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动笔写你的第一篇论文

时间:2022-12-05 06:36:21

又是一天过去了,你今天可能做了新的研究,有了新的数据,或是新的发现,但你迟迟没有开始写你的论文。你或许觉得,只要你手上有了数据,想清楚了,有一天自然能挥笔即就。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写下一个字,何谈publication。

事实就是,论文并不是想好才能写的。一直不开始写自然永远都不会写完

耶鲁大学研究生写作中心的Elena D. Kallestinova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极为实用的7条建议:


设定写作时间

在日程表上拨出固定的写作时间并持之以恒。

作者注意到:一个耶鲁博士生,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写作一到两个小时。

因为早上8点实验室一般还没有其他人,很适合专心写作,而且在早上的效率比较高,完成这件事会让你在之后的一整天都觉得精神百倍。

不论如何,写作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每天锻炼。


列出一个提纲

到底要写些什么?

动笔之前你需要一个提纲,让你的思路变得清晰。

首先,在一张纸上写下任何你想到的这个论文需要涉及的点,然后将它们按照论文的结构组织起来:哪些是放在方法部分的?哪些是放在引言和讨论部分的?

列好提纲后,不妨和你的同事还有导师讨论一下,按照他们的意见做出适当的调整。

另外,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列下你想投稿的杂志。


草稿,放开了写

接下来你可以开始写草稿了,你的提纲就是你下笔的依据。

在这个阶段,你无须考虑用词是否得当,句式是否连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把你的提纲里的idea都写出来,不要边写边修改


从方法和结果着笔

应该从哪一部分着笔呢?

作者的建议,应该先从方法部分(materials and methods)和结果(results)着笔,这些也无疑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

方法描述,应当尽量仔细和准确,每个段落的视角尽量保持一致(比如不要将实验者视角“we”和实验视角“the experiment”混用做主语)。结果部分的描述也要简洁明了,尽量客观,避免使用动词的名词化(比如用disruption代替disrupt),也要避免主观描述词比如obvious,apparent之类。


接着写Introduction

接下来该写introduction了。introduction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你的研究在学界的位置,和其他理论的联系,为什么你的研究问题很重要;然后界定你的研究范围,哪些文献为你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线索;最后简述自己的研究,简单概括研究的发现。永远不要自以为人人都能看出你研究的重要性,要写下来,吸引你的读者读下去。


最后到Discussion部分

最后是讨论的部分(discussion)。总结你的发现,你的发现为什么重要?这些发现是否和你的假设一致?它们对现存的理论有何贡献?同时,可以在讨论的部分反驳可能遭到的质疑。最后考虑研究的限制和可能造成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办法。


反复的修改

现在的论文草稿已经完成,但它需要反复的修改才可能被发表。修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宏观的修改是指结构上连贯改。对照你的提纲,你可以发现哪些点没有在论文中被提及,或者错位颠倒,不够练过。按照提纲改完后,再通读文章,检查行文逻辑是否清晰。宏观修改之后,你可以开始微观上的修改,即对遣词造句的修改。除了基本的语法错误以外,主观词汇是否太多?句子是否太冗长?段落排布是否合理?尝试从文章的中间或是结尾开始修改,这样会让你发现更多的错误和不当。你自己找不到问题后,再把论文发给其他人,获取他们的反馈,从而进一步修改。

修改没有诀窍,就是反复,反复,反复。当你把文论提交给杂志后,你很有可能会收到更多的修改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

发表无疑是个磨人的过程。但回到开头的建议,在真正的实验、申基金、阅读之外,每天写上一两个小时,你大概会渐渐变成实验室里发paper最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