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SI参考模型
现实中的分组通信协议相当复杂。OSI参考模型将这样一个复杂的协议整理并分为了易于理解的7个分层。
2.各个分层的作用
a).应用层
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规定应用程序中通信相关的细节。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等协议。
b).表示层
将应用处理的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格式,或将来自下一层的数据转换为上层能够处理的格式。因此它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
c).会话层
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数据流动的逻辑通路),以及数据的分割等数据传输相关的管理。
d).传输层
起着可靠传输的作用。只在通信双方节点上进行处理,而无需在路由器上处理。传输层为确保所传输的数据到达目标地址,会在通信两端的计算机之间进行确认,如果数据没有到达,它会负责进行重发。
e).网络层
将数据传输到目标地址。目标地址可以是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而成的某一个地址。因此这一层主要负责寻址和路由选择。
f).数据链路层
负责物理层面上互联的、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将0、 1序列划分为具有意义的数据帧传送给对端(数据帧的生成与接收)。
g).物理层
负责0、 1比特流与电压的高低、光的闪灭之间的互换。
3.传输方式的分类
a).面向有连接型与面向无连接型
通过网络发送数据,大致可以分为面向有连接与面向无连接两种类型。对应的协议为TCP和UDP。
b).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网络通信方式大致分为两种–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技术,主要用于过去的电话网。在电路交换中,交换机主要负责数据的中转处理。计算机首先被连接到交换机上,而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则由众多通信线路再继续连接。因此计算机之间在发送数据时,需要通过交换机与目标主机建立通信电路。一台计算机在收发信息时会独占整个电路,其他计算机只能等待这台计算机处理结束后才有机会使用这条电路收发数据。
分组交换技术,让连接到通信电路的计算机将所要发送的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包,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之后分别发送。由于在分组过程中,已经在每个分组的首部写入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所有即使同一条线路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也可以明确区分每个分组数据发往的目的地,以及它是与哪台计算机进行的通信。分组交换的大致处理过程是:发送端计算机将数据分组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收到这些分组数据以后,缓存到自己的缓冲区,然后再转发给目标计算机。
c).根据接收端数量分类
单播、广播、多播、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