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慈欣的若干个标题

时间:2021-09-14 05:49:15

关于刘慈欣的若干个标题

 

By 刘未鹏(pongba)

C++的罗浮宫(http://blog.csdn.net/pongba)

 

 

这篇文章我想了若干个开头,结果每个开头都只能表达事情的一个方面,按照一种王小波式的逻辑,我可以这样写:“这篇文章的开头有如下几种可能:”。但这就有点浪费,如果你有一个好句子,那应该放在最开头,如果有好几个好句子,那就应该省着点用了。于是这篇文章的开头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幅样子:“这篇文章我想了若干个开头”,而且不仅如此,连标题也受到影响,变得不知所云。后者实际上是有另外的原因,并不是我想到了若干个绝妙的标题打算在文章里面一个个的用,而是不想让标题影响了真正要说的东西。

 

王小波在一篇关于写小说的杂文里面称赞杜拉斯的小说“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写小说的人害怕”,这句话是如此的有名和有力,直接让国内许多人拿起了杜拉斯的小说。按照这样一种逻辑,我也可以说“刘慈欣的科幻让读科幻的人狂喜,让写科幻的人害怕”,但这样做未免原创性不够,所以我直接把它枪毙掉了。我还可以说“刘慈欣的科幻让喜爱科幻的人震撼,让不喜爱科幻的人瞌睡”,但这句话说了又等于没说,因为不仅科幻如此,所有东西都是如此。于是我就陷于了一种思考之中,思考怎样用一句话便表达出刘慈欣科幻之好,结果我失败了,因为没有一句话能够表达出刘慈欣科幻的好,我只好拿起笔

 

今天,天空和海水都很清澈,对于作诗来说,世界显得太透明了。

抬头望去,平时难得一见的美洲大陆清晰地显示在天空中,

在东半球构成的覆盖世界的巨大穹顶上,大陆好像是墙皮脱落的区域…

——《诗云》

 

对于喜爱“刘慈欣式”科幻的人来说,这样的想像会让他们大脑一个激灵,片刻间失去一切内容。用一种文学的修辞来说就是“其想像力让人眩晕”。用一种周星驰式的逻辑来说就是“天哪,为什么让我读到这么好的想像啊,我怕有生之年看不到这样的景象怎么办啊”。后者的直接结论就是刘慈欣的想像让人后悔生早了。当然,王小波不会这么想,按照他的人生哲学,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诗意的世界,很大一部分是科幻小说带给我的,而后者绝大部分又由刘慈欣的科幻构成。

 

我经常对别人说我是刘慈欣的fans——这句话就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味道,刘慈欣的小说本就很好,不会因为你说是他的fans就会更好,但你会因为能成为他的fans而感到自豪;这种贴金的另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王小波门下走狗。但我还是乐意这样说,正如那么多人愿意做王小波的走狗一样。虽然我从来不个人崇拜,但按照一种古龙式的说法:如果世上还有一个人值得你去崇拜,那就是刘慈欣。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流浪地球》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梭罗这样啰嗦没错,是大多数人错了,如果大多数人没错,那肯定是这个世界错了。但不管谁错了,我都肯定不想成为这一部分人之一。从小我就是个自然科学迷,所以对科幻有着非常强烈的感觉,高中的时候接触了《科幻世界》杂志便不可收拾,每期必买。其中最期待的就是刘慈欣的文章。最早读到的是《流浪地球》,一下就被他的想像力攫住了,那种大气磅礴的想像,我从未在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中见到过,正如他自己说的,科幻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而他自己的作品,则是在这个特殊文学形式中最特殊的

 

加加林抬头望去,这时,地核文明十万年的探索得到了最后的报偿。

他看到了灿烂的星空。

——《山》

 

刘慈欣的作品中充满了像这样的诗意,这样的诗意对于热爱理性科幻和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读拜伦和惠特曼的诗句顶多觉得感动和浪漫,但是,但是像这样的想像力,它在一瞬间能够充斥你的整个大脑,把你的思维拉伸到几万光年之外,把你置身于广阔无垠的星空当中。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时,他审视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

当我在弥留之际最后一次睁开眼睛,

那时我所有的知性和记忆都消失在过去的深渊中,

又回到童年纯真的感觉和梦幻之中,

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时候。

——《球状闪电》

 

用一种不完全的叙述方式来说,大学里面我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睡觉,二是玩kof,三是看刘慈欣的科幻。这三件事情都引发我的思考,睡觉让我思考逃课的合理性,这是逻辑的思考。kof让我思考心理战的打法,这是心理思考。看刘慈欣的科幻则让我思考一些更大的问题,这是哲学思考。

 

刘慈欣的科幻里面常出现两种思维形式,一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时候某些我们平时看来很严肃的问题顿时就会变得非常可笑和无稽。二是站在宇宙中一个渺小砂粒的角度来仰望星空,这时某些我们平常看来很严肃的问题同样也会变得非常可笑和无稽。

 

她逆着一条苍茫的灰色大河飞行,这是时光之河,

她在飞向时间的源头,群星像寒冷的冰碛漂浮在太空中…

她拚命上升,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再次向下看,这时整个宇宙已一览无遗。

这宇宙是一只静静地看着她的巨大的眼睛。

——《思想者》

 

做了9年的科幻迷,看过了许许多多的科幻,国外的数阿瑟克拉克还基本能看,《2001》写的不是社科类科幻,而是纯粹的科幻。其他人的就基本属于不能读之列了,有一次一不小心因为看了有人推荐于是去看了《群星,我的归宿》,因为有人说这个作者的想像力非常丰富,以至于看他在小说里面肆意使用想像力都觉得有点奢侈心疼,结果看完了我倒的确觉得奢侈心疼了,心疼我奢侈地浪费在这篇小说上的时间。无非就是一个复仇故事,偏要贴上科幻的标签,放到太空中去秀。无非就是一点瞬移,六年级看的动画片里面就有了,在会看动画片之前懒得走路时就开始想了,偏弄得跟原创似的。明明是不能读的小说,却弄个星云奖牌别上害人浪费时间。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科幻都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琐碎,缺少一种磅礴的大气,缺乏想像力,缺乏诗意。尤其是太多关注情节、心理和人文的科幻,无非是借着科幻的名义发发文青牢骚,显得俗不可耐。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那么多的俗不可耐的文学形式,为什么把科幻这块唯一可能的净土也要污染?在这个方面,就我狭窄的视野,也只有刘慈欣的科幻,真正能够出尘脱俗。

 

要看情节,去看侦探小说。要看人物性格,去看文艺小说。我们要看的是科幻,而对于什么是科幻,我觉得刘慈欣的小说最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排险者露出那毫无特点的微笑说:“这很难理解吗?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看到人们仍不明白,他接着说,“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亿年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但那一时刻距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万年时间,而这一进程最关键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时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字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朝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