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lexanderlaw.blog.hexun.com/31883661_d.html
1. NAT 的划分
RFC3489 中将 NAT 的实现分为四大类:
1. Full Cone NAT 完全锥形 NAT
2. Restricted Cone NAT 限制锥形 NAT (可以理解为 IP 限制)
3. Port Restricted Cone NAT 端口限制锥形 NAT ( IP+Port 限制)
4. Symmetric NAT 对称 NAT
其中完全锥形的穿透性最好,而对称形的安全性最高
1.1 锥形NAT与对称NAT的区别
所谓锥形NAT 是指:只要是从同一个内部地址和端口出来的包,无论目的地址是否相同,NAT 都将它转换成同一个外部地址和端口。
“同一个外部地址和端口”与“无论目的地址是否相同”形成了一个类似锥形的网络结构,也是这一名称的由来。
反过来,不满足这一条件的即为对称NAT 。
1.2 举例说明
假设:
- NAT 内的主机 A : IP 记为 A ,使用端口 1000
- NAT 网关 : IP 记为 NAT ,用于 NAT 的端口池假设为( 5001-5999 )
- 公网上的主机 B : IP 记为B ,开放端口 2000
- 公网上的主机 C : IP 记为C ,开放端口 3000
假设主机 A 先后访问主机 B 和 C
1 )如果是锥形 NAT :
那么成功连接后,状态必然如下:
A ( 1000 ) —— > NAT ( 5001 )—— > B ( 2000 )
A ( 1000 ) —— > NAT ( 5001 )—— > C ( 3000 )
也就是说,只要是从 A 主机的 1000 端口发出的包,经过地址转换后的源端口一定相同。
2 )如果是对称形 NAT :
连接后,状态有可能(注意是可能,不是一定)如下:
A ( 1000 ) —— > NAT ( 5001 )—— > B ( 2000 )
A ( 1000 ) —— > NAT ( 5002 )—— > C ( 3000 )
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
1.3 三种CONE NAT之间的区别
仍然以上面的网络环境为例, 假设 A 先与 B 建立了连接:
A ( 1000 ) —— > NAT ( 5001 )——— > B ( 2000 )
1) Port Restricted Cone NAT->端口限制锥形 NAT ( IP+Port 限制) :
只有 B ( 2000 )发往 NAT ( 5001 )的数据包可以到达 A ( 1000 )
===========================================================
B ( 2000 ) —— > NAT ( 5001 ) ——— > A ( 1000 )
B ( 3000 ) —— > NAT ( 5001 ) — X — > A ( 1000 )
C ( 2000 ) —— > NAT ( 5001 ) — X — > A ( 1000 )
2) Restricted Cone NAT ->限制锥形 NAT (可以理解为 IP 限制)
只要是从 B 主机发往 NAT ( 5001 )的数据包都可以到达 A ( 1000 )
==========================================================
B ( 2000 ) —— > NAT ( 5001 ) ——— > A ( 1000 )
B ( 3000 ) —— > NAT ( 5001 ) ——— > A ( 1000 )
C ( 2000 ) —— > NAT ( 5001 ) — X — > A ( 1000 )
3) Full Cone NAT
任意地址发往 NAT ( 5001 )的数据包都可以到达 A ( 1000 )
==========================================================
B ( 2000 ) —— > NAT ( 5001 ) ——— > A ( 1000 )
B ( 3000 ) —— > NAT ( 5001 ) ——— > A ( 1000 )
C ( 3000 ) —— > NAT ( 5001 ) ——— > A ( 1000 )
2. Linux的NAT
Linux的NAT“MASQUERADE”属于对称形NAT。
说明这一点只需要否定 MASQUERADE 为锥形 NAT 即可。
Linux 在进行地址转换时,会遵循两个原则:
- 尽量不去修改源端口,也就是说,ip 伪装后的源端口尽可能保持不变。
- 更为重要的是,ip 伪装后必须 保证伪装后的源地址/ 端口与目标地址/ 端口(即所谓的socket )唯一。
假设如下的情况( 内网有主机 A 和 D ,公网有主机 B 和 C ):
先后 建立如下三条连接:
- A ( 1000 ) —— > NAT ( 1000 )—— > B ( 2000 )
- D ( 1000 ) —— > NAT ( 1000 )—— > C ( 2000 )
- A ( 1000 ) —— > NAT ( 1001 )—— > C ( 2000 )
可以看到,前两条连接遵循了原则 1 ,并且不违背原则 2
而第三条连接为了避免与第二条产生相同的 socket 而改变了源端口
比较第一和第三条连接,同样来自 A(1000) 的数据包在经过 NAT 后源端口分别变为了 1000 和 1001 。说明 Linux 的 NAT 是对称 NAT 。
3. 对协议的支持
CONENAT 要求原始源地址端口相同的数据包经过地址转换后,新源地址和端口也相同,换句话说,原始源地址端口不同的数据包,转换后的源地址和端口也一定不同。
那么,是不是 Full Cone NAT 的可穿透性一定比 Symmetric NAT 要好呢,或者说,通过 Symmetric NAT 可以建立的连接,如果换成 Full Cone NAT 是不是也一定能成功呢?
假设如下的情况:
(内网有主机A和D,公网有主机B和C,某 UDP 协议服务端口为 2000 ,并且要求客户端的源端口一定为 1000 。 )
1)如果A使用该协议访问B:
A ( 1000 ) —— > NAT ( 1000 )——— > B ( 2000 )
由于 Linux 有尽量不改变源端口的规则,因此在 1000 端口未被占用时,连接是可以正常建立的
如果此时D也需要访问B:
D ( 1000 ) —— > NAT ( 1001 )—X— > B ( 2000 )
端口必须要改变了,否则将出现两个相同的 socket ,后续由 B(2000) 发往NAT( 1000 )的包将不知道是转发给A还是D。
于是B将因为客户端的源端口错误而拒绝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 MASQUERADE 与 CONENAT 的表现相同。
2)如果A连接B后,D也像C发起连接,而在此之后,A又向C发起连接
① A ( 1000 ) —— > NAT ( 1000 )——— > B ( 2000 )
如果是 MASQUERADE :
② D ( 1000 ) —— > NAT ( 1000 )——— > C ( 2000 )
③ A ( 1000 ) —— > NAT ( 1001 )—X— > C ( 2000 )
如果是 CONENAT :
② D ( 1000 ) —— > NAT ( 1001 )—X— > C ( 2000 )
③ A ( 1000 ) —— > NAT ( 1000 )——— > C ( 2000 )
对于 MASQUERADE 来说,只要在没有重复的 socket 的情况下,总是坚持尽量不改变源端口的原则,因此第二条连接仍然采用源端口 1000 ,而第三条连接为了避免重复的 socket 而改变了端口。
对于 CONENAT ,为了保证所有来自 A(1000) 的数据包均被转换为 NAT(1000) ,因此 D 在向 C 发起连接时,即使不会产生重复的 socket ,但因为 NAT 的 1000 端口已经被 A(1000) “占用”了,只好使用新的端口。
可以看出,不同的 target 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也不能绝对的说,在任何时候,全锥形 NAT 的可穿透性都比对称 NAT 要好,比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只存在连接①和②,显然是对称形 NAT 要更适用。
因此,选择哪种 NAT ,除了对网络安全和普遍的可穿透性的考虑外,有时还需要根据具体应用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