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分享一个c# ini操作类

时间:2021-06-26 18:24:19

刚刚看了一篇 @云菲菲 的关于基于正则的INI辅助类文章:http://www.cnblogs.com/yunfeifei/p/4081977.html,作者写的不错。还看到评论处有一个的地址:https://devlib.codeplex.com/SourceControl/latest#main/product/Codes/DevLib.Configuration/IniEntry.cs,也是基于ini的一些便捷性封装类。后者显然比前者场合通用性强一些,前者则是简单易用,很方便。但是总体来说都很不错了。本人学浅,求勿喷!~!~

后面我想了一下,何不自己也些个ini辅助类?这样一来便有了下文,这个ini类有以下几个优点:

1.加快访问速度。

我确实是个喜欢重新造*的人,因为我空余时间多。对于这种编程方面的基础设施,还是有所讲究的。敲代码能省则省。很多人可能会说ini操作实在太简单了,没必要重新造*。要知道,别人写的不一定性能都很好。微软提供的win32api中【WritePrivateProfileString,GetPrivateProfileString】这样的函数,看起来非常方便了,但是其实很鸡肋。

因为GetPrivateProfileString是读取一次要访问一下磁盘,如果想读取很多个键值对,那效率简直不忍直视!

   System.Diagnostics.Stopwatch stopwatch = new System.Diagnostics.Stopwatch();
string path = @"D:\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SenderRobot\SenderRobot.ini";
stopwatch.Start();
for (int i = ; i < ; i++)
{
List<IniStruct> iniStructs = Ini.ReadValues(path);//这里我特意用了批量读取的方法
}
string a = stopwatch.Elapsed.ToString();//INI类方法读取所用的时间
stopwatch.Reset();
stopwatch.Start();
for (int i = ; i < ; i++)
{
Util.ReadIniValue("应该模式", "sss", path);
}
stopwatch.Stop();
string b = stopwatch.Elapsed.ToString();//微软的函数读取所用的时间

自己修改然后对比一下效率看看!我是读取一次,就把所有的键值对全部取出来放在内存里了。而微软则是要读取很多次才能达到这个效果,所以效率可想而知!这样在自己如果有程序要在启动的时候加载很多参数的话,能让磁盘多活几年不说,读取速度也是飞一样的感觉!

2.另外我增加了对ini注释的功能加强。很多人在ini里直接用中文作为键。这样一来,你的程序不是自降等级,感觉太山寨化了。用英文的作为键,并不是崇洋哦。这个INI类,既能批量读取的同时把注释也一并读取了,还能在代码里写入注释到ini文件里,这个功能恐怕微软的api做不到吧。

3.ini的辅助类操作简单。这个类对所有人都没有门槛。就那么几个函数。其中有能静态static访问的,也有要实例化之后才能操作的。静态的方便一次性操作。实例化访问的在是方便经常操作的。

后了,我也说不出更多的优势了。大家有需要的可以用用。

对于本地小批量数据的保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ini

2.xml

3.本地数据库

4.至于直接用文本的就直接忽略吧。太非主流了。

5.最近流行的protobuf

先说ini:

ini是比较古老的存储方式了。在win2000的时代就已经很流行了。方便快捷

xml则后期新秀,比较标准化。很多场合可以直接取代ini。但是如果是小型程序里,ini绝对是最适合的,除了性能方面的考虑,xml格式的太过严格也是原因之一。

本地数据库通常用来保存大数据。比如常用的litesql等。小程序的话就算了吧。有这个写sql语句的时间人家已经把整个都写完 。

protobuf是谷歌贡献给开源社区的文件传输格式,主要用来通过网络收发信息。protocol的高效率和xml比起来,据称至少要快xml 100倍。protocol是直接二进制保存,规则也较为简单,因此解析速度必然会比xml要快很多,而且更省流量!

其实,还有一种某大公司开发的编码格式,也是和protobuf类似的。叫unistruct(unipacket)官方没有对外的编码。只是从它的产品逆向获知的。这种格式也是非常紧凑。传输也很得心应手。

好了不多说了,给大家传上c#类,希望朋友们有帮助!

附件:http://files.cnblogs.com/uu102/Ini.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