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HashMap源码解析

时间:2022-04-09 15:08:08

HashMap实现了Map接口区别于Collecton集合的另一个大的集合分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实现,用于存放key-value形式的对象。了解它的源码实现对我们开发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从很大程度上提高程序的性能。

一、属性解读

1、初始大小为包含16个元素的数组,在new出一个hashMap时,默认会指定16个大小的空间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2、最大的容量为2^30,一个HashMap可以存放2^30个元素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3、加载因子,当我们创建一个hashMap的实例时,开始时,内部是用一个数组来存放数据的,我们给hashMap指定的初始化大小,就是这个数组初始化的大小。但是,并不是数组多大,就会存放多少个元素。在hashMap内部实现的数组是可以根据存放数组的个数进行自动扩容的。当超过DEFAULT_LOAD_FACTOR加载因子所规定的比例时,会自动进行扩容。比如初始容量为16,那么当table数组容量达到12时,会自动进行扩容。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final float loadFactor;

4、内部数组,HashMap内部是利用一个Entry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5、当前数组中存放的元素的个数

 transient int size;

6、当前数组中已经存放的极限,初始为12

int threshold;

二、构造方法

提供了4个构造方法如下:
    //指定初始化容量的大小和加载因子的大小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Find a power of 2 >= initialCapacity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t)Math.min(capacity * loadFactor, MAXIMUM_CAPACITY + 1);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useAltHashing = sun.misc.VM.isBooted() &&
(capacity >= Holder.ALTERNATIVE_HASHING_THRESHOLD);
init();
}

//指定初始化容量的大小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一个空的构造函数,默认初始化由JDK指定
public HashMap() {
this(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可以是一个Map类型的集合作为参数传递进去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Math.max((int) (m.size() / DEFAULT_LOAD_FACTOR) + 1,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putAllForCreate(m);
}
}

注意:在hashMap中数组的大小都是默认指定为2的n次幂,具体原因,下面put方法介绍。

三、Entry内部类的简单实现

map内部是通过一个Entry类型的数组来实现的。Entry是map内部声明的一个静态的内部类。它可以存放Key-value形式的对象。
jdk1.8中将Entry对象变成了Node,但是原理上没有变。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K,键值
final K key;
//V,value值
V value;
//当前entry对象的下一个entry对象,这里利用了链表的实现
Entry<K,V> next;
//hash值,通过hash算法计算所得的hash值,每一个entry对象都会有一个hash值,这个hash值可能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时利用了链表来解决冲突。
int hash;

/**
* Creates new entry.
*/

Entry(int h, K k, V v, Entry<K,V> n) {
value = v;
next = n;
key = k;
hash = h;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这里重写了equals的方法,当两个entry对象的Key值相等且value值相同时,这里并不是hashcode.则返回true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return false;
Map.Entry e = (Map.Entry)o;
Object k1 = getKey();
Object k2 = e.getKey();
if (k1 == k2 || (k1 != null && k1.equals(k2))) {
Object v1 = getValue();
Object v2 = e.getValue();
if (v1 == v2 || (v1 != null && v1.equals(v2)))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key==null ? 0 : key.hashCode()) ^
(value==null ? 0 : value.hashCod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getKey() + "=" + getValue();
}
}

四、put方法

//map的添加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通过hash算法计算hash值,增大hash值的随机性,从而为寻求key值在数组中的位置做准备,可以减少位置冲突。
int hash = hash(key);
//通过计算出来的hash值和数组存放元素个数的大小来计算key值的位置。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如果找到位置上有元素,那么开始遍历这个位置上的"桶",这个桶是一个链表。当出现key值相同时,那么用新的value代替旧的value值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解析:


hash算法:旨在为了增加hash值的随机性,从而利用生成的hash值与数组长度进行与运算,而计算出该key值在数组中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hash冲突。

jdk1.7版本的hash算法

final int hash(Object k) {
int h = 0;
if (useAltHashing) {
if (k instanceof String) {
return sun.misc.Hashing.stringHash32((String) k);
}
h = hashSeed;
}

h ^= k.hashCode();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jdk1.8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注意:其实这里不需要懂散列函数的原理,只需要明白通过散列函数可以加大散列值的随机性,减少hash冲突就可以了
针对jdk1.8优化后的hash算法简单介绍:
1、收下通过h=key.hashCode()方法计算key的hashcode的值,通过计算出的hashcode的值向右移动16位,是的原有的hashcode的值的高16位变低16位,高16位则统一都变为0。
例如:

1111 1111 1111 1111 1011 0011 1111 0101
做了>>>16以后变成了: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这就是向右移动16位以后的结果了。
那么此时再与原有的hashcode做异或运算如下:

1111 1111 1111 1111 0100 1100 0000 1010

这里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异或运算^
异或运算

相同为0,相异为1
0^0=0;
1^1=0;
0^1=1;
1^0=1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hashcode高位和低位的值进行混合做异或运算,而且混合后,低位的信息中加入了高位的信息,这样高位的信息被变相的保留了下来。掺杂的元素多了,那么生成的hash值的随机性会增大。

2、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方法解析
在做完随机取值后,需要根据生成的随机值为key值在数组中分配一个位置。通常,我们可以直接取模来实现。但是考虑到取模运算效率太低。jdk采用了与运算来实现。会提高程序性能。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位与运算

两个都是1才为1,其余全是0,只要有一个操作数为0结果就是0
1&1=1
1&0=0
0&0=0
0&1=0

根据需要,假如初始化的map容量是16,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一个算法得出来的值是在1——16之间的,这样才符合数组空间存放元素的要求。那么解决方案来了,jdk通过了逻辑与&运算来实现如下:

hash 1111 1111 1111 1111 0100 1100 0000 1010
length-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结果: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10

我们可以发现,当利用(数组长度-1)与hash值进行与运算时,由于与运算的特性,导致,高于(数组长度-1)位数的值全部为0(低四位),只有在数组长度的四个二进制位中才会产生结果,所以最终产生的值一定是在0——15之间的,也就是对应的初始化数组下标的位置。因此。通过与运算可以代替%运算。同时还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数组长度要为2的n次方呢?假如,数组长度不是2的n次方,假设为15或14都是可以的,那么在数组长度的二进制位中就不能保证全为1,这样计算出来的位置的后四位就会存在某一位总是为0的情况,导致数组空间利用不足的问题。
具体如下,加入数组为15那么与运算之后的结果如下:

hash 1111 1111 1111 1111 0100 1100 0000 1010
length-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0
结果: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10

链表结构的体现

那么纵观put方法,我们会发现,在添加元素时,会出现在table[i]位置进行遍历,这里便是利用了链表的结构来存储元素。
在put时,由于根据的是hashcode来put元素的,那么只要hashcode不一样,那么key值是一定不一样的。那么位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遍历时,只需要比较链表(桶,相同hashcode和相同的位置)c处的key值是不是相同就可以了。
【集合】HashMap源码解析
同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新添加的对象如果该位置已经存在对象了,且空间不需要扩容的时候,会将其放在数组中,将新对象的next节点指向原来该位置的对象。这就是addEntry方法所体现的功能了。

五、addEntry方法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如果已经存在的数组的长度>=临界值,则进行扩容,扩容为原来的倍。这里还需要将原来的对象复制到新的数组里面
resize(2 * table.length);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size++;
}

这里不再详细解析这个方法了。需要注意的是,当size达到临界值时,会进行扩容。扩容为原来数组的2倍。但是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将原来数据的容量增大。因为数组元素的个数一旦确定是不能增加的。所以扩容是新建了一个Entry类型的数组,增加了容量。同时会将原来数组中的值拷贝过去,这是一个很耗性能的活儿。所以当我们知道要存放数组元素的个数时,最好事先规定好大小,以免最后还需要程序内部进行扩容。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加入我需要存放1000个元素,我应该初始化为多大的数组呢?
因为1000个元素,只能占用数组的3/4,那么数组最少应该为1000/0.75=1334个,而HashMap要求初始化为2的n次方的大小,所以我们需要初始化为2^11=2048。
最后get方法其实和put的方法是差不多的。都是需要通过hash算法计算出在数组的位置,然后进行链表遍历。
以上就是关于hashMap中关键方法的源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