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roclinux.cn/?p=2441 http://roclinux.cn/?p=1820
域名DNS解析完整解析过程
最近在研究bind,科普一下dns查询流程
1.用户向本地DNS发出解析请求
2.本地DNS向根服务器(根服务器地址在本地有个静态列表)请求谁是该域名的顶机DNS(并把结果缓存在本地)
3.根DNS告诉本地DNS谁是该域的*DNS
4.本地DNS向*DNS请求谁是权威DNS(并缓存在本地)
5.应答谁是该域权威DNS
6.本地DNS向权威DNS请求域名解析(并把结果缓存在本地)
7.权威服务器应答6的请求
8.本地DNS把结果告诉用户
over~
本原创文章属于《Linux大棚》博客。
博客地址为http://roclinux.cn。
文章作者为roc。
===
【初次见面】
我相信使用nslookup的同学一定比使用dig的同学多,所以还是有必要花些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dig的。
dig,和nslookup作用有些类似,都是DNS查询工具。
dig,其实是一个缩写,即Domain Information Groper。
一些专业的DNS管理员在追查DNS问题时,都乐于使用dig命令,是看中了dig设置灵活、输出清晰、功能强大的特点。
【最简单的dig用法】
最简单的dig用法,当然就是直接输入dig按回车。
123456 | $ dig ; //Dig 命令的版本信息 ;; ;; ;; |
从上面的输出,你一定观察到了,当直接使用dig命令,不加任何参数和选项时,dig会向默认的上连DNS服务器查询“.”(根域)的NS记录。
【dig加个点】
刚才直接输入dig,这次我们在后面加上一个“.”,看看结果和刚才有何区别:
123456 | $ dig ; ;; ;; ;; |
【我想用google-DNS来查baidu.com的A记录】
1234567 | $ dig
// 命令格式为 dig ; ; ;; ;; ;; |
从这个例子,大家学习到了dig的基本的命令格式是:
1 | dig
|
如果你设置的dnsserver是一个域名,那么dig会首先通过默认的上连DNS服务器去查询对应的IP地址,然后再以设置的dnsserver为上连DNS服务器。
如果你没有设置@dnsserver,那么dig就会依次使用/etc/resolv.conf里的地址作为上连DNS服务器。
而对于querytype,如果你看过我上一篇有关nslookup命令的讲解,那么你应该对querytype有所了解,你可以设置A/AAAA/PTR/MX/ANY等值,默认是查询A记录。
【一些常用的选项】
1 -c选项,可以设置协议类型(class),包括IN(默认)、CH和HS。
2 -f选项,dig支持从一个文件里读取内容进行批量查询,这个非常体贴和方便。文件的内容要求一行为一个查询请求。来个实际例子吧:
1234567891011 | $ cat
// 文件内容,共有两个域名需要查询 www.baidu.com www.sohu.com $ dig
// 设置-f参数开始批量查询 ; ;; ;; ;; ;; ;; |
3 -4和-6两个选项,用于设置仅适用哪一种作为查询包传输协议,分别对应着IPv4和IPv6。
4 -t选项,用来设置查询类型,默认情况下是A,也可以设置MX等类型,来一个例子:
123456 | $ dig ; ;; ;; ;; |
5 -q选项,其实它本身是一个多余的选项,但是它在复杂的dig命令中又是那么的有用。-q选项可以显式设置你要查询的域名,这样可以避免和其他众多的参数、选项相混淆,提高了命令的可读性,来个例子:
123456 | $ dig ; ;; ;; ;; |
6 -x选项,是逆向查询选项。可以查询IP地址到域名的映射关系。举一个例子:
123456 | $ dig ; ;; ;; ;; |
【dig特有的查询选项(query option)】
和刚才的选项不同,dig还有一批所谓的“查询选项”,这批选项的使用与否,会影响到dig的查询方式或输出的结果信息,因此对于这批选项,dig要求显式的在其前面统一的加上一个“+”(加号),这样dig识别起来会更方便,同时命令的可读性也会更强。
dig总共有42个查询选项,涉及到DNS信息的方方面面,如此多的查询选项,本文不会一一赘述,只会挑出最最常用的几个重点讲解。
【TCP代替UDP】
众所周知,DNS查询过程中的交互是采用UDP的。如果你希望采用TCP方式,需要这样:
123456 | $ dig ; ;; ;; ;; |
【默认追加域】
大家直接看例子,应该就能理解“默认域”的概念了,也就能理解+domain=somedomain的作用了:
123456 | dig ; ;; ;; ;; |
【跟踪dig全过程】
dig非常著名的一个查询选项就是+trace,当使用这个查询选项后,dig会从根域查询一直跟踪直到查询到最终结果,并将整个过程信息输出出来。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 $ dig ; ;; . . . . . . . . . . . . . ;; #53(10.23.0.231) in 0 ms //从本地DNS查找到根域DNS列表 cn. cn. cn. cn. cn. cn. ;; #53(b.root-servers.net) in 460 ms //选择了b.root-servers.net这台根域DNS来查找cn.域DNS列表 roclinux.cn. roclinux.cn. ;; #53(c.dns.cn) in 0 ms //选择了c.dns.cn这台cn.域DNS服务器来查找roclinux.cn的DNS列表 roclinux.cn. roclinux.cn. roclinux.cn. ;; #53(ns11.edong.com) in 104 ms //最终查找到A记录 |
【精简dig输出】
1 使用+nocmd的话,可以节省输出dig版本信息。
2 使用+short的话,仅会输出最精简的CNAME信息和A记录,其他都不会输出。就像这样:
1234 | $ dig
www.a.shifen.com. 119.75.218.77 119.75.217.56 |
3 使用+nocomment的话,可以节省输出dig的详情注释信息。
4 使用+nostat的话,最后的统计信息也不会输出。当+nocmd、+nocomment和+nostat都是用上,是这样:
12345 | $ dig
;www.baidu.com. www.baidu.com. www.a.shifen.com. www.a.shifen.com. |
【我们还需要学习什么】
坚持看我的博客的同学,已经掌握了nslookup和dig两个DNS工具,我想,下一步你可以
自己搭建一套内部的DNS服务器了,自己设置master/slave服务器,自己添加Zone,
自己添加正解、反解,自己设置缓存超时等等,相信通过这一番折腾,
你对DNS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