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自然科学基金

时间:2020-12-26 06:49:22

  暑假即将结束,一件暑假中计划外的工作也戛然而止。止得让人意外,带着一点爽快,但却也似从盘中夹起的拨丝山药,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

  这是一个在工作上一事无成的暑假。想好的,是要投入新一轮的程序设计教学资源,目标是靠这样的资源,能引导学生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个足以保证学习效果的学习过程。类似软件过程管理的思想,将这个过程中要求的工作做过了,符合质量标准的软件也就出来了。目前不少学习程序设计的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无序,我希望我建设的资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能够帮助他们安排好学习过程。

  刚刚开头的计划,被一则通知打断。学院科研秘书转发了学校组织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通知。这两年,我决心不在科研上投入主要精力,屡次动员我写申报书,我都推却了。这次不同,加入了学院的要求:“有博士学位的老师若不申报,将……”

  对这样的表述,我的心情很复杂,又不淡定了。

 

  我不反对教师参加科研,甚至是赞成对教师要有科研的要求。在和身边的年轻同事们说,一定要有一个时期,通过科研工作让自己进步。我是在意识到科研能力弱的人不配当大学老师之后,辞去行政职务又去考博着意去提升自己的。那一段时间的投入,让我知道了学术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了认真干科研的人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当然也知道了,各种规则和潜规则。

  只是到了自己的身上,在理清思路之后,发现我不必也不能沉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中去。这种研究的基本方式,就是申请纵向的基金资助,并通过研究获得成果。我坚持,高校教师的科研,除了科研本身的价值,还要能与培养学生挂起钩来。通过科研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这是必需要有的功能。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很大,以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科研,和我们学生的需求之间,差距太大,以至于中间过渡都不好找,需要有人沉到学生这一头。

  我将大学老师的工作,分为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两个方面。我发现,做后一项工作的人太稀少了,大学中的异常,在于不断有学生不断地突破我们可以容忍的底线。我认识到了这样一些同学“不争气”背后的诸多原因,看到了为此做事的空间。我愿意做这项鲜有人做的事。这件事,需要我全心去做。

  这件事的意义很大,能否取得成绩,至少没有表面的衡量准则。对照大学老师的考核标准,这完全是“节外生枝”。甚至,我得不到肯定,还背负着不务正业的责备。和一位教育界要人的交流,他告诉我社会学中有“二八原则”,总有20%的学生,要落到不成才的之列的,他劝我不继续走当下的路。我关注的是,当我们将底线上提之后,纵使这20%的境况也不一样,也是进步。很多基础性的事情需要做,实际上促进的是全体学生,改善的是教育局面。他说教育中做不到“一个都不能少”,我不认可这种说法,这句话不该出自一位老师之口。我的工作已经不限于要揪住某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不合时宜、不计代价地为他付出,而作为教育界高层,他更应该看到需要有人为这个群体投入。每日分在自己供职的学院,我不交出院长向学校签署的责任书中指标所指的数字,我为此愧疚,也很难堪。

  逐渐地我也知道了我做事为何会这样难。我所关注的和投入的事情,处于交叉地带。我是一名大学的计算机教师,*中关心我的专业——计算机,而我看重自己的职业——教师。我关心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找不到明确的、对应的主管部门。

  就将目光回到专业上来,我认定教师是需要做科研的。然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这样一个定位在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中的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共识的大学中,该做的科研,需要要结合应用开发。然而,从基金式科研中走过来的我,却发现这仍是我的短板。要求做的科研,与本科生教学结合点差距大,而能伸到课堂中的实践性经验,我无能去做。有这种窘境恐怕不只属于我一个。于是,我这几年的投入,围绕学生的以实践为主的学习建设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在开发方面,尝试了一些。再积累一些,我也将能在“锦上添花”方面做些工作,带领几个高年级学生,做些开发。再就是“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计划”、“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协会”,我期望着有新的进展。

 

  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的通知还是把我搞乱了。其实,我不做这种形式的科研,只是因为我心中有别的事。因为做这样一些事的投入之大,我无法做到两者兼顾,况且这两个方面的直接交集几乎为空。我资质平平,似乎在“兼顾”方面最无能,正如有人“双肩挑”或“多肩挑”,能做到教学、研究、行政工作几不误,而我在多年的试探之后,选择了只挑好教学一个头,而至于将自己自视清高地请上“教育”的神坛,更是招来了一些人的耻笑。

  何必呢?不淡定中,我开始写申报书了。因为,这也是本该我做的事。不过,我要将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与我自己的学科方向联系起来。做有意义的科研,做我感兴趣的科研,至少我要非常明确其社会价值,这是我想要的原则。我写的题目是关于在线教育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的研究,这是在考虑得到批准的可能性(主要结合前几年做过的工作基础)和我感兴趣的问题之间的结合。课题申报要求以近五年发表的论文为前提,乘着发表过的论文还是“近五年”,这个机会还有。每过一年,这些论文中就会有一些失效,直到我彻底失去机会。其实,还是感谢领导们给的压力,发表过的论文,也是资源,不能浪费。

  在理解中,也就淡定一些了。但由于近三年的相关进展没有去跟踪,写国内外研究进展很吃力,一边检索、阅读文献,一边打草稿,而项目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路线,一直没有明确起来。在痛苦中工作,效率也出不来,熬过夜,却也多在混时间。我知道这不是搞研究的路数,研究需要持续的积累,从明确题目、阅读文献,到写出申报书来,不该是在20多天内全做完。在勉强凑出文字的过程中,自己感觉就是要去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而写作过程中,脑袋中的形态,就是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应用的场景,其中的基础问题提炼不出来,写不出“学术研究”的味道。

  终于撑到了交给学院初审的时候,我按期交出了初稿。交稿后再改,效率开始高一些了,居然有了些感觉。再到学院的评审会上,我知道这份申报书的致命缺陷,当然到场的同事们也委婉地给我提出来了建议。

  一份科研处最新的提醒让我警觉,其实省里相关的要求浏览过,但分散在多处未注意。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的硬性条件:申报者本人要有5篇以上核心以上论文,最新提醒是,这5篇中,不能包括会议文章。而我在有效期内的期刊文章,恰为4篇。打科研处电话核实,或者也可以为3篇收录,而我的4篇收录文章中,恰只有2篇是期刊。

  这就是前述的“戛然而止”。一份难以言表的轻松,或者是更加的沉重随之而来。定一定,还是高兴一些:我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勾当,有理由不再进行下去了。而以后,随着这些文章的失效,我可以坦然进入更长久的“重新积累期”。实际上,我是可以更坚决地去做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中去了。

  有人笑科研管理就是简单的数数:评职称要几篇论文,拿津贴又要几篇,几个是核心,几个是收录。只要数够了,管他质量如何。于是,有了很多的凑数的。伟大而简单的数数法于我而言是起了好的作用。可是,对于真正上升期的年轻老师,这却可以真是灾难。他们为此失去机会。期望这简单数数的时期尽快结束,进入到人尽其才的状态,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我爱教书,我爱科研,我爱大学。因为爱,有聚,也有散。真爱,就要爱真,这才是爱。

  为了对你的爱,再见,自然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