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0 检查cl_swap_IP_address脚本... 4-14
5.1.1 创建安装Oracle数据库所需的逻辑卷和文件系统... 5-2
5.1.2 创建Oracle的安装用户和用户组... 5-4
5.1.3 修改与Oracle数据库相关的目录和逻辑卷的属性... 5-5
6.1.3 创建安装Oracle数据库所需的逻辑卷和文件系统... 6-5
6.1.4 创建Oracle的安装用户和用户组... 6-8
6.1.5 修改与Oracle数据库相关的目录属性... 6-9
6.2.6 同步Cluster中节点的拓扑和资源... 6-12
本章描述内容如下表所示。
标题 |
内容 |
3.1 准备工作 |
介绍硬件连线和组网前的准备工作。 |
3.2 硬件连线 |
介绍硬件连线前的安装参考及硬件连线后需要确认的相关内容。 |
3.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硬件连线前,请做如下检查:
l 合同上描述的设备已经全部到场。
l 机房、供电系统、空调、照明系统、设备和存储条件符合相关规范。
3.2硬件连线
根据出厂前做好的连接标识连接主机和磁盘阵列,并将主机连接到现网中;若设备未进行出厂前安装,一般会要求硬件安装工程师进行安装。具体操作请登录http://support.huawei.com网站,进入“知识中心 > 业务与软件 > 业务与软件公共 > IIN > 技术指导 > 开局指导”,参考《IBM DS4700磁盘阵列安装配置指南》文档。
硬件连线完成后,请您确认:
l 主机正常加电。
l 磁盘阵列正常加电。
l 主机所在的网络正常。
关于本章
本章描述内容如下表所示。
标题 |
内容 |
4.1 准备工作 |
介绍系统环境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
4.2 系统环境检查 |
介绍如何检查出厂前的系统安装是否满足要求。 |
4.3 系统环境配置 |
介绍如何配置系统环境,使其满足现网要求。 |
4.4 重启系统 |
介绍系统环境检查和配置完毕后如何重启系统。 |
4.1准备工作
发货到现场的机器已经进行了出厂安装,具体内容如下:
l 操作系统、集群软件和相应补丁的安装。
l 操作系统核心参数调整。
l 磁盘阵列的划分,包括:划分LUN、创建卷组、创建逻辑卷和文件系统。
因此,现场安装时先需要先做如下操作:
l 检查出厂安装的情况。
具体步骤请参见“4.2 系统环境检查”。
l 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配置系统环境。
具体步骤请参见“4.3 系统环境配置”。
本章有多处需要重启系统,务必谨慎!重启系统前,务必确认设备没有投入商业运营或者试运营,并且得到相关责任人员的正式许可。
建议在完成本章所有检查和配置后统一执行一次重启系统的操作。
4.2 系统环境检查
4.2.1 检查操作系统及其补丁版本
任务说明
每个版本的应用系统所要求的操作系统版本是固定的,若应用系统所要求的操作系统版本与实际安装版本不一致,会导致应用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检查操作系统及其补丁版本是否与《版本配套表》的要求的一致。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操作系统版本。
# uname –a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AIX host1 3 5 00C85AEB4C00
“35”表示AIX操作系统版本为5.3。
步骤 3 检查操作系统补丁。
1. 检查ML类型补丁。
# instfix -i | grep ML
以ML08为例,如果系统安装了此补丁,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All filesets for 5300-08_AIX_ML were found.
……
2. 检查IY类型补丁。
# instfix -i | grep IY*****
其中“*****”号表示补丁序号。
以IY89080为例,检查此补丁的命令为:
# instfix -i | grep IY89080
如果系统安装了此补丁,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All filesets for IY89080 were found.
……
----结束
异常处理
如果检查结果与《版本配套表》的要求不一致,请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或者操作系统补丁。
4.2.2 检查集群软件及其补丁版本
任务说明
检查集群软件及其补丁版本是否与《版本配套表》的要求一致。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集群软件版本。
# lslpp -l | grep cluster
系统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cluster.adt.es.client.include
cluster.adt.es.client.samples.clinfo
cluster.adt.es.client.samples.clstat
cluster.adt.es.client.samples.libcl
cluster.adt.es.java.demo.monitor
cluster.doc.en_US.es.html 5.4.1.0 COMMITTED HAES Web-based HTML
cluster.doc.en_US.es.pdf 5.4.1.0 COMMITTED HAES PDF Documentation - U.S.
cluster.es.cfs.rte 5.4.1.2 COMMITTED ES Cluster File System Support
cluster.es.client.lib 5.4.1.3 COMMITTED ES Client Libraries
cluster.es.client.rte 5.4.1.3 COMMITTED ES Client Runtime
cluster.es.client.utils 5.4.1.3 COMMITTED ES Client Utilities
cluster.es.client.wsm 5.4.1.3 COMMITTED Web based Smit
cluster.es.cspoc.cmds 5.4.1.3 COMMITTED ES CSPOC Commands
cluster.es.cspoc.dsh 5.4.1.0 COMMITTED ES CSPOC dsh
cluster.es.cspoc.rte 5.4.1.2 COMMITTED ES CSPOC Runtime Commands
cluster.es.plugins.dhcp 5.4.1.0 COMMITTED ES Plugins - dhcp
cluster.es.plugins.dns 5.4.1.0 COMMITTED ES Plugins - Name Server
cluster.es.plugins.printserver
cluster.es.server.cfgast 5.4.1.0 COMMITTED ES Two-Node Configuration
cluster.es.server.diag 5.4.1.3 COMMITTED ES Server Diags
cluster.es.server.events 5.4.1.3 COMMITTED ES Server Events
cluster.es.server.rte 5.4.1.3 COMMITTED ES Base Server Runtime
cluster.es.server.testtool
cluster.es.server.utils 5.4.1.3 COMMITTED ES Server Utilities
cluster.es.worksheets 5.4.1.2 COMMITTED Online Planning Worksheets
cluster.license 5.4.1.0 COMMITTED HACMP Electronic License
cluster.msg.en_US.cspoc 5.2.0.0 COMMITTED HACMP CSPOC Messages - U.S.
cluster.msg.en_US.es.client
cluster.msg.en_US.es.server
cluster.es.client.lib 5.4.1.3 COMMITTED ES Client Libraries
cluster.es.client.rte 5.4.1.3 COMMITTED ES Client Runtime
cluster.es.cspoc.rte 5.4.1.0 COMMITTED ES CSPOC Runtime Commands
cluster.es.server.diag 5.4.1.0 COMMITTED ES Server Diags
cluster.es.server.events 5.4.1.0 COMMITTED ES Server Events
cluster.es.server.rte 5.4.1.3 COMMITTED ES Base Server Runtime
cluster.es.server.utils 5.4.1.3 COMMITTED ES Server Utilities
cluster.man.en_US.es.data 5.4.1.3 COMMITTED ES Man Pages - U.S. English
显示结果中加粗部分即为集群软件版本号。
步骤 3 检查集群软件补丁。
l 检查普通版本IY类型补丁
# instfix -i | grep IY*****
其中“*****”号表示补丁序号。
以IY71815为例,检查此补丁的命令为:
# instfix -i | grep IY71815
如果系统安装了此补丁,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All filesets for IY71815 werefound.
l 检查efix版本IY类型补丁
# emgr –l
如果系统安装了此补丁,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ID STATE LABEL INSTALL TIME ABSTRACT
=== ===== ========== ========================================================
1 S iy73556 05/12/07 03:20:04 MIB updatesdelayed
STATE codes:
S = STABLE
M = MOUNTED
U = UNMOUNTED
Q = REBOOT REQUIRED
B = BROKEN
I = INSTALLING
R = REMOVING
T = TESTED
----结束
异常处理
如果检查结果与《版本配套表》的要求不一致,请重新安装集群软件或者集群软件补丁。
4.2.3 检查网卡速率和通讯方式
任务说明
更改网卡速率和通讯方式会导致网络通信短暂中断,更改设置前,务必确认设备没有投入商业运营或者试运营,并且得到相关责任人员的正式许可。
网卡工作方式的修改,需要协商后确定,要确保以太网链路两端的通信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如果网卡硬件本身不支持工作方式的修改,在执行操作过程中会有相应的错误提示。
检查网卡速率和通讯方式,确保以太网链路两端的通讯设备的网卡速率和通讯方式设置一致。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查询网卡的设备名称。
# lsdev -Cc adapter
此命令的结果显示信息较多,以下只截取了部分示例信息。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
ent0 Available 08-08 2-Port 10/100/1000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2)
ent1 Available 08-09 2-Port 10/100/1000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2)
ent2 Defined 0A-08 2-Port 10/100/1000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2)
ent3 Defined 0A-09 2-Port 10/100/1000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2)
ent4 Available 06-08 2-Port 10/100/1000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2)
ent5 Available 06-09 2-Port 10/100/1000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2)
……
以上输出表明,存在设备名称分别为ent0、ent1的网卡。
AIX环境下,entX是网卡的物理设备名称,其对应的逻辑设备名称为enX。如网卡ent0对应的逻辑设备是en0。
步骤 3 查询网卡信息。
# entstat -d ent0
此命令的结果显示信息较多,以下只截取了部分示例信息。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
Link Status: Up
Media Speed Selected: Auto negotiation
Media Speed Running: 1000 Mbps Full Duplex
……
以上输出表明,ent0网卡采用自适应方式工作,速率为1000Mbit/s,全双工。
当以太网链路两端接口速率和通讯方式不匹配时,需要对以太网链路两端的设备进行手工调整,确保双方的速率和通讯方式一致。具体操作请参见异常处理部分。
----结束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执行以下命令:
# smit chgenet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Ethernet Adapter
Move cursor to desired item and press Enter. Usearrow keys to scroll.
ent0 Available 08-08 2-Port10/100/1000 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
ent1 Available 08-09 2-Port10/100/1000 Base-TX PCI-X Adapter (1410890)
ent2 Available 0A-08 2-Port 10/100/1000 Base-TX PCI-XAdapter (1410890)
ent3 Available 0A-09 2-Port 10/100/1000 Base-TX PCI-XAdapter (1410890)
……
选择需要修改属性的网卡,如ent0,在出现的以下界面中,根据需要修改“Media Speed”。
Change /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an EthernetAdapter
Type or select values in entry fields.
Press 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
[Entry Fields]
Ethernet Adapter ent0
Description 2-Port10/100/1000Base-TXPCI-XAdapter(14108902)
Status Available
Location 08-08
Rcv descriptor queue size [1024] +#
TXdescriptor queue size [512] +#
Softwaretransmit queue size [8192] +#
Transmitjumbo frames no +
Enablehardware TX TCP resegmentation yes +
Enablehardware transmit and receive checksum yes +
Mediaspeed Auto_Negotiation +
EnableALTERNATE ETHERNET address no +
ALTERNATE ETHERNET address [0x000000000000] +
Applychange to DATABASE only no +
Enablefailover mode disable +
“MediaSpeed”的取值有如下几种:
l 10_Half_Duplex
10Mbit/s,半双工。
l 10_Full_Duplex
10Mbit/s,全双工。
l 100_Half_Duplex
100Mbit/s,半双工。
l 100_Full_Duplex
100Mbit/s,全双工。
l 100_Full_Duplex
1000Mbit/s,全双工。
l Auto_Negotiation
速率、通讯方式采用自适应模式。
建议设置为自适应模式。
4.2.4 检查用户显示界面的工作方式
任务说明
当大量用户以X-Window模式远程登录系统时,容易发生xsession进程僵死,使得CPU占用率过高,影响系统性能。为了解决此问题,必须确保用户显示界面的工作方式是命令行方式。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执行smit命令。
# smit
步骤 2 检查用户显示界面的工作方式。
依次选择“SystemEnvironments > Change System User Interface”。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Select System UserInterface
Type or select values in entry fields.
Press 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
[Entry Fields]
SelectSystem Login User Interface Command Line +
l 如果加粗部分为“Command Line”,表明用户显示界面的工作方式为命令行方式。
l 如果不是,修改加粗部分为“Command Line”。修改完成后,等待4.4 重启系统后生效。
----结束
4.2.5 检查系统核心参数
任务说明
AIX系统某内核参数的缺省设置不适合TELLIN OCS运行的要求,在出厂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符合配置标准。
出厂后,需要检查系统内核参数是否符合配置标准。如果不符合,需要调整正确。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优化虚拟内存管理器。
可以使用VMO(Virtual Memory Manager)来调整虚拟内存管理器的参数。请执行如下命令调整参数:
# vmo -p -o minperm%=3
# vmo -p -o maxperm%=90
# vmo -p -o maxclient%=90
# vmo -p -o lru_file_repage=0
# vmo -p -ostrict_maxclient=1
# vmo -p -ostrict_maxperm=0
步骤 3 增加System Block Size Allocation。
Oracle建议为ARG/ENV list增加分配的空间到128,该值必须是4KB的倍数。
# chdev -l sys0 -ancargs='128'
步骤 4 配置内核参数。
# vi /etc/security/limits
“default:”后的配置项应该如下所示。如果不符合,请调整这些内核参数的取值。
core = -1
cpu = -1
data = 512000
rss = 512000
stack = 512000
nofiles = 2000
步骤 5 查看系统的Input/Output调优参数。
# ioo -a|grep CacheSize
查看下列参数的值是否如下所示:
j2_inodeCacheSize=100
j2_metadataCacheSize=100
如果不是,请执行下述命令调整正确。
# ioo –p-o j2_inodeCacheSize=100
# ioo –p -o j2_metadataCacheSize=100
步骤 6 查看系统的网络调优参数。
# no -a|greppmtu
查看下列参数的值是否如下所示:
tcp_pmtu_discover=0
udp_pmtu_discover=0
如果不是,请执行下述命令调整正确。
# no –p -o tcp_pmtu_discover=0
# no –p -o udp_pmtu_discover=0
步骤 7 调整允许用户处理的最大进程数。
1. 执行如下命令查看当前的设置值:
#cd /etc
#lsattr -E -l sys0 -a maxuproc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maxuproc 2048 Maximum number of PROCESSES allowed per userTrue
建议修改为16384或以上。执行如下命令修改:
#chdev -l sys0 -a maxuproc=16384
2. 配置所有用户的允许处理的最大进程数。
该参数要求最小为2048。
执行如下命令查看并修改:
# smit chgsys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请将“Maximum number of PROCESSES allowed per user”参数的值修改为2048。
Change /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ng System
Type or select values in entry fields.
Press 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
[Entry Fields]
System ID 0X800003D5E4300000
Partition ID 0X800003D5E4300001
Maximum number of PROCESSESallowed per user [2048] +#
Maximum number of pages inblock I/O BUFFER CACHE [20] +#
Maximum Kbytes of realmemory allowed for MBUFS [0] +#
Automatically REBOOT systemafter a crash true +
Continuously maintain DISKI/O history false +
HIGH water mark for pendingwrite I/Os per file [0] +#
LOW water mark for pendingwrite I/Os per file [0] +#
Amount of usable physicalmemory in Kbytes 32505856
State of system keylock atboot time normal
Enable full CORE dump false +
Use pre-430 style COREdump false +
Pre-520 tuning compatibilitymode disable +
Maximum login name length atboot time [20] +#
Stack Execution Disable(SED) Mode select +
NFS4 ACL CompatibilityMode secure +
ARG/ENV list size in 4K byteblocks [128] +#
CPU Guard enable +
Processor capacityincrement 1.00
Partition is capped true
Partition is dedicated true
Entitled processorcapacity 8.00
Minimum potential processorcapacity 1.00
Maximum potential processorcapacity 8.00
Variable processor capacityweight 0
3. 按“Enter”。
4. 按“ESC+0”,保存并退出。
步骤 8 网络参数调优。
参数应设置的最小值要求如表4-1所示,网络参数实际值应大于等于最小值要求。
参数 |
最小值要求 |
ipqmaxlen |
512 |
rfc1323 |
1 |
sb_max |
2*655360 |
tcp_recvspace |
65536 |
tcp_sendspace |
65536 |
udp_recvspace |
655360 该参数应为udp_sendspace的10倍。但要求小于sb_max参数的值。 |
udp_sendspace |
65536 计算方法:(DB_BLOCK_SIZE * DB_MULTIBLOCK_READ_COUNT) + 4 KB |
2. 查看当前的设置值。
根据表4-1所列的参数及其最小值要求,检查网络参数的当前值是否满足要求。
# no -a | more
− 若网络参数的当前设置值满足要求,则无需执行以下步骤。
− 若网络参数的当前设置值不满足要求,请按如下步骤修改参数值。
3. 查看系统的兼容模式:
# lsattr -E -l sys0 -a pre520tune
− 若系统显示如下信息,则表明为非兼容模式。
pre520tune disable Pre-520 tuning compatibility mode True
− 若系统显示如下信息,则表明为兼容模式。
pre520tune enable Pre-520 tuning compatibility mode True
4. 根据系统模式调整参数值。
− 若为兼容性模式,则执行本步骤。
执行如下命令调整参数值(如下参数值为示例,具体参数值请参考表4-1)。
#/usr/sbin/no -o ipqmaxlen=512
#/usr/sbin/no -o rfc1323=1
#/usr/sbin/no -o sb_max=1310720
#/usr/sbin/no -o tcp_recvspace=65536
#/usr/sbin/no -o tcp_sendspace=65536
#/usr/sbin/no -o udp_recvspace=655360
#/usr/sbin/no -o udp_sendspace=65536
修改完成后,将修改的内容添加到/etc/rc.net。
if [ -f /usr/sbin/no ] ; then
/usr/sbin/no -oudp_sendspace=65536
/usr/sbin/no -oudp_recvspace=655360
/usr/sbin/no -otcp_sendspace=65536
/usr/sbin/no -otcp_recvspace=65536
/usr/sbin/no -o rfc1323=1
/usr/sbin/no -o sb_max=2*655360
/usr/sbin/no -oipqmaxlen=512
fi
− 若为非兼容性模式,则执行本步骤。
执行如下命令调整参数值(如下参数值为示例,具体参数值请参考表4-1)。
/usr/sbin/no -r -o ipqmaxlen=512
/usr/sbin/no -p -o rfc1323=1
/usr/sbin/no -p -o sb_max=1310720
/usr/sbin/no -p -o tcp_recvspace=65536
/usr/sbin/no -p -o tcp_sendspace=65536
/usr/sbin/no -p -o udp_recvspace=655360
/usr/sbin/no -p -o udp_sendspace=65536
非兼容性模式下,这些命令会将自动将修改后的内容写入/etc/tunables/nextboot,使操作系统重启后也可永久生效。
非兼容模式下,修改了ipqmaxlen参数值后,必须重启操作系统该修改才能生效。
----结束
4.2.6 检查系统环境变量
任务说明
检查系统环境变量是否满足TELLIN OCS的安装运行要求。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执行smit命令。
# smit
步骤 2 检查系统环境变量。
依次选择“System Environments > Change/Show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ng System”。
在出现的界面中,以下三个参数的值应该分别为256、33、24。
Maximumnumber of PROCESSES allowed per user [256]
HIGHwater mark for pending write I/Os per file [33]
LOWwater mark for pending write I/Os per file [24]
如果不是,请修改参数值。
----结束
4.2.7 检查系统运行参数
任务说明
检查系统运行参数是否满足TELLIN OCS的安装运行要求。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系统运行参数。
# vi/sbin/rc.boot
下列行的加粗部分应该为“10”。10表示syncd进程调用sync()函数的时间间隔为10秒。
nohup/usr/sbin/syncd 10 > /dev/null2>&1 &
如果不是,请修改其值。
----结束
4.2.8 检查系统文件属性
任务说明
为了确保TELLIN OCS系统一些工具的正常使用,需要检查sar和sadc文件的权限信息。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是否所有用户对sar文件具有可执行权限。
# cd /usr/sbin
# ls -al sar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r-xr-xr-x 1 bin bin 52730 Aug 22 2002 sar
如果没有可执行权限,使用“chmod +x”命令进行修改。
# chmod+x sar
步骤 3 检查是否所有用户对sadc文件具有可执行权限。
# cd /usr/lib/sa
# ls -al sadc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r-sr-x--x 1 root adm 13748 Aug 222002 sadc
如果没有可执行权限,使用“chmod +x”命令进行修改。
# chmod+x sadc
----结束
4.2.9 检查系统参数fullcore
任务说明
进程运行异常,系统会生成core文件,将异常进程的相关信息收集起来,便于用户定位分析。
系统参数fullcore决定在进程发生core dump时,是否将数据段信息保存在core文件中。fullcore取值如下:
l true
表示将数据段信息保存在core文件中。
l false
表示不将数据段信息保存在core文件中。
为了收集到信息便于用户定位,需要检查系统参数fullcore的取值是否是ture。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fullcore。
# smit
依次选择“System Environments > Change/Show Characteristicsof Operating System”,检查参数“Enable full CORE dump”的取值,该值应该为“ture”。
如果该值为false,则修改该值为true。或者通过下述方法修改其值。
# chdev-l sys0 -a fullcore=true
4.2.10 检查cl_swap_IP_address脚本
任务说明
cl_swap_IP_address脚本的作用是提高双机切换速度,请务必检查其是否配置正确。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usr/sbin/cluster/events/utils/cl_swap_IP_address”文件。
# cd /usr/sbin/cluster/events/utils
# vi cl_swap_IP_address
查找“detach”(共有3处)是否都已经用“#”注释掉。如果没有,则将这三处都注释掉。
步骤 3 检查该文件属主和属组是否为root和system,操作权限是否为744。
# ls -lcl_swap_IP_address
如果不是,请执行如下命令修改:
# chownroot:system /usr/sbin/cluster/events/utils/cl_swap_IP_address
# chmod744 /usr/sbin/cluster/events/utils/cl_swap_IP_address
----结束
4.2.11 检查系统盘
根据《OCS磁盘规划工具-Oracle-单阵热备-V1.7》、《OCS磁盘规划工具-Oracle-双阵-V1.6》中的系统盘规划,检查系统盘是否已做镜像,系统盘上逻辑卷的大小是否正确。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系统盘是否已做镜像。
执行如下操作检查系统盘是否已做镜像。
# lsvg –lrootvg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rootvg:
LVNAME TYPE LPs PPs PVs LVSTATE MOUNT POINT
hd5 boot 4 8 2 closed/syncd N/A
hd6 paging 64 128 2 open/syncd N/A
hd8 jfs2log 4 8 2 open/syncd N/A
hd4 jfs2 16 32 2 open/syncd /
hd2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usr
hd9var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var
hd3 jfs2 32 64 2 open/syncd /tmp
hd1 jfs2 160 320 2 open/syncd /home
hd10opt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opt
lvoracle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opt/oracle
如果以上显示信息中,每行中PPs值为LPs值的两倍,则说明系统盘已做镜像。
步骤 3 获得PP(PhysicalPartition)的大小。
# lsvg –L rootvg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VOLUMEGROUP: rootvg VG IDENTIFIER: 0001e6650000d600000001126ff9fba3
VGSTATE: active PP SIZE: 128megabyte(s)
VGPERMISSION: read/write TOTAL PPs: 1280(163840 megabytes)
MAXLVs: 256 FREE PPs: 156 (19968 megabytes)
LVs: 15 USED PPs: 1124 (143872 megabytes)
从上述显示信息中可以看到PP的大小即“PPSIZE”为128MB。
步骤 4 检查系统盘中各逻辑卷大小。
# lsvg –lrootvg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rootvg:
LVNAME TYPE LPs PPs PVs LVSTATE MOUNT POINT
hd5 boot 4 8 2 closed/syncd N/A
hd6 paging 64 128 2 open/syncd N/A
hd8 jfs2log 4 8 2 open/syncd N/A
hd4 jfs2 16 32 2 open/syncd /
hd2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usr
hd9var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var
hd3 jfs2 32 64 2 open/syncd /tmp
hd1 jfs2 160 320 2 open/syncd /home
hd10opt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opt
lvoracle jfs2 64 128 2 open/syncd /opt/oracle
以逻辑卷hd1为例,其大小为160(LP个数)乘以128MB(LP大小即PP大小),即20GB。
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系统盘中各逻辑卷大小。逻辑卷大小不能比规划的小。如果实际的逻辑卷大小比规划的小,请参见异常处理部分增加逻辑卷大小。
----结束
如果要增加hd3的大小到4GB,则以root用户执行如下命令:
# chfs –asize=4G /tmp
如果增加交换区大小,则以root用户执行下述命令:
# chps –slps hd6
其中lps等于要增加的逻辑分区的个数,且新增加的交换空间最好创建在不同的磁盘上,以提高性能。
4.2.12 检查磁盘阵列上的卷组和逻辑卷
任务说明
根据《OCS磁盘规划工具-Oracle-单阵热备-V1.7》、《OCS磁盘规划工具-Oracle-双阵-V1.6》中的磁盘阵列规划,检查磁盘阵列上的卷组、逻辑卷的是否正确创建。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下面以检查BMP的磁盘阵列为例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卷组是否创建。
# lspv
l 主节点显示如下信息:
hdisk0 000ba352eb05701c rootvg active
hdisk1 000d0e9cf8db4bc3 rootvg active
hdisk2 000d0e9cf8da9901 bmpvg active
hdisk3 000d0e9cf8db018a oravg active
hdisk4 0000dc8f0136cba6 datavg active
hdisk5 0000dc8f0136483f optvg active
l 备节点显示如下信息:
hdisk0 000ba352eb05701c rootvg active
hdisk1 000d0e9cf8db4bc3 rootvg active
hdisk2 000d0e9cf8da9901 bmpvg
hdisk3 000d0e9cf8db018a oravg
hdisk4 0000dc8f0136cba6 datavg
hdisk5 0000dc8f0136483f optvg
上述信息表明bmpvg、optvg、oravg、datavg已创建,而且这些VG在主备节点上对应的PVID(第二列)相同说明是这些卷组为共享卷组。
步骤 3 检查卷组大小是否正确。
# lsvg -L vgname
以检查bmpvg的大小为例,执行如下命令:
# lsvg -L bmpvg
系统显示信息如下:
VOLUME GROUP: bmpvg VG IDENTIFIER: 0000dc8f0000d6000000011a4ff1ab73
VG STATE: active PP SIZE: 128 megabyte(s)
VG PERMISSION: read/write TOTAL PPs: 1280(163840 megabytes)
MAX LVs: 256 FREE PPs: 156 (19968 megabytes)
LVs: 3 USED PPs: 1124 (143872 megabytes)
bmpvg的大小为PP SIZE* TOTAL PPs=160GB。
如果卷组大小不够,请参见异常处理增加卷组大小。
步骤 4 检查逻辑卷否正确创建。
# lsvg -l vgname
以检查bmpvg上的逻辑卷为例,执行如下命令:
# lsvg -l bmpvg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bmpvg:
LV NAME TYPE LPs PPs PVs LV STATE MOUNT POINT
lvbmp jfs2 240 480 2 open/syncd /enip
lvbmpbackup jfs2 320 640 2 open/syncd /enip/bmpbackup
上述信息表明:
l lvbmp大小=240(LP个数)×128MB(LP大小即PP大小)=30GB,lvbmpbackup=320(LP个数)×128MB(LP大小即PP大小)= 40GB。
逻辑卷大小不能比规划的小。如果不符合,请参见异常处理扩大逻辑卷的大小。
l lvbmp和lvbmpbackup的文件系统类型是jfs2。
l PPs为LPs的两倍说明逻辑卷已做镜像。
l lvbmp和lvbmpbackup的挂接点分别为/enip和/enip/bmpbackup。
----结束
l 如果卷组大小不够,请按照下述步骤增加卷组的大小。
例如将物理卷hdisk4增加到卷组bmpvg中,则以root用户执行如下命令:
#extendvg bmpvg hdisk4
l 如果逻辑卷大小不够,请按照下述步骤增加逻辑卷的大小。
例如要增加/enip的大小到30GB,则以root用户执行如下命令:
# chfs –asize=30G /enip
l 如果文件系统没有挂接,请按照下述步骤挂接文件系统
例如将lvbmp挂接到/enip,则以root用户执行如下命令:
mount/dev/lvbmp /enip
l 更多异常处理方法请登录http://support.huawei.com网站,进入“知识中心 > 业务与软件 > 业务与软件公共 > IIN > 技术指导 > 开局指导”,参考《IBM DS4700磁盘阵列安装配置指南》文档进行处理。
4.3 系统环境配置
4.3.1 修改节点名
任务说明
修改节点名称,使其和现场的规划一致。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下面以BMP为例描述如何修改节点名称。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修改节点名称。
# smit tcpip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TCP/IP
Move cursor to desired item and press Enter.
MinimumConfiguration & Startup
FurtherConfiguration
Use DHCPfor TCPIP Configuration & Startup
IPV6Configuration
Qualityof Service Configuration & Startup
Configure IP Security (IPv4)
ConfigureIP Security (IPv6)
Configure Mobile IPv6
依次选择“FurtherConfiguration > Hostname > Set the Hostname”,进入如下界面,修改以下加粗部分为规划的节点名。
* HOSTNAME (symbolic name of your machine) [bmp1]
----结束
修改后检查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当前节点名称。
# hostname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bmp1
----结束
4.3.2 修改IP地址
修改IP地址,使其和现场的规划一致。IP地址修改后,需要同时修改/etc/hosts文件。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执行“smitchinet”命令。
# smit chinet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Available Network Interfaces
Move cursor to desired item and press Enter.
en0 21-08 Standard Ethernet Network Interface
en1 31-08 Standard Ethernet Network Interface
en2 40-58 Standard Ethernet Network Interface
et0 21-08 IEEE 802.3 EthernetNetwork Interface
et1 31-08 IEEE 802.3 EthernetNetwork Interface
et2 40-58 IEEE 802.3 EthernetNetwork Interface
步骤 3 选择需要修改IP地址的网卡名称。
以“en0”为例,如果要修改其IP地址,则选中“en0 21-08 Standard Ethernet NetworkInterface”再按下“Enter”。
步骤 4 修改以下加粗部分为实际的IP地址和网络掩码。
Change / Show a Standard Ethernet Interface
Type or select values in entry fields.
Press 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
[Entry Fields]
NetworkInterface Name en0
INTERNETADDRESS (dotted decimal) [10.10.10.1]
NetworkMASK (hexadecimal or dotted decimal) [255.255.255.0]
Current STATE up +
Use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yes +
BROADCAST ADDRESS (dotted decimal) []
Interface Specific Network Options
('NULL' will unset the option)
rfc1323 []
tcp_mssdflt []
tcp_nodelay []
tcp_recvspace []
tcp_sendspace []
Apply change to DATABASE only no +
上述显示信息是以BMP的主节点的en0网卡信息为例。
步骤 5 修改完成后,按下“Enter”。等待4.4 重启系统后生效。
步骤 6 修改/etc/hosts文件。
# vi /etc/hosts
根据表4-2在/etc/hosts文件中添加如下内容。
10.10.10.13 bmp_service
127.0.0.1 localhost loopback
10.10.10.14 persistent_bmp1 bmp1
10.10.10.15 persistent_bmp2 bmp2
10.10.10.11 bmp1_boot bmp1
10.10.10.12 bmp2_boot bmp2
10.71.10.11 bmp1_standby
10.71.10.12 bmp2_standby
上述内容是以BMP的主节点的/etc/hosts为例。
SMP和SCP的IP规划请参见《TELLIN-ENIP AS 应用服务器 安装指南》和《TELLIN-ENIP SMP 业务管理点 安装指南》。
表4-2 /etc/hosts文件内容
系统名称 |
主节点/etc/hosts文件的内容 |
备节点/etc/hosts文件的内容 |
BMP、BMP&SMP |
10.10.10.13 bmp_service 127.0.0.1 localhost loopback 10.10.10.14 persistent_bmp1 bmp1 10.10.10.15 persistent_bmp2 bmp2 10.10.10.11 bmp1_boot bmp1 10.10.10.12 bmp2_boot bmp2 10.71.10.11 bmp1_standby 10.71.10.12 bmp2_standby |
10.10.10.13 bmp_service 127.0.0.1 localhost loopback 10.10.10.14 persistent_bmp1 bmp1 10.10.10.15 persistent_bmp2 bmp2 10.10.10.11 bmp1_boot bmp1 10.10.10.12 bmp2_boot bmp2 10.71.10.11 bmp1_standby 10.71.10.12 bmp2_standby |
CBP |
10.10.11.13 cbp_service 127.0.0.1 localhost loopback 10.10.11.11 cbp1 10.10.11.12 cbp2 10.10.11.14 cbp1-vip 10.10.11.15 cbp2-vip 10.71.10.14 cbp1-priv 10.71.10.15 cbp2-priv |
10.10.11.13 cbp_service 127.0.0.1 localhost loopback 10.10.11.11 cbp1 10.10.11.12 cbp2 10.10.11.14 cbp1-vip 10.10.11.15 cbp2-vip 10.71.10.14 cbp1-priv 10.71.10.15 cbp2-priv |
对于Oracle RAC,/etc/hosts中虚拟IP的名称必须为“主机名-vip”,私网IP的名称必须为“主机名-priv”。
步骤 7 保存并退出/etc/hosts文件。
----结束
修改后检查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IP地址。
# netstat -in
l 在bmp1上,系统显示:
Name Mtu Network Address Ipkts Ierrs Opkts Oerrs Coll
en0 1500 link#2 0.14.5e.d1.d2.fa 9260452 0 3374602 3 0
en0 1500 10.10.10 10.10.10.11 9260452 0 3374602 3 0
en1 1500 link#3 0.14.5e.d1.d2.fb 944506 0 33717 2 0
en1 1500 10.71.10 10.71.10.11 944506 0 33717 2 0
lo0 16896 link#1 94470 0 94948 0 0
lo0 16896 127 127.0.0.1 94470 0 94948 0 0
lo0 16896 ::1 94470 0 94948 0 0
其中en0是bmp1上的主用网卡,IP地址为10.10.10.11;en1是bmp1上的备用网卡,IP地址为10.71.10.11。
l 在bmp2上,系统显示:
Name Mtu Network Address Ipkts Ierrs Opkts Oerrs Coll
en0 1500 link#2 0.14.5e.d1.e0.22 3518961 0 1030190 3 0
en0 1500 10.10.10 10.10.10.12 3518961 0 1030190 3 0
en1 1500 link#3 0.14.5e.d1.e0.23 753129 0 11889 2 0
en1 1500 10.71.10 10.71.10.12 753129 0 11889 2 0
lo0 16896 link#1 27918 0 27961 0 0
lo0 16896 127 127.0.0.1 27918 0 27961 0 0
lo0 16896 ::1 27918 0 27961 0 0
其中en0是bmp2上的主用网卡,IP地址为10.10.10.12;en1是bmp2上的备用网卡,IP地址为10.71.10.12。
在实际安装时,网卡名及其对应的IP地址应和实际的配置一致。
----结束
4.3.3 同步双机时间
任务说明
xntpd是一个关于网络时间协议的守护进程,它遵循因特网时间服务器的通用标准。在启动xntpd时,xntpd会读取/etc/ntp.conf配置文件来确定网络中系统时钟服务器,以ntp服务器的系统时间为标准,来调整本机的系统时间。使用ntp时应注意,xntpd服务器和xntpd客户端的时钟不能相差超过1000秒。如果相差超过1000秒,在客户端启动xntpd守护进程前,使用data命令调整本机的系统时间,使时间相差不超过1000秒,然后启动xntpd。
同步双机时间,并确保各主备节点的时间都与局方要求的现网时间一致。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下面网络中设置的ntp服务器的系统时间为准,BMP主备节点为客户端,校准同步BMP主备节点时间为例进行描述。
一般在现网环境中,会指定一台ntp服务器的系统时间为标准时间。
l 修改时间前需要在双机上分别确认应用、数据库以及双机没有运行。如果在运行,请先手工停止运行。
l 请务必保证BMP、CBP、SCP和SMP的时间与局方要求的现网时间一致,否则会导致严重问题。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NTP服务器。
步骤 2 执行smitty date命令,校准NTP服务器的时间。
步骤 3 修改/etc/ntp.conf文件。
# vi /etc/ntp.conf
修改如下参数配置项:
server 127.127.1.0
driftfile /etc/ntp.drift
tracefile /etc/ntp.trace
步骤 4 启动xntpd系统。
# startsrc -s xntpd
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0513-059 The xntpdSubsystem has been started. Subsystem PID is 393320.
如果执行startsrc-s xntpd命令显示如下信息:
0513-029 The xntpdSubsystem is already active.
Multiple instances are notsupported.
说明xntpd子系统已经启动。
步骤 5 设置系统启动时,自动启动xntpd守护进程。
如下方式任选一种:
l 将/etc/rc.tcpip文件中start /usr/sbin/xntpd"$src_running"前的注释符删除。
l 依次选择smitty xntpd > start Using the Xntpd Subsystem > both,启动xntpd子系统。
步骤 6 执行如下命令检查xntpd状态。
# lssrc -ls xntpd
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Program name: /usr/sbin/xntpd
Version: 3
Leap indicator: 11 (Leap indicator is insane.)
Sys peer: no peer, system is insane
Sys stratum: 16
Sys precision: -18
Debug/Tracing: DISABLED
Root distance: 0.000000
Root dispersion: 0.000000
Reference ID: no refid, system is insane
Reference time: no reftime, system is insane
Broadcast delay: 0.003906 (sec)
Auth delay: 0.000122 (sec)
System flags: bclient pll monitor filegen
System uptime: 392 (sec)
Clock stability: 0.000000 (sec)
Clock frequency: 0.000000 (sec)
Subsystem Group PID Status
xntpd tcpip 893026 active
l Sys peer显示信息为no peer,system is insane,表示xntpd没有完成时间同步。
l Sys peer的显示信息为127.127.1.0,表示xntpd的同步完成。
----结束
操作步骤(客户端配置)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BMP主备节点。
步骤 2 执行date命令调整BMP主备节点的时间与NTP服务器的时间相差不能超过1000秒。
# date mmddhhmmccyy
命令参数说明如下:
l mm
两位数字表示的月份。
l dd
两位数字表示的日期。
l hh
两位数字表示的小时。
l mm
两位数字表示的分钟。
l ccyy
四位数字表示的年份。
例如“date 122014302001”表示将时间调整为2001年12月20日14时30分。
步骤 3 修改/etc/ntp.conf文件。
# vi /etc/ntp.conf
修改如下参数配置项:
server ntpServerIP
driftfile /etc/ntp.drift
tracefile /etc/ntp.trace
ntpServerIP为NTP服务器时间源的IP地址。
步骤 4 启动xntpd子系统。
# startsrc -s xntpd
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0513-059 The xntpdSubsystem has been started. Subsystem PID is 393320.
如果执行startsrc-s xntpd命令显示如下信息:
0513-029 The xntpdSubsystem is already active.
Multiple instances are notsupported.
说明xntpd子系统已经启动。请执行stopsrc -s xntpd命令停止xntpd子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0513-044 The/usr/sbin/xntpd Subsystem was requested to stop.
步骤 5 设置系统启动时,自动启动xntpd守护进程。
如下方式任选一种:
l 将/etc/rc.tcpip文件中start /usr/sbin/xntpd"$src_running"前的注释符删除。
l 依次选择smitty xntpd > start Using the Xntpd Subsystem > both,启动xntpd子系统。
# lssrc -ls xntpd
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Program name: /usr/sbin/xntpd
Version: 3
Leap indicator: 11 (Leap indicator is insane.)
Sys peer: no peer, system is insane
Sys stratum: 16
Sys precision: -18
Debug/Tracing: DISABLED
Root distance: 0.000000
Root dispersion: 0.000000
Reference ID: no refid, system is insane
Reference time: no reftime, system is insane
Broadcast delay: 0.003906 (sec)
Auth delay: 0.000122 (sec)
System flags: bclient pll monitor filegen
System uptime: 392 (sec)
Clock stability: 0.000000 (sec)
Clock frequency: 0.000000 (sec)
Subsystem Group PID Status
xntpd tcpip 893026 active
l Sys peer显示信息为no peer,system is insane,表示xntpd没有完成时间同步。
l Sys peer的显示信息为ntpServerIP,表示xntpd的同步完成。
----结束
修改后检查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BMP主备节点。
步骤 2 执行如下命令检查是否启动时钟同步服务。
# lssrc -s xntpd
Subsystem Group PID Status
xntpd tcpip active
检查显示信息的Status值。
l active表示时钟同步服务正常。
l inoperative表示没有进行时钟同步,需要执行进行同步设置。
----结束
4.3.4 设置时区和夏令时
任务说明
设置时区,确保主备节点的时区都与当地时区一致。
根据局方要求设置系统是否需要支持夏时制。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l 修改时区前需要在双机上分别确认应用、数据库以及Cluster没有运行。如果在运行,请先手工停止运行。
l 请务必保证BMP、CBP、SCP和SMP的时间一致,否则会导致严重问题。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修改系统时区和修改系统支持夏令时。
1. 运行smit命令。
# smit
依次选择“SystemEnvironments > Change / Show Date and Time > Change Time Zone UsingSystem Defined Values”。
系统显示如下界面:
Use DAYLIGHT SAVINGS TIME?
Move cursor to desired item and press Enter.
# Does this time zone go on
# DAYLIGHT SAVINGS TIME?
#
1 yes
2 no
2. 假定系统需要夏时制,选择“1 yes”,按下“Enter”。
3. 在出现的界面中选择正确的时区,按下“Enter”。
4. 按下“Enter”,确认选择的时区。
步骤 3 修改完成后,等待4.4 重启系统后生效。
----结束
修改后检查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检查系统时区是否与实际时区一致。
# env |grep TZ
步骤 3 检查系统是否支持夏时制。
# date
查看命令输出是否有“DT”字样:
l 如果有,表示系统支持夏令时;
l 如果没有,表示系统不支持夏令时。
----结束
4.3.5 建立节点间的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是指一台远程机器上的用户可以登录到本地机器上,而不用提供口令。
BMP和CBP中只有root用户和oracle用户的信任关系需要手工创建,其他用户的信任关系在统一安装时由系统自动创建。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和CB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下面以BMP双机的root用户为例说明检查双机主备节点之间信任关系的方法。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在根目录下查看是否已有.rhosts文件。
如果没有这个文件,请先创建该文件。
步骤 3 在/.rhosts文件中增加如下内容:
bmp1
bmp1_boot
bmp1_standby
bmp2
bmp2_boot
bmp2_standby
bmp_service
步骤 4 保存文件并且退出。
步骤 5 验证root用户的信任关系是否配置成功。
# rlogin hostname
hostname为对端节点机器名,实际操作时请以实际的机器名为准。
不需要输入密码即可以登录对端节点,表明节点的信任关系配置成功。
oracle用户的信任关系需要在oracle用户创建完成后再建立。
步骤 6 参见建立root用户信任关系的步骤建立oracle用户的信任关系。
----结束
4.3.6 配置SSH信任关系
在安装系统时,需要使用ssh命令登录对方节点,并使用rcp命令在各节点上同时复制文件或者执行命令,为避免输入密码,故需要建立双机两个节点间的root用户的SSH(SecureShell)信任关系和oracle用户的SSH信任关系。oracle用户的SSH信任关系在oracle用户创建之后建立。
配置双机两节点的SSH信任关系前,请确保OpenSSH软件已安装。
如果系统中已经安装了OpenSSH,并且安装了GSA,那么sshd启动会失败。规避方法是手工建立sshd组和sshd用户:
#mkgroup sshd
#mkuser -a pgrp=sshd login=false home=/var/empty gecos="OpenSSH\privilegeseparation" account_locked=true sshd
OpenSSH安装配置过程
任务说明
安装OpenSSH前请先执行命令检查以下文件包是否存在。
#lslpp -l | grep ssh
若显示如下信息,表明OpenSSH已安装,请跳过本节的步骤1~步骤6,直接从步骤7开始执行。否则顺序执行本节介绍的操作步骤。
openssh.base.client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Commands
openssh.base.server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Server
openssh.license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License
openssh.man.en_US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openssh.msg.en_US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Messages -
openssh.base.client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Commands
openssh.base.server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Server
安装OpenSSH软件前,请先获取以下安装包:
l openssh_4.3p2_53.tar.Z
l openssl-0.9.7l-1.aix5.1.ppc.rpm
l openssl-devel-0.9.7lm-1.aix5.1.ppc.rpm
l openssl-doc-0.9.7l-1.aix5.1.ppc.rpm
l prngd-0.9.23-3.aix4.3.ppc.rpm
l zlib-1.1.4-4.aix5.1.ppc.rpm
在AIX5.3操作系统中,openssh本身的安装包是installp格式,但是所有必须安装的文件包(包括openssl)只能用rpm-i命令来安装。如果没有安装rpm命令,需要首先安装该命令后方可执行如下操作。
本节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
步骤 2 在主机系统中的/tmp目录中创建一个“ssh”的子目录。
#mkdir /tmp/ssh
步骤 3 把OpenSSH工具包上传到步骤2中创建的子目录中。
也可以通过FTP的二进制方式上传。
步骤 4 解压缩安装包。
指定解压的目录为/tmp/ssh/sshinstall,将文件openssh43p2_53.tar.Z上传到该目录中,进入到该目录,执行如下的命令:
# cd /tmp/ssh
# mkdir sshinstall
# cd sshinstall
# mv ../openssh4.3p2_53.tar.Z .
# uncompress –cf openssh4.3p2_53.tar.Z|tar xvf–
步骤 5 安装OpenSSH软件包。
1. 安装首要必备的文件包如下:
#rpm -i zlib-1.1.4-4.aix5.1.ppc.rpm
#rpm -i prngd-0.9.23-3.aix4.3.ppc.rpm
#rpm -i openssl-0.9.7l-1.aix5.1.ppc.rpm
#rpm -i openssl-devel-0.9.7l-1.aix5.1.ppc.rpm
#rpm -i openssl-doc-0.9.7l-1.aix5.1.ppc.rpm
有时安装某些包时, 提示缺少相关的依赖,此时可以强制进行安装。命令为:
rpm –I –nodeps xxx.rpm
2. 检查安装是否成功。
执行如下命令检查:
#rpm -qa | egrep '(openssl|prng)'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表明安装成功。
prngd-0.9.23-3
openssl-0.9.7l-1
openssl-devel-0.9.7l-1
openssl-doc-0.9.7l-1
步骤 6 安装OpenSSH工具包。
1. 执行如下命令,安装从openssh43p2_53.tar.Z文件中解压缩出来的openssh文件集。
#cd /tmp/ssh/sshinstall
#smitty installp
系统显示如下:
Install Software
UpdateInstalled Software to Latest Level (Update All)
InstallSoftware Bundle
UpdateSoftware by Fix (APAR)
Installand Update from ALL Available Software
2. 选择InstallSoftware,按回车。
系统显示如下:
Typeor select a value for the entry field.
Press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
[Entry Fields]
* INPUT device / directory for software []
3. “INPUTdevice / directory for software”输入当前的目录“.”,按回车。
系统显示如下:
*INPUT device / directory for software .
* SOFTWARE to install [_all_latest] +
PREVIEWonly?(install operation will NOT occur)no +
COMMITsoftware updates? yes +
SAVEreplaced files? no +
AUTOMATICALLYinstall requisite software? yes +
EXTENDfile systems if space needed? yes +
OVERWRITEsame or newer versions? no +
VERIFYinstall and check file sizes? no +
Includecorresponding LANGUAGE filesets? yes +
DETAILEDoutput? no +
Processmultiple volumes? yes +
ACCEPT new license agreements? yes +
Previewnew LICENSE agreements? no +
4. 光标移动到“SOFTWAREto install”,按“Esc+ 4”获取安装列表,包括如下的文件集:
openssh.base
+3.6.1.0Open Secure Shell Commands
+ 3.6.1.0 Open Secure Shell Server
openssh.license
+ 3.6.1.0 Open Secure Shell License
openssh.man.en_US
+ 3.6.1.0 Open Secure Shell Documentation - U.S.English
5. 全部选择,按“Esc+ 7”,然后回车。
6. “ACCEPTnew license agreements?”,按“ESC+4”选择yes。
若选择“no”将会导致安装失败。
7. 按回车,开始安装。
8. 检查文件集是否安装成功。
检查安装了的文件集。
#lslpp -l | grep ssh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表明安装成功:
openssh.base.client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Commands
openssh.base.server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Server
openssh.license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License
openssh.man.en_US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openssh.msg.en_US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Messages -
openssh.base.client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Commands
openssh.base.server 4.3.0.5300 COMMITTED Open Secure Shell Server
也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查看ssh:
#ls -al /usr/bin/ssh
系统应显示如下信息:
-r-xr-xr-x 1 root system 581230 May 14 16:45/usr/bin/ssh
#ls -al /usr/bin/rcp
系统应显示如下信息:
-r-xr-xr-x 1 root system 86422 May 14 16:45/usr/bin/rcp
#ls–al/usr/bin/sftp
系统应显示如下信息:
-r-xr-xr-x 1 root system 147979 May 14 16:45/usr/bin/sftp
9. 检查SSHD以及PRNGD两个DEAMON是否已经启动。
#ps –ef | egrep ‘(sshd|prngd)’
系统应显示:
root 135560 94436 0 Sep 24 - 0:11 /opt/freeware/sbin/prngd -f /dev/egd-pool -m 666
root 151972 94436 0 Sep 24 - 0:02 /usr/sbin/sshd
root 614858 757820 0 07:41:49 pts/2 0:00 egrep (sshd|prngd)
步骤 7 安装后的配置。
1. 在进行正式的配置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前期工作:
将/etc/ssh/sshd_config文件中的PasswordAuthentication参数值修改为no。该参数的缺省值为yes。然后重新启动sshd。对于SMP节点PasswordAuthentication需要设置为yes。
2. 查看/etc/inittab文件。
该文件中有如下条目将在系统启动时调用在/etc/rc.d/rc2.d目录下所有以S开始的脚本。
l2:2:wait:/etc/rc.d/rc2
3. 在/etc/rc.d/rc2.d目录下,下面的例子显示出启动sshd所必需的符号连接。
#cd/etc/rc.d/rc2.d
#ls-l /etc/rc.d/rc2.d | grep ssh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r-xr-xr-x 1 root system 307 Sep 17 09:23Ksshd
-r-xr-xr-x 1 root system 308 Sep 17 09:23Ssshd
4. 查看/etc/inittab文件。
prngd程序被/etc/inittab文件里的如下条目启动。
prng:2:wait:/usr/bin/startsrc-sprngd
如果想要指定SSH2协议在OpenSSH被用,需要在/etc/ssh/sshd.config文件里加入如下行:
Protocol2
5. 可以用telnet命令来验证SSH协议的版本:
#telnet localhost 22
− 若系统显示如下信息,则表明正在使用的是ssh2
Trying...
Connectedto localhost.austin.ibm.com.
Escapecharacter is '^]'.
SSH-2.0-OpenSSH_4.3
− 若系统显示如下信息,则表明sshd程序现在没有运行。
Trying...telnet:
connect:A remote host refused an attempted connect operation.
用Ctrl-c和q来终止,然后运行如下命令:
#startsrc-s sshd
6. 无论何时,只要调整了/etc/ssh/sshd.config文件,ssh都需要先停掉,再重新启动。
#stopsrc-s sshd
#startsrc-s sshd
prngd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停止和启动。
----结束
配置SSH信任关系
任务说明
本节操作需要分别以root用户和oracle用户在host1、host2上都执行。必须先建立root用户的SSH信任关系,再建立oracle用户端SSH信任关系。本节操作步骤以在host1、host2上建立root用户的SSH信任关系为例说明。
host1、host2为双机两节点的主机名。
建立root用户的SSH信任关系时,请在root用户的HOME目录下建立.ssh目录,并执行相关操作。root用户的HOME目录即根目录/。
建立oracle用户的SSH信任关系时,请在oracle用户的HOME目录下建立.ssh目录,并执行相关操作。oracle用户的HOME目录即/opt/oracle。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
步骤 2 创建.ssh目录。
分别在host1、host2上执行本步骤。
#cd /
#mkdir .ssh
#chmod 700 .ssh
分别在host1、host2上执行本步骤。
#ssh-keygen –t dsa –f /.ssh/id_dsa
当系统显示交互提示时,依次按“Enter”。
步骤 4 将host1的id_dsa.pub文件内容拷贝到/.ssh/authorized_keys文件。
仅在host1上执行本步骤。
#cd /.ssh
#touch ~/.ssh/authorized_keys
#cat id_dsa.pub >> authorized_keys
步骤 5 编辑host1上的authorized_keys文件。
仅在host1上执行本步骤。
1. 使用rcp命令将authorized_keys文件拷贝到host2节点的/.ssh/目录中。
#cd /.ssh
#rcp authorized_keyshost2:/.ssh/
2. 在host1上使用ssh命令登录host2节点,执行如下命令。
#ssh host2
系统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The authenticity of host'host2 (10.76.172.32)' can't be established.
RSA key fingerprint iscd:65:1c:6c:b0:ea:f1:59:c4:e2:75:26:17:e2:42:2d.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continue connecting (yes/no)? yes
Warning: Permanently added'host2, 10.76.172.32' (RSA) to the list of known hosts.
Enter passphrase for key'/.ssh/id_dsa':
root@host2's password:
authorized_keys 100% 600 0.6KB/s 00:00
#cd /.ssh
#cat id_dsa.pub >>authorized_keys
步骤 6 编辑host2上的authorized_keys文件。
仅在host2上执行本步骤。
1. 使用rcp命令将authorized_keys 文件拷贝到host1节点的/.ssh/目录中。
#cd /.ssh
#rcp authorized_keys host1:/.ssh/
2. 在host2上使用ssh命令登录host1节点,执行如下命令。
#ssh host1
系统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The authenticity of host'host1 (10.76.172.31)' can't be established.
RSA key fingerprint iscd:65:1c:6c:b0:ea:f1:59:c4:e2:75:26:17:e2:42:2d.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continue connecting (yes/no)? yes
Warning: Permanently added'host1, 10.76.172.31' (RSA) to the list of known hosts.
Enter passphrase for key'/.ssh/id_dsa':
root@host1's password:
authorized_keys 100% 1200 1.2KB/s 00:00
#cd /.ssh
#cat id_dsa.pub >>authorized_keys
步骤 7 检查/.ssh/authorized_keys文件中是否包含对端机用户的密钥。
分别在host1、host2上执行本步骤。
#cat /.ssh/authorized_keys
如果authorized_keys文件中有用户名@节点名(例如root@host2),则表示已经加载host2节点的root用户的密钥。
步骤 8 启动SSH Agent并加载到内存中。
分别在host1、host2上执行本步骤。
#exec /usr/bin/ssh-agent $SHELL
#ssh-add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表示passphrase成功加入到内存中。
Identity added: //.ssh/id_dsa (//.ssh/id_dsa)
步骤 9 检查节点间的SSH信任关系是否建立成功。
分别在host1、host2上执行本步骤。
1. 在host1上验证SSH信任关系。
#ssh host2 date
系统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Thu Oct 9 09:15:30 CDT 2008
#ssh host1
#ssh host2
不需要输入密码即可进入host1和host2节点,表示信任关系建立成功。
在第一次登录时可能会提示输入口令,回车即可;第二次登录则无输入口令提示,说明配置成功。
2. 在host2上验证SSH信任关系。
#ssh host1 date
系统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Thu Oct 9 09:16:09 CDT 2008
#ssh host1
#ssh host2
不需要输入密码即可进入host1和host2节点,表示信任关系建立成功。
----结束
4.3.7 设置系统core文件存放目录
任务说明
设置系统core文件的存放目录。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执行如下命令设置系统core文件存放目录为/corefiles。
# chcore –l /corefiles
步骤 3 执行如下命令检查设置是否成功。
# lscore
compression: on
path specification: on
corefile location: /corefiles
naming specification: on
----结束
4.4重启系统
任务说明
系统环境检查及配置修改完毕之后需要重启系统,以便使修改生效。重启系统前,务必确认设备没有投入商业运营或者试运营,并且得到相关责任人员的正式许可。否则有可能中断现网业务,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等。
在完成上述所有的检查和配置后,您需要执行重启系统的操作,从而确保对系统所进行的修改生效。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重启系统。
# reboot
----结束
5 安装Oracle数据库(非RAC方式)
关于本章
本章描述内容如下表所示。
标题 |
内容 |
5.1 准备工作 |
介绍安装Oracle数据库前的准备工作。 |
5.2 安装Oracle数据库 |
介绍安装Oracle数据库的详细过程。 |
5.3 安装Oracle数据库补丁 |
介绍安装Oracle数据库补丁的详细过程。 |
5.4 创建Listener |
介绍如何创建Listener。 |
5.5 创建数据库实例 |
介绍如何创建数据库实例。 |
5.6 配置Oracle数据库 |
介绍如何配置Oracle数据库。 |
5.8 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 |
介绍如何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 |
5.1 准备工作
5.1.1 创建安装Oracle数据库所需的逻辑卷和文件系统
在内置磁盘的rootvg卷组上创建如下逻辑卷和文件系统:
安装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卷lvoracle和类型是jfs2的文件系统/oracle。lvoracle的空间大小20GB。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查看rootvg的LP(Logical Partition)的大小。
# lsvg -L rootvg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VOLUME GROUP: rootvg VGIDENTIFIER: 0001e4b30000d600000001127024cbb2
VG STATE: active PP SIZE: 128megabyte(s)
VG PERMISSION: read/write TOTAL PPs: 1092 (139776 megabytes)
MAX LVs: 256 FREE PPs: 189 (24192 megabytes)
LVs: 14 USED PPs: 903 (115584 megabytes)
OPEN LVs: 12 QUORUM: 1
TOTAL PVs: 2 VG DESCRIPTORS: 3
STALE PVs: 0 STALE PPs: 0
ACTIVE PVs: 2 AUTO ON: yes
MAX PPs per VG: 32512
MAX PPs per PV: 1016 MAX PVs: 32
LTG size (Dynamic): 256 kilobyte(s) AUTO SYNC: no
HOT SPARE: no BB POLICY: relocatable
从上述显示信息中可以看出PP的大小为128MB,即LP的大小为128MB。
步骤 3 创建逻辑卷。
如果系统盘已经做了镜像,在创建逻辑卷lvoracle的命令中需要增加参数“-c 2”,即在创建逻辑卷的同时创建其镜像逻辑卷;否则不需要增加参数“-c 2”。
# mklv -t jfs2 -y lvoracle -c 2 rootvg 160
命令参数说明:
l -y lvoracle
指定要创建的逻辑卷的名称为lvoracle。
在创建新的逻辑卷的同时创建其镜像逻辑卷。
需要创建的逻辑卷所在的卷组。
l 160
指定需要创建的逻辑卷的大小。
其值为逻辑卷的大小除以LP的大小,例如规划的lvoracle为20GB,当LP为128MB时,此参数值为20×1024/128,即160。
步骤 4 在逻辑卷上建立对应的文件系统。
# crfs -v jfs2 -d lvoracle -m /oracle
命令参数说明:
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为jfs2。
l -d lvoracle
指定在逻辑卷lvoracle上创建文件系统。
l -m /oracle
逻辑卷的挂接点即文件系统的名称为/oracle。
步骤 5 Mount文件系统。
# mount /dev/lvoracle /oracle
步骤 6 修改所建文件系统的自动安装属性(Auto-Mount)为yes。
# chfs -A yes /dev/lvoracle
步骤 7 检查lvoracle是否创建成功。
# lsvg -l rootvg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rootvg:
LV NAME TYPE LPs PPs PVs LVSTATE MOUNT POINT
hd5 boot 1 2 2 closed/syncd N/A
hd6 paging 64 128 2 open/syncd N/A
hd8 jfs2log 1 2 2 open/syncd N/A
hd4 jfs2 16 32 2 open/syncd /
hd2 jfs2 8 16 2 open/syncd /usr
hd9var jfs2 8 16 2 open/syncd /var
hd3 jfs2 16 32 2 open/syncd /tmp
hd1 jfs2 160 320 2 open/syncd /home
hd10opt jfs2 16 32 2 open/syncd /opt
lvoracle jfs2 160 320 2 open/syncd /oracle
如果上述显示信息中有lvoracle的相关信息,说明lvoracle创建成功。
步骤 8 逻辑卷lvoracle创建完成后,执行以下命令,确认/dev/lvoracle已经mount到/oracle目录。
# mount
系统输出中应包含以下信息:
node mounted mounted over vfs date options
-------- --------------- --------------- ------------------ ---------------
/dev/lvoracle /oracle jfs2 May 31 10:02rw,log=/dev/hd8
如果没有以上输出,则需要将该逻辑卷mount到/oracle目录。
# mount /dev/lvoracle /oracle
----结束
5.1.2 创建Oracle的安装用户和用户组
创建Oracle的安装用户和用户组。
以下操作需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 mkgroup id=700 oinstall
命令参数说明:
参数说明:
l “id”:指定用户组ID,请根据规划设置。
l “oinstall”:用户组名称,请根据规划设置。
步骤 3 创建用户组dba。
# mkgroup id=701 dba
#mkuser id=701 pgrp=oinstall groups=dba home=/opt/oracle shell=/usr/bin/csh oracle
命令参数说明:
l “groups”:制定该用户的归属的副组。
# passwd oracle
根据提示,输入用户的登录口令。
建议使用新创建的用户登录一遍系统,根据系统提示修改密码。
步骤 6 为oracle用户添加相关权限。
# /usr/bin/chusercapabilities=CAP_NUMA_ATTACH,CAP_BYPASS_RAC_VMM,CAP_PROPAGATE oracle
l CAP_NUMA_ATTACH:表示进程具有绑定到特定资源的能力
l CAP_BYPASS_RAC_VMM:进程具有绕过对VMM用法限制的能力
l CAP_PROPAGATE:子进程可集成所有能力
步骤 7 建立oracle用户的信任关系。
1. 以oracle用户登录主备节点,编辑/opt/oracle/.rhosts文件。
oracle%vi /opt/oracle/.rhosts
在该文件中添加如下内容:
bmp1
bmp1_boot
bmp1_standby
bmp2
bmp2_boot
bmp2_standby
bmp_service
这里只是以BMP系统为例,bmp1和bmp2是需要建立信任关系的节点名称,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保存退出。
3. 验证oracle用户的信任关系是否配置成功。
oracle % rlogin hostname
hostname为对端节点机器名,实际操作时请以实际的机器名为准。
不需要输入密码即可以登录对端节点,表明节点的信任关系配置成功。
-----结束
5.1.3修改与Oracle数据库相关的目录和逻辑卷的属性
操作前提
修改前需保证Oracle数据库空间所在的卷组已激活。
任务说明
修改与Oracle数据库相关的目录和逻辑卷的属性,具体内容如下:
l 修改oracle用户家目录属性,其属主为oracle,属组为oinstall,权限为755。
l 修改Oracle数据库用作数据空间的逻辑卷属性,其属主为oracle,属组为dba,权限为660。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l 修改oracle用户家目录属性
# chown –R oracle:oinstall /opt/oracle
# chmod755 /opt/oracle
l 修改Oracle数据库用作数据空间的逻辑卷属性
# chown oracle:dba/dev/rlv_*
# chmod 660 /dev/rlv_*
l 检查与Oracle数据库相关的目录属性
# ls-dl /opt/oracle
系统显示信息中有如下类似信息,表明目录的属性正确。
drwxr-xr-x 26 oracle oinstall 1024 May 1514:23 /opt/oracle
l 检查Oracle数据库用作数据空间的逻辑卷属性
# ls -l /dev/rlv_*
系统显示信息中有如下类似信息,表明逻辑卷的属性正确。
crw-rw---- 1 oracle dba 49, 7 Jun 03 13:02 /dev/rlv_ctl01
crw-rw---- 1 oracle dba 49, 8 Jun 03 13:04 /dev/rlv_ctl02
crw-rw---- 1 oracle dba 49, 9 Jun 03 13:04 /dev/rlv_ctl03
crw-rw---- 1 oracle dba 49, 14 Jun 03 13:05/dev/rlv_data
crw-rw---- 1 oracle dba 49, 5 Jun 03 13:01 /dev/rlv_idx
crw-rw---- 1 oracle dba 49, 10 Jun 03 13:04/dev/rlv_redo1
crw-rw---- 1 oracle dba 49, 11 Jun 03 13:05/dev/rlv_redo2
crw-rw---- 1 oracle dba 49, 10 Jun 03 13:04/dev/rlv_redo3
crw-rw---- 1 oracle dba 49, 11 Jun 03 13:05/dev/rlv_redo4
crw-rw---- 1 oracle dba 49, 10 Jun 03 13:04/dev/rlv_redo5
crw-rw---- 1 oracle dba 49, 12 Jun 03 13:05/dev/rlv_spfile
crw-rw---- 1 oracle dba 49, 1 Jun 03 12:59 /dev/rlv_system
crw-rw---- 1 oracle dba 49, 3 Jun 03 13:00 /dev/rlv_temp
crw-rw---- 1 oracle dba 49, 6 Jun 03 13:01 /dev/rlv_fla
crw-rw---- 1 oracle dba 49, 4 Jun 03 13:00 /dev/rlv_undo
crw-rw---- 1 oracle dba 49, 4 Jun 03 13:00 /dev/rlv_sysaux
crw-rw---- 1 oracle dba 49, 2 Jun 03 12:59 /dev/rlv_user
----结束
5.1.4 检查和Oracle相关的文件
任务说明
检查环境中是否存在和Oracle相关的文件。如果存在,则需要删除,否则,后续安装Oracle时会产生冲突,产生不可预期的错误。
操作步骤
步骤 1 检查/etc目录下是否有文件“oraInst.loc”。如果有,则删除该文件。
步骤 2 检查/etc/目录下是否有oracle目录。如果有,则删除该目录。
步骤 3 检查/tmp和/var/tmp目录下是否有“.oracle”文件或目录。如果有,则删除该文件或者目录。
----结束
5.2 安装Oracle数据库
5.2.1获取安装包
介绍如何取得Oracle数据库软件安装包。
任务说明
把database安装包FTP到/oracle目录下,使用FTP上传安装包时需要用二进制方式。
本节操作需在双机的主节点上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获取安装包到/oracle目录。
使用FTP工具将Oracle database安装包*_database*.zip以二进制的方式上传到/oracle目录。
l Oracle database安装包名称假定为*_database*.zip,实际安装时需使用华为公司提供的软件包名称。
l 使用unzip命令解压前,请确保当前节点的/bin目录中有unzip命令。
步骤 3 解压缩Oracle database安装包。
# cd /oracle
# unzip *_database_1of2.zip
# unzip *_database_2of2.zip
步骤 4 查看目录结构是否完整。
# cd /oracle/database
# ls
解开安装包后,会在/oracle路径下生成目录/database,/database目录结构如下:
l doc
l install
l response
l rootpre
l rootpre.sh
l runInstaller
l stage
l welcome.html
步骤 5 设置/oracle/database目录的属性。
# chown –R oracle:oinstall /oracle/database
# chmod -R 775/oracle/database
----结束
5.2.2 创建Oracle安装目录
介绍创建Oracle安装目录的过程。
任务说明
Oracle安装目录是安装Oracle软件和创建数据库所必须的目录,需要手工创建。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主节点上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创建Oracle安装目录。
例如,Oracle安装目录规划为/oracle/db
# mkdir /oracle/db
请确保该目录下没有任何文件,否则会导致安装不成功。
步骤 3 设置/oracle/db目录的属性。
# chown –R oracle:oinstall /oracle/db
# chmod –R 775 /oracle/db
----结束
5.2.3 设置oracle用户的环境变量
介绍配置oracle用户环境变量的过程。
任务说明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 vi .cshrc
在“.cshrc”文件中增加如下内容:
setenv ORACLE_BASE /oracle/db
setenv ORACLE_HOME $ORACLE_BASE/product/11.1.0/db_1
setenv ORACLE_SID oracle
setenv DBCA_RAW_CONFIG $ORACLE_BASE/dbca_raw_cfg
setenv DISPLAY 10.70.104.232:0.0
setenv LD_LIBRARY_PATH$ORACLE_HOME/lib32:$ORACLE_HOME/lib:/usr/lib:/usr/local/lib
setenv LIBRATPATH $ORACLE_HOME/lib32:$ORACLE_HOME/lib
setenv ORA_NLS33 $ORACLE_HOME/ocommon/nls/admin/data
setenv TNS_ADMIN $ORACLE_HOME/network/admin
setenv NLS_LANG "AMERICAN_AMERICA.AL32UTF8"
setenv PATH $ORACLE_HOME/bin:$ORACLE_HOME/OPatch:/usr/ccs/bin:$PATH
l DBCA_RAW_CONFIG:“dbca_raw_cfg”文件路径,该文件中记录数据库所用裸设备信息,在创建数据库时将使用该文件。文件的创建过程请参见“5.2.4 创建dbca_raw_cfg文件”。
l DISPLAY配置的IP地址是安装Oracle软件的图形终端的IP地址,“:0.0”字样不需修改。
步骤 3 保存退出。
步骤 4 使环境变量生效。
% source .cshrc
----结束
5.2.4 创建dbca_raw_cfg文件
介绍创建“dbca_raw_cfg”文件的过程。
任务说明
“dbca_raw_cfg”文件中记录数据库所用裸设备信息,在创建数据库时系统可以直接从此文件中读入裸设备的信息,而不用用户手工输入。
在哪个节点建库,就在哪个节点上创建该文件。在安装时需要输入绝对路径,位置自定义。以下操作步骤以在host1上创建“dbca_raw_cfg”文件为例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创建“dbca_raw_cfg”文件。
% cd $ORACLE_BASE
% vi dbca_raw_cfg
下面描述的裸设备名称和路径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规划修改,并确保每行末尾都没有空格。
在文件中增加如下内容:
spfile=/dev/rlv_spfile
system=/dev/rlv_system
sysaux=/dev/rlv_sysaux
undotbs1=/dev/rlv_undo
temp=/dev/rlv_temp
users=/dev/rlv_user
redo1_1=/dev/rlv_redo1
redo1_2=/dev/rlv_redo2
redo1_3=/dev/rlv_redo3
redo1_4=/dev/rlv_redo4
redo1_5=/dev/rlv_redo5
redo1_6=/dev/rlv_redo6
control1=/dev/rlv_ctl01
control2=/dev/rlv_ctl02
control3=/dev/rlv_ctl03
步骤 3 保存退出。
----结束
5.2.5 执行rootpre.sh脚本
背景信息
如果HACMP版本号为5.4.1,则必须执行补丁包为p6718715_111060_AIX64-5L.zip中的rootpre.sh脚本,否则会提示类似“Nothing Configuration”的信息。
本节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介绍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获取p6718715_111060_AIX64-5L.zip安装包到/oracle目录。
步骤 3 解压安装包。
# unzip p6718715_111060_AIX64-5L.zip
步骤 4 执行rootpre.sh脚本。
# ./rootpre.sh
执行完后若提示类似如下信息,则表示执行成功。
./rootpre.sh output will be logged in /tmp/rootpre.out_08-10-09.09:46:30
Kernel extension /etc/pw-syscall.64bit_kernel is loaded.
Unloading the existing extension: /etc/pw-syscall.64bit_kernel....
Oracle Kernel ExtensionLoader for AIX
Copyright (c) 1998,1999Oracle Corporation
Unconfigured the kernelextension successfully
Unloaded the kernel extensionsuccessfully
Saving the original files in /etc/ora_save_08-10-09.09:46:30....
Copying new kernel extension to /etc....
Loading the kernel extension from /etc
Oracle Kernel ExtensionLoader for AIX
Copyright (c) 1998,1999Oracle Corporation
Successfully loaded/etc/pw-syscall.64bit_kernel with kmid: 0x4259b00
Successfully configured/etc/pw-syscall.64bit_kernel with kmid: 0x4259b00
The kernel extension was successfuly loaded.
Configuring Asynchronous I/O....
Asynchronous I/O is already defined
Configuring POSIX Asynchronous I/O....
Posix Asynchronous I/O is already defined
Checking if group services should be configured....
Please confirm your Oracle userid is a member of the group: hagsuser
Configuring HACMP group services socket for possible use by Oracle.
如果执行rootpre.sh脚本后,输出如下信息,则需要将oracle用户加入hagsuser组。
Checking if group services should be configured....
Group "hagsuser" does not exist.
Creating required group for group services: hagsuser
Please add your Oracle userid to the group: hagsuser
Configuring HACMP group services socket for possible use by Oracle.
----结束
5.2.6 安装Oracle数据库软件
介绍安装Oracle数据库软件的过程。
任务说明
本节介绍使用安装工具OUI(Oracle UniversalInstaller)安装Oracle软件的方法。
OUI是一个java应用程序,它向用户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在不同平台上界面保持一致的图形接口。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主节点上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安装脚本。
1. 进入/oracle/database目录。
2. 双击“runInstaller”。
系统显示欢迎界面,如图5-1所示界面。
步骤 3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5-2所示界面。
选择“Custom”。
步骤 4 单击“Next”。
l “Oracle Base”:设置为/oracle/db
若环境变量中已设置了该变量,系统会自动从环境变量中获取该变量值。若发现与实际规划不符,请按实际规划的填写。
l “Name”:设置为ORACLE_HOME
l “Path”:设置为/oracle/db/product/11.1.0/db_1
步骤 5 单击“Next”。
系统开始检查系统环境,检查完毕后如图5-3所示。
确保每项都检查成功,出现Error、Warning都必须解决,否则可能导致安装失败或带来不可预知的问题。
步骤 6 单击“Next”。
选择如下组件:
l OracleDatabase 11g 11.1.0.6.0
l EnterpriseEdition Options 11.1.0.6.0
− OracleAdvanced Security 11.1.0.6.0
− OraclePartitioning 11.1.0.6.0
− OracleReal Application Testing 11.1.0.6.0
l OracleNet Services 11.1.0.6.0
− OrecleNet Listener 11.1.0.6.0
l OracleCall Interface(OCI)11.1.0.6.0
l OracleProgrammer 11.1.0.6.0
l OracleXML Development Kit 11.1.0.6.0
步骤 7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所图5-4示界面。
图5-4 PrivilegedOperating System Groups
步骤 8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5-5所示界面。
选择“Installdatabase Software only”。
步骤 9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5-6所示界面。
系统开始安装,如图5-7所示界面。
安装过程中,如发现安装进度停止在某个百分比,请不要立即结束安装。请在本节点执行命令df –k,查看Oracle database软件的安装目录的Free值的大小是否在变化着,若是则表明安装在继续,请耐心等待。
如图5-8所示。
在host1上以root用户执行提示的root.sh脚本。
1. 打开一个登录节点的终端。
2.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3. 运行脚本root.sh。
#/oracle/db/product/11.1.0/db_1/root.sh
脚本运行后,会在登录执行root.sh脚本的节点显示如下信息:
Entries will be added tothe /etc/oratab file as needed by Database Configuration Assistant when adatabase is created Finished running generic part of root.sh script.
Now product-specific rootactions will be performed.
Finished product-specificroot actions.
4. 返回安装界面,单击“OK”。
步骤 12 系统显示安装结束界面,单击“Exit”。
步骤 13 单击“Yes”,结束安装。
----结束
5.2.7 安装后检查
任务说明
检查Oracle数据库软件是否安装成功。
本节操作需在双机的主节点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
步骤 2 连接数据库。
% sqlplus "/as sysdba"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SQL*Plus: Release 11.1.0.6.0 - Productionon Thu Aug 21 17:44:41 2008
Copyright (c) 1982, 2007,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
Connected to an idle instance.
SQL>
连接数据库成功,表示数据库软件安装成功。
5.3 安装Oracle数据库补丁
5.3.1 编辑环境变量文件
任务说明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节点host1。
步骤 2 编辑文件.cshrc文件。
%vi .cshrc
步骤 3 修改PATH行。
在该行最后添加如下内容:
:$ORACLE_HOME/OPatch
例如:
l 修改前该环境变量值为:
setenv PATH$ORACLE_HOME/bin:$CRS_HOME/bin:/sbin:/usr/sbin:/usr/ccs/bin:/usr/bin:/sbin:/bin
l 修改后,该环境变量值为,如下粗体部分所示:
setenv PATH$ORACLE_HOME/bin:$CRS_HOME/bin:/sbin:/usr/sbin:/usr/ccs/bin:/usr/bin:/sbin:/bin:$ORACLE_HOME/Opatch
若该内容已设置,请跳过本步骤。
步骤 4 保存并退出。
步骤 5 使修改立即生效。
%source .cshrc
----结束
5.3.2 使用opatch安装补丁
前提条件
安装CPU(Critical Patch Update)补丁前,请确保如下操作已完成:
以oracle用户上传p7150417_111060_AIX64-5L.zip补丁包至/opt/oracle目录,并解压,解压后的目录为/opt/oracle/7150417。
背景信息
以oracle用户登录,并使用opatch工具来安装补丁号为7150417的补丁。这个工具在Oracle数据库软件安装时自动安装,它位于$ORACLE_HOME/OPatch目录下。
以下操作仅需要在双机的主节点上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安装补丁。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2. 进入补丁所在目录。
%cd /opt/oracle/7150417
%ls –l
系统显示如下内容,补丁所在目录为一串数字。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650132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650135
drwxr-xr-x 5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731395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871274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871276
drwxr-xr-x 5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0417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2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3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47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4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52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5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61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63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64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8307
-rw-r--r-- 1 root system 76604 Jul 14 00:59 README.html
-rw-r--r-- 1 root system 2871 Jun 18 00:54 patchmd.xml
3. 执行安装补丁命令。
分别进入每个数字串目录,执行如下命令,下面以6650132为例介绍。
%cd 6650132
%opatch apply
安装成功后系统提示如下信息:
OPatch succeeded.
步骤 3 补丁安装后的检查。
执行如下命令检查补丁是否已安装。
%opatch lsinventory
----结束
5.4 创建Listener
介绍创建Listener的过程。
背景信息
因为应用程序通过Listener接入数据库连接,所以要创建Listener。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主节点上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进入$ORACLE_HOME/bin目录。
步骤 3 双击“netca”。
在弹出的界面中,选择“Listener Configuration”。
步骤 4 单击“Next”。
步骤 5 选择“Add”。
步骤 6 单击“Next”。
Listener name:不用修改,使用默认的名称。
步骤 7 单击“Next”。
使用默认值。
步骤 8 单击“Next”。
步骤 9 选择“Use the standard port number of 1521”,使用标准端口号1521。
如果1521 端口已被占用,请选择“Useanother port number”配置其他端口。
判断其他端口是否被占用的方法是,以1522 为例:
# netstat -an | grep 1522
l 结果显示为ESTABLISHED 表示占用。
l 结果显示为LISTEN 表示有服务进程在此端口监听,但没有连接。
l 没有信息输出表示端口未被占用。
步骤 10 单击“Next”。
步骤 11 选择“No”。
步骤 12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5-9所示界面。
图5-9 Listener配置完成(1)
步骤 13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39所示界面。
图5-10 Listener配置完成(2)
步骤 14 单击“Finish”,完成Listener创建。
----结束
安装后检查
安装完成后,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并执行以下命令查看Listener创建是否成功。
% lsnrctl status
系统应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Listening Endpoints Summary...
(DESCRIPTION=(ADDRESS=(PROTOCOL=tcp)(HOST=host1)(PORT=1521)))
(DESCRIPTION=(ADDRESS=(PROTOCOL=ipc)(KEY=EXTPROC1521)))
Services Summary...
Service "oracle" has 1 instance(s).
Instance "oracle",status READY, has 1 handler(s) for this service...
The command completed successfully
若需要启动Listener,请以oracle用户执行如下命令:
% lsnrctl start
5.5 创建数据库实例
背景信息
介绍创建数据库实例的详细过程。以下操作只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创建脚本。
% cd $ORACLE_HOME/bin
% dbca
系统显示如图5-11所示界面。
步骤 3 单击“Next”。
选择“Create a Database”。
步骤 4 单击“Next”。
选择“Custom Database”。
步骤 5 单击“Next”。
l Global Database Name:根据规划输入oracle
l SID:不用手工输入,会自动与Global Database Name保持一致,不要修改
步骤 6 单击“Next”。
l 选中“Configure Enterprise Manager”前的复选框。
l 选择“Configure Database Control for local Management”。
步骤 7 单击“Next”。
选择“Use the Same AdministrativePassword for All Accounts”,并输入密码和确认密码。该密码请自定义并牢记。
选择“Raw Devices”,并选中“Specify Raw Devices Mapping File”前的复选框,填写指定裸设备文件的路径,该路径若在环境变量中已设置,系统会自动获取,否则需要手工指定。
指定的裸设备文件为“5.2.4 创建dbca_raw_cfg文件”中创建的裸设备文件。
步骤 9 单击“Next”。
选中“Specify Flash Recovery Area”和“Enable Archiving”前的复选框。
并根据实际规划的lv_fla设置“Flash Recovery Area”和“Flash Recovery Area Size”。
步骤 10 单击“Next”。
系统显示“Database Content”界面。
1. 去掉所有缺省选项,不选择任何组件。
2. 单击“Standard Database Components”。
去掉所有缺省选项,只选择“Oracle JVM”。
3. 单击“OK”。
步骤 11 单击“Next”。
1. 配置“Memory”页签。
− 选择“Typical”。
− Memory Size默认为40%,拖动调整该大小为70%。
− 选中“Use Automatic Memory Management”前的复选框。
2. 配置“Sizing”页签。
− Block Size默认为8192Bytes,具体可根据具体局点所使用的业务对应的用户记录的长度确定。
Processes默认250,最大不超过500。调整原则:
进程数 = 平台进程个数(最小20) + 业务数据库操作进程个数(最小20) + 维护操作保留的进程数(最小20,总进程数20%)
3. 配置“Character Sets”页签。
选择“Use Unicode(AL32UTF8)”。
数据库字符集默认选择AL32UTF8。
4. 配置“Connection Mode”页签。
选择“Dedicated Sever Mode”。
5. 配置“Parameter File”页签。
选择“Create server parameter file(SPFILE)”,并配置“Server Parameters Filename”为spfile 对应的裸设备:/dev/rlv_spfile
若在步骤 8中指定了裸设备文件,则系统会自动从指定的裸设备文件中读取该参数值。
步骤 12 单击“Next”。
系统显示“Database Storage”界面。
步骤 13 打开左边的“Storage”导航树。
“Controlfile”:不用修改任何内容。
步骤 14 新建表空间大小。
修改SYSAUX、SYSTEM、TEMP、UNDOTBS1、USERS表空间大小。“File Size”的值要比裸设备容量小20MB~30MB。
配置参考如表5-1所示。
表5-1 Tablespaces属性设置参考(2)
Tablespaces |
General |
|||
Name |
File Size (MB) |
Status |
Type |
|
SYSAUX |
/dev/rlv_sysaux |
2028 |
Online |
Permanent |
SYSTEM |
/dev/rlv_system |
1004 |
Online |
Permanent |
TEMP |
/dev/rlv_temp |
1004 |
Online |
Temporary |
UNDOTBS1 |
/dev/rlv_undo |
6024 |
Online |
Undo |
USERS |
/dev/rlv_user |
2028 |
Online |
Permanent |
只能修改表空间的大小,不能修改表空间的路径和文件名称。
本文以修改TEMP表空间大小为例介绍操作步骤,SYSAUX、SYSTEM、UNDOTBS1、USERS表空间都需要进行如下介绍的步骤。
1. 选择“Tablespaces > TEMP”。
2. 双击,进入“Edit Datafile”窗口。
3. 单击“OK”。
步骤 15 修改各表空间对应的数据文件的属性。
限于篇幅,本文以修改TEMP表空间对应的数据文件属性为例介绍操作步骤,SYSAUX、SYSTEM、UNDOTBS1、USERS表空间对应的数据文件属性都要执行如下方法进行修改。
1. 选择“Datafiles > /dev/rlv_temp”。
2. 在“Storage”页签中,去掉“Automatically extend datafile when full(AUTOEXTEND)”选项。
步骤 16 新建redo log file,并修改Tablespace和对应redo log file的属性。
系统默认有3个redo log file,“Redo log Groups”分别为1、2、3。根据规划还需要创建3个redo log file。,Redo log Groups分别为4、5、6。
按照裸设备大小修改对应redo log file的大小,redo log file的大小应比裸设备大小小20MB~30MB。配置参考如表5-2所示。
Storage Tablespace |
General |
||
Redo log Groups |
File Size(MB) |
File Name |
File Directory |
1 |
280 |
rlv_redo1 |
/dev/ |
2 |
280 |
rlv_redo2 |
|
3 |
280 |
rlv_redo3 |
|
4 |
280 |
rlv_redo4 |
|
5 |
280 |
rlv_redo5 |
|
6 |
280 |
rlv_redo6 |
1. 选中“Redo Log Groups”,并单击“Create”。
根据表5-2中规划的各参数配置,创建redo log file。如图5-12所示。
2. 单击“Create”。
3. 返回第1步,分别创建“Redo log Groups”为5、6的redo log file。
4. 修改Tablespace 和对应redo log file的属性。
参考表5-2分别修改“Redo Log Groups”为1、2、3的File Size、File Name、File Directory值。
步骤 17 单击“Next”。
步骤 18 单击“Finish”。
系统显示“Confirmation”界面,如图5-13所示。
步骤 19 单击“OK”。
步骤 20 数据库实例创建完成后系统显示如下提示信息。
步骤 21 单击“Exit”。
完成在host1节点上的数据库实例创建。
----结束
安装后检查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连接数据库。
SQL*Plus: Release 11.1.0.6.0 - Productionon Fri Oct 24 15:39:54 2008
Copyright (c) 1982, 2007,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
步骤 3 查询数据库实例。
--------------- ----------------
HOST_NAME
----------------------------------------------------------------
VERSION STARTUP_TIME STATUS PAR THREAD# ARCHIVE
----------------- ------------------ ------------ --- -----------------
LOG_SWITCH_WAIT LOGINS SHUDATABASE_STATUS INSTANCE_ROLE ACTIVE_ST
--------------- ---------- --- ----------------- ---------------------------
BLO
---
1 oracle
host1
11.1.0.6.0 24-OCT-08 OPEN NO 1 STARTED
INSTANCE_NUMBER INSTANCE_NAME
--------------- ----------------
HOST_NAME
----------------------------------------------------------------
VERSION STARTUP_TIME STATUS PAR THREAD# ARCHIVE
----------------- ------------------ ------------ --- -----------------
LOG_SWITCH_WAIT LOGINS SHUDATABASE_STATUS INSTANCE_ROLE ACTIVE_ST
--------------- ---------- --- ----------------- ---------------------------
BLO
---
ALLOWED NO ACTIVE PRIMARY_INSTANCE NORMAL
NO
显示信息中的oracle即为所创建的数据库实例名称。
----结束
5.6 配置Oracle数据库
5.6.1 设置sqlplus的权限
背景信息
Oracle11在AIX上安装后,sqlplus工具的权限为711,但在操作系统的其他用户使用sqlplus会出现coredump。需要将sqlplus工具的权限改为777。
以下操作需要在主节点上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数据库。
步骤 2 进入$ORACLE_HOME/bin目录。
% cd $ORACLE_HOME/bin
步骤 3 执行如下命令修改sqlplus工具的权限。
% chmod 777 exp imp sqlplus
----结束
5.6.2 修改dbshut文件
背景信息
需要在每个“dbshut”文件中的shutdown 命令后面补充immediate,否则在双机工作情况下,数据库可能无法及时停止,导致双机切换失败。
以下操作只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修改“dbshut”文件。
% vi $ORACLE_HOME/bin/dbshut
case $VERSION in
"6") sqldba command=shutdown immediate;;
"internal") $SQLDBA <<EOF
connect internal
shutdown immediate
EOF
;;
*) $SQLDBA <<EOF
connect / as sysdba
shutdown immediate
quit
EOF
在文件中找到shutdown 命令,在每个命令后面补充immediate。
步骤 3 保存退出。
----结束
5.6.3 修改IP地址和主机名
任务说明
修改如下文件:
l $ORACLE_HOME/network/admin/listener.ora
l $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
以下操作需要在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数据库。
步骤 2 修改host1和host2上的$ORACLE_HOME/network/admin/listener.ora文件。
% vi $ORACLE_HOME/network/admin/listener.ora
修改如下加粗部分为数据库服务器的浮动IP地址或浮动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
LISTENER =
(DESCRIPTION_LIST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0.3)(PORT = 1521))
)
)
步骤 3 修改host1和host2上的$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文件。
% chmod 644$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
% vi $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
l BMP
需要修改如下加粗部分。
oracle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0.3)(PORT = 1521))
(CONNECT_DATA =
(SERVER = DEDICATED)
(SERVICE_NAME = oracle)
)
)
cbradb=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0.3)(PORT = 1521))
(CONNECT_DATA =
(SERVER = DEDICATED)
(SERVICE_NAME = oracle)
)
)
其中:
“oracle”为数据库的SID和服务名,“10.10.10.3”为BMP数据库服务器的浮动IP地址或浮动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cbradb”为系统数据库的连接串,供CBCP的编译服务器使用。
如果BMP采用网络数据库,则Oracle客户端也需要同样配置。
l CBP
CBP上的Oracle客户端需要连接BMP的Oracle,需要修改CBP上tnsnames.ora中如下加粗部分。
sysdb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0.3)(PORT = 1521))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oracle)
(SERVER = DEDICATED)
)
)
userdb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0.3)(PORT = 1521))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oracle)
(SERVER = DEDICATED)
)
)
cbpdb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1.3)(PORT = 1521))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oracle)
(SERVER = DEDICATED)
)
)
其中:
− sysdb中的“10.10.10.3”为BMP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的浮动IP地址或浮动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oracle”为BMP系统数据库SID。
− userdb中的“10.10.10.3”为BMP用户数据库服务器的浮动IP地址或浮动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oracle”为BMP用户数据库SID。
− cbpdb中的“10.10.11.3”为CBP数据库服务器的浮动IP地址或浮动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oracle”为CBP数据库SID。
− sysdb、userdb和cbpdb名称必须固定,不能修改。
----结束
5.6.4 调整数据库参数
背景信息
包括以下参数的调整:
l 修改数据库鉴权信息:修改操作系统鉴权用户的前缀,并允许远程鉴权。
l 修改一些影响性能的参数。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 安装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启动sqlplus。
% sqlplus "/as sysdba"
步骤 3 修改操作系统鉴权用户的前缀,允许远程鉴权。
SQL> alter system set remote_login_passwordfile=NONEscope=spfile;
SQL> alter system set os_authent_prefix="ops$"scope=spfile;
SQL> alter system set remote_os_authent=true scope=spfile;
步骤 4 参考表5-3修改log_buffer参数。
SQL> alter system set log_buffer=1048576 scope=spfile;
表5-3 log_buffer的值与内存关系
内存大小 |
log_buffer值 |
1GB~2GB |
0.5MB |
2GB~8GB |
1MB |
8GB及以上 |
4MB |
步骤 5 修改fast_start_mttr_target参数。
SQL> alter system set fast_start_mttr_target=1800 scope=spfile;
步骤 6 修改完毕后需要重启动数据库服务器使之生效。
SQL> shutdown immediate
SQL> startup
步骤 7 检查修改是否成功。
SQL>select name,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log_buffer';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NAME
----------------------------------------------------------------
VALUE
----------------------------------------------------------------
log_buffer
1048576
SQL> select name,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name='fast_start_mttr_target';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NAME
----------------------------------------------------------------
VALUE
----------------------------------------------------------------
fast_start_mttr_target
1800
----结束
5.6.5 创建存放数据的表空间
以下操作仅需要在主节点上进行。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创建表空间。
% sqlplus "/as sysdba"
SQL> create tablespace tableSpaceName datafile 'pathOfFile'size Size;
其中:
l tableSpaceName:表空间名称。
l pathOfFile:表空间的逻辑卷路径。根据规划设置。
l Size:表空间大小。
− 如果用于存放表空间的逻辑卷大小大于32GB,则创建表空间的大小为30GB。
例如,规划的存放应用数据的表空间的逻辑卷为40GB,则创建应用数据的表空间的Size值为30GB。
− 如果用于存放表空间的逻辑卷大小小于32GB,则创建表空间的大小比实际逻辑卷大小小2GB。
例如,规划的存放应用数据的索引空间的逻辑卷为20GB,则创建应用数据的索引空间的Size值为18GB。
可以指定单位:
− K:表示KB。
− M:表示MB。
− G:表示GB。
例如,执行以下命令创建存放BMP数据的表空间:
SQL>create tablespace OCSTS datafile '/dev/rlv_data' size 30000M;
SQL>create tablespace idxtbs datafile '/dev/rlv_idx' size 18000M;
----结束
5.7 在备节点上安装Oracle服务器端
Oracle数据库非RAC双机安装分主机安装和备机安装两个部分。前面介绍了主机部分的安装,这一节将介绍备机部分的安装。
备机上的安装只需将主机的安装文件打包,传送到备机解包,修改和配置相关文件即可,目的是省略了在备机上的重复操作。
5.7.1 主节点上的操作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系统。
步骤 2 连接数据库。
% sqlplus "/as sysdba"
步骤 3 关闭数据库。
SQL> shutdown
在关闭数据库前,请确认是否所有的应用已经关闭。如果未关闭将导致关闭数据库失败。
步骤 4 以root用户登录系统。
步骤 5 进入根目录下。
# cd /
步骤 6 压缩oracle文件。
# tar cvf oracle.tar oracle
压缩操作时间比较长,请耐心等待。
由于传到备机的只需要/oracle/db和/oracle/oraInventory目录。因此可以把/oracle/db和/oracle/oraInventory分别打包传到备机。
步骤 7 拷贝oracle.tar到备机。
# rcp host1:/oracle.tar host2:/
----结束
5.7.2 备节点上的操作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系统。
步骤 2 进入根目录下。
# cd /
步骤 3 解压缩oracle.tar。
# tar xvf oracle.tar
解压缩操作时间比较长,请耐心等待。
步骤 4 删除oracle.tar。
# rm oracle.tar
步骤 5 拷贝oratab和oraInst.loc文件到备机。
# rcp host1:/etc/oratab host2:/etc
# rcp host1:/var/opt/oracle/oraInst.loc host2:/var/opt/oracle
拷贝完成后,需要修改目标文件和源文件的权限一致。
步骤 6 修改/oracle目录下所有文件的属主为oracle,属组为oinstall。
# chown -R oracle:oinstall /oracle
步骤 7 修改listener.ora文件。
1. 以oracle用户登录系统。
2. 修改${ORACLE_HOME}/network/admin/listener.ora文件。
% vi ${ORACLE_HOME}/network/admin/listener.ora
LISTENER =
(DESCRIPTION_LIST =
(DESCRIPTION =
(ADDRESS_LIST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0.2)(PORT= 1521))
)
)
)
l 如果是单机,则10.10.10.2配置为备机IP地址或者备机的逻辑主机名;如果是双机,则对应于浮动IP地址。
l 现在的安装操作是单机,因此先配置为备机IP地址。
步骤 8 修改tnsnames.ora文件。
% vi $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
oracle =
(DESCRIPTION =
(ADDRESS_LIST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0.2)(PORT = 1521))
)
(CONNECT_DATA =
(SERVER = DEDICATED)
(SERVICE_NAME = oracle)
)
)
cbradb=
(DESCRIPTION =
(ADDRESS_LIST =
(ADDRESS = (PROTOCOL =TCP)(HOST = 10.10.10.2)(PORT = 1521))
)
(CONNECT_DATA =
(SERVER = DEDICATED)
(SERVICE_NAME = oracle)
)
)
l 如果是单机,则10.10.10.2配置为备机的IP地址或者备机的逻辑主机名;如果是双机,则对应于浮动IP地址。
l 现在的安装操作是单机,因此先配置为备机的IP地址。
----结束
5.7.3检查Oracle安装结果
检查在备机上安装oracle的正确性,步骤如下: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主机。
步骤 2 去激活oravg、datavg。
# varyoffvg /dev/oravg
# varyoffvg /dev/datavg
步骤 3 以root用户登录备机。
步骤 4 激活oravg、datavg。
# varyonvg /dev/oravg
# varyonvg /dev/datavg
步骤 5 以orcale用户登录备机。
步骤 6 使环境变量生效。
oracle> source .cshrc
步骤 7 打开sqlplus命令窗口,但不进行登录。
% sqlplus "/as sysdba"
SQL*Plus: Release 11.1.0.6.0 - Productionon Fri Oct 24 15:39:54 2008
Copyright (c) 1982, 2007,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
步骤 8 启动数据库。
SQL> startup
ORACLE instance started.
Total System Global Area 2745466888 bytes
Fixed Size 741384 bytes
Variable Size 285212672 bytes
Database Buffers 2457600000 bytes
Redo Buffers 1912832 bytes
Database mounted.
Database opened.
步骤 9 关闭数据库。
SQL> shutdown
Database closed.
Database dismounted.
ORACLE instance shut down.
SQL> exit
如果以上操作没有报错,说明安装成功。
----结束
5.8 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
背景信息
如需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请按本节步骤操作。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前,请确认数据库连接已关闭,且没有oracle的进程在运行。可使用命令ps -ef |grep oracle查看oracle进程,如有请杀掉该进程。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节点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安装脚本。
% /oracle/database/runInstaller
步骤 3 系统显示欢迎界面,如图5-14所示。
步骤 4 单击“Deinstall Products”,选择要卸载的Oracle产品。
选中“ORACLE_HOME”,如图5-15所示。
步骤 5 单击“Remove”。
系统显示确认卸载界面,如图5-16所示。
步骤 6 单击“Yes”。
步骤 7 系统提示是否确认删除相关目录,单击“Yes”。
系统开始自动卸载Oracle数据软件,卸载完成后,系统显示如图5-17所示界面。
步骤 8 单击“Close”。
步骤 9 手工删除相关目录及其内容。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都执行。
1. 以root用户登录。
2. 删除Oracle Base目录/oracle/db中的内容。
----结束
6 安装Oracle数据库(RAC方式)
关于本章
本章描述内容如下表所示。
标题 |
内容 |
6.1 准备工作 |
介绍安装Oracle数据库前的准备工作。 |
6.2 配置和启动Cluster |
介绍如何配置和启动Cluster。 |
6.3 安装CRS |
介绍安装CRS的详细过程。 |
6.4 安装Oracle数据库 |
介绍安装Oracle数据库的详细过程。 |
6.5 安装Oracle数据库补丁 |
介绍安装Oracle数据库补丁的详细过程。 |
6.6 配置Listener |
介绍如何创建Listener。 |
6.7 配置ASM |
介绍如何配置ASM。 |
6.8 创建数据库实例 |
介绍如何创建数据库实例。 |
6.9 配置Oracle数据库 |
介绍如何配置Oracle数据库。 |
6.10 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 |
介绍如何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 |
6.11 卸载CRS软件 |
介绍如何卸载CRS软件。 |
6.1 准备工作
6.1.1 检查双机之间网络连通性
任务说明
检查双机之间网络是否连通。
操作指引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节点,检查host2节点的boot IP和Oracle RAC所需私网IP,确保TCP/IP网络的连通性。
# ping 10.76.172.32
# ping 10.100.11.2
如果能正常ping通,会有显示信息,下面以“ping 10.76.172.32命令为例,如果正常ping通,显示类似信息为:
64 bytes from 10.76.172.32:icmp_seq=0. time=1. ms
64 bytes from 10.76.172.32:icmp_seq=0. time=1. ms
64 bytes from 10.76.172.32:icmp_seq=0. time=1. ms
64 bytes from 10.76.172.32:icmp_seq=0. time=1. ms
……
屏幕上会不断显示类似于上面的信息,按“Ctrl+c”退出后,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10.76.172.32 PING Statistics----
16 packets transmitted, 16packets received, 0% packet loss
round-trip (ms) min/avg/max = 0/0/1
步骤 2 以root用户登录host2节点,检查host1节点的boot IP 和Oracle RAC 所需私网IP,确保TCP/IP网络的连通性。
# ping 10.76.172.31
# ping 10.100.11.1
步骤 3 确保两个节点的虚拟IP(VIP)都不能被ping通。
若不能被ping通,表明该IP未被使用。
----结束
6.1.2 配置存储
Oracle RAC作为一种数据库集群方案,实现了不同节点并发读写同一数据块,即RAC方式的共享磁盘。RAC双机方案系统规划中,采用ASM做存储管理。
任务说明
RAC双机方案的存储规划如表6-1所示。需要在外置盘上划分6个LUN。
如表6-1所示,LUN1中,映射到双机两节点的裸设备名不同,分别为rhdisk34、rhdisk32,所以需要将裸设备绑定到字符设备文件,实现共享存储,即双机两节点可以实现并发读写同一数据块。请按本节介绍的操作步骤配置。
若同一个LUN映射到双机两节点的裸设备名相同(假设LUN1映射到双机两节点的裸设备名都为rhdisk20),则跳过本节介绍的操作步骤,指定存储位置时直接为/dev/rhdisk20,并以root用户登录,根据表6-1规划的各存储对应的属主、属组修改裸设备属性。执行如下命令:
#chown root:oinstall/dev/rhdisk20
#chmod 660 /dev/rhdisk20
为了便于介绍,下表中的裸设备名和字符设备名采用了举例的方式,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LUN序号 |
存储大小 |
LUN映射到双机两节点的裸设备名 |
绑定的字符设备名 |
属主:属组 |
属性 |
ASM管理的数据存储空间组名 |
存储用途 |
LUN1 |
0.3GB |
host1为rhdisk34 |
ora_ocr |
root:oinstall |
640 |
- |
Oracle RAC信息共享盘,即OCR |
host2为rhdisk32 |
|||||||
LUN2 |
0.3GB |
host1为rhdisk35 |
ora_voting |
oracle:dba |
660 |
- |
Oracle集群的锁盘,即Voting disk |
host2为rhdisk37 |
|||||||
LUN3 |
40GB |
host1为rhdisk6 |
ora_data |
oracle:dba |
660 |
RAW_DATA |
应用数据表空间数据文件 |
host2为rhdisk16 |
|||||||
LUN4 |
20 |
host1为rhdisk7 |
raw_ora |
oracle:dba |
660 |
RAW_ORA |
ORACLE数据库系统文件:联机重做日志、控制文件、启动参数、系统各种默认表空间等 |
host2为rhdisk17 |
|||||||
LUN5 |
10 |
host1为rhdisk8 |
ora_idx |
oracle:dba |
660 |
RAW_IDX |
应用数据的索引空间数据文件 |
host2为rhdisk18 |
|||||||
LUN6 |
20 |
host1为rhdisk9 |
ora_fla |
oracle:dba |
660 |
RAW_FLA |
归档日志、备份文件、闪回空间等 |
host2为rhdisk19 |
注1:“-”表示该存储不用ASM管理。
注2:本表格中规划的ASM管理的数据存储空间组名,用于后续配置ASM中,创建Disk Group时指定其“Disk Group Name”。
操作步骤
本节仅以配置OCR和Voting disk的共享存储为例介绍操作步骤。配置其他4个共享存储时请参考如下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1. 修改OCR和Voting disk绑定的裸设备属性。
#chown root:oinstall /dev/rhdisk34
#chmod 640 /dev/rhdisk34
#chown oracle:dba /dev/rhdisk35
#chmod 660 /dev/rhdisk35
2. 绑定用于OCR的裸设备。
#ls -alF /dev/*hdisk34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brw------- 1 root system 49, 36 Sep 23 19:30 /dev/hdisk34
crw-r----- 1 root oinstall 49, 36 Sep 24 15:25 /dev/rhdisk34
执行如下命令,将裸设备绑定到指定的字符设备文件:
#mknod /dev/ora_ocr c 49 36
3. 绑定用于Voting disk的裸设备。
#ls -alF /dev/*hdisk35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brw------- 1 root system 49, 37 Sep 23 19:30 /dev/hdisk35
crw-rw---- 1 oracle dba 49, 37 Sep 24 15:25 /dev/rhdisk35
执行如下命令,将裸设备绑定到指定的字符设备文件:
#mknod /dev/ora_voting c 49 37
4. 修改绑定的目标字符设备文件属性。
#chown root:oinstall /dev/ora_ocr
#chmod 640 /dev/ora_ocr
#chown oracle:dba /dev/ora_voting
#chmod 660 /dev/ora_voting
5. 检查用于OCR的裸设备是否绑定成功。
如下命令中的"49,36"要与第2步中执行命令ls -alF /dev/*hdisk34显示结果中的保持一致,建议直接从该显示结果中拷贝"49, 36"。
#ls -alF /dev | grep "49, 36"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brw------- 1 root system 49, 36 Sep 23 19:30 hdisk34
crw-r----- 1 root oinstall 49, 36 Sep 24 19:29 ora_ocr
crw-r----- 1 root oinstall 49, 36 Sep 24 15:25 rhdisk34
则表明绑定成功。
6. 检查用于Voting disk的裸设备是否绑定成功。
如下命令中的"49,37"要与第3步中执行命令ls -alF /dev/*hdisk35显示结果中的保持一致,建议直接从该显示结果中拷贝"49, 37"。
#ls -alF /dev | grep "49, 37"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brw------- 1 root system 49, 37 Sep 23 19:30 hdisk35
crw-r----- 1 oracle oinstall 49, 37 Sep 25 08:49 ora_voting
crw-rw---- 1 oracle dba 49, 37 Sep 24 15:25 rhdisk35
则表明绑定成功。
7. 检查存储的属性是否正确。
#lsattr -E -l hdisk34 | grep reserve_
#lsattr -E -l hdisk35 | grep reserve_
如上两条命令的执行结果都应该是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reserve_policy no_reserve Reserve Policy True
reserve_policy应该是no_reserve,才表示该存储为共享存储。reserve_policy如果为single_path,则存储相当于独占,必须修改为 no_reserve。请参考如下命令修改。其中hdiskn为要修改的某个裸设备,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chdev -l hdiskn -a reserve_lock=no
#chdev -l hdiskn -a reserve_policy=no_reserve
8. 清除绑定的裸设备的PVID。
#/usr/sbin/chdev -l hdisk34 -a pv=clear
#/usr/sbin/chdev -l hdisk35 -a pv=clear
步骤 2 以root用户登录host2。
请在host2上参考步骤1绑定hdisk32和hdisk37。
----结束
6.1.3 创建安装Oracle数据库所需的逻辑卷和文件系统
任务说明
在内置磁盘的rootvg卷组上创建如下逻辑卷和文件系统:
安装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卷lvoracle和类型是jfs2的文件系统/oracle。lvoracle的空间大小20GB。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查看rootvg的LP(Logical Partition)的大小。
# lsvg -L rootvg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VOLUME GROUP: rootvg VG IDENTIFIER: 0001e4b30000d600000001127024cbb2
VG STATE: active PP SIZE: 128 megabyte(s)
VG PERMISSION: read/write TOTAL PPs: 1092 (139776 megabytes)
MAX LVs: 256 FREE PPs: 189 (24192 megabytes)
LVs: 14 USED PPs: 903 (115584 megabytes)
OPEN LVs: 12 QUORUM: 1
TOTAL PVs: 2 VG DESCRIPTORS: 3
STALE PVs: 0 STALE PPs: 0
ACTIVE PVs: 2 AUTO ON: yes
MAX PPs per VG: 32512
MAXPPs per PV: 1016 MAX PVs: 32
LTG size (Dynamic): 256kilobyte(s) AUTO SYNC: no
HOT SPARE: no BB POLICY: relocatable
从上述显示信息中可以看出PP的大小为128MB,即LP的大小为128MB。
步骤 3 创建逻辑卷。
如果系统盘已经做了镜像,在创建逻辑卷lvoracle的命令中需要增加参数“-c 2”,即在创建逻辑卷的同时创建其镜像逻辑卷;否则不需要增加参数“-c 2”。
#mklv -t jfs2 -y lvoracle -c 2 rootvg 160
命令参数说明:
l -y lvoracle
指定要创建的逻辑卷的名称为lvoracle。
l -c 2
在创建新的逻辑卷的同时创建其镜像逻辑卷。
l rootvg
需要创建的逻辑卷所在的卷组。
l 160
指定需要创建的逻辑卷的大小。
其值为逻辑卷的大小除以LP的大小,例如规划的lvoracle为20GB,当LP为128MB时,此参数值为20×1024/128,即160。
步骤 4 在逻辑卷上建立对应的文件系统。
#crfs -v jfs2 -d lvoracle -m /oracle
命令参数说明:
l -v jfs2
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为jfs2。
l -d lvoracle
指定在逻辑卷lvoracle上创建文件系统。
l -m /oracle
逻辑卷的挂接点即文件系统的名称为/oracle。
步骤 5 Mount文件系统。
# mount /dev/lvoracle /oracle
步骤 6 修改所建文件系统的自动安装属性(Auto-Mount)为yes。
# chfs -A yes /dev/lvoracle
步骤 7 检查lvoracle是否创建成功。
# lsvg -l rootvg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rootvg:
LV NAME TYPE LPs PPs PVs LVSTATE MOUNT POINT
hd5 boot 1 2 2 closed/syncd N/A
hd6 paging 64 128 2 open/syncd N/A
hd8 jfs2log 1 2 2 open/syncd N/A
hd4 jfs2 16 32 2 open/syncd /
hd2 jfs2 8 16 2 open/syncd /usr
hd9var jfs2 8 16 2 open/syncd /var
hd3 jfs2 16 32 2 open/syncd /tmp
hd1 jfs2 160 320 2 open/syncd /home
hd10opt jfs2 16 32 2 open/syncd /opt
lvoracle jfs2 160 320 2 open/syncd /oracle
如果上述显示信息中有lvoracle的相关信息,说明lvoracle创建成功。
步骤 8 逻辑卷lvoracle创建完成后,执行以下命令,确认/dev/lvoracle已经mount到/oracle目录。
# mount
系统输出中应包含以下信息:
node mounted mounted over vfs date options
----------------------- --------------- ------ ------------ ---------------
/dev/lvoracle /oracle jfs2 May 31 10:02 rw,log=/dev/hd8
如果没有以上输出,则需要将该逻辑卷mount到/oracle目录。
# mount /dev/lvoracle /oracle
----结束
6.1.4 创建Oracle的安装用户和用户组
任务说明
创建Oracle的安装用户和用户组。
以下操作需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Oracle RAC的主备节点上,dba组ID、oinstall组ID、oracle用户ID、oracle用户家目录、oracle用户的InitialPROGRAM必须保持一致。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创建用户组oinstall。
# mkgroup id=700 oinstall
命令参数说明:
参数说明:
l “id”:指定用户组ID,请根据规划设置。
l “oinstall”:用户组名称,请根据规划设置。
步骤 3 创建用户组dba。
# mkgroup id=701 dba
步骤 4 创建oracle用户。
# mkuser id=701 pgrp=oinstallgroups=dba home=/opt/oracle shell=/usr/bin/csh oracle
命令参数说明:
l “id”:指定用户的id号。
l “pgrp”:指定该用户的归属的主组。
l “groups”:制定该用户的归属的副组。
l “home”:指定该用户的$HOME目录。
l “shell”:指定该用户的登录shell。
l “oracle”:指定用户名称。
步骤 5 设置用户的口令。
# passwd oracle
根据提示,输入用户的登录口令。
建议使用新创建的用户登录一遍系统,根据系统提示修改密码。
步骤 6 为oracle用户添加相关权限。
# /usr/bin/chusercapabilities=CAP_NUMA_ATTACH,CAP_BYPASS_RAC_VMM,CAP_PROPAGATE oracle
l CAP_NUMA_ATTACH:表示进程具有绑定到特定资源的能力
l CAP_BYPASS_RAC_VMM:进程具有绕过对VMM用法限制的能力
l CAP_PROPAGATE:子进程可集成所有能力
步骤 7 建立oracle用户的信任关系。
1. 以oracle用户登录主备节点,编辑/opt/oracle/.rhosts文件。
oracle%vi /opt/oracle/.rhosts
在该文件中添加如下内容:
bmp1
bmp1_boot
bmp1_standby
bmp2
bmp2_boot
bmp2_standby
bmp_service
这里只是以BMP系统为例,bmp1和bmp2是需要建立信任关系的节点名称,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保存退出。
3. 验证oracle用户的信任关系是否配置成功。
oracle % rlogin hostname
hostname为对端节点机器名,实际操作时请以实际的机器名为准。
不需要输入密码即可以登录对端节点,表明节点的信任关系配置成功。
-----结束
6.1.5 修改与Oracle数据库相关的目录属性
任务说明
修改oracle用户家目录属性,其属主为oracle,属组为oinstall,权限为755。
以下操作需要在BMP、CBP、SMP和SCP的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节点。
步骤 2 修改oracle用户家目录属性。
# chown –R oracle:oinstall /opt/oracle
# chmod755 /opt/oracle
步骤 3 检查修改是否成功。
# ls-dl /opt/oracle
系统显示信息中有如下类似信息,表明目录的属性正确。
drwxr-xr-x 26 oracle oinstall 1024 May 1514:23 /opt/oracle
----结束
6.1.6 检查和Oracle相关的文件
任务说明
检查环境中是否存在和Oracle相关的文件。如果存在,则需要删除,否则,后续安装Oracle时会产生冲突,产生不可预期的错误。
操作步骤
步骤 1 检查/etc目录下是否有文件“oraInst.loc”。如果有,则删除该文件。
步骤 2 检查/etc/目录下是否有oracle目录。如果有,则删除该目录。
步骤 3 检查/tmp和/var/tmp目录下是否有“.oracle”文件或目录。如果有,则删除该文件或者目录。
----结束
6.1.7 创建安装目录
Clusterware软件安装目录与Oracle数据库的安装目录不同。
OracleClusterware以下简称CRS。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创建CRS目录。
# cd/oracle
# mkdir crs
# chown –Roracle:oinstall /oracle/crs
# chmod –R775 /oracle/crs
步骤 3 创建Oracle安装目录。
# cd/oracle
# mkdir db
# chown –Roracle:oinstall /oracle/db
# chmod –R775 /oracle/db
----结束
6.1.8配置Oracle用户环境变量
背景信息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编辑$HOME/.cshrc文件。
% chmod 750 .cshrc
% vi $HOME/.cshrc
1. 检查文件中是否存在RACLE_SID、ORACLE_HOME、ORACLE_BASE环境变量,如果存在则删除。
2. 在文件中添加如下内容:
l ORACLE_SID:在host1上配置为orc1,在host2上配置为orc2;
l DISPLAY:配置为“安装ORACLE软件的图形终端的IP地址:0.0”。
umask 022
setenv ORACLE_BASE /oracle/db
setenv ORACLE_HOME $ORACLE_BASE/product/11.1.0/db_1
setenv ORA_NLS33 $ORACLE_HOME/ocommon/nls/admin/data
setenv ORACLE_SID orc1
setenv CRS_HOME /oracle/crs
setenv DISPLAY10.164.106.118:0.0
setenv LD_LIBRARY_PATH $ORACLE_HOME/lib64:$ORACLE_HOME/lib:/usr/lib
setenv ORACLE_DOC $ORACLE_HOME/doc
setenv TNS_NAMES $ORACLE_HOME/network/admin
setenv TNS_ADMIN $ORACLE_HOME/network/admin
setenv NLS_LANG "AMERICAN_AMERICA.AL32UTF8"
setenv PATH $ORACLE_HOME/bin:$CRS_HOME/bin:/sbin:/usr/sbin:/usr/ccs/bin:/usr/bin:/sbin:/bin:$ORACLE_HOME/OPatch
setenv CLASSPATH$ORACLE_HOME/JRE:$ORACLE_HOME/jlib:$ORACLE_HOME/rdbms/jlib
3. 保存退出。
4. 使环境变量生效。
% source .cshrc
----结束
6.2 配置和启动Cluster
6.2.1 定义Cluster
请参见“第4部分 应用系统平台安装 9.2 定义Cluster”。
6.2.2 增加节点
请参见“第4部分 应用系统平台安装 9.3 增加节点”。
6.2.3 增加网络
请参见“第4部分 应用系统平台安装 9.4 增加网络”。
6.2.4 定义拓扑结构
请参见“第4部分 应用系统平台安装 9.5 定义拓扑结构”。
6.2.5 定义群组资源
请参见“第4部分 应用系统平台安装 9.7.1 定义群组资源”。
6.2.6 同步Cluster中节点的拓扑和资源
请参见“第4部分 应用系统平台安装 9.7.5 同步Cluster中节点的拓扑和资源”。
6.2.7 启动Cluster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如下命令。
# smit clstart
步骤 3 在出现的界面中配置如下加粗部分。
Start Cluster Services
Type or select values in entry fields.
Press 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
[Entry Fields]
* Start now, on system restart or both now +
Start Cluster Services onthese nodes [host1] +
* Reacquire resources after forced down ? Automatically +
BROADCAST message atstartup? true +
Startup Cluster InformationDaemon? true +
Ignore verificationerrors? false +
Automatically correct errorsfound during Interactively +
cluster start?
Startup Cluster Information Daemon?的默认值是false,注意要修改成true。
步骤 4 按“Enter”。
待主机Cluster启动完成后才能启动备机Cluster。
步骤 5 以root用户登录host2,执行如下命令。
# smit clstart
步骤 6 在出现的界面中配置如下加粗部分。
Start Cluster Services
Type or select values in entry fields.
Press 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
[Entry Fields]
* Start now, on system restart or both now +
Start Cluster Services onthese nodes [host2] +
* Reacquire resources after forced down ? Automatically +
BROADCAST message atstartup? true +
Startup Cluster InformationDaemon? true +
Ignore verificationerrors? false +
Automatically correct errorsfound during Interactively +
cluster start?
步骤 7 按“Enter”。
步骤 8 启动后检查。
以root用户分别登录host1和host2,检查Cluster启动是否正常。
#lssrc -g cluster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表示Cluster启动正常。
Subsystem Group PID Status
clstrmgrES cluster 749638 active
clinfoES cluster 426060 active
HACMP5.4版本的双机软件,clsmuxpdES进程已经整合到clstrmgrES进程中,看不到clsmuxpdES进程。
----结束
6.3 安装CRS
6.3.1获取安装包
介绍如何取得CRS安装包。
背景信息
把CRS安装包FTP到/oracle目录下,使用FTP上传安装包时需要用二进制方式。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l CRS安装包名称假定为*clusterware.zip,实际安装时需使用华为公司提供的软件包名称。
l 使用unzip命令解压前,请确保当前节点的/bin目录中有unzip命令。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使用FTP工具将CRS的安装包*clusterware.zip以二进制的方式上传到/oracle目录。
步骤 3 在当前目录下(即安装目录/oracle),解压缩CRS安装包。
# ls
解开安装包后,会在oracle路径下生成clusterware目录,clusterware目录结构如下:
l rootpre
l rootpre.sh
步骤 5 设置/oracle /clusterware目录的属性。
# chown –R oracle:oinstall /oracle/clusterware
# chmod -R 775/oracle/clusterware
----结束
6.3.2 执行rootpre.sh脚本
背景信息
如果HACMP版本号为5.4.1,则必须执行补丁包为p6718715_111060_AIX64-5L.zip中的rootpre.sh脚本,否则会提示类似“Nothing Configuration”的信息。
本节操作仅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介绍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获取p6718715_111060_AIX64-5L.zip安装包到/oracle目录。
步骤 3 解压安装包。
# unzip p6718715_111060_AIX64-5L.zip
步骤 4 执行rootpre.sh脚本。
# ./rootpre.sh
执行完后若提示类似如下信息,则表示执行成功。
./rootpre.sh output will be logged in/tmp/rootpre.out_08-10-09.09:46:30
Kernel extension/etc/pw-syscall.64bit_kernel is loaded.
Unloading the existing extension:/etc/pw-syscall.64bit_kernel....
Oracle Kernel Extension Loader for AIX
Copyright (c) 1998,1999 Oracle Corporation
Unconfigured the kernel extension successfully
Unloaded the kernel extension successfully
Saving the original files in/etc/ora_save_08-10-09.09:46:30....
Copying new kernel extension to/etc....
Loading the kernel extension from/etc
Oracle Kernel Extension Loader for AIX
Copyright (c) 1998,1999 Oracle Corporation
Successfully loaded/etc/pw-syscall.64bit_kernel with kmid: 0x4259b00
Successfully configured /etc/pw-syscall.64bit_kernelwith kmid: 0x4259b00
The kernel extension was successfulyloaded.
Configuring Asynchronous I/O....
Asynchronous I/O is already defined
Configuring POSIX AsynchronousI/O....
Posix Asynchronous I/O is alreadydefined
Checking if group services should beconfigured....
Please confirm your Oracle userid isa member of the group: hagsuser
Configuring HACMP group servicessocket for possible use by Oracle.
如果执行rootpre.sh脚本后,输出如下信息,则需要将oracle用户加入hagsuser组,且双机的两个节点上的hagsuser组ID要一致。
Checking if group services should beconfigured....
Group "hagsuser" does not exist.
Creating required group for group services:hagsuser
Please add your Oracle userid to the group:hagsuser
Configuring HACMP group services socket forpossible use by Oracle.
----结束
6.3.3 安装前检查
检查系统环境是否满足安装CRS的要求。
背景信息
本节操作仅需要在一个节点上执行即可。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 /oracle/clusterware/runcluvfy.shstage -pre crsinst -n host1,host2
/oracle/clusterware是CRS的解包目录,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步骤 3 创建/oracle/oraInventory目录。
% cd /oracle
% mkdir oraInventory
% chown -R oracle:oinstalloraInventory
% chmod -R 775 oraInventory
----结束
6.3.4安装CRS软件
介绍安装CRS软件的过程。
背景信息
本节介绍使用安装工具Xmanager安装CRS的方法。
本节操作只需在一个节点上执行即可。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Xmanager。
1. 进入/oracle/clusterware目录。
2. 双击“runInstaller”。
系统提示“Has'rootpre.sh' been run by root? [y/n] (n)”,请输入y。
系统显示“Welcome”界面,如图6-1所示。
步骤 3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2所示界面。
l 输入inventory目录:/oracle/oraInventory
l 指定属组:oinstall
图6-2 SpecifyInventory directory and credentials
系统显示如图6-3所示界面。
l “Name”:设置为CRS_HOME
与环境变量中保持一致。
l “Path”:设置为/oracle/crs
与环境变量中保持一致。
系统开始检查系统环境,检查完毕后如图6-4所示。
确保所有项都检查成功,出现Error、Warning都必须根据提示的问题一一解决,否则可能导致安装失败或带来不可预知的问题。
图6-4 SpecificPrerequisite Checks
系统显示如图6-5所示界面。
“Cluster Name”:Oracle RAC的名称ora_rac。
“Cluster Nodes”:系统自动从/etc/hosts文件中读取已经配置的Oracle RAC所需的虚拟IP和私网IP。请确认/etc/hosts文件中是按安装规划中配置IP地址的。
图6-5 SpecifyCluster Configuration(1)
系统显示Oracle RAC使用的网卡及网段,如图6-6所示。
图6-6 SpecifyNetwork Interface Usage(1)
步骤 8 选择“Interface Name”为“en4”的记录,单击“Edit”。
1. 按照规划把en4网卡的类型修改为“Private”,如图6-7所示。
图6-7 Editprivate interconnect type
2. 单击“OK”。
修改后的网卡类型如图6-8所示。
图6-8 SpecifyNetwork Interface Usage(2)
l 选择“External Redundancy”
l “Specify OCR Location”:设置为/dev/ora_ocr
ora_ocr为指定用于OCR的存储的裸设备所绑定的字符设备名称,该绑定操作在“6.1.2 配置存储”中配置。
图6-9 SpecifyOracle Cluster Registry(OCR)Location
l “Voting Disk Location”:设置为/dev/ora_voting
ora_voting为指定用于Voting disks的存储的裸设备所绑定的字符设备名称,该绑定操作在“6.1.2 配置存储”中配置。
系统显示“Summary”信息,如图6-11所示。
系统自动开始安装,安装过程如图6-12所示。
安装过程中,如发现安装进度停止在某个百分比,请不要立即结束安装。请在本节点或双机的另一个节点执行命令df –k,查看CRS软件的安装目录的Free值的大小是否在变化着,若是则表明安装在继续,请耐心等待。
步骤 13 执行系统提示的安装脚本。
安装完毕后,系统显示执行脚本页面,如图6-13所示。
图6-13 ExecuteConfiguration scripts
如果本机上已经安装过CRS,那么在执行这orainstRoot.sh 和root.sh脚本前,先将/etc目录下的oracle目录删除,否则系统在运行这两个脚本的时间看到etc下已经有相关信息而不再更新,为后续安装过程带来不可预知的错误。
以下步骤需要在host1、host2上都执行。每个脚本不能同时在两个节点执行,请按照提示的节点顺序执行。
2.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3. 分别执行orainstRoot.sh和root.sh配置脚本。
#/oracle/oraInventory/orainstRoot.sh
在host1上执行orainstRoot.sh后,系统应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Changing permissions of /oracle/oraInventory to 770.
Changing groupname of /oracle/oraInventory to oinstall.
The execution of the script is complete
#/oracle/crs/root.sh
在host1上执行root.sh后,系统应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Checking to see if Oracle CRS stack is already configured
Checking to see if any 9i GSD is up
Setting the permissions on OCR backup directory
Setting up Network socket directories
Oracle Cluster Registry configuration upgraded successfully
Successfully accumulated necessary OCR keys.
Using ports: CSS=49895 CRS=49896 EVMC=49898 and EVMR=49897.
node <nodenumber>: <nodename> <private interconnectname> <hostname>
node 1: host1 host1-priv host1
node 2: host2 host2-priv host2
Creating OCR keys for user 'root', privgrp 'system'..
Operation successful.
Now formatting voting device: /dev/ora_voting
Format of 1 voting devices complete.
Startup will be queued to init within 30 seconds.
Adding daemons to inittab
Adding daemons to inittab
Expecting the CRS daemons to be up within 600 seconds.
Cluster Synchronization Services is active on these nodes.
host1
Cluster Synchronization Services is inactive on these nodes.
host2
Local node checking complete. Run root.sh on remaining nodes tostart CRS daemons.
4. 以root用户登录host2。
5. 分别执行以下配置脚本。
#/oracle/oraInventory/orainstRoot.sh
在host2上执行orainstRoot.sh后,系统应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Changing permissions of /oracle/oraInventory to 770.
Changing groupname of /oracle/oraInventory to oinstall.
The execution of the script is complete
#/oracle/crs/root.sh
在host2上执行root.sh后,系统应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Checking to see if Oracle CRS stack is already configured
Checking to see if any 9i GSD is up
/etc/oracle does not exist. Creating it now.
Setting the permissions on OCR backup directory
Setting up Network socket directories
Oracle Cluster Registry configuration upgraded successfully
clscfg: EXISTING configuration version 4 detected.
clscfg: version 4 is 11 Release 1.
Successfully accumulated necessary OCR keys.
Using ports: CSS=49895 CRS=49896 EVMC=49898 and EVMR=49897.
node <nodenumber>: <nodename> <private interconnectname> <hostname>
node 1: host1 host1-priv host1
node 2: host2 host2-priv host2
clscfg: Arguments check out successfully.
NO KEYS WERE WRITTEN. Supply -force parameter to override.
-force is destructive and will destroy any previous cluster
configuration.
Oracle Cluster Registry for cluster has already been initialized
Startup will be queued to init within 30 seconds.
Adding daemons to inittab
Adding daemons to inittab
Expecting the CRS daemons to be up within 600 seconds.
Cluster Synchronization Services is active on these nodes.
host1
host2
Cluster Synchronization Services is active on all the nodes.
Waiting for the Oracle CRSD and EVMD to start
Waiting for the Oracle CRSD and EVMD to start
Waiting for the Oracle CRSD and EVMD to start
Waiting for the Oracle CRSD and EVMD to start
Oracle CRS stack installed and running under init(1M)
Running vipca(silent) for configuring nodeapps
Creating VIP application resource on (2) nodes...
Creating GSD application resource on (2) nodes...
Creating ONS application resource on (2) nodes...
Starting VIP application resource on (2) nodes...
Starting GSD application resource on (2) nodes...
Starting ONS application resource on (2) nodes...
Done.
步骤 14 返回图6-13如所示界面,单击“OK”。
系统显示如图6-14所示。
步骤 15 系统自动配置完后,显示如图6-15所示界面。
步骤 16 单击“Exit”。
步骤 17 在弹出的确认退出提示框中,单击“Yes”,系统自动退出安装。
----结束
6.3.5安装后检查
介绍检查CRS是否安装成功。
背景信息
本节操作只需在一个节点上执行即可,下面以在host1节点上执行为例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安装后校验脚本。
%/oracle/crs/bin/cluvfy stage -postcrsinst -n host1,host2
校验脚本执行后,系统应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Performing post-checks for clusterservices setup
Checking node reachability...
Node reachability check passed fromnode "host1".
Checking user equivalence...
User equivalence check passed foruser "root".
Checking Cluster manager integrity...
Checking CSS daemon...
Daemon status check passed for"CSS daemon".
Cluster manager integrity check passed.
Checking cluster integrity...
Cluster integrity check passed
Checking OCR integrity...
Checking the absence of anon-clustered configuration...
All nodes free of non-clustered,local-only configurations.
Uniqueness check for OCR devicepassed.
Checking the version of OCR...
OCR of correct Version "2"exists.
Checking data integrity of OCR...
Data integrity check for OCR passed.
OCR integrity check passed.
Checking CRS integrity...
Checking daemon liveness...
Liveness check passed for "CRSdaemon".
Checking daemon liveness...
Liveness check passed for "CSSdaemon".
Checking daemon liveness...
Liveness check passed for "EVMdaemon".
Checking CRS health...
CRS health check passed.
CRS integrity check passed.
Checking node applicationexistence...
Checking existence of VIP nodeapplication (required)
Check passed.
Checking existence of ONS nodeapplication (optional)
Check passed.
Checking existence of GSD nodeapplication (optional)
Check passed.
Post-check for cluster services setupwas successful.
步骤 3 检查CRS状态。
% /oracle/crs/bin/crs_stat-t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Name Type Target State Host
------------------------------------------------------------
ora.host1.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1.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1.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2.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host2.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host2.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确保每个节点上都有gsd(GlobalService Daemon)、ons(OracleNotification Service)、vip(virtual IP)进程。
----结束
6.4 安装Oracle数据库
在安装Oracle 软件之前,确保以下工作已经完成:
l Oracle所需的用户组、用户已经创建成功。
l Oracle 数据空间的存储已划分。
l 用于安装Oracle的文件系统/oracle已经在节点host1、host2上挂接。
l CRS已安装配置完成。CRS软件必须先于Oracle数据库软件启动,请先安装CRS再安装Oracle数据库。
6.4.1 获取安装包
介绍如何取得Oracle数据库软件安装包。
背景信息
把Oracledatabase安装包FTP到/oracle目录下,使用FTP上传安装包时需要用二进制方式。
本节操作仅需在一个节点上执行即可,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介绍操作步骤。
l Oracle database安装包名称假定为*_database*.zip,实际安装时需使用华为公司提供的软件包名称。
l 使用unzip命令解压前,请确保当前节点的/bin目录中有unzip命令。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获取安装包到/oracle目录。
使用FTP工具将Oracle database安装包*_database*.zip以二进制的方式上传到/oracle目录。
步骤 3 解压缩Oracle database安装包。
# cd /oracle
# unzip *_database_1of2.zip
# unzip *_database_2of2.zip
步骤 4 查看目录结构是否完整。
# cd /oracle/database
# ls
解开安装包后,会在/oracle路径下生成/database目录,/database目录结构如下:
l doc
l install
l response
l rootpre
l rootpre.sh
l runInstaller
l stage
l welcome.html
步骤 5 设置/oracle/database目录的属性。
# chown –R oracle:oinstall/oracle/database
# chmod -R 775 /oracle/database
----结束
6.4.2 安装Oracle数据库软件
介绍安装Oracle 数据库软件的过程。
背景信息
本节介绍使用安装工具OUI(ORACLE Universal Installer)安装ORACLE软件的方法。
OUI是一个java应用程序,它向用户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在不同平台上界面保持一致的图形接口。
以下操作只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便于介绍,本节操作步骤中的描述和截图中的节点名称、网卡信息、IP地址信息都是举例,具体安装时请根据实际情况配置。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安装脚本。
1. 进入/oracle/database目录。
2. 双击“runInstaller”。
系统显示欢迎界面,如图5-1所示界面。
步骤 3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所图6-17示界面。
图6-17 Select Installation Type
步骤 4 选择“Custom”并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18所示界面。
l Oracle Base:设置为/oracle/db。
l Name:设置为ORACLE_HOME
l Path:设置为/oracle/db/product/11.1.0/db_1
若/oracle/db目录不为空,则可能出现如图6-19所示提示信息,请单击“Yes”。系统返回如图6-18所示界面,单击“Next”。
图6-19Warninginformation of install location
步骤 5 单击“Next”。
选择“Cluster Installation”及“host2”前的复选框。
当前节点的主机名为host1,所以host1是默认选中的。
图6-20 Specify Hardware Cluster Installation Mode
步骤 6 单击“Next”。
系统开始检查系统环境,检查完毕后如图6-21。
确保每项都检查成功,出现Error、Warning都必须根据提示的问题一一解决,否则可能导致安装失败或带来不可预知的问题。
图6-21 Product-Specific Prerequisite Checks
若该步骤检查过程中提示如图6-22所示警告信息,请选择“Yes”。系统返回如图6-21所示界面。根据警告信息提示,解决检查未通过的问题后,选中“Status”列为“Warning”的复选框,然后单击“Retry”,直到问题解决。
图6-22 Warning information of product-specific prerequisitechecks
步骤 7 单击“Next”。
选择如下组件:
l Oracle Database 11g 11.1.0.6.0
l Enterprise Edition Options 11.1.0.6.0
− OracleAdvanced Security 11.1.0.6.0
− OraclePartitioning 11.1.0.6.0
− OracleReal Application Testing 11.1.0.6.0
l Oracle Net Services 11.1.0.6.0
− OrecleNet Listener 11.1.0.6.0
l Oracle Call Interface(OCI)11.1.0.6.0
l Oracle Programmer 11.1.0.6.0
l Oracle XML Development Kit 11.1.0.6.0
图6-23AvailableProduct Components
步骤 8 单击“Next”。
l “Database Administrator(OSDBA)Group”:设置为dba
l “Database Operator(OSOPER)Group”:设置为oinstall
l “ASM administrator(OSASM)Group”:设置为oinstall
图6-24 Privileged Operating System Groups
步骤 9 单击“Next”。
选择“Install database Software Only”。
参数说明:
l “Create a Database”:在安装Oracle软件并配置了Listener后,才能创建Oracle数据库实例。
必须在创建监听后才能创建Oracle数据库。
l “Configure Automatic Storage Management(ASM)”:安装ASM。
l “Install database Software Only”:安装Oracle数据库软件。
步骤 10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26所示界面。
步骤 11 单击“Install”。
系统开始自动安装,如图6-27所示。
安装过程中,如发现安装进度停止在某个百分比,请不要立即结束安装。请在双机两节点分别执行命令df –k,查看Oracle database软件的安装目录的Free值的大小是否在变化着,若是则表明安装在继续,请耐心等待。
步骤 12 安装完成后,系统弹出“Execute Configuration scripts”界面。
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分别执行root.sh脚本。
图6-28 ExecuteConfiguration scripts
2.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3. 执行如图6-28所示提示的脚本。
# /oracle/db/product/11.1.0/db_1/root.sh
4. 以root用户登录host2。
5. 执行如图6-28所示提示的脚本。
# /oracle/db/product/11.1.0/db_1/root.sh
系统显示安装成功信息,如图6-29所示。
系统显示如图6-30所示界面。
步骤 15 单击“Yes”完成数据库软件的安装。
----结束
6.4.3安装后检查
介绍检查Oracle数据库软件是否安装成功。
背景信息
本节操作需在两个节点上分别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
步骤 2 连接数据库。
% sqlplus "/as sysdba"
系统显示如下类似信息:
SQL*Plus: Release 11.1.0.6.0- Production on Thu Aug 21 17:44:41 2008
Copyright (c) 1982, 2007,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
Connected to an idle instance.
SQL>
表示数据库软件安装成功。
----结束
6.5 安装Oracle数据库补丁
6.5.1 编辑环境变量文件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两节点上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节点host1。
步骤 2 编辑文件.cshrc文件。
% vi .cshrc
步骤 3 修改PATH行。
在该行最后添加如下内容。
:$ORACLE_HOME/OPatch
例如:
l 修改前该环境变量值为:
setenv PATH$ORACLE_HOME/bin:$CRS_HOME/bin:/sbin:/usr/sbin:/usr/ccs/bin:/usr/bin:/sbin:/bin
修改后,该环境变量值为,如下粗体部分所示:
setenv PATH$ORACLE_HOME/bin:$CRS_HOME/bin:/sbin:/usr/sbin:/usr/ccs/bin:/usr/bin:/sbin:/bin:$ORACLE_HOME/OPatch
若该内容已设置,请跳过本步骤。
步骤 4 保存并退出。
步骤 5 使修改立即生效。
% source .cshrc
----结束
6.5.2 使用opatch安装补丁
安装CPU补丁前,请确保如下操作已完成:
l 以oracle用户上传p7150417_111060_AIX64-5L.zip补丁包至/opt/oracle目录,并解压,解压后的目录为/opt/oracle/7150417。
l 以oracle用户执行如下命令停止CRS。
% crs_stop -all
背景信息
以oracle用户登录,并使用opatch工具来安装补丁号为7150417的补丁。这个工具在Oracle数据库软件安装时自动安装,它位于$ORACLE_HOME/OPatch目录下。
以下操作仅需要在主节点上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2. 进入补丁所在目录。
%cd /opt/oracle/7150417
%ls –l
系统显示如下内容,补丁所在目录为一串数字。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650132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650135
drwxr-xr-x 5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731395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871274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Mar 27 2008 6871276
drwxr-xr-x 5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0417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2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3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47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4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52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59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6 7155461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63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5464
drwxr-xr-x 4 oracle oinstall 256 Jun 18 00:55 7158307
-rw-r--r-- 1 root system 76604 Jul 14 00:59 README.html
-rw-r--r-- 1 root system 2871 Jun 18 00:54 patchmd.xml
3. 执行安装补丁命令。
分别进入每个数字串目录,执行如下命令,下面以6650132为例介绍。
%cd 6650132
%opatch apply
安装补丁过程中若提示:
Is the local system ready for patching? [y|n]
请输入“y”,开始为host1节点安装补丁。
Is the node ready forpatching? [y|n]
请输入“y”,开始为host2节点安装补丁。
安装成功后系统提示如下信息:
OPatch succeeded.
步骤 3 补丁安装后检查。
执行如下命令检查步骤 2中的补丁是否已安装。
%opatch lsinventory
系统应显示类似如下信息:
Invoking OPatch 11.1.0.6.0
Oracle Interim PatchInstaller version 11.1.0.6.0
Copyright (c) 2007, Oracle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Oracle Home : /oracle/db/product/11.1.0/db_1
Central Inventory :/oracle/oraInventory
from : /etc/oraInst.loc
OPatch version : 11.1.0.6.0
OUI version : 11.1.0.6.0
OUI location : /oracle/db/product/11.1.0/db_1/oui
Log file location :/oracle/db/product/11.1.0/db_1/cfgtoollogs/opatch/opatch2008-10-14_07-16-36AM.log
Lsinventory Output filelocation : /oracle/db/product/11.1.0/db_1/cfgtoollogs/opatch/lsinv/lsinvento
ry2008-10-14_07-16-36AM.txt
--------------------------------------------------------------------------------
Installed Top-levelProducts (1):
Oracle Database 11g 11.1.0.6.0
There are 1 productsinstalled in this Oracle Home.
Interim patches (1) :
Patch 6650132 : applied on Tue Oct 14 07:07:34 CDT 2008
Created on 27 Mar 2008, 06:38:56 hrs PST8PDT
Bugs fixed:
6650132
Rac system comprising ofmultiple nodes
Local node = host1
Remote node = host2
--------------------------------------------------------------------------------
OPatch succeeded.
步骤 4 数据库补丁安装完成后,请执行如下命令启动CRS。
执行该步骤是由于安装数据库补丁前,执行了停止CRS操作。
%crs_start –all
系统应显示如下信息:
Name Type Target State Host
------------------------------------------------------------
ora.host1.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1.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1.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2.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host2.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host2.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结束
6.6 配置Listener
背景信息
因为应用程序通过Listener接入数据库连接,所以要创建Listener。
以下操作只需要在host1上执行,在host1上配置Listener时系统自动为host2节点配置Listener信息。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进入$ORACLE_HOME/bin目录。
步骤 3 双击“netca”。
在系统弹出的界面中,选择“Clusterconfiguration”。
图6-31 选择Oracle Net Services的配置类型
步骤 4 单击“Next”。
单击“Select allnodes”,选择2个节点。
步骤 5 单击“Next”。
选择“Listenerconfiguration”。
步骤 6 单击“Next”。
选择“Add”,添加Listener。
步骤 7 单击“Next”。
Listener name:建议用默认值LISTENER,也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要修改。
步骤 8 单击“Next”。
在“SelectProtocols”域中选择“TCP”协议。
步骤 9 单击“Next”。
步骤 10 选择“Use the standard port number of 1521”,使用标准端口号1521。
如果1521 端口已被占用,请选择“Use another port number”配置其他端口。
判断其他端口是否被占用的方法是,以1522为例:
# netstat -an | grep 1522
l 结果显示为ESTABLISHED 表示占用。
l 结果显示为LISTEN 表示有服务进程在此端口监听,但没有连接。
l 没有信息输出表示端口未被占用。
步骤 11 单击“Next”。
选择“No”。
步骤 12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38所示界面。
图6-38 Listener配置完成(1)
步骤 13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39所示界面。
图6-39 Listener配置完成(2)
步骤 14 单击“Finish”。
完成Listener的创建。
----结束
安装后检查
Listener创建完成后,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并执行以下命令来检查Listener创建是否成功: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如下命令检查Listener创建是否成功。
% crs_stat -t
该命令的输出结果中,应比安装完CRS后多出两行,如下粗体部分所示。
Name Type Target State Host
------------------------------------------------------------
ora....T1.lsnr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1.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1.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host1.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T2.lsnr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host2.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host2.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host2.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6.7 配置ASM
6.7.1配置ASM过程
背景信息
根据规划需要创建4个Disk Group,Disk Group名称和绑定的字符设备名是在配置存储时规划好的,详细内容请参见“6.1.2 配置存储”中规划的“ASM管理的数据存储空间组名”。
本节的操作步骤中用到的DiskGroup名称和绑定的字符设备名如表6-2所示。
表6-2 ASM管理的存储规划
LUN序号 |
存储大小(GB) |
LUN映射到双机两节点的裸设备名 |
绑定的字符设备名 |
ASM管理的数据存储空间组名 |
LUN3 |
40 |
host1为rhdisk6 |
ora_data |
RAW_DATA |
host2为rhdisk16 |
||||
LUN4 |
20 |
host1为rhdisk7 |
raw_ora |
RAW_ORA |
host2为rhdisk17 |
||||
LUN5 |
10 |
host1为rhdisk8 |
ora_idx |
RAW_IDX |
host2为rhdisk18 |
||||
LUN6 |
20 |
host1为rhdisk9 |
ora_fla |
RAW_FLA |
host2为rhdisk19 |
下面的操作仅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配置ASM脚本。
1. 进入$ORACLE_HOME/bin目录。
2. 双击“dbca”。
步骤 3 在弹出的界面中,选择“Oracle Real ApplicationClusters database”。
系统显示如图6-40所示界面。
步骤 4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41所示界面。
选择“ConfigureAutomatic Storage Management”。
步骤 5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42所示界面。
单击“Select All”。
步骤 6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所示界面。
l SYS password:管理员登录密码,该密码请自定义并牢记。
l 选中“Create initialization parameter file(IFILE)”
“Initialization Parameter Filename”不用修改,使用默认文件名。
图6-43 配置SYS密码和ASM实例初始化参数文件名
步骤 7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44所示界面。
图6-44 创建ASM实例提示
步骤 8 单击“OK”。
步骤 9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45所示界面。
步骤 10 ASM实例创建完成后,如图6-46所示。
分别创建“DiskGroup Name”为RAW_ORA、RAW_DATA、RAW_IDX、RAW_FLA的数据库空间的Disk Group。
配置参考信息如表6-3所示。
表6-3 DiskGroup配置参考信息
Disk Group Name |
Redundancy区域 |
Select Member Disks |
Disk Path |
RAW_DATA |
External |
Show Candidates |
/dev/ora_data |
RAW_ORA |
/dev/raw_ora |
||
RAW_IDX |
/dev/ora_idx |
||
RAW_FLA |
/dev/ora_fla |
注:Disk Path列为对应ASM存储的磁盘路径,其在“6.1.2配置存储”中配置。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创建数据库空间的Disk Group Name为RAW_ORA介绍操作步骤,其他请参考本步骤配置规划所需存储。
2. 单击“Create New”后,系统显示“Create Disk Group”界面,参数配置请参见表6-3。
3. 单击“Change Disk Discovery Path…”。
本步骤仅在创建第一个Disk Group时执行,后续继续创建Disk Group时请跳过第2、3步骤。
输入’/dev/ora_fla’,’/dev/ora_idx’,’/dev/raw_ora’,’/dev/ora_data’
如图6-47所示界面。
图6-47 ChangeDisk Discovery Patch
4. 单击“OK”。
5. 选中“Disk Path”为/dev/raw_ora前的复选框。
如图6-48所示。
6. 单击“OK”。
系统开始创建ASM DiskGroup,如图6-49所示。
创建第一个Disk Group时,选中“Select Member Disks”则显示“Disk Path”列的所有内容。当该Disk Group创建完成后,“Select Member Disks”区域中对应的“Header Status”值由Candidate变为Member,所以在创建后续Disk Group时,通过在“Select Member Disks”区域选择“ShowCandidates”则不显示“Header Status”值为Candidate的记录,可选择“Show All”查看。
7. 检查已创建的Disk Group状态是否正确。
Disk Group创建完成后,系统显示如图6-50所示界面。
请确保“State”列的值为MOUNTED。否则单击“Mount”,将状态修改为MOUNTED。
8. 参考上述步骤,分别创建如下Disk Group:RAW_DATA、RAW_IDX、RAW_FLA。
所有Disk Group创建完成后如图6-51所示。
步骤 12 按规划创建完成所有的Disk Group后,单击“Finish”。
系统提示是否执行另一个操作,如图6-52所示。
步骤 13 单击“No”。
完成ASM配置过程。
----结束
6.7.2配置后的检查
背景信息
介绍如何检查ASM配置是否成功。
以下操作仅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检查ASM相关信息。
%/oracle/crs/bin/crs_stat-t
Name Type Target State Host
------------------------------------------------------------
ora....SM1.asm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T1.lsnr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 host1.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 host1.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 host1.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SM2.asm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 T2.lsnr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 host2.gsd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 host2.ons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 host2.vip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每个节点有ASM信息,并且状态为ONLINE,表示ASM配置成功。
6.8 创建数据库实例
6.8.1创建数据库实例过程
背景信息
介绍创建数据库实例的详细过程。以下操作只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创建脚本。
1. 进入$ORACLE_HOME/bin目录。
2. 双击“dbca”。
步骤 3 选择“Oracle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database”。
系统显示如图6-53所示界面。
步骤 4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54所示界面。
选择“Create aDatabase”。
步骤 5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55所示界面。
单击“Select All”。
步骤 6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56所示界面。
选择“CustomDatabase”。
步骤 7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57所示界面。
根据规划输入数据库名称和SID名称,二者输入要一致。
根据规划,host1节点数据库名称和SID名称都为orc1,host2节点数据库名称和SID名称都为orc2。下图中输入数据库名称和SID名称都填写为orc,该名称仅为实际数据库名称和SID名称的一部分。
步骤 8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58所示界面。
选择“ConfigureEnterprise Manager”和“Configure Database Control for local Management”。
步骤 9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59所示界面。
选择“Use theSame Administrative Password for All Accounts”,表示将所有用户密码设置相同,该密码请自定义并牢记。
步骤 10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60所示界面。
选择“AutomaticStorage Management(ASM)”。
步骤 11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61所示界面。
选中“Disk GroupName”为“RAW_ORA”和“RAW_FLA”前的复选框。并确保“State”列值为MOUNTED。否则单击“MOUNT”将State状态修改为MOUNTED。
l “RAW_ORA”用于ORACLE数据库系统文件的存储空间,数据库系统文件包括联机重做日志、控制文件、启动参数、系统各种默认表空间。
l “RAW_FLA”用于归档日志、备份文件、闪回空间的存储空间。
步骤 12 单击“Next”。
选择“Use CommonLocation for All Database Files”,并选择正确的磁盘空间,
步骤 13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62所示界面。
l 选中“Specify Flash Recovery Area”和“Enable Archiving”前的复选框。
l 并根据实际规划的RAW_FLA设置“Flash Recovery Area”和“Flash Recovery Area Size”。
− Flash Recover Area:设置为+RAW_FLA
+RAW_FLA在“6.7 配置ASM”中配置完成的。
− Flash Recovery Area Size:设置为20480,单位:MBytes
步骤 14 单击“Next”。
系统显示如图6-63所示界面。
1. 去掉缺省选项,不选择任何组件。
2. 单击“Standard Database Components”。
去掉缺省选项,只选择“OracleJVM”,系统弹出如图6-64所示。
3. 单击“Yes”
系统显示如图6-65所示界面。
图6-65 StandardDatabase Components
4. 单击“OK”。
系统返回如图6-63所示界面。
5. 单击“Next”。
系统提示如图6-66所示信息。
6. 单击“Yes”。
步骤 15 配置参数信息。
1. 配置“Memory”页签。
− 选择“Typical”。
− Memory Size默认为40%,拖动调整该大小为70%。
− 选中“Use Automatic Memory Management”前的复选框。
2. 配置“Sizing”页签。
− Block Size设置为8192Bytes,具体可根据具体局点所使用的业务对应的用户记录的长度确定。
Processes设置为250,最大不超过500。调整原则:
进程数 = 平台进程个数(最小20) + 业务数据库操作进程个数(最小20) + 维护操作保留的进程数(最小20,总进程数20%)
3. 配置“Character Sets”页签。
选择“Use Unicode(AL32UTF8)”。
数据库字符集默认选择AL32UTF8。
4. 配置“Connection Mode”页签。
选择“DedicatedSever Mode”。
步骤 16 单击“Next”。
选择“Keep theenhanced 11g default securitysettings(recommended)”选项。
步骤 17 单击“Next”。
选中“Enableautomatic maintenance tasks”前的复选框,即不选该项。
步骤 18 单击“Next”。
系统显示“DatabaseStorage”界面。
步骤 19 打开左边的“Storage”导航树。
l “Controlfile”:不用修改任何内容。
l “Tablespaces”:根据规划,修改表空间SYSAUX、SYSTEM、TEMP、UNDOTBS1、USERS的大小。
配置参考如表6-4所示。
表6-4 Tablespaces属性设置参考
Tablespaces |
General |
|||
Diskgroup |
File Size (MB) |
Status |
Type |
|
SYSAUX |
RAW_ORA |
2048 |
Online |
Permanent |
SYSTEM |
RAW_ORA |
1024 |
Online |
Permanent |
TEMP |
RAW_ORA |
1024 |
Online |
Temporary |
UNDOTBS1 |
RAW_ORA |
6144 |
Online |
Undo |
USERS |
RAW_ORA |
2048 |
Online |
Permanent |
只能修改表空间的大小,不能修改表空间的路径和文件名称。
本文以修改TEMP表空间大小为例介绍操作步骤,SYSAUX、SYSTEM、UNDOTBS1、USERS表空间都需要进行如下介绍的步骤。
1. 选择“Tablespaces > TEMP”。
2. 双击,进入“Edit Datafile”窗口。
“File Size”修改为1024,单位:M Bytes。如图6-67所示。
3. 单击“OK”。
步骤 20 修改各表空间对应的Datafiles属性。
1. 以SYSAUX表空间为例,选中该表空间对应的Datafiles文件。
2. 单击“Storage”页签。
去掉“Automaticallyextend datafile when full(AUTOEXTEND)”前的复选框。所有表空间对应的数据文件的该选项都不要选。
3. 按照第1、2步修改其他表空间对应的Datafiles文件。
步骤 21 创建并修改Redo log file。
根据规划新建、修改Redolog file。配置参考表6-5如所示。
Group # |
Thread # |
File Size(单位:M Bytes) |
Diskgroup |
Alias |
1 |
1 |
300 |
RAW_ORA |
{DB_NAME}/redo01.log |
2 |
1 |
{DB_NAME}/redo02.log |
||
3 |
1 |
{DB_NAME}/redo03.log |
||
4 |
2 |
{DB_NAME}/redo04.log |
||
5 |
2 |
{DB_NAME}/redo05.log |
||
6 |
2 |
{DB_NAME}/redo06.log |
本文以创建“Group#”为5的Redo log file为例介绍。创建其他Redo log file,请根据表6-5,参考本例操作。
1. 选中“Redo log Goups”。
2. 单击“Create”,系统显示“Create Redolog Goup”界面。
配置完成后,如图6-68所示。
3. 单击“Create”。
完成Redo logfile的创建,如图6-69所示。
请根据表6-5,分别修改“Redo Log Groups”的File Size、File Name、File Directory值。
步骤 22 单击“Next”。
选中“CreateDatabase”前的复选框。
步骤 23 单击“Finish”。
步骤 24 单击“OK”。
系统开始创建数据库实例。
系统创建数据库实例过程中,如发现进度停止在某个百分比(比如37%),请不要手工结束创建,此时后台正在做处理,预计会在该百分比处停顿30分钟。实际创建过程中若有误差,请以实际为准。
步骤 25 数据库实例创建完成后系统显示如下提示信息。
步骤 26 单击“Exit”,退出数据库实例创建过程。
----结束
6.8.2创建后检查
检查数据库实例是否成功安装。
背景信息
本节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上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检查数据库实例状态。
%crs_stat -t
Name Type Target State Host
------------------------------------------------------------
ora....SM1.asm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T1.lsnr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 host1.gsd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 host1.ons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 host1.vip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 ora11g.db 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g1.inst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1
ora....g2.inst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SM2.asm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T2.lsnr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 host2.gsd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 host2.ons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ora. host2.vipapplication ONLINE ONLINE host2
确保有粗体部分显示的进程并且状态为ONLINE。
步骤 3 连接数据库。
分别登录双机的两个节点执行如下命令。
% sqlplus "/assysdba"
SQL*Plus: Release 11.1.0.6.0- Production on Thu Sep 25 19:30:41 2008
Copyright (c) 1982, 2007,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
Connected to:
Oracle Database 11g Enterprise Edition Release 11.1.0.6.0- 64bit Production
With the Partitioning, RealApplication Clusters and Real Application Testing options
如果两节点上都显示如上信息,表示数据库连接成功。
步骤 4 查询数据库实例。
1. 登录host1节点执行如下命令。
SQL> select INSTANCE_NAME from v$instance;
系统显示数据库实例名称orc1,表示数据库创建成功。
INSTANCE_NAME
----------------
orc1
2. 登录host2节点执行如下命令。
SQL> select INSTANCE_NAME from v$instance;
系统显示数据库实例名称orc2,表示数据库创建成功。
INSTANCE_NAME
----------------
orc2
步骤 5 检查数据库开放模式。
SQL> select open_mode fromv$database;
OPEN_MODE
----------
READ WRITE
两个数据库实例的开放模式都是READ WRITE。
----结束
6.9 配置Oracle数据库
6.9.1 设置sqlplus的权限
背景信息
Oracle11在AIX上安装后,sqlplus工具的权限为711,但在操作系统的其他用户使用sqlplus会出现coredump。需要将sqlplus工具的权限改为777。
以下操作需要在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数据库。
步骤 2 进入$ORACLE_HOME/bin目录。
% cd $ORACLE_HOME/bin
步骤 3 执行如下命令修改sqlplus工具的权限。
% chmod 777 exp imp sqlplus
----结束
6.9.2 修改dbshut文件
背景信息
需要在每个“dbshut”文件中的shutdown 命令后面补充immediate,否则在双机工作情况下,数据库可能无法及时停止,导致双机切换失败。
以下操作只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修改“dbshut”文件。
% vi $ORACLE_HOME/bin/dbshut
case $VERSION in
"6") sqldbacommand=shutdown immediate;;
"internal") $SQLDBA<<EOF
connect internal
shutdown immediate
EOF
;;
*) $SQLDBA <<EOF
connect / as sysdba
shutdown immediate
quit
EOF
在文件中找到shutdown 命令,在每个命令后面补充immediate。
步骤 3 保存退出。
----结束
6.9.3 修改IP地址和主机名
任务说明
修改如下文件:
l $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
以下操作需要在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数据库。
步骤 2 修改host1和host2上的$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文件。
% chmod 644$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
% vi $ORACLE_HOME/network/admin/tnsnames.ora
l BMP
需要修改如下加粗部分。
orc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1.4)(PORT = 1521))
(ADDRESS = (PROTOCOL =TCP)(HOST = 10.10.11.5)(PORT = 1521))
(LOAD_BALANCE=no)(FAILOVER=yes)
(CONNECT_DATA =
(SERVER = DEDICATED)
(SERVICE_NAME = orc)
)
)
其中:“orc”为数据库的SID和服务名,“10.10.11.4”和“10.10.11.5”分别为BMP数据库服务器主备节点的虚拟IP地址或虚拟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
如果BMP采用网络数据库,则还需要增加如下内容:
cbradb=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TCP)(HOST = 10.10.11.4)(PORT = 1521))
(ADDRESS = (PROTOCOL =TCP)(HOST = 10.10.11.5)(PORT = 1521))
(LOAD_BALANCE=no)(FAILOVER=yes)
(CONNECT_DATA =
(SERVER = DEDICATED)
(SERVICE_NAME = orc)
)
)
“cbradb”为系统数据库的连接串,供CBCP的编译服务器使用。
l CBP
CBP上的Oracle客户端需要连接BMP的Oracle,需要修改CBP上tnsnames.ora中如下加粗部分。
sysdb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1.4)(PORT = 1521))
(ADDRESS = (PROTOCOL =TCP)(HOST = 10.10.11.5)(PORT = 1521))
(LOAD_BALANCE=no)(FAILOVER=yes)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orc)
(SERVER = DEDICATED)
)
)
userdb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1.4)(PORT = 1521))
(ADDRESS = (PROTOCOL =TCP)(HOST = 10.10.11.5)(PORT = 1521))
(LOAD_BALANCE=no)(FAILOVER=yes)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orc)
(SERVER = DEDICATED)
)
)
如果CBP采用网络数据库,还需要增加如下内容:
cbpdb =
(DESCRIPTION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10.10.11.4)(PORT = 1521))
(ADDRESS = (PROTOCOL =TCP)(HOST = 10.10.11.5)(PORT = 1521))
(LOAD_BALANCE=no)(FAILOVER=yes)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orc)
(SERVER = DEDICATED)
)
)
其中:
− sysdb中的“10.10.11.4”和“10.10.11.5”分别为BMP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主备节点的虚拟IP地址或虚拟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orc”为BMP系统数据库SID。
− userdb中的“10.10.11.4”和“10.10.11.5”分别为BMP用户数据库服务器主备节点的虚拟IP地址或虚拟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orc”为BMP用户数据库SID。
− cbpdb中的“10.10.11.4”和“10.10.11.5”分别为CBP数据库服务器主备节点的虚拟IP地址或虚拟IP地址对应的逻辑主机名。“orc”为CBP数据库SID。
− sysdb、userdb和cbpdb名称必须固定,不能修改。
----结束
6.9.4 调整数据库参数
背景信息
包括以下参数的调整:
l 修改数据库鉴权信息:修改操作系统鉴权用户的前缀,并允许远程鉴权。
l 修改一些影响性能的参数。
以下操作需要在主备节点上分别进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启动sqlplus。
% sqlplus "/as sysdba"
步骤 3 修改操作系统鉴权用户的前缀,允许远程鉴权。
SQL> alter system set remote_login_passwordfile=NONEscope=spfile;
SQL> alter system set os_authent_prefix="ops$"scope=spfile;
SQL> alter system set remote_os_authent=true scope=spfile;
步骤 4 参考表6-6修改log_buffer参数。
SQL> alter system set log_buffer=1048576 scope=spfile;
表6-6 log_buffer的值与内存关系
内存大小 |
log_buffer值 |
1GB~2GB |
0.5MB |
2GB~8GB |
1MB |
8GB及以上 |
4MB |
步骤 5 修改fast_start_mttr_target参数。
SQL> alter system set fast_start_mttr_target=1800 scope=spfile;
步骤 6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
这个操作仅需要针对SMP网元操作。
SQL> alter profile default limit PASSWORD_LIFE_TIME unlimited;
步骤 7 修改完毕后需要重启动数据库服务器使之生效。
SQL> shutdown immediate
SQL> startup
步骤 8 检查修改是否成功。
SQL>select name,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log_buffer';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NAME
----------------------------------------------------------------
VALUE
----------------------------------------------------------------
log_buffer
1048576
SQL> select name,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name='fast_start_mttr_target';
系统显示如下信息:
NAME
----------------------------------------------------------------
VALUE
----------------------------------------------------------------
fast_start_mttr_target
1800
----结束
6.9.5 创建存放数据的表空间
以下操作仅需要在主节点上进行。
步骤 1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创建表空间。
% sqlplus "/as sysdba"
SQL> create bigfile tablespace tableSpaceName datafile 'pathOfFile'size Size AUTOEXTEND ON;
其中:
l tableSpaceName:表空间名称。
l pathOfFile:表空间的逻辑卷路径。根据规划设置。
l Size:表空间大小。应比规划的用于存放应用数据表空间的LUN的大小小2GB。例如,规划的LUN的大小为40GB,则创建表空间时Size值为38GB。
可以指定单位:
− K:表示KB。
− M:表示MB。
− G:表示GB。
l AUTOEXTEND ON:表示若业务创建的LUN大小比如下SQL命令中创建的表空间大时,能够自动扩展使用剩余的空间。
例如,执行以下命令创建存放CBP数据的表空间:
SQL>create bigfiletablespace OCSTS datafile '+RAW_DATA' size 38000MAUTOEXTEND ON;
----结束
6.10 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
如需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请按本节步骤操作。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前,请确认数据库连接已关闭,且没有oracle的进程在运行。可使用命令ps -ef |grep oracle查看oracle进程,如有请杀掉该进程。
若检查出有oracle相关的进程,请不要使用kill -9命令杀死进程,否则会导致系统重启或其他不可预知的错误。请以oracle用户执行如下命令停止oracle进程: %/etc/init.crs stop
以下操作只需要在host1上执行。
操作步骤
步骤 1 通过Xmanager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安装脚本。
/oracle/database为解压后的oracle数据库软件安装包目录,该目录请以实际为准。
#cd /oracle/database
#./runInstaller
步骤 3 系统显示欢迎界面,如图6-70所示。
步骤 4 单击“Deinstall Products”,选择要卸载的Oracle产品。
系统显示如图6-71所示界面。
选中安装的Oracle数据库软件“ORACLE_HOME”。
步骤 5 单击“Remove”。
系统显示确认卸载界面,如图6-72所示。
步骤 6 单击“Yes”。
系统提示是否确认删除相关目录,如图6-73所示。
步骤 7 单击“Yes”。
系统开始自动卸载Oracle数据软件。
步骤 8 卸载完成后,单击“Close”。
步骤 9 系统返回欢迎界面,并单击“Cancle”。
步骤 10 系统提示退出确认界面,并单击“Yes”。
步骤 11 手工删除相关目录及其内容。
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都执行,下面以在host1上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2. 删除Oracle Base目录/oracle/db中的内容。
----结束
6.11 卸载CRS软件
背景信息
如需要卸载CRS,请先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然后再卸载CRS。卸载CRS前,请确保CRS已停止。
如需卸载Oracle数据库软件,请按本节步骤操作。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操作需要在双机的两个节点都执行。以下仅介绍在host1的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以下步骤如无特殊说明均以root用户登录执行。
步骤 1 以root用户登录host1。
步骤 2 执行卸载脚本。
1. 进入CRS的安装目录的install目录。
#cd /oracle/crs/install
2. 执行卸载脚本。
#./rootdelete.sh
#./rootdeinstall.sh
步骤 3 删除CRS相关的文件和目录。
1. 删除/etc目录下的相关文件和目录。
#rm /etc/init.cssd
#rm /etc/init.crs
#rm /etc/init.crsd
#rm /etc/init.evmd
#rm /etc/rc.d/rc2.d/K96init.crs
#rm /etc/rc.d/rc2.d/S96init.crs
#rm -Rf /etc/oracle/scls_scr
#rm -Rf /etc/oracle/oprocd
#rm /etc/oracle/ocr.loc
#rm /etc/oracle/ocrInst.loc
#rm /etc/oratab
#rm /etc/*crs*
2. 拷贝如下文件。
#cp /etc/inittab.orig /etc/inittab
3. 删除CRS安装目录。
以oracle用户登录执行如下命令。
%rm -rf $CRS_HOME/*
4. 检查CRS相关的进程。
若检查出有CRS相关的进程,请不要使用kill -9命令杀死进程,否则会导致系统重启或其他不可预知的错误。
执行如下命令,确保没有进程。
#ps -ef |grep css
#ps -ef | grep crs
#ps -ef | grep evm
执行上述命令后,若显示有进程,请执行如下命令关闭进程。
#cd /oracle/db/product/11.1.0/db_1/bin
#./crsctl stop crs
#/etc/inti.crs stop
5. 删除/tmp目录下的相关文件。
#rm -rf /tmp/.oracle
#rm –rf /tmp/OraInstal*
6. 删除/var/tmp目录下的相关文件。
#rm -rf /var/tmp/.oracle
7. 清空/oracle/oraInventory目录的内容。
#cd /oracle/oraInventory
#rm –rf *
步骤 4 以oracle用户登录host1执行如下操作。
1. 进入CRS安装程序所在目录,运行runInstaller脚本。
在双机两个节点上分别执行完步骤 1~步骤 3后,再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仅需在一个节点执行即可,可以在host1上执行,也可以在host2上执行。
%cd /oracle/clusterware
%./runInstaller
系统显示图形界面,系统开始自动卸载CRS软件。
2. 检查CRS安装目录是否已清空。
以oracle用户登录执行如下命令检查CRS安装目录是否已清空,如该目录不为空,请执行如下命令清空该目录内容。
%rm -rf $CRS_HOME/*
步骤 5 用dd命令清空OCR和Voting文件。
bs*count的值小于等于绑定的裸设备大小即可,请根据实际规划填写,以下仅举例。
#dd if=/dev/zero of=/dev/ora_ocr bs=4096count=60
#dd if=/dev/zero of=/dev/ora_votingbs=4096 count=6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