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uLaRiTy-1007】 Copyrights (c) SinGuLaRiTy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ZKW线段树
Zkw线段树是清华大学张昆玮发明非递归线段树的写法。实践证明,这种线段树常数更小,速度更快,写起来也并不复杂。
建树
ZKW线段树本质上就是依赖于满二叉树中父节点与子节点的编号关系。
如上图中的一个简单的满二叉树,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父子节点编号关系: 假设父节点的编号为 n ,那么,它的两个子节点的编号就分别为 n*2(n<<1)、n*2+1(n<<1|1);
2>二叉树层数与底层叶子节点数的关系:假设这个二叉树的层数为 m ,那么,这个二叉树的底层叶子节点数(由于是满二叉树,这也就是所有的叶子节点了)就是2^(m-1),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所有叶子节点中编号最小的,即在这个满二叉树左下角的叶子节点的编号也为 2^(m-1);
通过以上的两大关系,我们在存储一个数组的初始数据时,就可以直接将初始数据存储在满二叉树的底层。假设数组中有 x 个元素,那么这 x 个元素在这个满二叉树中的编号就是2^(m-1)~2^(m-1)+x-1,访问起来就很方便了。
于是就有了建树代码:(其中n代表的是初始数组中的元素个数,M代表的是最底层的叶子节点个数)
inline void Build()
{
for(M=;M<n;M<<=) ;//由于要构建一个满二叉树,所以我们不能直接让二叉树的叶子节点数等于元素个数,M可能会大于n;本层循环使底层叶子节点数在满足“满二叉树的前提下最小”
for(int i=M;i<n+M;i++)//由于M也同样是本层最左侧叶子节点的编号,所以直接从这里开始赋值
Tree[i]=Read();
}
(有些博客总是会在这里自问自答“建完了吗?没有。”,对于这种有点SB的行为,我表示无法理解)
不过确实,到目前为止,建树还未完成,我们还需要从下往上更新其它节点的值。当然,知道了父子节点编号的关系,这个操作就非常好用了。
inline void upgrade()
{
for(int i=M-;i;i--)
{
Tree[i]=Tree[i<<|]+Tree[i<<];//维护为区间和
}
}
当然,你也可以将其维护为最大值,最小值之类的,代码都大同小异:
<最大值>
Tree[i]=max(Tree[i<<|],Tree[i<<]);
<最小值>
Tree[i]=min(Tree[i<<|],Tree[i<<]);
到目前为止,我们才算是完成了ZKW线段树的建树工作。
<ZKW线段树中的差分思想>
在建ZKW线段树的过程中,可以用的Tree[i]表示父子节点的差值,也同样可以达到存储数据的目的。
void Build(int n)
{
for(M=;M<=n+;M<<=);
for(int i=M;i<M+n;i++)
Tree[i]=in();
for(int i=M-;i;--i)
Tree[i]=min(Tree[i<<],Tree[i<<|]),Tree[i<<]-=Tree[i],Tree[i<<|]-=Tree[i];
}
觉得稍微复杂了一些?但这样的存储方式可以为RMQ问题做准备。
<关于空间>
我们都知道,在建线段树时,需要开的数组(或是结构体)的大小是 4n ;在这里 , 我们来计算一下ZKW线段树的所需要的空间。(设初始数据中元素个数为 n )
最好的情况: 当 n=2^k 时,由于此时刚好可以把最底层排满,则数组大小大概为 2n ;
最坏的情况: 当 n=2^k+1时,即底层刚好多出一个,仍需要把底层排满时,则数组大小大概为 4n-1 ;
因此,即使是最坏的情况,ZKW线段树也比普通线段树的空间表现要好。
单点查询
假设数组中有 x 个元素,二叉树层数为 m ,那么这 x 个元素在这个满二叉树中的编号就是2^(m-1)~2^(m-1)+x-1,访问起来很方便。
<单点查询-差分版>
其实差分版单点查询写起来也不是很复杂,也比较利于理解。
void Sum(int x,int res=)
{
while(x)
res+=Tree[x],x>>=;
return res;
}
区间查询
<区间求和>
先看一下代码:
int Sum(int s,int t,int Ans=)
{
s+=M-,t+=M-;
Ans+=d[s]+d[t];
if(s==t)
return Ans-=d[s];
for(;s^t^;s>>=,t>>=)//s^t^1 : 如果s与t在同一个父亲节点以下,就说明我们已经累加到这棵树的根部了。当s与t在同一个父亲节点下时,t-s=1,那么s^t=1,s^t^1=0,此时就退出循环。
{
if(~s&)//这里在下面解释
Ans+=d[s^]; //d[s^1]是d[s]的兄弟
if(t&)//这里在下面解释
Ans+=d[t^];//d[t^1]是d[t]的兄弟
}
return Ans;
}
<*关于代码中的 ~s&1 与 t&1>
首先我们可以将这两个位运算式转化为好理解一点的式子:
if(~s&1) -> if(s%2==0)
if(t&1) -> if(t%2!=0)
也就是说,这里是在判断奇偶,结合满二叉树的编号规律我们很容易发现:若编号为奇,则为右儿子;若编号为偶,则为左儿子。那么,这里判断左/右儿子有什么用呢?
我们看上面的这幅图。如果我们知道要查询的区间的两个端点为编号4、7的节点,由于这是满二叉树,因此我们可以在图中寻找位于4号节点右边且位于7号节点左边的节点,这些节点一定位于我们要查询的区间之中。而我们又知道,在两个兄弟节点A,B之中,若A为左儿子,那么B一定在A的右边;若A为右儿子,那么B一定在A的左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知道区间的两个端点是左儿子还是右儿子,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兄弟节点是否在区间的覆盖范围之内。又由于在ZKW线段树中,我们已经将父节点维护成为包含其子节点信息的节点,因此不用担心有漏算的情况。(要注意是开区间还是闭区间)
我们不妨画个图来验证一下:
(注:图中的红点为累加过的点,橙色为访问过的点)
图中的累加节点覆盖了所有的查询范围。
<区间查询最大值>
和 区间求和 的代码思路差不多,直接上代码:
void Sum(int s,int t,int L=,int R=)
{
for(s=s+M-,t=t+M-;s^t^;s>>=,t>>=)
{
L+=d[s],R+=d[t];
if(~s&) L=max(L,d[s^]);
if(t&) R=max(R,d[t^]);
}
int res=max(L,R);
while(s) res+=d[s>>=];
}
<区间查询最小值>
void Add(int s,int t,int v,int A=)
{
for(s=s+M-,t=t+M-;s^t^;s>>=,t>>=)
{
if(~s&) d[s^]+=v;
if(t&) d[t^]+=v;
A=min(d[s],d[s^]);d[s]-=A,d[s^]-=A,d[s>>]+=A;
A=min(d[t],d[t^]);d[t]-=A,d[t^]-=A,d[t>>]+=A;
}
while(s) A=min(d[s],d[s^]),d[s]-=A,d[s^]-=A,d[s>>=]+=A;
}
单点更新
void Change(int x,int v)
{
d[x=M+x-]+=v;
while(x)
d[x>>=]=d[x<<]+d[x<<|];
}
区间更新
举个模板题例子。结合题目来看看代码吧。
区间修改的RMQ问题
题目描述
给出N(1 ≤ N ≤ 50,000)个数的序列A,下标从1到N,每个元素值均不超过1000。有两种操作:
(1) Q i j:询问区间[i, j]之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
(2) C i j k:将区间[i, j]中的每一个元素增加k,k是一个整数,k的绝对值不超过1000。
一共有M (1 ≤ M ≤ 200,000) 次操作,对每个Q操作,输出一行,回答提问。
输入
输出
对每个Q操作,在一行上输出答案
样例输入 | 样例输出 |
5 4 |
2 |
代码:
#include<cstdio>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lson pos << 1
#define rson pos << 1 | 1
#define fa(x) (x >> 1)
const int MAXN = ;
int d1[MAXN << ], d2[MAXN << ], M = , n, m;
// d1 -> max // d2 -> min inline void Read(int &Ret){
char ch; int flg = ;
while(ch = getchar(), ch < '' || ch > '')
if(ch == '-') flg = -;
Ret = ch - '';
while(ch = getchar(), ch >= '' && ch <= '')
Ret = Ret * + ch - '';
Ret *= flg;
} void build(int n){
while(M < n) M <<= ;
int pos = M --;
while(pos <= M + n){
Read(d1[pos]);
d2[pos] = d1[pos];
pos ++;
}
pos = M;
while(pos){
d1[pos] = max(d1[lson], d1[rson]);
d2[pos] = min(d2[lson], d2[rson]);
d1[lson] -= d1[pos]; d1[rson] -= d1[pos];
d2[lson] -= d2[pos]; d2[rson] -= d2[pos];
pos --;
}
} inline void Insert(int L, int R, int v){//区间更新
L += M; R += M;
int A;
if(L == R){
d1[L] += v; d2[L] += v;
while(L > ){
A = max(d1[L], d1[L ^ ]); d1[L] -= A; d1[L ^ ] -= A; d1[fa(L)] += A;
A = min(d2[L], d2[L ^ ]); d2[L] -= A; d2[L ^ ] -= A; d2[fa(L)] += A;
L >>= ;
}
return;
}
d1[L] += v; d1[R] += v; d2[L] += v; d2[R] += v;
while(L ^ R ^ ){
if(~L & ) d1[L ^ ] += v, d2[L ^ ] += v;
if(R & ) d1[R ^ ] += v, d2[R ^ ] += v;
A = max(d1[L], d1[L ^ ]); d1[L] -= A; d1[L ^ ] -= A; d1[fa(L)] += A;
A = max(d1[R], d1[R ^ ]); d1[R] -= A; d1[R ^ ] -= A; d1[fa(R)] += A;
A = min(d2[L], d2[L ^ ]); d2[L] -= A; d2[L ^ ] -= A; d2[fa(L)] += A;
A = min(d2[R], d2[R ^ ]); d2[R] -= A; d2[R ^ ] -= A; d2[fa(R)] += A;
L >>= ; R >>= ;
}
while(L > ){
A = max(d1[L], d1[L ^ ]); d1[L] -= A; d1[L ^ ] -= A; d1[fa(L)] += A;
A = min(d2[L], d2[L ^ ]); d2[L] -= A; d2[L ^ ] -= A; d2[fa(L)] += A;
L >>= ;
}
} inline int getans(int L, int R){
L += M; R += M;
int ans1 = , ans2 = ;
if(L == R){
while(L){
ans1 += d1[L]; ans2 += d2[L];
L >>= ;
}
return ans1 - ans2;
}
int l1 = , r1 = , l2 = , r2 = ;
while(L ^ R ^ ){
l1 += d1[L]; r1 += d1[R];
l2 += d2[L]; r2 += d2[R];
if(~L & ) l1 = max(l1, d1[L ^ ]), l2 = min(l2, d2[L ^ ]);
if(R & ) r1 = max(r1, d1[R ^ ]), r2 = min(r2, d2[R ^ ]);
L >>= ; R >>= ;
}
l1 += d1[L]; r1 += d1[R]; l2 += d2[L]; r2 += d2[R];
ans1 = max(l1, r1); ans2 = min(l2, r2);
while(L > ){
L >>= ;
ans1 += d1[L]; ans2 += d2[L];
}
//printf("max=%d min=%d\n",ans1, ans2);
return ans1 - ans2;
} int main(){
int a, b, c;
char id[];
Read(n); Read(m);
build(n);
while(m --){
scanf("%s",id);
Read(a); Read(b);
switch(id[]){
case 'C': Read(c), Insert(a, b, c); break;
default: printf("%d\n",getans(a, b));
}
}
return ;
}
Time: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