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NN(K-nearest neighbors algorithm)

时间:2021-04-16 21:22:02
基本原理

KNN算法又叫最近邻居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于掌握的分类算法。
其基本原理是,存在一个已知标签的数据集合,也就是训练样本集。
这个样本集中的每一个数据所属的分类都是已知的。
当一个没有标签的新数据需要确定自己属于哪个分类的时候,
只需要把新数据的每个特征和训练集中的每个数据的特征进行比较,
找出其中和新数据最相似(最近邻)的k个数据,
算法取这k个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签作为新数据的类别。
通常k不大于20。

代码实现

假如现在又四个已知点 [ 1.0 1.1 ], [ 1.0 1.0 ], [ 0 0 ], [ 0 0.1 ],类别标签分别是A、A、B、B
如果给定一个新的点[0, 0],那么怎么判断它属于A还是B呢?
按照KNN算法原理,需要执行以下操作:
计算训练集中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本文采用最经典的欧式距离)
  1. 计算训练集中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本文采用最经典的欧式距离)
  2. 按照距离递增次序对各点排序
  3. 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小的k个点
  4. 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5. 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即为分类结果。

以下代码实现了KNN算法的分类过程
    
    
    
  1. # 创建训练数据集
  2. def creatDataSet():
  3. group = array([[1.0, 1.1], [1.0, 1.0], [0, 0], [0, 0.1]])
  4. labels = ['A', 'A', 'B', 'B']
  5. return group, labels
  6. # ========================================
  7. # inX:输入待分类向量
  8. # dataSet:输入的训练样本集
  9. # labels:标签向量
  10. # k:用于选择最近邻居的数目
  11. # 分类器得出类别标签然后返回
  12. # =========================================
  13. def classify0 (inX, dataSet, labels, k):
  14. # shape返回表示行列数的元组,shape[0]获得行数
  15.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16. # 以inX为元素重复(dataSetSize, 1)次构成新的数组
  17.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 1))-dataSet
  18. sqDiffMat = diffMat**2
  19. # 矩阵行元素相加(如果axis = 0的话表示列相加)
  20. sqDistance = sqDiffMat.sum(axis = 1)
  21. distances = sqDistance**0.5
  22. # argsort()得到排序后原来位置的下标
  23. sortedDis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24. classCount = {}
  25. for i in range(k):
  26.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Indicies[i]]
  27.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 0) + 1
  28.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29. # 构造函数key,获取对象的第1个域的值
  30. key = operator.itemgetter(1),
  31. # 升序排列
  32. reverse = True)
  33. # 返回分类器得出类别标签
  34.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如果把上面问题中的待测试点[0, 0]和训练集生成函数的返回值group和labels作为参数输入分类器,选择k=3
即:
     
     
     
  1. classify0 ([0, 0], group, labels, 3):
会得到其标签为B

这就完成了一个基于KNN分类算法的简单分类器。
当然,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的复杂程度比这个例子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