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学习(七)日志、备份和启动管理

时间:2021-12-11 06:56:26

日志管理

1、日志管理简介

1.1、日志服务
在CentOS6.x中日志服务已经由rsyslogd取代了原先的syslogd服务。rsyslogd日志服务更加先进,功能更多。该服务的使用和日志文件的格式都和syslogd服务相兼容。

  • rsyslogd的新特点:
    • 基于TCP网络协议传输日志信息;
    • 更安全的网络传输方式;
    • 有日志消息的及时分析框架;
    • 后台数据库;
    • 配置文件中可以写简单的逻辑判断;
    • 与syslog配置文件相兼容

确定服务启动

#查看服务是否启动
[root@localhost ~]# ps aux | grep rsyslogd
#查看服务是否自启动
[root@localhost ~]# chkconfig --list | grep rsyslog

1.2、常见日志的作用

日志文件 说明
/var/log/cron 记录了系统定时任务相关的日志
/var/log/cups/ 记录打印信息的日志
/var/log/dmesg 记录了系统在开机时内核自检的信息,也可以使用dmesg命令直接查看内核自检信息
/var/log/btmp 记录错误登录的日志,这个文件时二进制文件,不能直接vi查看,要使用lastb命令查看,命令如下:lastb
/var/log/lastlog 记录系统中所有用户最后一次的登录时间的日志,这个文件爱你也是二进制文件,不能直接vi,要使用lastlog命令查看。
/var/log/maillog 记录邮件信息
/var/log/message 记录系统重要信息的日志,这个日志文件中会记录Linux系统的绝大多数重要信息,如果系统出现问题时,首先要检查再换个日志文件。
/var/log/secure 记录验证和授权方面的信息,只要涉及账户和密码的程序都会记录,比如:系统的登录,ssh的登录,su切换用户,sudo授权等
/var/log/wtmp 永久记录所有用户的登录、注销信息,同时记录系统的启动、重启、关机事件。这个文件是二进制文件,要使用last命令查看。
/var/run/utmp 记录当前已经登录的用户的信息,这个文件会随着用户的登录和注销而不断变化,只记录当前登录用户的信息,不能直接vi,要使用w,who,users等命令来查询。

除了系统默认的日志之外,采用RPM方式按照的系统服务也会默认把日志记录在/var/log/目录中(源码包安装的服务日志是在源码包指定目录中)。这些日志不是由rsyslogd服务来记录和管理的,而是各个服务使用自己的日志管理文档来记录自身日志。

常见的有(如果安装了该软件):

日志文件 说明
/var/log/httpd RPM包安装的apache服务的默认日志目录
/var/log/mail/ RPM包安装的邮件服务的额外日志目录
/var/log/samba/ RPM包安装的sanba服务的日志目录
/var/log/sssd/ 守护进程安全服务目录

2、rsyslogd日志服务

2.1、日志文件格式

  • 基本日志格式包含以下4列:
    • 事件产生的时间
    • 发生事件的服务器的主机名
    • 产生事件的服务名或程序名
    • 事件的具体信息

2.2、/etc/rsyslog.conf配置文件

authpriv.*                      /var/log/secure
#服务名称[连接符号] 日志等级 日志记录位置
#认证相关服务 所有日志等级 记录在/var/log/secure日志中
服务名称 说明
auth 安全和认证相关消息(不推荐使用authpriv替代)
authpriv 安全和认证相关消息(私有的)
cron 系统定时任务crontab产生的日志
daemon 和各个守护进程相关的日志
ftp ftp守护进程产生的日志
kern 内核产生的日志(不是用户进程产生的)
local0-local7 为本地使用预留的服务
lpr 打印产生的日志
mail 邮件收发信息
news 与新闻服务器相关的日志
syslog 有syslogd服务产生的日志信息(虽然服务名称已经改为rsyslogd,但是很多配置都还是沿用syslogd,没有修改服务名)。
user 用户等级类别的日志信息
uucp uucp子系统的日志信息,uucp是早期linux系统进行数据传递的协议,后来也常用在新闻组服务中。

连接符号可以为:

  • *”代表所有日志等级,比如:“authpriv.*”代表authpriv认证信息服务产生的日志,所有日志等级都记录
  • “.”代表只要比后面的等级高的(包含该等级)日志都记录,比如:“cron.info”代表cron服务产生的日志,只要日志邓毅大于info级别,都记录
  • “.=”代表只记录所需等级的日志,其它等级的都不记录。比如:“*.=emerg”代表人和日志服务产生的日志,只要等级是emerg等级就记录。这种用户较少用。
  • “.!” 代表不等于,就是出来该等级的日志外,其它等级的日志都记录。
等级名称 说明
debug 一般的调试信息说明
info 基本的通知信息
notice 普通信息,但是有一定的重要性
warning 警告信息,但是还不会影响到服务或系统的运行
err 错误信息,一般达到err等级的信息可能影响到服务或系统的运行
crit 临界状况信息,比err等级还要严重
alert 警告状态信息,比crit还要严重,笔记立即采取行动
emerg 疼痛等级信息,系统已经无法使用

日志记录位置

  • 日志文件的绝对路径,如“/var/log/srcure”
  • 系统设备文件,如“/dev/lp0”
  • 转发给远程主机,如“@192.168.134.10:514”
  • 用户名,如“root”
  • 忽略或丢弃日志,如“~”

3、日志轮替

3.1、日志文件的命名规则

  • 如果配置文件中拥有“dateext”参数,那么日志会用日期作为日志文件的后缀,例如“tomcat-20170902”,日志文件名不会重复,也不需要日志文件改名,只需要保存指定的日志个数,删除多个的日志文件即可。
  • 如果配置文件中没有“dateext”参数,那么日志文件就需要进行改名。当第一次进行日志轮替时,当前的“secure”日志会自动改名为“secure.1”,然后新建“secure”日志,用户保存新的日志。当第二次进行日志轮替时,“srcure.1”会自动改名为“secure.2”,当前的“secure”日志会自动改名为“secure.1”,然后也会新建“secure”日志,用来保存新的日志,以此类推。

3.2、logrotate配置文件

参数 参数说明
daily 日志的轮替周期是每天
weekly 日志的轮替周期是每周
monthly 日志的轮替周期是每月
rotate 数字 保留的日志文件的个数,0指没有备份
compress 日志轮替时,旧的日志进行压缩
create mode owner group 建立新日志,同时指定新日志的权限与所有者和所属组,如:create 0600 root utmp
mail address 当日志轮替时,输出内容通过邮件发送到指定的邮件地址
missingok 如果日志不存在,则忽略该日志的警告信息
notifempty 如果日志为空,则不进行日志轮替
minsize 大小 日志轮替的最小值,就是日志一定要达到这个最小值才会轮替,否则就算时间达到也不轮替
size 大小 日志只有大于指定大小才会进行日志轮替,而不是安装时间轮替
dateext 使用日期作为日志轮替文件的后缀,最常使用

3.3、示例:把nginx日志加入轮替

vim /etc/logrotate.conf #编辑日志配置文件,加入以下配置,实现日志轮替
/usr/local/nginx/logs/access_log{
daily #每天备份
create #备份时创建新的文件
rotate 30 #保留30天
}

3.4、logrotate命令
logrotate [选项] 配置文件名
选项:
如果此命令没有选项,则会按照配置文件中的条件进行日志轮替
-v:显示日志轮替过程
-f:强制进行日志轮替,不管日志轮替的条件是否已经符合,强制配置文件中所有的日志进行轮替

启动管理

1、CentOS 6.x启动管理

1.1、系统运行级别

运行级别 含义
0 关机
1 单用户模式,主要用于系统修复
2 不完全的命令行模式,不含NFS服务
3 完全的命令行模式,标准字符界面
4 系统保留
5 图形模式
6 重启动

1.1.2、运行级别命令

runlevel #查看运行级别命令
init 运行级别 #改变运行级别命令

1.1.3、系统默认运行级别

vim /etc/inittab 
id:3:initdefault: #系统开机后直接进入哪个运行级别

1.2、系统启动过程

initramfs内存文件系统

  • CentOS 6.x中使用initramfs内存文件系统取代了CentOS 5.x中的initrd RAM Disk。它们的作用类似,可以通过启动引导程序加载到内存中,然后加载启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内核模块,比如USB、SATA、SCSI硬盘的驱动和LVM、RAID文件系统的驱动

调用/etc/init/rcS.conf配置文件

  • 主要功能有两个
    • 先调用/etc/rc.d/rc.sysinit,然后由/etc/rc.d/rc.sysinit配置文件爱你进行Linux系统初始化。
    • 然后再调用/etc/inittab,然后由/etc/inittab配置文件确定系统的默认运行级别。

由/etc/rc.d/rc.sysinit初始化:

  1. 获得网络环境
  2. 挂载设备
  3. 开机启动画面Plymouth
  4. 判断是否启用SELinux
  5. 显示开机过程中的欢迎画面
  6. 初始化硬件
  7. 用户自定义模块的加载
  8. 配置内核的参数
  9. 设置主机名
  10. 同步存储器
  11. 设备映射器及相关的初始化
  12. 初始化软件磁盘阵列(RAID)
  13. 初始化LVM的文件系统功能
  14. 检验磁盘文件系统(fsck)
  15. 设置磁盘配额(quota)
  16. 重新以可读写模式挂载系统磁盘
  17. 更新quota(非必要)
  18. 启动系统虚拟随机数生成器
  19. 配置机器(非必要)
  20. 清除开机过程当中的临时文件
  21. 创建ICE目录
  22. 启动交换分区(swap)
  23. 将开机信息写入/var/log/dmesg文件中

调用/etc/rc.d/rc文件

  • 运行级别参数传入/etc/rc.d/rc这个脚本之后,由这个脚本文件按照不同的运行级别启动/etc/rc[0-6].d/目录的相应的程序
    • /etc/rc3.d/k?? 开头的文件(??是数字),会按照数字顺序依次关闭
    • /etc/rc3.d/S?? 开头的文件(??是数字),会按照数字顺序依次启动

2、启动引导程序grub

2.1、grub中分区表示

硬盘 分区 Linux中设备文件名 Grub中设备文件名
第一块SCSI硬盘 第一个主分区 /dev/sda1 hd(0,0)
第一块SCSI硬盘 第二个主分区 /dev/sda2 hd(0,1)
第一块SCSI硬盘 扩展分区 /dev/sda3 hd(0,2)
第一块SCSI硬盘 第一个逻辑分区 /dev/sda5 hd(0,4)
第二块SCSI硬盘 第一个主分区 /dev/sda1 hd(1,0)
第二块SCSI硬盘 第二个主分区 /dev/sda2 hd(1,1)
第二块SCSI硬盘 扩展分区 /dev/sda3 hd(1,2)
第二块SCSI硬盘 第一个逻辑分区 /dev/sda5 hd(1,4)

2.2、grub配置文件

vim /boot/grub/grub.conf 
  • default=0 默认启动第一个系统
  • timeout=5 等待时间,默认是5秒
  • 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指定grub启动时的背景图像文件的保存位置
  • hiddenmenu 隐藏菜单
  • title CentOS 6 (2.6.32-573.el6.i686) 标题
  • root (hd0,0) 启动程序的保存分区
  • kernel /vmlinuz-2.6.32-573.el6.i686 ro
    root=/dev/mapper/VolGroup-lv_root rd_NO_LUKS rd_NO_MD rd_LVM_LV=VolGroup/lv_swap crashkernel=auto LANG=zh_CN.UTF-8 rd_LVM_LV=VolGroup/lv_root KEYBOARDTYPE=pc KEYTABLE=us
    rd_NO_DM rhgb quiet
    定义内核加载时的选项
  • initrd /initramfs-2.6.32-573.el6.i686.img
    指定了initramfs内存文件系统镜像文件的所在位置

2.3、Grub加密与字符界面分辨率调整
2.3.1、grub加密

grub-md5-crypt #生成加密密码串
vim /boot/grub/grub.conf
password --md5 $1$8hxxT/$NeSiBnYK4ctfanbL307aw0
#password选项放在整体设置处

2.3.2、纯字符节面分辨率调整

grep "CONFIG_FRAMEBUFFER_CONSOLE" /boot/config-2.6.32-573.el6.i686 
#查询内核是否支持分辨率修改

在grub.conf中配置调整分辨率

3、系统修复模式

3.1、单用户模式常见的错误修复

  • 遗忘root密码
  • 修改系统默认运行级别

3.2、光盘修复模式
重要系统文件丢失,导致系统无法启动

chroot /mnt/sysimage #改变主目录
cd /root
rpm -qf /etc/inittab #查询下/etc/inittab文件属于哪个包
mkdir /mnt/cdrom #建立挂载点
mount /dev/sr0 /mnt/cdrom #挂载光盘
rpm2cpio /mnt/cdrom/Packages/initscripts-8.45.3-1.i386.rpm | cpio -idv ./etc/inittab
#提取inittab文件到当前目录
cp etc/inittab /etc/inittab
#复制inittab文件到指定位置

备份与恢复

1、备份概述

1.1、Linux系统需要备份的数据

  • /root/ 目录
  • /home/ 目录
  • /var/spool/mail/ 目录
  • /etc/ 目录
  • 其它目录

如果安装以下服务

  • apache需要备份的数据
    • 配置文件
    • 网页主目录
    • 日志文件
  • mysql需要备份的数据
    • 源码包安装的mysql:/usr/local/mysql/data/
    • RPM包安装的mysql:/var/lib/mysql

1.2、备份策略

  • 完全备份:完全备份是指把所有需要备份的数据全部备份,当然全部备份可以备份整块硬盘,整个分区或某个具体的目录。
  • 增量备份,每次备份和上次备份相比,备份上次备份不存在的
  • 差异备份,与完全备份相比,备份完全备份不存在的

2、dump和restore命令

2.1、dump命令
dump [选项] 备份之后的文件名 原文件或目录
选项:
-level: 0-9备份级别
-f 文件名:指定备份之后的文件名
-u: 备份成功之后,把备份时间记录在/etc/dumpdates文件
-v:显示备份过程更多的输出信息
-j:调用bzlib库压缩备份文件,把备份文件压缩为。bz2格式
-W:显示允许被dump的分区的备份等级及备份时间

示例:备份分区

dump -0uj -f /root/boot.bak.bz2 /boot/ 
#备份命令,先执行一次完全备份,并压缩和更新备份时间
cat /etc/dumpdates #查看备份时间文件
cp install.log /boot/ #复制日志文件到/boot分区
dump -luj -f /root/boot.bak1.bz2 /boot/
#增量备份/boot 分区,并压缩
dump -W #查询分区的备份时间及备份级别

备份文件或目录

dump -0j -f /root/etc.dump.bz2 /etc
#完全备份/etc/目录,只能使用0级别进行完全备份,不再支持增量备份

2.2、restore命令
restore [模式选项][选项]
模式选项:rstore命令常用的模式有以下四种,这四个模式不能混用。
-C:比较备份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变化
-i:进入交互模式,手工选择需要恢复的文件
-t:查看模式,用于查看备份文件中拥有哪些数据
-r:还原模式,用户数据还原
选项:
-f:指定备份文件的文件名

示例:

restore -C -f /tmp/shell.bz2 #比较备份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变化
restore -t -f /tmp/shell.bz2 #查看备份文件内容
restore -r -f /tmp/shell.bz2 #恢复备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