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hash
可以看到相比于上述的hash方式,一致性hash方式需要维护的元数据额外包含了节点在环上的位置,但这个数据量也是非常小的。
一致性hash在增加或者删除节点的时候,受到影响的数据是比较有限的,比如这里增加一个节点N3,其在环上的位置为600,因此,原来N2负责的范围段(400, 800]现在由N2(400, 600] N3(600, 800]负责,因此只需要将记录R2(id:759), R3(id: 607) 从N2,迁移到N3:
但是,一致性hash方式在增加节点的时候,只能分摊一个已存在节点的压力;同样,在其中一个节点挂掉的时候,该节点的压力也会被全部转移到下一个节点。我们希望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此需要在增删节点的时候,已存在的所有节点都能参与响应,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会引入虚拟节点(virtual node)的概念。即不是将物理节点映射在hash换上,而是将虚拟节点映射到hash环上。虚拟节点的数目远大于物理节点,因此一个物理节点需要负责多个虚拟节点的真实存储。操作数据的时候,先通过hash环找到对应的虚拟节点,再通过虚拟节点与物理节点的映射关系找到对应的物理节点。
引入虚拟节点后的一致性hash需要维护的元数据也会增加:第一,虚拟节点在hash环上的问题,且虚拟节点的数目又比较多;第二,虚拟节点与物理节点的映射关系。但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当一个物理节点失效是,hash环上多个虚拟节点失效,对应的压力也就会发散到多个其余的虚拟节点,事实上也就是多个其余的物理节点。在增加物理节点的时候同样如此。
工程中,Dynamo、Cassandra都使用了一致性hash算法,且在比较高的版本中都使用了虚拟节点的概念。在这些系统中,需要考虑综合考虑数据分布方式和数据副本,当引入数据副本之后,一致性hash方式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可以参加cassandra的相关文档。
具体Java实现:将真实节点虚拟节点以hashcode为key放入map中并根据hashcode值排序,根据参数的hashcode获取大于该hashcode的子map集合,这个子map集合的第一个节点就是要命中的节点,如果没有取到子map就获取大map的第一个节点
https://www.cnblogs.com/xybaby/p/7076731.html
http://www.jb51.net/article/124819.htm
String s =“Java”,那么计算机会先计算散列码,然后放入相应的数组中,数组的索引就是从散列码计算来的,然后再装入数组里的容器里,如List.这就相当于把你要存的数据分成了几个大的部分,然后每个部分存了很多值, 你查询的时候先查大的部分,再在大的部分里面查小的,这样就比先行查询要快很多
MongoDB
哈希算法:
可以将任意长度的二进制值映射为较短的,固定长度的二进制值。我们把这个二进制值成为哈希值
哈希值的特点:
* 哈希值是二进制值;
* 哈希值具有一定的唯一性;
* 哈希值极其紧凑;
* 要找到生成同一个哈希值的2个不同输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不可能的。
哈希表:
哈希表是一种数据机构。哈希表根据关键字(key),生成关键字的哈希值,然后通过哈希值映射关键字对应的值。哈希表存储了多
余的key(我们本可以只存储值的),是一种用空间换时间的做法。在内存足够的情况下,这种“空间换时间”的做法是值得的。哈希表的
产生,灵感来源于数组。我们知道,数组号称查询效率最高的数据结构,因为不管数组的容量多大,查询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如果
所有的key都是不重复的整数,那么这就完美了,不需要新增一张哈希表,来做关键字(key)到值(value)的映射。但是,如果key是
字符串,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必须要来建一张哈希表,进行映射。
数据库索引的原理,其实和哈希表是相同的。数据库索引也是用空间换时间的做法
//String的hash值计算 哈希算法在String类中的应用
@Test
public void test1(){
String str = "qaz";
char value[] = str.toCharArray();
int h = 0;
if ( value.length > 0) {
char val[] = value;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
}
}
System.out.println(h);
}
char类型是可以运算的因为char在ASCII等字符编码表中有对应的数值
System.out.println('a'+" "+(0+'q')+" "+(0+'a')+" :"+('a'+'q'));
a 113 97 :210
就拿jdk中String类的哈希方法来举例,字符串"gdejicbegh"与字符串"hgebcijedg"具有相同的hashCode()返回值-801038016,并且它们具有reverse的关系。这个例子说明了用jdk中默认的hashCode方法判断字符串相等或者字符串回文,都存在反例。
因为不同的对象可能会生成相同的hashcode值
两个对象的hashcode值不等,则必定是两个不同的对象
hash权重算法的要素及原理: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乘法涉及到移位计算。当一个数乘以2时,就直接拿该数左移一位即可!选择31原因是因为31是一个素数!
所谓素数: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在存储数据计算hash地址的时候,我们希望尽量减少有同样的hash地址,所谓“冲突”。如果使用相同hash地址的数据过多,那么这些数据所组成的hash链就更长,从而降低了查询效率!所以在选择系数的时候要选择尽量长(31 = 11111[2])的系数并且让乘法尽量不要溢出(如果选择大于11111的数,很容易溢出)的系数,因为如果计算出来的hash地址越大,所谓的“冲突”就越少,查找起来效率也会提高。
31的乘法可以由i*31== (i<<5)-1来表示,现在很多虚拟机里面都有做相关优化,使用31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分配hash地址,并且31只占用5bits!
在java乘法中如果数字相乘过大会导致溢出的问题,从而导致数据的丢失.
而31则是素数(质数)而且不是很长的数字,最终它被选择为相乘的系数的原因不过与此!
.hashCode方法的作用
对于包含容器类型的程序设计语言来说,基本上都会涉及到hashCode。在Java中也一样,hashCode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配合基于散列的集合一起正常运行,这样的散列集合包括HashSet、HashMap以及HashTable。
为什么这么说呢?考虑一种情况,当向集合中插入对象时,如何判别在集合中是否已经存在该对象了?(注意:集合中不允许重复的元素存在)
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调用equals方法来逐个进行比较,这个方法确实可行。但是如果集合中已经存在一万条数据或者更多的数据,如果采用equals方法去逐一比较,效率必然是一个问题。此时hashCode方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当集合要添加新的对象时,先调用这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得到对应的hashcode值,实际上在HashMap的具体实现中会用一个table保存已经存进去的对象的hashcode值,如果table中没有该hashcode值,它就可以直接存进去,不用再进行任何比较了;如果存在该hashcode值, 就调用它的equals方法与新元素进行比较,相同的话就不存了,不相同就散列其它的地址,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冲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实际调用equals方法的次数就大大降低了,说通俗一点:Java中的hashCode方法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与对象相关的信息(比如对象的存储地址,对象的字段等)映射成一个数值,这个数值称作为散列值。下面这段代码是java.util.HashMap的中put方法的具体实现
put方法是用来向HashMap中添加新的元素,从put方法的具体实现可知,会先调用hashCode方法得到该元素的hashCode值,然后查看table中是否存在该hashCode值,如果存在则调用equals方法重新确定是否存在该元素,如果存在,则更新value值,否则将新的元素添加到HashMap中。从这里可以看出,hashCode方法的存在是为了减少equals方法的调用次数,从而提高程序效率
设计一个类的时候为需要重写equals方法,比如String类,但是千万要注意,在重写equals方法的同时,必须重写hashCode方法
比如设计一个peple类equals方法为 return this.name.equals(((People)obj).name) && this.age== ((People)obj).age; 当把一个people实例作为key放入hashmap再去取的时候(new一个相同姓名年龄的对象)取不到,因为两个实例的hashcode不一致,具体参考hashmap的get方法,如果重写hashcode的方法则没问题return name.hashCode()*37+age;但是,如果name值经常变换,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中不要依赖于该字段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ople p1 = new People("Jack", 12);
System.out.println(p1.hashCode());
HashMap<People, Integer> hashMap = new HashMap<People, Integer>();
hashMap.put(p1, 1);
p1.setAge(13);
System.out.println(hashMap.get(p1));
}
这段代码输出的结果为“null”,想必其中的原因大家应该都清楚了。
因此,在设计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的时候,如果对象中的数据易变,则最好在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中不要依赖于该字段
package cn.com.gome.gcoin.util; import java.util.SortedMap;
import java.util.TreeMap; /**
* @author cyq
* 一致性性hash获取对应表
*/
public class ConsistentHashingWithTable {
//自定义分表数量,原引用gcoin-commons包的常量,但是影响spa转移系统,注意后续维护时候保持统一
private static int TRANSACTION_TABLE_NUM = 20;
// 待添加入Hash环的交易表列表
private static String[] transactionTable = new String[TRANSACTION_TABLE_NUM];
static{
for(int ci=0;ci<TRANSACTION_TABLE_NUM;ci++){
transactionTable[ci] = "tbl_account_transaction"+ci;
}
} // key表示交易表的hash值,value表示交易表
private static SortedMap<Integer, String> sortedMap = new TreeMap<Integer, String>();
//虚拟节点的数目,这里写死,为了演示需要,一个真实结点对应10个虚拟节点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VIRTUAL_NODES = 10; // 程序初始化,将所有的交易表放入sort交易表ap中
static {
for (int i = 0; i < transactionTable.length; i++) {
int hash = getHash(transactionTable[i]);
System.out.println("[" + transactionTable[i] + "]加入集合中, 其Hash值为"
+ hash);
sortedMap.put(hash, transactionTable[i]);
//再添加虚拟节点,遍历LinkedList使用foreach循环效率会比较高
for(int j=0; j<VIRTUAL_NODES; j++){
String virtualNodeName = transactionTable[i] + "&&VN" + String.valueOf(j);
int hashVN = getHash(virtualNodeName);
System.out.println("虚拟节点[" + virtualNodeName + "]被添加, hash值为" + hashVN);
sortedMap.put(hashVN, transactionTable[i]);
}
}
} // 得到应当路由到的结点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Server(String key) {
// 得到该key的hash值
int hash = getHash(key);
// 得到大于该Hash值的所有Map
SortedMap<Integer, String> subMap = sortedMap.tailMap(hash);
if (subMap.isEmpty()) {
// 如果没有比该key的hash值大的,则从第一个node开始
Integer i = sortedMap.firstKey();
// 返回对应的交易表
return sortedMap.get(i);
} else {
// 第一个Key就是顺时针过去离node最近的那个结点
Integer i = subMap.firstKey();
// 返回对应的交易表
return subMap.get(i);
}
} // 使用FNV1_32_HASH算法计算交易表的Hash值,这里不使用重写hashCode的方法,最终效果没区别
private static int getHash(String str) {
final int p = 16777619;
int hash = (int) 2166136261L;
for (int i = 0; i < str.length(); i++)
hash = (hash ^ str.charAt(i)) * p;
hash += hash << 13;
hash ^= hash >> 7;
hash += hash << 3;
hash ^= hash >> 17;
hash += hash << 5; // 如果算出来的值为负数则取其绝对值
if (hash < 0)
hash = Math.abs(hash);
return has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keys = { "73968928317", "73099946651", "72563328728",
"73967405000", "73968349990", "72112754519", "72088646347",
"74728589363", "73955634071", "73099946613", "72563228728",
"73967477000", "73968649990", "72112769519", "72088796347",
"74728333363", "73955688071" };
for (int i = 0; i < keys.length; i++)
System.out.println("[" + keys[i] + "]的hash值为" + getHash(keys[i])+ ", 被路由到结点[" + getServer(keys[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