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俞敏洪留给全球第26个新东方分校所在的这座城市,更多的是一个匆匆的背影。5月15日,由于新东方石家庄分校成立,我们同这位传说中的“留学教父”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虽然短暂得甚至很难说构成一次“采访”,但这点时间,已经足够感受一个人独特的个性魅力。
同印象中成功人士的形象存在着反差,面前的老俞瘦削而随和,近距离观察,44岁的他脸上已经有了沧桑的影子,但这并不妨碍15日晚他站在河北经贸大学校礼堂舞台上演讲时的激情四射。
下午新闻发布会上的西装革履迅速回归成棉质衬衫、牛仔裤和休闲鞋,据新东方工作人员讲,这才是本色老俞。手执话筒站在舞台上,俞敏洪讲人生、讲创业、讲挫折,语言幽默,语速极快,句子与句子之间几乎没有停顿,随着礼堂内听众情绪的升温,他的手势幅度越来越大,动情处从上到下直劈下来,瘦弱之中隐隐地显露出几分剽悍
灯光耀眼,光环笼罩中,俨然还是那个北大讲台上的青年教师。
“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话题从新东方的这句校训开始,俞敏洪说这是当年他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是人生最低谷时为了鼓励自己而写。
我们问他都有过哪些绝望的时刻,俞敏洪笑笑说:“对于我来说,绝望是一种常态,我想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人生中面对失败的时候远比面对成功要多。”他历数自己经历的种种绝望,带有江苏口音的普通话依旧语速奇快,有滔滔不绝之势:
三年高考两次落榜,第三年复读因丰富的落榜经验而当选为班长,结果班长不负众望,一举考上北京大学西语系。
考上北大之后并没有尝到多少欢欣鼓舞就陷入痛苦。班里只有他一个农村学生,不会说普通话,衣着土气十足,知识面窄,不善与人交流,最要命的是大三时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一年。
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大长达六七年的时间内默默无闻,甚至没有谈上一次恋爱,俞敏洪把这归结为“对一个男人摧毁性的打击”。
1988年,同学纷纷出国,俞敏洪也把出国当成目标,结果连考三年,即使托福和GRE全部过关,终于还是没能联系到一家愿意接收他的大学,出国梦想破灭。
出国未成的代价是经济的窘迫,只好为校外培训机构教课赚点“外快”,被北大发现并毫不客气地通报批评,颜面尽失之下愤而辞职。这时突然发现人生带了点走投无路的感觉,于是笔记本上出现了这句著名的“格言”。
16日,俞敏洪在省体育馆做万人演讲时说:“每一种绝望的背后都蕴藏着另一种希望!”这句话同样有他自己的经历为证:
大学时的自卑使他充分利用时间,别人娱乐休闲时他拼命读书,而且写诗歌、写散文,练就了优美的文笔,终于在数年后凭借“内秀”赢得了一个“校花级”的女友。
出国虽未成功,但三年中积累的丰富的考试经验和对出国流程的熟悉,使他看到自己在出国培训行业方面的优势,1993年创办了新东方。
新东方成立后的经历同样充满了碰壁和抗争。由于大学教师相对封闭的生活,他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当面对同行的恶性竞争,他不知所措,当必须同各个部门建立良好关系,他又不知所措……渐渐的“脸皮厚了”,学会了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懂得了应对社会的种种技巧。
所以俞敏洪说,新东方是自己出国梦想的“废墟”上长出的一棵新苗,对一次次绝望境遇的突破令它茁壮。他告诉我们,办新东方的将近13年来,他曾经无数次想放弃,如果任何一次放弃成为现实,都不会有现在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我们渐渐明白为什么他的演讲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当面对这样一个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教材的人时,没有谁不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和未来。
“我愿意做把珍珠串起来的线”
俞敏洪有着很强的自嘲精神,他说这也是被生活磨练出的智慧,“比如别人说你是一条虫子,你说我连虫子都不如,好,别人拿你没办法了。”
1995年底,新东方已经迅速发展到同期在校学生数千人的规模,这时俞敏洪发现自己一个人的精力不能让新东方再有所突破,他想到了那些大学时代优秀的校友。
在美洲,俞敏洪冒着暴风雪驾车长途“奔袭”,在过着优裕生活的同学们家里,青梅煮酒纵论国内形势、现身说法谈说成功况味,终于煽动得那些“比他优秀”的校友纷纷归国,加入新东方阵营。从此新东方如虎添翼,迅速做成全国外语培训行业*。
当面对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为什么不吃“独食”,而要召唤回那么多的精兵强将,甚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俞敏洪说,首先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成定局,出国潮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全可以各做各的互不干扰,所以他们约定了在新东方的招牌下各自的创业领域。另外是因为自己的个性,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独自做事让他孤独而忧郁,而且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凝聚这帮人。
周成刚是俞敏洪的高中同学,当年因为仅有一次落榜经验而“屈居”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后来成为英国BBC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如今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他告诉我们,敏洪最大的魅力是他的气度和胸怀,没有这一点留不住新东方众多的“牛人”。
但是,俞敏洪把这归结为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带来的反面优势。他说,自卑使人敏感,继而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别人心理,这种敏感一旦回归了自信,会形成一种更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做事就更容易成功。
俞敏洪用一个比喻形容新东方“大腕云集”状态下的自己:新东方的成功来自于一批人的个性魅力,我惟一做到的就是把这批人拢在一起变成一个团队,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我愿意做把珍珠串起来的线,非常耐磨,有自我修复功能,这条线在这些珠子中不值钱,但是能把大家变成美丽的项链。
关于这条“项链”,俞敏洪还曾经有过一个自嘲的搞笑说法: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
“新东方带给我的最大财富不是钱”
2000年到2003年,新东方经历了痛苦的转型阶段。由于每个领域都急剧扩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俞敏洪发现,当初的哥们儿合伙制、干活挣钱分钱的聚合方式不再适应形势,反而成为发展的障碍。他们不得不寻求规范的制度保障,而这就面临要么解体,要么实现利益和权力再分配的局面。
俞敏洪再次经历了一种绝望,在无数人眼里已经足够成功的他,独自一人处于无助的煎熬中。他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无休止的争吵考验着曾经的友情,很好的朋友濒临反目。
但是新东方最终走出了那个纷争的阶段,他们请来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以后的新东方开始以国际标准锻造企业,建立起了董事会,有了制度框架下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大家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做事,而不是原来的“山大王”各自独大。俞敏洪说,我们的核心人才一个都没有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为了一个团队的未来完成个人的妥协和让步,可以说给中国知识分子创业树立了榜样。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这是一群有志于教育事业的理想主义精英。俞敏洪说,我们大家都明白,教育是一种氛围,而不是一栋楼或多少资产,新东方的上空笼罩着一股“气”,这是人才的沉淀形成的,人散了,“气”就散了,事业不可能做大,这也是许多培训机构想要模仿新东方而无法做到的。
事实上,作为拥有全球26个分校,年培训学员80万人,下辖密布在教育产业链上图书出版、在线教育、软件研发等众多分支企业,资产数亿元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如今的俞敏洪有着另外一种烦恼:他为此牺牲了许多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喜欢的研究领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原本一窍不通的企业管理、国际财务、资本运作等知识不得不从零开始。
财富已经不是俞敏洪和新东方人的第一追求,他说,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以赚钱为终极目标,肯定做不长,钱只是过程和手段,为了目的服务。新东方现在的最高目标,就是教育和教育产品的开发,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为中国未来的教育打开道路。这个目标,不是说有钱就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为了钱干活的成分占不到50%”。
具体到俞敏洪个人,也是一样,他说,我最喜欢的是教书,但是假如说只是教书别的都不去做,新东方也不会有发展。在这一突破自己的过程中带给我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领悟、体会、感觉、思考,是一种磨练之后的平和心态。
对于俞敏洪来说,任何一次更大成功的背后,都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失败,但是有了这种比财富更重要的心态,任何的失败都不足畏惧,也许这就是他“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秘诀所在。
同印象中成功人士的形象存在着反差,面前的老俞瘦削而随和,近距离观察,44岁的他脸上已经有了沧桑的影子,但这并不妨碍15日晚他站在河北经贸大学校礼堂舞台上演讲时的激情四射。
下午新闻发布会上的西装革履迅速回归成棉质衬衫、牛仔裤和休闲鞋,据新东方工作人员讲,这才是本色老俞。手执话筒站在舞台上,俞敏洪讲人生、讲创业、讲挫折,语言幽默,语速极快,句子与句子之间几乎没有停顿,随着礼堂内听众情绪的升温,他的手势幅度越来越大,动情处从上到下直劈下来,瘦弱之中隐隐地显露出几分剽悍
灯光耀眼,光环笼罩中,俨然还是那个北大讲台上的青年教师。
“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话题从新东方的这句校训开始,俞敏洪说这是当年他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是人生最低谷时为了鼓励自己而写。
我们问他都有过哪些绝望的时刻,俞敏洪笑笑说:“对于我来说,绝望是一种常态,我想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人生中面对失败的时候远比面对成功要多。”他历数自己经历的种种绝望,带有江苏口音的普通话依旧语速奇快,有滔滔不绝之势:
三年高考两次落榜,第三年复读因丰富的落榜经验而当选为班长,结果班长不负众望,一举考上北京大学西语系。
考上北大之后并没有尝到多少欢欣鼓舞就陷入痛苦。班里只有他一个农村学生,不会说普通话,衣着土气十足,知识面窄,不善与人交流,最要命的是大三时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一年。
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大长达六七年的时间内默默无闻,甚至没有谈上一次恋爱,俞敏洪把这归结为“对一个男人摧毁性的打击”。
1988年,同学纷纷出国,俞敏洪也把出国当成目标,结果连考三年,即使托福和GRE全部过关,终于还是没能联系到一家愿意接收他的大学,出国梦想破灭。
出国未成的代价是经济的窘迫,只好为校外培训机构教课赚点“外快”,被北大发现并毫不客气地通报批评,颜面尽失之下愤而辞职。这时突然发现人生带了点走投无路的感觉,于是笔记本上出现了这句著名的“格言”。
16日,俞敏洪在省体育馆做万人演讲时说:“每一种绝望的背后都蕴藏着另一种希望!”这句话同样有他自己的经历为证:
大学时的自卑使他充分利用时间,别人娱乐休闲时他拼命读书,而且写诗歌、写散文,练就了优美的文笔,终于在数年后凭借“内秀”赢得了一个“校花级”的女友。
出国虽未成功,但三年中积累的丰富的考试经验和对出国流程的熟悉,使他看到自己在出国培训行业方面的优势,1993年创办了新东方。
新东方成立后的经历同样充满了碰壁和抗争。由于大学教师相对封闭的生活,他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当面对同行的恶性竞争,他不知所措,当必须同各个部门建立良好关系,他又不知所措……渐渐的“脸皮厚了”,学会了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懂得了应对社会的种种技巧。
所以俞敏洪说,新东方是自己出国梦想的“废墟”上长出的一棵新苗,对一次次绝望境遇的突破令它茁壮。他告诉我们,办新东方的将近13年来,他曾经无数次想放弃,如果任何一次放弃成为现实,都不会有现在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我们渐渐明白为什么他的演讲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当面对这样一个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教材的人时,没有谁不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和未来。
“我愿意做把珍珠串起来的线”
俞敏洪有着很强的自嘲精神,他说这也是被生活磨练出的智慧,“比如别人说你是一条虫子,你说我连虫子都不如,好,别人拿你没办法了。”
1995年底,新东方已经迅速发展到同期在校学生数千人的规模,这时俞敏洪发现自己一个人的精力不能让新东方再有所突破,他想到了那些大学时代优秀的校友。
在美洲,俞敏洪冒着暴风雪驾车长途“奔袭”,在过着优裕生活的同学们家里,青梅煮酒纵论国内形势、现身说法谈说成功况味,终于煽动得那些“比他优秀”的校友纷纷归国,加入新东方阵营。从此新东方如虎添翼,迅速做成全国外语培训行业*。
当面对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为什么不吃“独食”,而要召唤回那么多的精兵强将,甚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俞敏洪说,首先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成定局,出国潮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全可以各做各的互不干扰,所以他们约定了在新东方的招牌下各自的创业领域。另外是因为自己的个性,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独自做事让他孤独而忧郁,而且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凝聚这帮人。
周成刚是俞敏洪的高中同学,当年因为仅有一次落榜经验而“屈居”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后来成为英国BBC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如今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他告诉我们,敏洪最大的魅力是他的气度和胸怀,没有这一点留不住新东方众多的“牛人”。
但是,俞敏洪把这归结为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带来的反面优势。他说,自卑使人敏感,继而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别人心理,这种敏感一旦回归了自信,会形成一种更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做事就更容易成功。
俞敏洪用一个比喻形容新东方“大腕云集”状态下的自己:新东方的成功来自于一批人的个性魅力,我惟一做到的就是把这批人拢在一起变成一个团队,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我愿意做把珍珠串起来的线,非常耐磨,有自我修复功能,这条线在这些珠子中不值钱,但是能把大家变成美丽的项链。
关于这条“项链”,俞敏洪还曾经有过一个自嘲的搞笑说法: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
“新东方带给我的最大财富不是钱”
2000年到2003年,新东方经历了痛苦的转型阶段。由于每个领域都急剧扩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俞敏洪发现,当初的哥们儿合伙制、干活挣钱分钱的聚合方式不再适应形势,反而成为发展的障碍。他们不得不寻求规范的制度保障,而这就面临要么解体,要么实现利益和权力再分配的局面。
俞敏洪再次经历了一种绝望,在无数人眼里已经足够成功的他,独自一人处于无助的煎熬中。他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无休止的争吵考验着曾经的友情,很好的朋友濒临反目。
但是新东方最终走出了那个纷争的阶段,他们请来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以后的新东方开始以国际标准锻造企业,建立起了董事会,有了制度框架下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大家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做事,而不是原来的“山大王”各自独大。俞敏洪说,我们的核心人才一个都没有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为了一个团队的未来完成个人的妥协和让步,可以说给中国知识分子创业树立了榜样。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这是一群有志于教育事业的理想主义精英。俞敏洪说,我们大家都明白,教育是一种氛围,而不是一栋楼或多少资产,新东方的上空笼罩着一股“气”,这是人才的沉淀形成的,人散了,“气”就散了,事业不可能做大,这也是许多培训机构想要模仿新东方而无法做到的。
事实上,作为拥有全球26个分校,年培训学员80万人,下辖密布在教育产业链上图书出版、在线教育、软件研发等众多分支企业,资产数亿元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如今的俞敏洪有着另外一种烦恼:他为此牺牲了许多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喜欢的研究领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原本一窍不通的企业管理、国际财务、资本运作等知识不得不从零开始。
财富已经不是俞敏洪和新东方人的第一追求,他说,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以赚钱为终极目标,肯定做不长,钱只是过程和手段,为了目的服务。新东方现在的最高目标,就是教育和教育产品的开发,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为中国未来的教育打开道路。这个目标,不是说有钱就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为了钱干活的成分占不到50%”。
具体到俞敏洪个人,也是一样,他说,我最喜欢的是教书,但是假如说只是教书别的都不去做,新东方也不会有发展。在这一突破自己的过程中带给我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领悟、体会、感觉、思考,是一种磨练之后的平和心态。
对于俞敏洪来说,任何一次更大成功的背后,都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失败,但是有了这种比财富更重要的心态,任何的失败都不足畏惧,也许这就是他“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