9.49806252e+00
-3.88031716e+00 8.35492773e-01 -9.56033297e-02 5.50928798e-03
-1.25987578e-04]
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模型的次数越高,参数向量的模就越大,那么其拟合程度就越高,越容易产生过拟合。
注意: 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如果随机取训练数据的时候,选取的是20个点那么参数向量的模||w||并不是随着模型复杂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个是因为训练的样本足够大,能够有效的描述原始数据分布的时候,那么过拟合的这一套理论就不是特别的适用了。所以,方法的选择还是要建立在对数据分布充分的认识上才行
模型的概率解释
关于线性模型可以通过其概率意义进行解释,我个人也是最信服这种解释方式。即:真实值
而我们一般可以定义噪声
那么对于训练数据
取对数似然估计:
首先估计参数
这个就是一开始使用的平方误差和(sum of the squares of the errors),这也解释为什么用平方误差和作为损失函数了,
在估计出
对其关于
所以可以得到:
现在参数
有了这个模型,对于输入
正则项的贝叶斯先验解释
在已经得到刚才的概率模型的前提下,这里进一步引入贝叶斯规则,可以假设,参数
这里
这个叫做MAP极大后验概率(maximum posterior)。对这个式子做对数似然,去除无关项之后,可以很容易得到下面这个结果:
这里可以看出,先验概率对应的就是正则项,其正则参数为
可以假设,复杂的模型有较小的先验概率,而相对简单的模型有较大的先验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