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只执行到预编译。直接输出预编译结果。
2. gcc -S source_file.c
-S,只执行到源代码到汇编代码的转换,输出汇编代码。
3. gcc -c source_file.c
-c,只执行到编译,输出目标文件。
4. gcc (-E/S/c/) source_file.c -o output_filename
-o, 指定输出文件名,可以配合以上三种标签使用。
-o 参数可以被省略。这种情况下编译器将使用以下默认名称输出:
-E:预编译结果将被输出到标准输出端口(通常是显示器)
-S:生成名为source_file.s的汇编代码
-c:生成名为source_file.o的目标文件。
无标签情况:生成名为a.out的可执行文件。
5. gcc -g source_file.c
-g,生成供调试用的可执行文件,可以在gdb中运行。由于文件中包含了调试信息因此运行效率很低,且文件也大不少。
这里可以用strip命令重新将文件中debug信息删除。这是会发现生成的文件甚至比正常编译的输出更小了,这是因为strip把原先正常编译中的一些额外信息(如函数名之类)也删除了。用法为 strip a.out
6. gcc -s source_file.c
-s, 直接生成与运用strip同样效果的可执行文件(删除了所有符号信息)。
7. gcc -O source_file.c
-O(大写的字母O),编译器对代码进行自动优化编译,输出效率更高的可执行文件。
-O 后面还可以跟上数字指定优化级别,如:
gcc -O2 source_file.c
数字越大,越加优化。但是通常情况下,自动的东西都不是太聪明,太大的优化级别可能会使生成的文件产生一系列的bug。一般可选择2;3会有一定风险。
8. gcc -Wall source_file.c
-W,在编译中开启一些额外的警告(warning)信息。-Wall,将所有的警告信息全开。
9. gcc source_file.c -L/path/to/lib -lxxx -I/path/to/include
-l, 指定所使用到的函数库,本例中链接器会尝试链接名为libxxx.a的函数库。
-L,指定函数库所在的文件夹,本例中链接器会尝试搜索/path/to/lib文件夹。
-I, 指定头文件所在的文件夹,本例中预编译器会尝试搜索/path/to/include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