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工业控制网络之路1.1-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历程CCS DCS FCS

时间:2021-07-10 05:32:20

返回 自学工业控制网络之路

自学工业控制网络之路1.1-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历程CCS DCS FCS

工业控制系统是对诸如图像、语音信号等大数据量、高速率传输的要求,又催生了当前在商业领域风靡的以太网与控制网络的结合。这股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浪潮又将诸如嵌入式技术、多标准工业控制网络互联、无线技术等多种当今流行技术融合进来,从而拓展了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1. 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控制系统的结构从最初的CCS(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的DCS(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流行的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2. DCS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在国内自控行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CCS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DCS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

2.1 DCS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1975-1980年,在这个时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表现为:

  • 采用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控制单元,实现分散控制,有各种各样的算法,通过组态独立完成回路控制,具有自诊断功能
  • 采用带CRT显示器的操作站与过程单元分离,实现集中监视,集中操作
  • 采用较先进的冗余通信系统

第二阶段  1980—1985,在这个时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表现为:

  • 微处理器的位数提高,CRT显示器的分辨率提高
  • 强化的模块化系统
  • 强化了系统信息管理,加强通信功能

第三阶段  1985年以后,集散系统进入第三代,其技术特点表现为:

  • 采用开放系统管理
  • 操作站采用32位微处理器
  • 采用实时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了DCS之中。PLC是一种针对顺序逻辑控制发展起来的电子设备,它主要用于代替不灵活而且笨重的继电器逻辑。而此时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将取代DCS成为控制系统的主角。

2.2 DCS 特点

  • 高可靠性:由于DCS将系统控制功能分散在各台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结构采用容错设计,因此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其它功能的丧失。此外,由于系统中各台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比较单一,可以针对需要实现的功能采用具 有特定结构和软件的专用计算机,从而使系统中每台计算机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
  • 开放性:DCS采用开放式、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设计,系统中各台计算机采用局域网方式通信,实现信息传输,当需要改变或扩充系统功能时,可将新增计算机方便地连入系统通信网络或从网络中卸下,几乎不影响系统其他计算机的工作。
  • 灵活性:通过组态软件根据不同的流程应用对象进行软硬件组态,即确定测量与控制信号及相互间连接关系、从控制算法库选择适用的控制规律以及从图形库调用基本图形组成所需的各种监控和报警画面,从而方便地构成所需的控制系统。易于维护功能单一的小型或微型专用计算机,具有维护简单、方便的特点,当某一局部或某个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在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在线更换,迅速排除故障。
  • 协调性:各工作站之间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各种数据,整个系统信息共享,协调工作,以完成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和优化处理。
  • 控制功能齐全:控制算法丰富,集连续控制、顺序控制和批处理控制于一体,可实现串级、前馈、解耦、自适应和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并可方便地加入所需的特殊控制算法。DCS的构成方式十分灵活,可由专用的管理计算机站、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记录站、现场控制站和数据采集站等组成,也可由通用的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构成。处于底层的过程控制级一般由分散的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等就地实现数据采集和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传送到生产监控级计算机。生产监控级对来自过程控制级的数据进行集中操作管理,如各种优化计算、统计报表、故障诊断、显示报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CS可以按照需要与更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更高级的集中管理功能,如计划调度、仓储管理、能源管理等。

2.3 DCS 结构

从结构上划分,DCS包括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

  • 过程级主要由过程控制站、I/O单元和现场仪表组成,是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实施部分。
  • 操作级包括: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完成系统的操作和组态。
  • 管理级主要是指工厂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作为DCS更高层次的应用,目前国内纸行业应用到这一层的系统较少。

DCS的控制程序:DCS的控制决策是由过程控制站完成的,所以控制程序是由过程控制站执行的。

过程控制站的组成:DCS的过程控制站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由电源、CPU(*处理器)、网络接口和I/O组成

  • I/O:控制系统需要建立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通道,这就是I/O。
  • DCS中的I/O一般是模块化的,一个I/O模块上有一个或多个I/O通道,用来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调节阀)。
  • I/O单元:通常一个过程控制站是有几个机架组成,每个机架可以摆放一定数量的模块。
  • CPU所在的机架被称为CPU单元,同一个过程站中只能有一个CPU单元,其他只用来摆放I/O模块的机架就是I/O单元。

3. FC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Field bu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它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因而受到了许多标准团体和计算机厂商的高度重视。

它是一种工业数据总线,是自动化领域中底层数据通信网络。

简单说,现场总线就是以数字通信替代了传统4-20mA模拟信号及普通开关量信号的传输,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

3.1 FCS 特征

  • 全数字化通信:用于过程自动化和制造自动化的现场设备或现场仪表互连的现场通信网络。
  • 开放型的互联网络:现场总线为开放式互联网络,既可以与同层网络互联,也可与不同层网络互联,还可以实现网络数据库的共享。
  • 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据实际需要使用不同的传输介质把不同的现场设备或者现场仪表相互关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厂家或不同型号的产品构成所需的控制回路,从而可以*地集成FCS。
  • 现场设备的智能化
  • 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FCS 废弃了DCS 的输入/输出单元和控制站, 把DCS 控制站的功能块分散地分配给现场仪表, 从而构成虚拟控制站,彻底地实现了分散控制。
  • 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 通信线供电:通信线供电方式允许现场仪表直接从通信线上摄取能量, 这种方式提供用于本质安全环境的低功耗现场仪表, 与其配套的还有安全栅。

3.2 FCS 特点

  • 现场控制设备具有通信功能,便于构成工厂底层控制网络。
  • 通信标准的公开、一致,使系统具备开放性,设备间具有互可操作性。
  • 功能块与结构的规范化使相同功能的设备间具有互换性。
  • 控制功能下放到现场,使控制系统结构具备高度的分散性。

FCS 优点

  • 现场总线使自控设备与系统步入了信息网络的行列,为其应用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 一对双绞线上可挂接多个控制设备, 便于节省安装费用;
  • 节省维护开销;
  •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 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FCS 缺点

  • 网络通信中数据包的传输延迟,通信系统的瞬时错误和数据包丢失,发送与到达次序的不一致等都会破坏传统控制系统原本具有的确定性,使得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变得更复杂,使控制系统的性能受到负面影响。

3.3 FCS 控制组成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由测量系统、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而通信部分的硬、软件是它最有特色的部分。

  •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它的软件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系统的软件有组态软件、维护软件、仿真软件、设备软件和监控软件等。首先选择开发组态软件、控制操作人机接口软件MMI。通过组态软件,完成功能块之间的连接,选定功能块参数,进行网络组态。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对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优化控制及逻辑控制报警、监视、显示、报表等。

  • 现场总线的测量系统:

其特点为多变量高性能的测量,使测量仪表具有计算能力等更多功能,由于采用数字信号,具有高分辨率,准确性高、抗干扰、抗畸变能力强,同时还具有仪表设备的状态信息,可以对处理过程进行调整。

  • 设备管理系统:

可以提供设备自身及过程的诊断信息、管理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包括智能仪表)、厂商提供的设备制造信息。例如Fisher—Rosemoune公司,推出AMS管理系统,它安装在主计算机内,由它完成管理功能,可以构成一个现场设备的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以及预测性维护。将被动的管理模式改变为可预测性的管理维护模式AMS软件是以现场服务器为平台的T型结构,在现场服务器上支撑模块化,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一个图形化界面。

  • 总线系统计算机服务模式:

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较为流行的网络计算机服务模式。服务器表示数据源(提供者),应用客户机则表示数据使用者,它从数据源获取数据,并进一步进行处理。客房机运行在PC机或工作站上。服务器运行在小型机或大型机上,它使用双方的智能、资源、数据来完成任务。

  • 数据库:

它能有组织的、动态的存储大量有关数据与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交叉访问,具有高度独立性。工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参数连续变化,数据量大,操作与控制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可以互访操作的分布关系及实时性的数据库系统,市面上成熟的供选用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Oracle,sybas,Informix,SQL Server;实时数据库中的Infoplus,PI,ONSPEC等。

  • 网络系统的硬件与软件:

网络系统硬件有:系统管理主机、服务器、网关、协议变换器、集线器,用户计算机等及底层智能化仪表。网络系统软件有网络操作软件如:NetWarc,LAN Mangger,Vines,服务器操作软件如Lenix,os/2,Window NT。应用软件数据库、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议等。

3.4 FCS 现场总线种类

世界上存在着大约四十余种现场总线,

  • 国际标准组织-基金会现场总线FF:FieldBusFoundation
  • 法国的FIP
  • 英国的ERA
  • 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的ProfiBus
  • 挪威的FINT
  • Echelon公司的LONWorks
  • PhenixContact公司的InterBus
  • RoberBosch公司的CAN
  • Rosemount公司的HART
  • CarloGavazzi公司的Dupline
  • 丹麦ProcessData公司的P-net
  • PeterHans公司的F-Mux
  • ASI(ActraturSensorInterface)
  • MODBus,SDS
  • Arcnet
  • WorldFIP
  • BitBus
  • 美国的DeviceNet与ControlNet等等

每种总线大都有其应用的领域:

  • FF、PROFIBUS-PA适用于石油、化工、医药、冶金等行业的过程控制领域;
  • LonWorks、PROFIBUS-FMS、DeviecNet适用于楼宇、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
  • DeviceNet、PROFIBUS-DP适用于加工制造业,而这些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每种现场总线都力图将其应用领域扩大,彼此渗透。

3.5 FCS 注意事项

  • 通信距离。现场总线的通信距离一般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PROFIBUS/DP在12Mbps速率时,采用标准电缆,可以达到200m,如果采用187.5kbps速率,可以达到1 000m。
          通信距离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两个节点之间不通过中继器能够实现的距离,一般来说,距离和通信速率成反比
          另一个,是整个网络最远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往往在厂家的介绍材料中对于此类的描述不够清楚,在实际使用中,必须考虑整个网络的范围,电磁波信号在电缆中传递是需要时间的,特别在—些高速的现场总线中,如果增大距离,就必须对一些通信参数进行修改

  • 线缆选择。现场的环境决定现场总线的通信速度和通信介质。

一般而言,现场总线采用电信号传递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收到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现场总线采用屏蔽双绞线。必须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现场总线要求的屏蔽双绞线可能是不同的。
          现场总线的开发者一般规定一种特制的线缆,在正确使用这种线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定的速率和传输距离。
          在电磁条件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光缆是合理的选择,否则局部的干扰,可能影响整个现场总线网络的工作;

  • 隔离

一般来说,现场总线的电信号与设备内部是电气隔离的。现场总线电缆分布在车间的各个角落,一旦发生高电压串入,会造成整个网段所有设备的总线收发器损坏。如果不加以隔离,高电压信号会继续将设备内部其他电路损坏,导致严重的后果;

  • 屏蔽

现场总线采用的屏蔽电缆的外层必须在一点良好接地,如果高频干扰严重,可以采用多点电容接地,不允许多点直接接地,避免产生地回路电流

  • 连接器

现场总线一般没有对连接器做严格的规定,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整个系统通信。例如,现场总线一般采用总线型菊花链连接方式,在连接每一个设备时,必须注意如何不影响在现有通信的条件下,实现设备插入和摘除,这对连接器就有一定的要求

  • 终端匹配

现场总线信号和所有电磁波信号一样具有反射现象,在总线每一个网段的两个终端,都应该采用电阻匹配,第一个作用可以吸收放射,第二个作用是在总线的两端实现正确的电平,保证通信。
          因此,现场总线技术是控制、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交叉与集成,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体现了控制领域对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增强可维护性和提高数据采集的智能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