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关于基本知识和非基本的知识

时间:2022-08-12 11:20:10

把知识分为essential(基本的)的和non-essential(非基本的)的。对于前者采取提前深入掌握牢靠的办法,对于后者采取待用到的时刻RTM (Read the manual)方法(用本)

如何区分essential和non-essential的知识,几个例子:对程序员来说,硬件体系结构是essential的,操作系统的一些重要的实现机制是essential的,主流编程范式(OO、FP)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出现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自身又引入了哪些新的问题,从而适用哪些场景)。这些我认为都是essential的。我想补充一点的是,并不是说硬件体系结构就要了解到逻辑门、晶体管层面才行(其实要了解到这个层面代价也很小,一两本好书就行了),也并不是说就要通读《Computer Architecture: Quantitative Approach》才行。而是关键要了解那些重要的思想(很长时间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很细的技术细节(易变的东西)。《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就是为此目的,针对程序员的需求总结出那些essential knowledge的好书。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和反思)、判断与决策的方法(生活中需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波普尔曾经说过:All Life is Problem-Solving。而判断与决策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Problem Solving。尽管生活中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并不多,但另一方面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最重大的决策:如:决定自己的日常时间到底投入到什么地方去。如:你能想象有人宁可天天花时间剪报纸上的优惠券,却对于房价的1%的优惠无动于衷吗?(《别做正常的傻瓜》、《Predictably Irrational》)如:你知道为什么当手头股票的股价不可抑止地滑向深渊时我们却一边揪着头发一边愣是不肯撤出吗?(是的,我们适应远古时代的心理机制根本不适应金融市场。)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是总是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错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时时把“最终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Survey”放在大脑中提醒自己,就能有助于在阅读和实践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整理知识的结构、本质和重点,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更不容易忘记,更容易被提取。

 

【养成习惯】
理性自我+非理性自我(说易做难)
方法:正视习惯养成的难度+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

【读书习惯】
看书?只看经典,多看心理/思维
选书?看作者+书评+目录简介+样章
搜书?同作者著作+相关推荐(豆列)+著作中提到的
读得慢?有选择阅读(切分内容)→问题?方案?例子?
读不懂?不够仔细(多读几遍)+技术性不理解(查‘字典’)+顺序问题
查资料?→好资料(按方法发明的时间流程)→什么问题?怎么分析推理?发现方法
笔记?→闪念+好例子

【学习习惯】
划分知识:essential(提前深入掌握牢靠)non-essential(需要时)
学习新知识前→本质?第一原则?结构?
学前充分积累疑惑感,带着疑问学习
重要事情优先并分配大块时间
善于利用琐碎时间+营造大块时间
经常总结所学新知识+反问

【思考习惯】
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勿偏离主题
so far有何收获?→提醒不断总结、整理
设想讲给别人听→标准:讲出来→理解
讲给不懂的人听→挖掘知识的本质解释+理清思维脉络
有想法时→一定成立?有无例外?
不要轻易认为自己理解了某事物→理解了?本质?
时不时抬头自问:此刻(阶段)在做的事→有何价值?真正想做?学到了什么?重要?非要?

【杂项】
google&wiki
aideRSS
退订RSS→不要焦虑自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
时不时把写出一篇漂亮的survey当做目标

【只言片语】
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思考的时间和深度上
人会对很多次要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一头钻进去浪费很多时间
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的糟糕,可我们从来不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并总能找到理由辩护

 

转自:刘未鹏 | MIND HACKS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四):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