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ive C++ 第11条:在operator= 中处理"自我赋值"

时间:2021-05-28 09:26:29

第11条:在operator= 中处理"自我赋值"

       "自我赋值"发生在对象被赋值给自己时:

class Widget { ... );
Widget w;
......
w = w; // 赋值给自己

       这看起来有点愚蠢,但它合法,所以不要认定客户绝不会那么做。此外赋值动作并不总是那么可被一眼辨识出来,例如:

ali] = a[j]; // 潜在的自我赋值
       如果i 和j 有相同的值,这便是个自我赋值。再看:
*px = *py; // 潜在的自我赋值
       如果px 和py 恰巧指向同一个东西,这也是自我赋值。这些并不明显的自我赋值,是"别名" ( aliasing) 带来的结果:所谓"别名"就是"有一个以上的方法指称(指涉)某对象"。一般而言如果某段代码操作pointers 或references 而它们被用来"指向多个相同类型的对象",就需考虑这些对象是否为同一个。实际上两个对象只要来自同一个继承体系,它们甚至不需声明为相同类型就可能造成"别名",因为一个base class 的reference 或pointer 可以指向一个derived class 对象:

class Base { ... };
class Derived: public Base { ... };
void doSomething(const Base& rb, Derived* pd);// rb和*pd 有可能其实是同一对象
       如果遵循条款13 和条款14 的忠告,你会运用对象来管理资源,而且你可以确定所谓"资源管理对象"在copy发生时有正确的举措。这种情况下你的赋值操作符或许是"自我赋值安全的" (self-assignment-safe) ,不需要额外操心。然而如果你尝试自行管理资源(如果你打算写一个用于资源管理的class 就得这样做) ,可能会掉进"在停止使用资源之前意外释放了它"的陷阱。假设你建立一个class 用来保存一个指针指向一块动态分配的位图(bitmap) :

class Bitmap { ... };
class Widget {
......
private:
Bitmap* pb; // 指针,指向一个从heap 分配而得的对象
};

       下面是operator= 实现代码,表面上看起来合理,但自我赋值出现时并不安全(它也不具备异常安全性,但我们稍后才讨论这个主题)。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一份不安全的operator= 实现版本
{
delete pb; // 停止使用当前的bitmap,
pb = new Bitmap(*rhs.pb);// 使用rhs's bitmap 的副本(复件)。
return *this; // 见条款10 .
}

       这里的自我赋值问题是, operator= 函数内的*this (赋值的目的端)和rhs有可能是同一个对象。果真如此delete 就不只是销毁当前对象的bitmap ,它也销毁rhs 的bitmap 。在函数末尾, Widget——它原本不该被自我赋值动作改变的——发现自己持有一个指针指向一个己被删除的对象!
       欲阻止这种错误,传统做法是藉由operator= 最前面的一个"证同测试(identitytest) "达到"自我赋值"的检验目的: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if (this == &rhs) return *this; // 证同测试,如果是自我赋值,就不做任何事。
delete pb;
pb = new Bitmap(*rhs.pb);
return *this;
}

       这样做行得通。稍早我曾经提过,前一版operator= 不仅不具备"自我赋值安全性",也不具备"异常安全性",这个新版本仍然存在异常方面的麻烦。更明确
地说,如果"new Bitmap" 导致异常(不论是因为分配时内存不足或因为Bitmap的copy构造函数抛出异常) , Widget 最终会持有一个指针指向一块被删除的Bitmap 。这样的指针有害。你无法安全地删除它们,甚至无法安全地读取它们。唯一能对它们做的安全事情是付出许多调试能量找出错误的起源。

       令人高兴的是,让operator= 具备"异常安全性"往往自动获得"自我赋值安全"的回报。因此愈来愈多人对"自我赋值"的处理态度是倾向不去管它,把焦点放在实现"异常安全性" (exception safety) 上。条款29 深度探讨了异常安全性,本条款只要你注意"许多时候一群精心安排的语句就可以导出异常安全(以及自我赋值安全)的代码",这就够了。例如以下代码,我们只需注意在复制pb 所指东西之前别删除pb: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Bitmap* pOrig = pb; // 记住原先的pb
pb = new Bitmap(*rhs.pb);// 令pb 指向*pb 的一个复件(副本)
delete pOrig; // 删除原先的pb
return *this;
}

       现在,如果"newBitmap" 抛出异常, pb (及其栖身的那个Widget) 保持原状。即使没有证同测试(identity test) ,这段代码还是能够处理自我赋值,因为我们对原
bitmap 做了一份复件、删除原bitmap、然后指向新制造的那个复件。它或许不是处理"自我赋值"的最高效办法,但它行得通。
       如果你很关心效率,可以把"证同测试" (identity test)再次放回函数起始处。然而这样做之前先问问自己,你估计"自我赋值"的发生频率有多高?因为这项测试也需要成本。它会使代码变大一些(包括原始码和目标码)并导入一个新的控制流(control flow) 分支,而两者都会降低执行速度。Prefetching、caching 和pipelining等指令的效率都会因此降低。
       在operator=函数内手工排列语句(确保代码不但"异常安全"而且"自我赋值安全" )的一个替代方案是,使用所谓的copy and swap 技术。这个技术和"异常安全性"有密切关系,所以由条款29 详细说明。然而由于它是一个常见而够好的operator= 撰写办法,所以值得看看其实现手法像什么样子:

class Widget {
......
void swap(Widget& rhs); // 交换*this 和rhs 的数据:详见条款29
......
};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
Widget temp(rhs); // 为rhs 数据制作一份复件(副本)
swap (temp); // 将*this 数据和上述复件的数据交换。
return *this;
}

       这个主题的另一个变奏曲乃利用以下事实:(I)某class 的copy assignment操作符可能被声明为"以by value方式接受实参" ; (2) 以by value 方式传递东西会造成一份复件/副本(见条款20) :

Widget& Widget::operator=(Widget rhs) // rhs 是被传对象的一份复件(副本)
{ // 注意这里是pass by value.
swap(rhs); // 将*this 的数据和复件/副本的数据互换
return *this;
}
    我个人比较忧虑这个做法,我认为它为了伶俐巧妙的修补而牺牲了清晰性。然而将" copying 动作"从函数本体内移至"函数参数构造阶段"却可令编译器有时生成更高效的代码。


需要记住的
1.确保当对象自我赋值时operator= 有良好行为。其中技术包括比较"来源对象"和"目标对象"的地址、精心周到的语句顺序、以及copy-and-swap 。
2.确定任何函数如果操作一个以上的对象,而其中多个对象是同一个对象时,其行为仍然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