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术语,收藏用

时间:2021-12-24 03:37:38


显示内存
与主板上的内存功能一样,显存也是用于存放数据的,只不过它存放的是显示芯片处理后的数据。显存越大,显示卡支持的最大分辨率越大,3D应用时的贴图精度就越高,带3D加速功能的显示卡则要求用更多的显存来存放Z-Buffer数据或材质数据等。显存可以分为同步和非同步显存,相比较而言,同步显存对图形的优化效果比较好,同步显存可分为SDRAM、SGRAM、MDRAM。SDRAM它与系统总线同步工作,避免了在系统总线对异步DRAM进行操作时同步所需的额外等待时间,可加快数据的传输速度。SGRAM是以SDRAM为基础发展起来的,SGRAM的效果比SDRAMR的效果要好,它支持写掩码和块写。写掩码能够减少或消除对内存的读-修改-写的操作;块写有利于前景或背景的填充。SGRAM大大地加快了显存与总线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MDRAM可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有效区段,减少了每个进程在进行显示刷新、视频输出或图形加速时的时间损耗。非同步显存有RDRAM,EDO DRAM,VRAM,WRAM。RDRAM主要适用于特别高速的突发性操作,访问频率高达500MHz,而传统内存只能以50MHz或75MHz进行访问。RDRAM的16 Bit带宽可达 1.6Gbps(EDO的极限带宽是533Mbps),32 Bit带宽更是高达4 Gbps。
显示芯片
是显示卡的"心脏",也就相当于CPU在电脑中的作用,它决定了该显卡的档次和大部分性能,同时也是2D显示卡和3D显示卡的区别依据。2D显示芯片在处理3D图像和特效时主要依赖CPU的处理能力,称为"软加速"。3D显示芯片是将三维图像和特效处理功能集中在显示芯片内,也即所谓的"硬件加速"功能。显示芯片通常是显示卡上最大的芯片(也是引脚最多的)。
总线接口
显示卡需要与主板进行数据交换才能正常工作,所以就必须有与之对应的总线接口。常见的有AGP接口和PCI接口两种。通常所说的AGP是Intel的标准:主要特征是可以调用主内存作为显存,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不过没有真正的显存性能好。AGP技术又分为AGP 4x,AGP 2x和AGP 1x等不同的标准。AGP 4x,2x技术才支持显示卡调用系统主内存作显存;至于AGP 1x嘛,只有采用独立的接口,不占PCI带宽这个好处啦。
六、声卡
AVI(Audio-Video Interactive)
音频视频交互,它是微软公司(Microsoft)推出的一个音频、视频信号压缩标准。
3D立体声系统
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从三个方面增强了声卡的音响的效果,第一,我们所听到的声音立体声增强;第二,声音位移;第三,混响效果。不管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电影院里,不管是放VCD还是影碟,每次在屏幕上都会出现两个声道让你选择即"左声道"和"右声道",我们就要把它全选,两种声道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听起来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但它没有3D环绕立体声系统好。
3D环绕立体声系统
从八十年代3D的出现到至今,有十几种3D系统投入使用。到现在有两种技术在多媒体电脑上使用,即Space(空间)均衡器和SRS(Sound Retrieval System)声音修正系统。先讲一下Space,它利用音响的效果和仿声学的原理,根据人的耳廓对声音的感应不同,而且也不增加声道,就得到3D效果,人感觉声音来自各方;SRS:它是完全利用仿声学的原理和人耳的空间声音的感应不同,对双声道的立体声信号加工处理,尽管声音来自前方,但人误认为是来自各个方向。这种系统只用两只普通音响就可以,就能有音乐厅那种震撼的效果,它不加成本,所以很有吸引力。
5.1声道
一些比较知名的声音录制压缩格式,譬如杜比AC-3(Dolby Digital)、DTS等都是以5.1声音系统为技术蓝本的。其实5.1声音系统来源于4.1环绕,不同之处在于它增加了一个中置单元。这个中置单元负责传送低于80Hz的声音信号,在欣赏影片时有利于加强人声,把对话集中在整个声场的中部,以增加整体效果。
A3D
是Aureal Semiconductor开发的一种突破性的新的互动3D定位音效技术,使用这一技术的应用程序(通常是游戏)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而决定音效的变化,产生围绕听者的3维空间中精确的定位音效,带来真实的听觉体验,而且可以只用两只普通的音箱或一对耳机来实现,而通过四声道,就能很好的去体现出它的定位效果。
DAC
电脑对声音这种信号不能直接处理,先把它转化成电脑能识别的数字信号,就要用到声卡中的DAC(数字/模拟转换),它把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要分两步进行,采样和转换。
DDP(Double Detect and Protect:二重探测与保护)电路
它可以使Space对输入的信号不再重复处理,同时对声音的频率和方向进行探测,而且自动调整,得到最佳的效果。
Direct Sound 3D
源自于Microsoft DirectX的老牌音频API。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开发者定义声音在3D空间中的定位和声响,然后把它交给DS3D兼容的声卡,让它们用各种算法去实现。定位声音的效果实际上取决于声卡所采用的算法。对不能支持DS3D的声卡,它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占用CPU的三维音效HRTF算法,使这些早期产品拥有处理三维音效的能力。但是从实际效果和执行效率看都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此后推出的声卡都拥有了一个所谓的"硬件支持DS3D"能力。DS3D在这类声卡上就成为了API接口,其实际听觉效果则要看声卡自身采用的HRTF算法能力的强弱。
DLS
可下载音源模块它是一种新型PCI声卡所采用的一种技术,它将波表存放在硬盘上,需要时再调入内存,但它与WAVE TABLE有一定的区别,DLS要用专用芯片的PCI声卡来实现音乐合成,而软波表技术是要通过CPU来实现音乐合成的。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
它是一种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在当时高档的16位声卡上曾"一展风采"。为高档的声卡实现环绕立体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DSP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声卡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忍痛割爱"来降低成本。
EAX(Environmental Audio Extensions:环境音效扩展)
EAX 是由创新和微软联合提供,作为DirectSound3D 扩展的一套开放性的API,它是创新通过独家的EMU10K1 数字信号处理器嵌入到SB-LIVE中来体现出来的,由于EAX目前必须依赖于DirectSound3D,所以基本上是用于游戏之中。在正常情况下,游戏程序师都是用DirectSound 3D来使硬件与软件相互沟通,EAX将提供新的指令给设计人员,允许实时生成一些不同环境回声之类的特殊效果(如三面有墙房间的回声不同于完全封闭房间的回声),换言之,EAX是一种扩展集合,加强了DirectSound 3D的功能。
H3D
其实和A3D有着差不多的功效,但是由于A3D的技术是给Aureal Semiconductor注册的,所以厂家就只能用H3D来命名,Zoltrix速捷时的AP 6400夜莺,用的是C-Media CMI8738/C3DX的芯片,不要小看这个芯片,因为它本身可以支持上面所说的H3D技术、可支持四声道、它本身还带有Modem的功能。
HRTF
是一种音效定位算法,它的实际作用在于欺骗我们的耳朵。简单说这就是个头部反应传送函数(Head-Response Transfer Function)。要具体点呢,可以分成几个主要的步骤来描述其功用。第一步:制作一个头部模型并安装一支麦克风到耳膜的位置;第二步:从固定的位置发出一些声音;第三步:分析从麦克风中得到声音并得出被模型所改变的具体数据;第四步:设计一个音频过滤器来模仿那个效果;第五步:当你需要模仿某个位置所发出的声音的时候就使用上述过滤器来模仿即可。过滤器的回应就被认为是一个HRTF,你需要为每个可能存在声源的地方来设置一个HRTF。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无限多个HRTF。这里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的大脑并不能如此精确。对于从我们的头部为原点的半球形表面上大约分布1000个这样的函数就足够了,而另一半应该是对称的。至于距离感应该由回响、响度等数据变化来实现。
HZ(赫兹)
用于描述声音振动频率的单位,也称为CPS(Cycles Per Second)每秒一个振动周期称为1HZ,人耳可听到的音频约为20HZ到20KHZ。
IAS(Interactive Around Sound)
从上面谈到的各种API和技术看各有特点,它们有的相互兼容、有的却水火不容。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为了让所有的用户都满意,很多时候必须针对不同的系统和API编写多套代码,这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如果又有新的音频技术出现,开发者又要再来一次。IAS就是针对这个麻烦而来的。IAS是Extreme Audio Re-ality,Inc(EAR)公司在开发者和硬件厂商的协助下开发出来的专利音频技术,这个技术能测试系统硬件,管理所有的音效平台需求,从而允许开发者只写一次,即能随处运行。IAS为音效设计者管理所有的音效资源提供了DS3D支持和其它环绕声的执行。这样,开发者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创作真实的3D音效,而无需为兼容性之类的问题担心。
MIDI (Musical Indtrumend Digital Interfoce:音乐设备数字接口)
它不是音乐信号所记录的声音,要想把它播放出来就必须通过MIDI界面的设置。它也是电子合成器与数字音乐的使用标准,同时还是电脑和电子乐器之间的桥梁。对于电脑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MP3
它是将声音文件按1比10的比例压缩成很小的文件存储在光盘上的一种格式,我们通常所听的VCD一张盘也就只有一二十首,但是经过MP3文件加工的一张光盘可放几百首是不成问题的,这对于电脑音乐的发烧友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Sound Font
是新加坡创新公司在中档声卡上使用的音色库技术。它是用字符合成的,一个Sound Fond表现出一组音乐符号。用MIDI键盘输入乐符时,会自动记下MIDI的参数,最后在Sound Fond中查找,当你需要它时,就下载到声卡上。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因声卡的存储容量不够而影响到声音的质量,能够达到全音调和音色的理想环境。现在,只有在高档声卡上才采用这种方式。原因有两种,在创新的这种音色库以外,还有就是微软的DLS标准。相比较来说,Sound Font技术实用性突出,但是只有创新声卡能用,微软的DLS多用在PCI声卡上。
Sensaura/Q3D
CRL和QSound是主要出售和开发HRTF算法的公司,自己并不推出指令集。CRL开发的HRTF算法叫做Sensaura,支持包括A3D 1.0和EAX、DS3D在内的大部分主流3D音频API。并且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ESS、YAMAHA和CMI的声卡芯片上,从而成为了影响比较大的一种技术,从实际试听效果来看也的确不错。而QSound开发的Q3D可以提供一个与EAX相仿的环境模拟功能,但效果还比较单一,与Sensaura大而全的性能指标相比稍逊一筹。QSound还提供三种其它的音效技术,分别是QXpander、QMSS和2D-to-3D remap。其中QXpander是一种立体声扩展技术;QMSS是用于4喇叭模式的多音箱环绕技术,可以把立体声扩展到4通道输出,但并不加入混响效果。2D-to-3D remap则是为DirectSound3D的游戏而设,可以把立体声的数据映射到一个可变宽度的3D空间中去,这个技术支持使用Q3D技术的声卡。
CODEC
CODEC是由二个英文字的部分所组成的,它是CODER与DECODER组合而成的缩写字,由这二个字直接翻译意思是编码器及译码器,而运用在声卡上就是指可将模拟讯号转成数字讯号,及将数字讯号还原成模拟讯号的组件,早期CODEC是内建在音效芯片之中的,而近来因AC \'\'97规范的讯号品质要求,CODEC便从音效芯片中独立出来,如此在音质上便不会受到音效芯片中线路干扰的影响。声卡的声音品质与CODEC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不过目前应用在多声道声卡上的CODEC大概就属Sigmatel及Wolfson这二家的产品最普遍,所以在品质上也就没有强烈的区别,反而是声卡设计布线的差异成为声卡品质的依据了。CODEC最主要的工作有二个:第一个就是将由外界录进来的声波,从模拟转成为数字的讯号交由计算机系统处理,不论是从Mic In或是Line In录进来的模拟讯号都必须经过这个程序,才能够让计算机看得懂这些资料。另一个则是反向的流程工作,也就是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数字音讯资料,透过CODEC还原成模拟的声音,由Line Out或是多声道声卡的各声道输出口(不含S/PDIF)送出讯号。由此可知CODEC在声卡的组件扮演的角色是相当的关键,没有CODEC就无法转换讯号的类型,重要性可不下于音效芯片。
AC3 DTS
AC3与DTS都是DVD的声音压缩格式,其中AC3由Dolby公司在1992年提出,它提供了多声道的功能,AC3的压缩率最大约为10:1,也就是经AC3压缩过的声音资料只有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不过由于压缩率相当大,在音质上就会有相对的牺牲。而DTS也是一种声音压缩格式,同样也支持多声道,不过它不像AC3那么高的压缩率,其压缩率约在4:1,资料量比AC3高出不少,自然在声音的讯号就能保留更多,因此在声音的层次感、连续性、宽广度会比AC3好很多。只可惜目前在*能找到采用DTS格式的DVD并不多,老实说应该是少得可怜,所以若想要试试DTS的效果,恐怕还得另觅途径了。
波表升级子卡
可以将FM声卡升级为WAVE TABLE声卡。但是原声卡必须带有升级接口。由于各种声卡的品牌及声卡上所支持的存储器是不同的,因此价格差别就很大。对于用FM声卡的朋友来说,波表升级子卡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它也有一个性能/价格比的问题,是否值得要详加权衡。
编码和解码
在数字音频技术中,用数字大小来代替声音强弱高低的模拟电压,并对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的过程叫做编码;在重放音乐时,再将压缩的数据还原,称为解码。
信噪比(SNR:Signal to Noise Ratio)
它是判断声卡噪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信号和噪声信号的功率的比值即SNR进行度量,单位分贝。SNR值越大声卡的滤波效果越好,一般是大于80分贝。
采样位数
即采样值或取样值。它是用来衡量声音波动变化的一个参数,也就是声卡的分辨率。它的数值越大,分辨率也就越高,所发出声音的能力越强。声卡的位是指声卡在采集和播放声音文件时所使用数字声音信号的二进制位数。声卡的位客观地反映了数字声音信号对输入声音信号描述的准确程度。在多媒体电脑中用16位的声卡就可以了,因为人耳对声音精确度的分辨率达不到16位。
采样频率
即取样频率,指每秒钟取得声音样本的次数。它的采样频率越高,声音的质量也就越好,但是它占的内存比较多。由于人耳的分辨率很有限,所以太高的频率就分辨不出好坏来。采样频率一般共分为22.05KHz、44.1KHz、48KHz三个等级,22.05只能达到FM广播的声音品质,44.1KHz则是理论上的CD音质界限,48KHz则更加精确一些。对于高于48KHz的采样频率人耳已无法辨别出来了,所以在电脑上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杜比定逻辑技术
杜比定逻辑(Dolby Pro-Logic)是美国杜比实验室研制的,它用来把声音还原,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将四个声道(前后左右)的原始声音进行编码,把它形成双声道的信号,放声的时候先通过解码器再送给放大器,借助中间环节环绕音箱,这样就有临场的环绕立体声效果,使以前的平面声场得到改变。
单声道
单声道是比较原始的声音复制形式,早期的声卡采用的比较普遍。当通过两个扬声器回放单声道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声音是从两个音箱中间传递到我们耳朵里的。这种缺乏位置感的录制方式是很落后的,但在声卡刚刚起步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技术了。
复音(polyphone)
这个复音可不是在英语中所学的"辅音",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声卡所能发出声音的数量,如果你放一首MIDI音乐的时候,它所含的复音数必须小于或等于你所用的声卡的复音数,就能听到最佳的效果。因此,你的声卡的复音数越多,你将能听到更多美妙的音乐,但是你将花更多的钱。
合成技术
声卡中的合成技术有两种类型,第一,FM合成技术(Frenquency Modulation频率调制);第二,WAVE TABLE(波表)合成技术。FM合成技术用计算的方法来把乐器的真实声音表现出来,它不需要很大的存储容量就能模拟出多种声音来,它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它的模仿能力很差。波表的英文名称为"WAVE TABLE",从字面翻译就是"波形表格"的意思。其实它是将各种真实乐器所能发出的所有声音(包括各个音域、声调)录制下来,存贮为一个波表文件。播放时,根据MIDI文件纪录的乐曲信息向波表发出指令,从波表库逐一找出对应的声音信息,经过合成、加工后回放出来。由于它采用的是真实乐器的采样,所以效果自然要好于FM。一般波表的乐器声音信息都以44.1KHz、16Bit的精度录制,以达到最真实回放效果。
频率响应(FR:Frequency Response)
它是对声卡的ADC和AC转换器频率响应能力的一个评价标准。人耳对声音的接收范围是20HZ-20KHZ,因此声卡在这个范围内音频信号始终要保持成一条直线式的响应效果。如果突起(在声卡资料中用功率增益来表示)或下滑(功率衰减)都是失真的表现。
软波表技术
它是软件的形式(声卡中WAVE TABLE存放在硬盘中,用的时候CPU调出)代替WAVE TABLE。
声卡(sound card)
顾名思义,就是发声的卡片,它象人喉咙中的声带一样,有了它就能发出声音,就能交流。声卡在电脑中的作用也是这样,它可以实现人机交流,如学习外语,语音输入等。声卡在港台地区称为音效卡或声效卡,是多媒体电脑中必不可少的。声卡对于电脑音乐人来说是必备部件,因为用它作出来的音乐比用传统制作方法要好很多。
声卡外置接口
Joystick/MIDI:标准15针D型接口,支持游戏杆和MIDI设备;Line Out1:前置扬声器或立体声耳机(32欧姆),除两个简化版(Value和数码版)外,SB Live!系列均为镀金模拟输出接口;Line Out2:后置扬声器,不支持耳机;Microphone In:外置模拟式麦克风,没有电磁干扰声;Line In:模拟式线输入内置接口;TAD:TAD(Telephone Answering Device,电话应答设备),如果你有一个进行自动应答的Modem,可连接它来作为更完整的多媒体系统;
 CD Audio
CD音频接口,可以通过连在声卡上的扬声器播放CD音乐;
AUX
连接其它内置设备的接口,如:TV/FM调谐卡,MPEG解码卡,MIDI专用卡;I2S:缩放视频数字输入,用于创新的PC-DVD数字混音/环绕系统;S/PDIF:S/P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索尼和飞利浦数字接口英文缩写,是由SONY公司与 PHILIPS公司联合制定的(民用)、 AES/EBU(专业)接口格式。一般的数字音源都会有DIGITAL OUTPUT(数字输出)的端子,便于使用者外接品质较好的DAC(数模转换器)来提升音质或者和其它音响设备接驳。它可以避免模拟连接所带来的额外信号,减少噪音,并且可以减少模数、数模转换和电压不稳引起的信号损失。由于它能以20bit采样音频,所以能在一个高精度的数字模数下,维持和处理音频信号。S/PDIF使得整个系统保持较高的品质,所以采用了S/PDIF的SB LIVE在保真度、连通性和创新性方面超越了许多家庭立体声系统。而根据数据流的传输形式S/PDIF又可细分为以下两种形式:光纤线TOSLINK和同轴线 Coaxial;
Microphone
连接内部麦克风,可输入其它扩展卡输出的声音;
Modem
连接内置式Modem,你可以使用现有的麦克风/扬声器设置来控制Modem的DSVD或扬声器;
Digital I/O Header
AUD_EXT40针接口,用带状电缆连接数字输入/输出子卡,支持更多的附加设备、数字I/O卡接口;
Digital DIN
连接Cambridge Soundworks 7.1八扬声器桌面剧院系统;
SPDIF IN
外置RCA数字输入;SPDIF OUT:外置RCA数字输出;Mini-DIN MIDI IN:附加的MIDI输入;Mini-DIN MIDI OUT:附加的MIDI输出;
四声道环绕
四声道环绕规定了4个发音点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听众则被包围在这中间。同时还可增加一个低音音箱,以加强对低频信号的回放处理(就是4.1声道音箱系统)。就整体效果而言,四声道系统可以为听众带来来自多个不同方向的声音环绕,可以获得身临各种不同环境的听觉感受,给用户以全新的体验。如今四声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各类中高档声卡的设计中,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WAV:在Windows中,把声音文件存储到硬盘上的扩展名为WAV。WAV记录的是声音的本身,所以它占的硬盘空间很大。例如:16位的44.1KHZ的立体声声音一分钟要占用大约10MB的容量,和MIDI相比就差的很远。这样看来,声卡的压缩功能同样重要;WOC:它是声音文件的一种存放形式。只要扩展名为VOC的文件在DOS系统下即可播放。它与WAV只是格式不同,核心部分没有根本的区别。这种形式都是先将数字化信号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后,由放大器送到喇叭发出声音;
音源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声音的来源,即声音来自何方。它主要把声音完全准确地表现出来。分为两种形式:外置式,它不受声卡的制约,声音的质量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但是成本要求很高;内置式,也称音源子卡;
音源子卡
它自己本身带有音乐的来源但又必须依附在声卡上使用的一块硬盘。在你的电脑上带有WAVE BLASTER插头的声卡,就可以用音源子卡。用音源子卡的要求很低,它设置时不占用中断,地址不会重新选择,也不用驱动程序,只要把MIDI的端口设置成SB MIDI OUT即可;
准立体声
准立体声声卡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录制声音的时候采用单声道,而放音有时是立体声,有时是单声道。采用这种技术的声卡也曾在市面上流行过一段时间,但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总谐波失真(THD+N: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Noise):THS+N是对声卡是否保真度的评价指标。它对声卡输入的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吻合程度进行比较。数值越低失真度就越小。在这个式子中的"+N"表示了在考虑保真度的同时也对噪声进行了考虑。
取样频率
当我们将声音储存至计算机中,必须经过一个录音转换的过程,转换些什么呢?就是把声音这种模拟讯号转成计算机可以辨识的数字讯号,在转换过程中将声波的波形以微分方式切开成许多单位,再把每个切开的声波以一个数值来代表该单位的一个量,以此方式完成取样的工作,而在单位时间内切开的数量便是所谓的取样频率,说明白些,就是模拟转数字时每秒对声波取样的数量,CD音乐的标准取样频率为44.1KHz,这也是目前声卡与计算机作业间最常用的取样频率。你应该由此可知,在单位时间内取样的数量越多就会越接近原始的模拟讯号,在将数字讯号还原成模拟讯号时也就越能接近真实的原始声音;相对越高的取样率,资料的大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然也就越不真实了。数字资料量的大小与声道数、取样率、音质分辨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前面提到CD音乐的取样率为44.1KHz,而在计算机上的DVD音效则为48KHz(经声卡转换),一般的电台FM广播为32KHz,其它的音效则因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取样率,像Net Meeting之类的应用就不要使用高的取样率,否则在传递这些声音资料时会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在一般的声卡上,取样频率至少要能提供22.05KHz、32KHz、44.1KHz以及48KHz,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会更好,不过目前的一般声卡最高的取样率都是在48KHz,若需要更高的取样率的话,就必须选择较为专业的录音卡了。
音质分辨率
声波在转为数字的过程中不只有取样率才会影响原始声音的完整性,另一个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参数--音质分辨率,也是相当的重要,一般来说音质分辨率就是大家常说的bit数,目前一般的声卡最高为16bit的音质分辨率。在前面曾说明取样频率,它是针对每秒钟所取样的数量,而音质分辨率则是对于声波的"振幅"进行切割,形成类似阶梯的度量单位,如果说取样频率是对声波水平进行的X轴切割,那么音质分辨率则是对Y轴的切割,切割的数量是以最大振幅切成2的n次方计算,n就是bit数,如果是8bit,那么在振幅方面的取样就有256阶,若是16bit,则振幅的计量单位便会成为65536阶,越多的阶数就越能精确描述每个取样的振幅高度,如此也就越接近原始声波的"能量",在还原的过程中也就越接近原始的声音了。整个声波的数字化取样的精准性不是单由取样频率或音质分辨率就能决定的,它必须是二者同时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信噪(S/N)比
在音频的产品中最常见到的一个规格名字,这通常是用来度量声音讯号的品质,它是在音频线路中某一个参考点的播放讯号的功率与没有讯号时既有的噪音功率的比值,单位是dB,例如某个CODEC的信噪比为85dB,这就代表了输出的讯号功率比噪音的功率大85dB,而信噪比的数值越高就代表噪音越小。根据AC \'\'97的规范,信噪比至少要在85dB以上,当然是越高越好,不过若是高过了头,恐怕你就得要小心了。目前一般的声卡其标示的信噪比应在85~95dB之间,过高的值基本上是不可信的。
最大同时发声数
由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就是指在同一个时间内可以发出的声音数量,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这是指MIDI的乐器声音,而不是一般的声波;最大同时发声数可分为二个部分来看,一为硬件部分,这是指音效芯片最多可同时处理多少个MIDI乐器的讯号,一般来说,大概都是在24~32个声音,这对于普通的MIDI音乐来说应该是足够了,但是若是遇上较为复杂的MIDI乐曲,可能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例如同时有数样乐器在进行和弦的伴奏,一个和弦至少由三个声音(这是理论值)在同一时间发出,若是钢琴的和弦可能会同时出现四个以上的声音,而吉他则会出现五个以上的声音,再加上其它的乐器与打击乐器,复杂或多乐器的乐曲往往会出现超过二、三十个以上的声音,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声音被取消掉,不过这种情况除非是玩家,要不然是不容易听得出来的。另一种就是属于软件的部分,目前的声卡大多会附赠一套软件音源,以提供声卡在播放MIDI乐曲时能够有较高品质的乐器声音,而这最大发声数是指软件音源所提供的处理讯号的能力,普通的软件音源至少也能有64个同时发声数,最多的还可以提供至1024个同时发声数,但是好象是用不着,况且这对于系统的效能也是一大考验,不过这倒是弥补硬件发声数不足的一个方法,也是比较省钱的方式。虽然说最大发声数可以透过软件音源来弥补,但对于MIDI的爱好者来说,硬件的最大同时发声数比软件的来得重要多了,这个数量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软件音源、FM音源
说到音源,喜欢MIDI的使用者大概会如数家珍般的述说着各种不同音源的优劣,没错,音源基本上是专供MIDI所使用的,它主要的内容是各种不同的乐器声音,而早期的FM音源是属于一种频率调变的方式产生仿真乐器的声音,但这种方式所产生出来的乐器声不真实的情况是可想而知,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以录下真实乐器声音并经处理之后所制作的音源,在声卡还只有ISA接口的时代,这些音源被放在声卡的硬件之中,以供MIDI音乐之用,但是由于放在硬件之中的音源面临了不易升级与扩充的问题,所以便产生了DLS(DownLoadable Sound)音源,这种音源可以存放在硬盘中用,只要在使用前利用特定程序将其加载到内存中便可以使用。但是当声卡演进至PCI接口的时代,由于PCI接口信道比起ISA宽得多,在资料的传递上也相对的快了不少,所以厂商因成本考虑而将原来放在硬件中的音源全改成软件型能放在硬盘之中,并在操作系统或是应用程序中指定选用,以供MIDI作业的使用,这就成了大家所谓的软件音源。软件音源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应属YAMAHA S-YXG 50,同系列的还有S-YXG 100,而在MIDI业界的另一个龙头Roland也有其软件音源产品--VSC-88。YAMAHA与Roland的音源规格并不相同,主要是其乐器排列的方式及乐器的数量不同,而所取样的乐器也不一样,所以在声音上也就各有千秋了。
定位音效
定位音效应用在声卡上大概是在三、四年前的A3D定位音效,这是由Aureal公司应用在其音效芯片上的一个音效定位算法,主要目的在使用二支音箱仿真声音在3D空间中的位置,由于当时声卡还没有出现多声道的产品,所以A3D定位音效的推出,震撼了喜好计算机游戏的使用者,在当时,许多游戏也标榜着使用A3D定位音效,一时蔚为风潮,也促使其成为业界的一个标准。除了A3D之外,还有其它的定位音效算法,其中一个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Q3D,在*大部份的声卡大概都是采用此定位音效。另一种则是Sensaura,此种定位音效则较常被国外产品所采用。不过虽说以二音箱就可仿真出3D空间的位置,但毕竟还是用"仿真"的,再怎么准确的位置恐怕也还比不上直接以四音的的定位来得好些。
环境音效
不知你是否曾经注意到,在空旷的地方与在房子内说话时,声音的感觉不一样,这种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效果就是环境音效。而在计算机技术快速进步的今日,利用不同的演算方式,将声音仿真成不同环境中的效果,已不是件难事,其中差别只在于效果的真实度以及效果是否明显,而最为使用者津津乐道的大概就属Creative的EAX环境音效了,当然,除了EAX之外还有其它不同的算法,分别属于不同的厂商。而环境音效的应用最常出现在计算机游戏之中,特别是3D游戏,在各种场景之中,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效果,藉以营造出趋于真实的感受,如此使用者就很容易的溶入整个游戏的剧情之中。此外,也有其它的定位音效的程序也包含了环境音效的应用,使用者甚至可以将WAV或MP3档案加入特定的效果而改变听觉感受,例如加上演奏厅的效果,你就可以感受到好象身在演奏厅中聆听音乐的感觉,满足一下自己。
全双工
全双工与半双工的问题也和功率放大问题一样,近来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主要原因在于新的音效芯片都已完全支持全双工的作业方式。当你在打电话时,说话的同时还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这就是基本的全双工概念,但是声卡上的全双工概念不是只有这样,严格来说,声卡上的全双工是指在录音的同时可以进行播放声音的工作,反之亦然,这才是真正的全双工作业,但是全双工与否的问题最常出现在使用Net Meeting或是网络电话之类的应用,如果声卡真正支持全双工,那么你使用Net Meeting或是网络电话应该与一般打电话是相同的,若是半双工的话,只要有一方讲话便听不见对方的声音。部分使用者会误解所谓的全双工是指在同一个时间内可以播放两个以上的声音,其实这不是一个正确的观念,声卡在设计上要完成两种基本工作,一为录音,一为放音,只有这两种工作可以同时进行才叫做真正的全双工。
七、光驱术语金库
ABS平衡系统(Auto-Balance-System)
是DIAMOND-DATA最新推出的三菱钻石系列高倍速光驱所配带的,是在光驱托盘下安上一具钢铢轴承,光驱震动时,钢珠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到质量轻的部分,起到平衡作用,加大读盘能力。
AC-3
Dolby Digital/ac-3是dvd影碟中的标准音频格式,AC-3发展当初是为了应用在电影院的,AC-3音效因为胶卷的空间实在有限,所以AC-3音效的资料是存放在胶卷上的齿孔与齿孔中间的,这部分的空间实在太小了,所以杜比的工程师只好将他们认为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加以删除,从而节省空间,这种破坏性的压缩是会造成失真的,但是为了迁就原有器材上的限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做法。AC-3采用6只喇叭模式,除了超重低音部分外,其余皆是全频段Stereo声道,48KHz,16bit,且现场拍摄时每个声道皆是用独立麦克风来录制,所以AC-3的后环绕声道拥有完整的定位能力。AC-3资料的流量,两声道是192Kbps,5.1声道的流量是384Kbps~448Kbps,最高可提升到640Kbps,越大的资料流量代表越小的压缩比例,音质相对的会更好,可听到的细节也会多,但Dolby AC-3将S/N比控制的很好,所以影响的重点就是可听到的细节多寡与否了。
CAV技术(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恒定角速度读取方式。它是用同样的速度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但光盘上的内沿数据比外沿数据传输速度要低,越往外越能体现光驱的速度,倍速指的是最高数据传输率。
CD(Compact-Disc)光盘
CD是由liad-in(资料开始记录的位置),而后是Table-of-Contents区域,由内及外记录资料。在记录之后加上一个lead-out的资料轨结束记录的标记。在CD光盘上,模拟数据通过大型刻录机在CD上面刻出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坑。
CD-DA(CD-Audio)
用来储存数位音效的光碟片。1982年SONY、Philips所共同制定红皮书标准,以音轨方式储存声音资料。CD-ROM都兼容此规格音乐片的能力。
CD-G(Compact Disc-Graphics)
CD-DA基础上加入图形成为另一格式,但未能推广,是对多媒体电脑的一次尝试。
CD-I(Compact Disc-Interactive)
是Philips、SONY共同制定的绿皮书标准;是互动式光盘系统。1992年实现全动态视频图像播放。
CD-PLUS
1994年,Microsoft公布了新的增强的CD的标准,又称为CD-Elure。它是将CD-Audio音效放在CD的第一轨,而后放资料档案,如此一来CD只会读到前面的音轨,不会读到资料轨,达到电脑与音响两用的好处。
CD-R(Compact-Disc-Recordable)
1990年,Philips发表多段式一次性写入光盘数据格式。属于橘皮书标准。在光盘上加一层可一次性记录的染色层,可进行刻录。
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只读光盘机
1986年,SONY、Philips一起制定的黄皮书标准,定义档案资料格式。定义了用于电脑数据存储的MODE1和用于压缩视频图像存储的MODE2两种类型,使CD成为通用的储存介质。并加上侦错码及更正码等位元,以确保电脑资料能够完整读取无误。
CD-RW
在光盘上加一层可改写的染色层,通过激光可在光盘上反复多次擦写数据。
CD-ROM XA(CD-ROM Extended Architecture)
1989年,SONY、Philips、Micuosoft对CD-ROM标准扩充形成的白皮书标准。又分为FORM1、FORM2两种和一种增强型CD标准CD+。
CLV技术(Constant-Linear-Velocity)
恒定线速度读取方式,在低于12倍速的光驱中使用的技术。它是为了保持数据传输率不变,而随时改变旋转光盘的速度。读取内沿数据的旋转速度比外部要快很多。
CSS与DECSS
在原理上DVD用了一种叫"内容不规则系统"CSS(content scrambling system)的加密方法。CSS是一种数据加密形式,用于阻止在没有解密钥时直接从光盘中读取多媒体文件的企图。然而一个来自于挪威叫"反读技术大师"(More)的小组利用反读XingDVD播放器的技术,得到了一个密钥。从而制作了DECSS这个曾经遭到禁止下载的工具。有了它,就可以把vob文件从DVD影碟拷贝出来。目前我们能买到的盗版碟中不少是通过它作出来的,被称做解密碟。
DTS
DTS最初也是为了和AC-3相竞争,将音频资料放到另一台CDROM上面,再使它与影像同步就行了,这样一来不但空间增加,资料流量也可以相对的变大,更可以将放音效资料的CD片换掉,即可播放其他的语言版本,对电影院来说真是相当的方便,也因为这样DTS在专业剧院上胜过了Dolby AC-3。DTS跟AC-3的差异处在于资料流量的大小,DTS在DVD上拥有1536Kbps的资料流量,以384Kbps~448Kbps来比较,足足多了3倍多的资料流量,即使将AC-3拉到极限的640Kbps,DTS还是强过2倍有余,这使得DTS能较AC-3听到更多的细节,整个空间感及移动感将会更加优良,更加清楚。
DVD
全名原本是 Digital Video Disk,即数位视讯光碟或数位影碟 ,是利用 MPEG2的压缩技术来储存影像,希望以更小的体积、更大的储存容量,取代12寸的LD影碟,有点像是使用 MPEG1的Video CD的进级产品。有人又称DVD是Digital Versatile Disk,是数位多用途的光碟,它的用途之广,可以从已设定的五种规格用途看出包括∶BookA的DVD-ROM是电脑资料档唯读光碟,用途类似CD-ROM;Book B的DVD-Video是家用的影音光碟,用途类似LD或Video CD;BookC的DVD-Audio是音乐碟片,用途类似音乐CD;BookD的DVD-R(或称 DVD Write Once)是限录一次的DVD,用途类似。
DVD-RAM
DVD论坛协会确立和公布的一项商务可读写DVD标准。它容量大而价格低、速度不慢且兼容性高。
DVD+RW
可反复写入的DVD光盘,又叫DVD-E。由HP、SONY、Philips共同发布的一个标准。容量为3.0GB,采用CAV技术来获得较高的数据传输率。
HD-CD(High-Density-CD)
高密度光盘,容量大。单面容量4.7GB,双面容量高达9.4GB,有的达到7GB。HD-CD光盘采用MPEG-2标准。
IDE接口(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
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外部接口,主要接硬盘和光驱。采用16位数据并行传送方式,体积小,数据传输快。一个IDE接口只能接两个外部设备。
MMCD(Multi Mdeia CD)
是由SONY、Philips等制作的多媒体光盘,单面提供3.7GB储存量,数据压缩比较高。
MPEG-2
1994年,ISO/IEC组织制定的运动图像及其声音编码标准。针对广播级的图像和立体声信号的压缩和解压缩。
PCAV技术(Partial-CAV)
区域恒定角速度读取方式,是融合了CLV和CAV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在读取外沿数据采用CLV技术,在读取内沿数据采用CAV技术,提高整体数据传输的速度。
PD光驱(PowerDisk2)
是Panasonic公司将可写光驱和CD-ROM合二为一,有LF-1000(外置式)和LF-1004(内置式)两种类型。容量为65OMB,数据传输率达5.0MB/s,采用微型激光头和精密机电伺服系统。
Photo-CD
1989年,KODAK公司推出相片光盘的橘皮书标准,可存100张具有五种格式的高分辨率照片。可加上相应的解说词和背景音乐或插曲,成为有声电子图片集。
PIOM模式(PIO-Mode)
以前普遍采用的数据传输模式,每个操作都要经过CPU才可完成,占用CPU的大量资源。
RPC-1与RPC-2
早先美国电影协会的规定,并没有被PC厂商理睬,所生产的DVDROM基本上都是全区的,可以播放任意区码的DVD 影碟,就是所谓的RPC-1。后来DVDROM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产量大幅上升,PC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用软件看影碟也不是问题,区码问题也就突显出来。美国电影协会应用法律手段,要求各大PC厂商在生产DVDROM时要设定区码保护,就是PRC-2。所谓锁区的DVD就是PRC-2的,在刚出厂时并不设定区码,而在第一次使用DVD影碟时根据影碟的区码来设定,总共可以更改5次,然后可以送回厂家复位,可以送回4次,之后就不可更改了。很多PRC-2的DVDROM带有RPC跳线,这个跳线千万动不得,如果被拔掉,将会在插入带区码保护的DVD盘之后锁定区码,即便更新为全区firmware也无法改动。
S/PDIF
S/P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是SONY公司与PHILIPS公司联合制定的民用、AES/EBU(专业)接口。一般在数字音响设备、MD播放机和MP3播放机都会有Digital Out(数字输出)的端子,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它直接将声音信号输入到声卡,再通过软件的控制实现数字声音信号的输入、输出全部功能。它可以避免模拟连接所带来的额外信号,减少噪音,并且可以减少模数、数模转换和电压不稳引起的信号损失。由于它能以20bit采样音频,所以能在一个高精度的数字模式下,维持和处理音频信号。鉴于PC上的声卡效果大多不佳,而且AC-3与DTS解码是多声道音频信号,把这些功能都做在声卡上成本太高。这样,留有S/PDIF接口的声卡,就可以把工作交给外置的解码器,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SCSI接口(Small Computer Sysem Interface)
是一种新型的外部接口,可驱动多个外部设备。数据传输率可达40MB,以后将成为外部接口的标准,价格昂贵,但占用CPU资源少,工作稳定。
SDCD(Super Density CD)
是东芝(TOSHIBA)、日立(Hitachi)、先锋、松下(Panasonic)、JVC、汤姆森(Thomson)、三菱、Timewamer等制定的一种超密度光盘规范。双面提供5GB的储存量,数据压缩比不高。
UDMA模式(Ultra-DMA/33)
1996年由Intel和Quantum制定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该方式I/O系统的突发数据传输速度可达33MB/s,还可以降低I/O系统对CPU资源的占用率。现在又出现了UDMA/66,速度快出两倍。
UITRA DMA/33
这是96年底推出的数据传输模式(现在已经是DMA/66了)该标准首先是Intel和昆腾搞出来的被广泛使用在硬盘上,优点是可以减少CPU的占用率,突发数据传输率可以达到33MB/S,比PIO MODE 4模式快了一倍。如今的高速光驱已经开始支持这个标准。
VCD(Video-CD)
激光视盘。SONY、Philips、JVC、Matsushita等共同制定,属白皮书标准。是指全动态、全屏播放的激光影视光盘。
部分安装(partial installation)
在安装软体时,只安装一些必须或基本的档案,当执行特殊的功能时,再读取或执行光盘中的档案,这样系统便可配合一具有高速度、高效能和高稳定的光驱,达到最佳效能。
倍速
指的是光驱的数据传输率,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把150KB/s的数据传输率定为单倍速光驱,300KB/s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双倍速。依次计算得出。
场合并(WEAVE)
在这种算法下,两个连续的场被合并为一帧。这通常只在两场之间没有或极少移动的情况下才工作得比较好,比如两场是一个电影帧的情况。如果场与场之间有移动,图像就会有梳齿,这是很烦人的。所以极少有逐行芯片把这个作为主要算法。
垂直过滤
大多数电脑DVD播放软件都用这种技术。因为解码软件一般没有足够的能力同时进行运动来适应逐行运算和MPEG-2解码,所以解码软件会使用比较便捷的技术来得到过得去的结果。最常见的是,它们把MPEG的一帧里储存的两场合并在一起,然后在垂直方向上将图像稍稍柔化,使得造成的梳齿看起来更象是重影而不是梳齿。这会导致垂直分辨率的损失以及物体运动和摇镜头时奇怪的抖动。
缓存
所有的光学存储设备几乎在控制板上都具有一定数量的缓存。绝大多数驱动器缓存的大小界于256KB和1MB之间,根据驱动器速度和制造商的不同而稍有差异。缓存主要用于临时存放从光盘中读取的数据,然后再发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直接收到稳定的数据流量。使用缓存缓冲数据可以允许驱动器提前进行读取操作,满足计算机的处理需要,缓解控制器的压力。如果没有缓存,驱动器将会*试图在光盘和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同步。如果遇到CD上有刮痕,驱动器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完成数据读取的话,结果非常明显,将会出现信息的中断,直到系统接收到新的信息为止。
激光头
它由中心往外移动在Table of Contents区域,通过发射激光来寻找光盘上的指定位置,感应电阻接受到反射出的信号输出成电子数据。
金盘
是一种CD-R盘片呈现金黄色的颜色,因为制作金盘的有机染料本身是接近透明的浅黄色。制造金盘的公司主要有Kodak与MitsuiToatsu(三井)。他们认为制作金盘的这种有机染料有更好的抗光性,能延长存入资料的时间(在100年以上)。其实,在CD-R空白片上,最贵的部分不是黄金而是有机染料层。
单场插值(BOB)
这种算法只是将每一场扩大为完整的一帧。场中扫描线间失去的行是用其上下行的数据插值来填充的。如果做得不好,图像看起来会有斑驳的马赛克。即使做得好,图像看起来也会偏柔,因为不可避免地损失了分辨率。而且,随着镜头的移动,很细的水平线会"抖动"。这些细线只在一帧里的某一场中出现,所以DVD机在交替播放奇数场和偶数场时这些线会忽而出现忽而消失。这是最基本的隔行转逐行算法,而且在别的算法都不行时几乎所有的逐行芯片都会回到这种算法。
绿盘
是一种CD-R盘片,制作绿盘的有机染料叫Cyanine,非常怕强光,制作盘片时要加入适当的铁金属来降低对光的敏感程度。绿盘的颜色经常有翡翠、蓝绿、深蓝色等颜色,这是与黄金反射层组合成的不同颜色。
蓝盘
是一种CD-R盘片,蓝盘是使用金属化AZO有机染料加上低价银材料作为反射层的光盘处,写入与读取数据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保存100年。
平均读取时间(average seek time)
是指激光头移动定位到指定的预读取数据(这时间为rotation-latency)后,开始读取数据,之后到将数据传输至电路上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光驱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平均寻道时间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出光驱的实际速度,人们又提出了平均寻道时间这一技术指标。平均寻道时间被定义为光驱查找一条位于光盘可读取区域中间位置的数据通道所花费的平均时间。第一代单倍速光驱的平均寻道时间为400ms,而最新的40-50倍速光驱的寻道时间为80-90ms,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区码
不管是软件业还是影视娱乐业,盗版都是这些行业的天敌。尤其是在数字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对花巨资制作的影音产品,非法复制越来越容易,传播越来越快。美国是这些产业的大国,所以,出于保护自己经济利益的目的,美国电影协会为制定区域码所划分的六个地区,中国属于第6区,而把香港、*放入第3区,这主要因为这两个地区的正版已经比较普及。美国电影协会还严格的控制着DVD影片发行的先后顺序,这基本与电影的上映顺序一致。*的盗版之疯狂,使得正版6区碟不仅少而且过时,价格还很高。不过随着加入WTO,华纳公司已经开始在华发行特价DVD,只有36元,虽然价格比盗版还是高不少,但相信会是个良好的开头。
数据传输率(data transfer rate)
是指光驱每秒钟在光盘上可读取多少千字节(kilobytes)的资料量,直接决定了光驱运行速度。
运动适应逐行运算
这实际上是一整类算法,它们会根据图像的某个区域看起来是静止还是移动的来转换不同的逐行算法。如果一个区域是静止的,算法就使用两场的图像数据并将其合并。但是对于移动的区域,算法只是对当前场进行插值(BOB)。这保持了观众最容易注意到的屏幕静止部分的分辨率,同时以损失分辨率为代价减少了屏幕运动部分的梳齿现象。做得好的话,这种算法看起来是很不错的。大部分好的逐行芯片都使用某种形式的运动适应算法。
八、Modem名词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中文名称即非对称数字用户专线,属于上面我们说的xDSL中的一种。ADSL因使用普通电话线作为传输介质,却有很高的带宽而得到迅速发展。它是这样工作的:经过ADSL Modem处理的信号通过电话线传到电信局后再通过一个信号分别器,如果是语音信号就传到电话交换机上,如果是数字信号就接入Internet。ADSL在一对铜线上支持上行速率512Kbps~1Mbps,下行速率1Mbps~8Mbps,有效传输距离在3~5公里范围以内。我们平时说ADSL是非对称的方式,即是从ISP端到用户端(下行)需要大带宽来支持,而从用户端到ISP端(上行)只需要小带宽即可。
ADPCM压缩/解压缩
ADPCM(Adaptive digital pulse code modulation)是自适应数字脉冲编码调制的意思,是在多媒体技术中采用的一种对数字波形进行压缩和解压缩的算法,通常使用16位的线性脉冲编码对样本进行调制,对其采样后转换成4位的样本,从而可以达到4:1的压缩比率。
AMR(Audio/Modem Riser)
声音/调制解调器插卡,作为AC\'\'97规格的一部分,提供了一套全开放的工业标准,规定了AMR扩展卡可以同时支持声音及Modem功能。采用这种设计,系统厂商可通过一个开放的、工业标准设计的插卡,用极低的成本在主板上实现声音和Modem功能。
ASVD
模拟方式的数据语音同传。有些猫具备的这个功能是在我们上网时,不单单能接收到数据,而且还伴有语音,它其实也是把语音通过转换而成为数据和纯数据同传的,并且它不受数据传输的影响。
AT命令
是用来对调制解调器进行配置的命令,这样Modem在性能上有较完善的表现。我们一般说贺氏标准AT命令集,因为它是调制解调器通信接口的工业标准,其它Modem厂商一般都兼容贺氏的AT命令集。AT命令由"AT"加上其它命令字符或参数的方式来实现,如ATDT123、AT&F等。输入AT命令后,会有结果码显示,如OK、ERROR、CONNECT33600等。需要注意的AT命令不能在DOS等界面下面直接输入,需要在相关的软件下输入。AT命令大写小写方式都可以使用,但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尽量不要使用AT命令,因为使用不当有可能会造成Modem不能上网,甚至硬件的损坏。
cable modem
电缆调制解调器,又名线缆调制解调器,它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就是我们的闭路电线,它是连接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我们家里的闭路线)与用户计算机之间的中间设备。因此它无须拨号上网,不占用电话线,可永久连接。Cable Modem就是在有线电缆上将数据进行调制,然后在有线网(Cable)的某个频率范围内进行传输,就象我们收看某个电视频道一样,它所调制出来的数据就通过某个范围的频率传给了我们的计算机。它的通信速率一般在10Mbps以上。
CCITT(Committee Consultation International Technic and Telegraph)
是ITU的主要组织。它所制定的主要标准包括:GROUP 3 :传真(FAX)压缩(COMPRESSION)演算标准GROUP 4 :使用ISDN网路(NETWORK)传送传真H.221 :视讯会议系统(VIDEOCONFERENCE)影像传送编码标准H.230 :视讯会议系统控制与显示讯号标准H.242 :视讯会议系统建立连线与结束标准H.243 :视讯会议系统一对多点标准H.261 :视讯会议系统影像编码标准H.320 :窄频(NARROW BAND)视讯会议系统标准H.323 :视讯会议系统标准H.324 :视讯会议系统标准V.21 :数据机(Modem)标准V.22 :数据机标准V.22BIS :数据机标准V.24 :数据机标准V.25 :数据机标准V.29 :数据机标准V.32 : 数据机标准V.32BIS :数据机标准V.34 :数据机标准V.35 :数据机标准V.42 :数据机标准V.42BIS :数据机标准V.80 :数据机标准V.90 :数据机标准X.21 :网路(NETWORK)通讯标准X.25 :网路通讯标准X.400 :网路通讯标准X.500 :网路通讯标准
CTS/RTS
流量控制方式两种之一,CTS(clear to send)/RTS(request to send)是通过计算机与Modem之间的连线来传送控制信号、实现流量控制的,它区别上面的Xon/Xoff,属于硬件控制方式。请求发送信号(RTS)由计算机产生,通知Modem可以发送数据,清除发送信号(CTS)由Modem产生,通知计算机可以传送数据。这种由硬件控制的反应速度要比软件快,所以它多用于高速Modem。在使用MNP、V.42以及收发传真时也应使用硬件方式。
Cirrus Logic
在早年间的显卡芯片业界名声不错,CL显卡经常出现在原装机和笔记本电脑中。可这几年该公司大概在闭门修炼,采用CL芯片的Modem产品在市场中出现的不多。大名鼎鼎的GVC(致福)的33.6内猫也是采用了Cirrus logic 的3450主芯片,同样的还有ComStar(*松景公司Pine的另一个品牌)的33.6的内猫。现被Intel公司收购后才改名为Ambient。
DCE(Da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数据通讯设备,提供建立、保持和终止联接的功能。它是指两个Modem之间,其实就是我们家里的猫和电信局之间的传输速度,我们所说的56K指的就是这个速度。
DDN(Digital Data Network)
数字数据网,即平时所说的专线上网方式。数字数据网是一种利用光纤、数字微波或卫星等数字传输通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速率的高质量数字专用电路和其他新业务,以满足用户多媒体通信和组建中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的需要。主要有六个部分组成:光纤或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智能节点或集线器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数据电路终端设备;用户环路;用户端计算机或终端设备。通信速率可根据用户需求任意选择,最高可连2MBps。
DSVD(Digital Simultaneous Voice and Data)


--------------------------------------------------------------------------------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05-2-16 3:41:00

--  
是由Hayes、Rockwell、U.s.Robotics、Intel等几家在Modem界有威望的公司在1995年提出的一项语音传输标准。DSVD通过采用数字式语音与数据同传技术,因为都是数据,所以使Modem可以在普通电话线上一边进行数据传输一边进行通话。语音在传输前会先进行压缩,然后与需要传送的数据综合在一起,通过电话线传送到我们用户家里。在我们的接收端,Modem先把语音与数据分离开来,再把语音信号进行解压处理和数/模转换,从而实现的数据/语音的同传。DSVD Modem在远程教学、远程协同工作、网络游戏等方面有很广的应用前景。但在目前这种DSVD Modem的价格比普通的Voice Modem要贵,而且你想要实现数据/语音同传功能时,需要对方也使用DSVD Modem,这是为什么这种猫没能普及的原因。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
数据终端设备,通常说的DTE速度是指从本地计算机到Modem的传输速度,如果电话线传输速率(DCE速度)为56000bps,Modem在接收到数据后按V.42 bis协议解压缩56000×4=115200bps,然后以此速率传送给计算机,由此可见56K猫(使用V.42bis)的DTE速度在理想状态下都应达到115200bps。
DTMF(Dual-Tone Multifrequency)
通信技术中的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这里的tone代表一个固定频率的声音片断,而dual-tone则是由两个不同的tone产生的复频信号。我们熟悉的数字式电话的12个键分别代表了12种不同的复频组合,借助于对频率的判断,计算机可分辨出所按的是哪一个键,从而达到与电话另一端的使用者互相沟通的目的。通过这种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将某些我们具体的操作,从复杂的声音讯号中判别出来,这也是使我们能够通过电话按键控制计算机的一个方法。
FDSP
全双工免提电话功能。它其实就是代替电话的免提功能,当然就需要麦克风、耳机了。
G.DMT和G.Lite
G.DMT是全速率的ADSL标准,支持8Mbps/1.5Mbps的高速下行/上行速率,但是,G.DMT要求用户端安装POTS分离器,比较复杂且价格昂贵;G.Lite标准速率较低,下行/上行速率为1.5Mbps/512Kbps,但省去了复杂的POTS分离器,成本较低且便于安装。就适用领域而言,G.DMT比较适用于小型或家庭办公室(SOHO),而G.Lite则更适用于普通家庭用户。
HDSL
高速数字用户环路,是一种对称的DSL技术,可利用现有电话线铜缆用户线中的两对或三对双绞线来提供全双工的连接能力,由于还是纯数字连接,速度可根据连接方式有1.544Mbps或2.048Mbps两种。传输距离一般可达3~5公里,最多不超过10公里。
ISDN(Integrated Ser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是以电话综合数字网(IDN)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通信网。能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它是一个全数字的网络,也就是说,不论原始信号是文字、数据、话音还是图像,只要可以转换成数字信号,都能在ISDN网络中进行传输。ISDN采用的标准用户/网络接口主要有两种,目前我国的ISDN线路一般为"2B+D"模式。"2B+D"指的是2个基本数字信道(B信道),1个控制数字信道(D信道),每个B信道就像是一根"管道",以每信道64Kbps的速率传送语音或数据资料(或将两个信道捆绑在一起以128Kbps的速率使用);D信道主要用于传输控制信号。一个"2B+D"连接可以提供高达144Kbps的传输速率,其中纯数据速率可达128Kbps。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因特网服务供应商,为个人、商行和其他机构提供Internet连接服务的商业机构。就是给我们提供上网服务的部门。一些ISP是大型的*或跨国公司,它们在很多地区提供接入点,而其他小公司的服务范围则限定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内。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国际电信联合会,成立于1865年,1947年成为联合国底下的通讯管理组织,是一个由联合国批准、世界范围的正式电信标准组织。职责就是保证所有通信设备(像电话、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等)可以相互间通信,而不管是哪个公司制造的或是在哪个国家使用。ITU既可能采纳单个生产商的专有协议,也可能采纳基于不同生产商技术的标准。采纳标准是基于活跃协会成员之间的技术约定。标准一经采纳,它的核心技术就不会改变。调制解调器生产商就是基于采纳标准来开发和生产产品的。
Modem(Modulator Demodulator)
调制解调器,它是在计算机和网络之间进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的器材,它实际上分为调制和解调两个工作过程,调制即电脑输出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我们用的电话线内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解调即模拟信号转换成电脑可识别的数字信号的过程。
MNP
MNP是由Microcon公司提出的,是消除传输时的错误信息、提高通信效率的一系列协定。目前共分10级,级别越高功能越强,高级别的兼容低级别的,MNP10包含以前的所有内容。其中的1~4级纠错协议已向外界公开,供各厂家免费使用。由于其推出时间早于V.42,因此被大量采用,当使用V.42无法完成纠错时,Modem会尝试使用MNP2-4来进行纠错,这就是我们在Modem的外包装上经常能看到的内容。
MNP5
MNP5在MNP4纠错的基础上增加了压缩功能,能够自己计算压缩数据的进度、优化数据、调整压缩参数,保证达到最大数据通信量。压缩比率可达2:1,但无法对已压缩过的文件进一步压缩。
PCMCIA插卡式Modem
PCMCIA是笔记本上的一个插口标准,所以插卡式Modem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它通常很小并且很轻,携带方便。配合手机,可方便地实现移动办公。
PSTN
公用电话网,主干网都已采用数字传输系统,因此无论是上行数据还是下行数据都至少要经过一次AD(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和DA(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转换,而AD转换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量化噪声,在理论上,量化噪声的存在使得V.34Modem通过PSTN的传输速率被限制在35Kbps以内。现在绝大多数ISP都能通过ISDN、DDN、T1等数字专线与PSTN相连,这就意味着ISP端并不需要进行AD转换,下行数据不受量化噪声的影响,X2、K56Flex、V.90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使下行数据达到56K的传输速度,而上行数据仍按V.34进行传输。
RADSL
速率自适应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自适应速率的ADSL技术,意思就是可以根据双绞线质量和传输距离自动地以640Kbps~22Mbps的下行速率进行数据传输,另外从272Kbps到1.088Mbps的上行速率进行传输。
ROCKWELL
ROCKWELL半导体系统是ROCKWELL下属的专门针对通讯芯片市场提*品的子公司,现已改名叫CONEXANT系统公司开发的。他们自1200bps时代就领导着Modem技术的发展,到今天的V.90 56K已有近30年的历史。尤其是V.34和V.90时代,它有着全球大半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兼容性方面无可挑剔。有众多知名厂商竞相采用Rockwell芯片生产自己的高速Modem,其中包括HAYES、DIAMOND、GVC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买Rockwell芯片的Modem就是买到最大的兼容性,市场上采用Rockwell芯片的Modem品牌不胜枚举,主要差异在于不同档次的产品用料不一样。
TI(Texas Instruments)
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它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老大。生产的Modem芯片虽然没有ROCKWELL的市场占有率大,但性能上毫不逊色。大名鼎鼎的U.S.Robotics的黑、白双猫就是采用的TI芯片,该公司也因此获得不少奖项,TI芯片的技术性能水准由此可见一斑。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装置,UART是一个并行输入转成为串行输出的芯片,通常集成在主板上。因为计算机内部采用并行数据传输,不能直接把数据发到Modem,必须经过UART的数据整理才能传输,其过程为:CPU先把准备写入串行设备的数据放到UART的寄存器(临时内存块)中,再通过FIFO(First Input First Output,先入先出队列)传送到串行设备,若是没有FIFO,信息将变得杂乱无章,从而也就不可能传送到Modem。
V.32
是非同步/同步4800/9600bps传输速率的全双工标准协议。
V.32bis
是V.32的增强版,支持14400bps的传输速率。
V.34
是同步28800bps全双工标准协议。
V.34+
则为同步全双工33600bps。
V.42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纠错协议的一种(我们经常遇见的还有MNP等)。我们在上网包括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时,信息是以一种包的形式发送的(包可以理解为小的信息段)。V.42的任务是在两地通信时,如果发送的包由于某种原因(如电话线干扰)受损或丢失时,收方能立即要求传送方重发刚才的那个包,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
V.42bis
是ITU-T(国际电信联盟)1989年推出的压缩协议,将数据进行4:1的压缩,并可对采用过压缩处理的文件(如.ZIP文件)进行进一步压缩。
V.90
它代表56K标准。它是在1996年9月,3Com向ITU首次提交的建议,1998年9月,V.90获得了ITU的正式批准。V.90使调制解调器能够在标准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上以高达56k/s的速率接收数据。它采用了3Com"多模转换"作为编码技术,并采用Motorola的"频谱成形"技术以减少噪声对信号的影响,V.90可以说是现在56K猫的基本标准。
V.92
是由ITU所制定的一种新的数据机连线规格,此新规格是在V.90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VDSL
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它其实是鉴于现有ADSL技术在提供图像业务方面的带宽有限、经济上成本偏高等弱点而开发的。VDSL是xDSL技术中速度最快的一种,在一对铜质双绞电话线上,下行速率为13Mbps~52Mbps,上行速率为1.5Mbps~2.3Mbps。但VDSL的传输距离较短,一般只在几百米以内,所以它对线路的布局要求较高。
X2
由U.S. ROBOTICS(现由3COM并购)1996年10月宣布自已开发成功且称之为X2的56K Modem技术,并于1997年3月生产出第一台基于X2的56K Modem。X2技术出现初期有另一种竞争规格称为K56FLEX(由Rockwell和Lucent合作推出), 目前两种规格均为ITU所发展的V.90所统一。
xDS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环路,它是基于普通电话线的宽带接入技术,它在同一根线上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当然数据信号并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因而减轻了电话机的工作量;它不需要拨号,也属于专线上网方式,这意味着xDSL上网并不需要缴付额外的电话费而只需要交纳专线接入费用。xDSL中的"x"代表了各种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包括ADSL、RADSL、HDSL和VDSL等。
Xon/Xoff
流量控制方式之一,是由软件产生作用(控制码),并将产生的控制码加入到传输的数据中,Xoff表示停止发送,Xon表示继续发送,此种方法通常用2400bps左右的低速猫。
差错控制协议
当我们利用猫的语音功能或在网上收看节目、收听广播时,经常为那些噪声、不稳定的画面感到恼火。差错控制协议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数据传输中保证数据的准确率。目前的差错控制协议存在着两个工业标准:MNP 4和V.42。其中MNP(Microcom Network Protocols)是Microcom公司制定的传输协议,其中MNP 4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差错控制协议之一。而V.42则是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MNP 4改良版,因此,一个使用V.42协议的Modem可以和一个只支持MNP 4协议的Modem建立无差错控制连接,而反之则不能。所以我们在购买Modem时,最好选择支持V.42协议的Modem。另外,市面上某些廉价Modem卡为降低成本,并不具备硬纠错功能,而是使用了软件纠错方式,大家在购买时要注意分清,不要看到"带纠错功能"等字眼就自以为是。
传输速率
指的是电信局到我们的猫的数据传输速率,而不是我们猫到计算机的速率。我们平常说的33.6K、56K等,指的就是Modem连接到电信局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以bps(比特/秒)为单位,是每秒钟传送的数据量的多少。因此,一台56K的Modem每秒钟可以传输56000bit的数据。我们平时在Modem的包装盒或说明书上看到的V.32、V.32bis、V.34、V.34+、V.90等,指的就是Modem的所采用的调制协议,它们其实就代表不同的传输速率。
传真模式(Fax Modem)
有些猫才具备的特点了,通过猫收发传真,除了给你省下一台专用传真的费用外,还可以直接把计算机内的文件传真到对方的计算机或传真机,而无需先把文件打印出来;可以对接收到的传真方便地进行保存或编辑;可以克服普通传真机由于使用热敏纸而造成字迹逐渐消退的问题;由于Modem内部芯片使用了数据纠错技术,传真质量比普通传真机要好,尤其是对于图形的传真效果更好。目前具有传真功能的猫根据各自遵循的协议而支持不同的传真速率。
带宽(band width)
是指通讯线路中允许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影响带宽的因素有传输介质、传输技术类型、传输设备等。带宽好比一条公路的宽度,上面行驶的车辆好比数据,当公路不能提供足够的宽度时,就发生了交通堵塞现象。而每一种传输介质都有最大的传输限制,也就是某一条公路有一定的宽度,当信号传输速率高于此值时,这种介质就无法正确传输这种信号。传输介质的最大传输速率即这种传输介质的带宽。
机架式Modem
机架式Modem相当于把一组Modem集中于一个箱体里,并由统一的电源进行供电。很显然,它带来的是速度的提升和性能的稳定。机架式Modem主要用于电信局、校园网、金融机构等网络的中心机房。
宽带
一般是指宽带互联网,即为用户实现传输速率超过1M、24小时不间断服务、非拨号接入,因而提供这些设施及其服务的部门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而宽带接入的费用一般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宽带会逐步走进我们的家庭。
流量控制
DTE与DCE速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样在数据的传送与接收过程当中很可能出现收方来不及接收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对发方进行控制,以免数据丢失,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流量控制。它通常有两中控制方式:Xon/Xoff和CTS/RTS。
内置式Modem
内置式Modem在安装时需要拆开机箱,并且要进行必要的设置(如中断请求等),所以在使用中较为繁琐。这种Modem还要占用主板上的扩展槽,但无需额外的电源与电缆,且价格比外猫要便宜。
数据压缩协议
为了提高数据的传输量,缩短传输时间,如今大多数Modem在传输时都会先对数据进行压缩,就是把数据包进行体积上的缩小。与差错控制协议相似,数据压缩协议也存在两个工业标准:MNP5和V.42bis。MNP5是Microcon公司公布的最后一个协议标准,那MNP6-10是他们自己的压轴戏,没向外公布。MNP5最大压缩比为2:1。而V.42bis由于采用的技术不同,最大压缩比可达4:1。这就是为什么V.42bis比MNP5要快的原因。要注意的是,数据压缩协议是建立在差错控制协议的基础上,MNP5需要MNP4的支持,V.42bis也需要V.42的支持。并且,虽然V.42包含了MNP4,但V.42bis却不包含MNP5。
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
我们说过V.90连接技术中使用不对称操作,其实它是通过双向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我们在网上浏览网页、下载软件和我们向网上上传我们自己的主页时,会发现这两种操作的速率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就是上行和下行的最基本的操作吧。能够在标准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上以纯模拟信号传输,即不经过任何的数模或者是模数转换,它的最高协议是V.34,这个速度最高是35kb/s,而我们常说56K,是因为在使用V.90连接技术中,具有类似V.42bis这样的压缩技术而能够把速度提升。下行,也就是我们通过ISP接收数据时,上面我们讲PSTN时已经讲过现在绝大多数ISP都是通过ISDN、DDN、TI等数字专线与PSTN相连,这就意味着ISP端并不需要进行数模转换而可以直接连到我们的Modem,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丢失。而V.90客户端Modem的上行(发送)通道必须要经过一个模数转换,因为中间出现个电信局。而一旦出现模数转换,连接方式就改变为V.34,从而依照V.34的传输速度进行传输,很显然速度会变小。 
文件传输协议
文件传输是数据交换的主要形式。就象我们推广普通话一样,我们之间的沟通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进行文件传输时,为使文件能被正确识别和传送,我们需要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统一的传输协议,而这些协议必定要包括文件的识别、传送的起止时间、错误的判断与纠正等基本的内容。
外置式Modem
外置式Modem放置于机箱外,通过串口与主机后面的串口连接。这种猫方便灵巧、容易安装,通常有工作状态指示灯,根据指示灯可以方便地判断猫的工作状况。这种猫需要使用独立的电源与电缆。
语音功能
Modem的语音功能指的是Modem的电话答录功能和免提电话功能。这些都是需要由软件来实现的,如联想附送的百宝囊光盘中的BITWARE、SURPERVOICE等。Modem的免提电话功能并不代替电话的实际功能,这也只能通过相应的软件来实现。如果你用Modem直接拨号,而不用其它软件,只能听见对方的声音,而对方听不见你的声音。另外,打Internet电话时,声音是通过声卡而不是Modem。
语音模式(voice Modem)
一些猫的特有功能,语音模式主要提供了电话录音留言和全双工免提通话功能,即可以通过连接在猫上的麦克风进行远程通话,这时当然需要软件了。猫的语音功能真正使电话与电脑融为一体。
自动应答(auto answer)
这其实是电子邮件、传真或其它通信软件的一个功能,它允许被呼叫方自动响应呼叫信号。 在我们使用外置式的调制解调器,在自动应答时,你可以看到猫的控制板上将有一个信号灯亮起。通常,通信软件会在自动应答时在屏幕上弹出一个图形窗口给你提示。
九、网卡名词
1000BASE-T
是最新的以太网技术,它是1999年6月被IEEE 标准化委员会批准的,这项技术用来设计在现有的5类铜线,这种目前被最广泛安装的LAN结构上提供 1000Mbps 的速度,它是为了在现有的网络上满足对带宽急剧膨胀的需求而提出的,这种需求是实现新的网络应用和在网络边缘增加交换机的结果。
100BASE-T快速以太网
与10BASE-T的区别在于将网络的速率提高了十倍,即100M。采用了FDDI的PMD协议,但价格比FDDI便宜。100BASE-T的标准由IEEE802.3制定。与10BASE-T采用相同的媒体访问技术、类似的布线规则和相同的引出线,易于与10BASE-T集成。每个网段只允许两个中继器,最大网络跨度为210米。
802.3x流控制
由于数据传输更有效而提高了性能。网卡通过与交换机通信来确立最佳的数据传输。
BNC接头
细缆两端安装BNC连接头,通过专用T型连接器与网卡和集线器(或交换机)相连。
Bus Master
这类网卡上有一片控制芯片(CONTROLLER),专门用来管制整个传输过程及总线的使用,由于控制动作由这片芯片代劳,数据可以直接从网卡传给主机板,不必经由I/O ROPT,也不必经过CPU。由于不占用CPU宝贵的时间,能有效降低系统的负担,因此特别适用于服务器上。多数EISA、MCA、PCI接口的网卡都支持用这种BUS MASTER方式与主机板沟通。
FDDI/CDDI
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的X3T9.5制定,速率为100Mbps,CDDI是基于铜电缆(双绞线)的FDDI。FDDI技术成熟,网络可延伸100公里,且由于采用环形结构和优良的管理能力,具有高可靠性、价格贵、安装复杂、标准完善、技术成熟,支持的软硬件产品丰富。
IEEE802.5/令牌环网
常用于IBM系统中,其支持的速率为4Mbps和16Mbps两种。目前Novell、IBM LAN Server支持16Mbps IEEE802.5/令牌环网技术。
IEEE802.3/Ethernet(以太网)
目前最广泛的媒体访问技术,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操作。是Novell、Widows NT、 IBM、UNIX网络 LANServer、DECNET等低层所采用的主要媒体访问技术,组网方式灵活、方便、且支持的软硬件产品众多。其速率为共享型10Mbps。根据不同的媒体可分为:10BASE-2(同轴粗缆)、10BASE-5(同轴细缆)、10BASE-T(双绞线)及10BASE-FL(光纤)。
IPX/SPX
NOVELL网的主要协议。目前,支持IPX/SPX的软硬件,I/O设备很多。OSI参考模型中,相当于第三、四层(网络层、传输层)的。NOVELL网中,可在IPX上加载IP协议NETBIOS协议。
NETBIOS/NETBEUI
NETBIOS是局域网软件接口的工业标准,可支持多种传输媒体。NETBEUI是NETBIOS的扩展用户接口,为Microaoft Windows NT和IBM的LAN Manager所采用。NETBIOS研制较早,比较简单,未考虑网间互连的情况,其命名方案不适合多种操作系统。
Parallel Tasking技术
3COM公司专利技术,此技术能够在10Mbps或100Mbps连接时使数据传输速率最高。
Parallel Tasking II技术
3COM公司专利技术,此技术能够降低CPU占用率,但由于数据更有效在PCI总线上传输而提高了应用性能。在过去,在一个总线主操作周期里网卡至多每次只让64字节的数据在PCI总线上传输。为了把一个1514 字节的数据包全部传输到PC主机, 就需要24个单独的总线主操作周期,这使总线的效率很低。有了Parallel Tasking II技术之后,网卡就能够在一个总线主操作周期里传输整个Ethernet数据包,这极大地提高了PCI总线的效率。其结果是加快了传输速度并改善了系统性能,使台式机和服务器的应用软件工作得更好。
Programmed I/O
这是从早期使用迄今,行之有效的传输方式,当年NOVELL公司风靡全球的NE 2000网卡便是采用这种方式。这种传输方式传输效率不容易提高,一旦遇到大量数据的情况便成了传输的瓶颈。
RJ-45接头
每条双绞线两头通过安装RJ-45连接器(俗称水晶头)与网卡和集线器(或交换机)相连。
shared memory
这类网卡把要传输的数据放到卡上的存储器,而这块存储器必须事先占用一段地址(大多数占用640-1024KB之间的地址),有了这个地址,这块存储器就可视为主机板存储器的一部分:当主机向网卡要数据时,便直接从这块存储器中取回;反之,将数据放到存储器也等于是传给了网卡。如果将PROGRAMMED I/O方式比喻成用勺子舀水,那SHARED MEMORY便是以桶打水,在传输量多时更能突出它的效率。
TCP/IP
IP在UNIX中广泛配置,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工业标准。IP也是Internet的主要协议。IP协议可横跨局域网、广域网,几乎所有局域网、广域网设备均支持IP协议,是统一媒体传输方式的最佳协议。IP协议为数据类协议,其传输的响应时间较好,协议交互少,较适合高速传输的需要。
半双工
它的意思是虽然网卡可以接收发送数据,但是一次只能做一种动作,不能同时收发。
传输介质
是通信网络中发送方和接受方之间的物理通路,目前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等。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操作的网络,或者在物理上使用城市基础电信设施(如地下电缆系统)的网络,有时从WAN中区分出来,称为城域网。
对等网
对等网不要求文件服务器,每台客户机都可以与其他客户机对话,共享彼此的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组网的计算机一般类型相同。这种网络方式灵活方便,但是较难实现集中管理与监控,安全性也低,较适合于部门内部协同工作的小型网络。
广播式传输网络
数据在共用介质中传输。无线网和总线型网络属于这种类型。
光纤
光纤即光导纤维,是一种细小、柔韧并能传输光信号的介质,光缆由多条光纤组成。与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相比,光缆适应了目前网络对长距离传输大容量信息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光纤网
光纤网也是有线网的一种,但由于其特殊性而单独列出,光纤网采用光导纤维作传输介质。光纤传输距离长,传输率高,可达数千兆bps,抗干扰性强,不会受到电子监听设备的监听,是高安全性网络的理想选择。不过由于其价格较高,且需要高水平的安装技术,所以现在尚未普及。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和局域网相对,凡超过局域网范围的,都可以算为广域网。
共享资源网
使用者可共享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如文件、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以及各种服务。Internet是典型的共享资源网。
环型拓扑
所有站点彼此串行连接,就象链子一样,构成一个回路或称作环。
混合型拓扑
在局域网之间互连后,会出现某几种拓扑结构的混合形式,即混合型拓扑。
交换以太网
其支持的协议仍然是IEEE802.3/以太网,但提供多个单独的 10Mbps端口。它与原来的IEEE802.3/以太网完全兼容,并且克服了共享10Mbps所带来的网络效率下降。
计算机网络
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对信息共享、信息传递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组成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和通信协议。
局域网
是一个通讯系统,它允许数台彼此独立的电脑,在适当的范围内,以适当的传输速率直接进行沟通。一般网络可依其规模来分类,通常我们在办公室或家中使用的大都属于局域网,这种网络由于电脑间的距离短,且不必经过太多网络设备的中继,所以感觉上速度较快,但也因此适用范围较小。
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或专用设备,客户机是用户计算机。这是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并获得服务的一种网络形式,多台客户机可以共享服务器提供的各种资源。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网络类型。不仅适合于同类计算机联网,也适合于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联网,如PC机、Mac机的混合联网。这种网络安全性容易得到保证,计算机的权限、优先级易于控制,监控容易实现,网络管理能够规范化。网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器的性能和客户机的数量。目前针对这类网络有很多优化性能的服务器称为专用服务器。银行、证券公司都采用这种类型的网络。
全双工
就是能够"同时"接收与发送信号,譬如电话就是一种全双工传输设备,我们在听对方讲话的同时,也可以发话给对方。理论上,全双工传输可以提高网络效率,但是实际上仍是配合其它相关设备才有用。例如必须选用双绞线的网络缆线才可以全双工传输,而且中间所接的集线器(HUB)也要能全双工传输;最后,所采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也要支持全双工作业,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全双工传输的威力。
双绞线
是综合布线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尤其在星型网络拓扑中,双绞线是必不可少的布线材料。双绞线电缆中封装着一对或一对以上的双绞线,为了降低信号的干扰程度,每一对双绞线一般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两大类。其中,STP又分为3类和5类两种,而UTP分为3类、4类、5类、超5类四种。同时,6类和7类双绞线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运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布线系统。
数据处理网
用于处理数据的网络,例如科学计算网络、企业经营管理网络等。
数据传输网
用来收集、交换、传输数据的网络,如情报检索网络等。
拓扑结构
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主要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
通信协议
为使网内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靠有效,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称为通信协议。
通信子网
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通信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电通信、微波、光导纤维等。
同轴电缆
是由一根空心的圆柱网状铜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铜导线组成,铜导线、空心圆柱导体和外界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与双绞线相比,同轴电缆的抗干扰能力强,屏蔽性能好,所以常用于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或用于总线型网络拓扑中。根据直径的不同,又可分为细缆和粗缆两种。
网卡(NIC)
是计算机局域网中最重要的连接设备,计算机主要通过网卡连接网络。在网络中,网卡的工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负责接收网络上传过来的数据包,解包后,将数据通过主板上的总线传输给本地计算机;另一方面它将本地计算机上的数据打包后送入网络。
网络体系结构
是指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它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送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描述网络的结构,它的规范对所有的厂商是开放的,具有知道国际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总线、接口和网络的性能。目前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有FDDI、以太网、令牌环网和快速以太网等。从网络互连的角度看,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要素是协议和拓扑。
无线网
采用空气作传输介质,用电磁波作为载体来传输数据,目前无线网联网费用较高,还不太普及。但由于联网方式灵活方便,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联网方式。
点对点传输网络
数据以点到点的方式在计算机或通信设备中传输。星型网、环形网采用这种传输方式。
星型拓扑
所有站点都连接到一个中心点,此中心点称作网络的集线器(HUB)。
协议(Protocol)
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简单的说,网络中的计算机要能够互相顺利的通信,就必须讲同样的语言,语言就相当于协议,它分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
有线网
采用同轴电缆和双绞线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同轴电缆网是常见的一种连网方式。它比较经济,安装较为便利,传输率和抗干扰能力一般,传输距离较短。双绞线网是目前最常见的连网方式。它价格便宜,安装方便,但易受干扰,传输率较低,传输距离比同轴电缆要短。
总线型拓扑
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传输介质,所有的站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干线电缆即总线上。
资源共享
包括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如具有特殊功能的高性能处理部件,高性能的输入输出设备(激光打印机、绘图仪等)以及大容量的辅助存储设备(如磁带机、大容量硬盘驱动器等),它们的共享可以节省硬件开销、软件资源(如软件和数据)。
资源子网
是计算机网络中面向用户的部分,负责全网络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工作,其主体是连入计算机网络内的所有主计算机,以及这些计算机所拥有的面向用户端的外部设备、软件和可供共享的数据等。

--------------------------------------------------------------------------------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05-2-16 3:42:00

--  
十、显示器
ARAS(Anti-Reflection、Anti-Static)涂层
防反射、防静电涂层。涂层材料是含一个多层结构的透明电介质涂料,可有效抑制外界光线的反射现象且不会扩散反射光,画面清晰度较好。
BNC接头
有别于普通15针D-SUB标准接头的特殊显示器接口。由R.G.B三原色信号及行同步、场同步五个独立信号接头组成。主要用于连接工作站等对扫描频率要求很高的系统。BNC接头可以隔绝视频输入信号,使信号相互间干扰减少,且信号频宽较普通D-SUB大,可达到最佳信号响应效果。
CRT
它是一根真空管,里面有一个或多个电子枪,电子枪射出电子束,电子束射到真空管前表面的内侧时,前表面内侧上的发光涂料受到电子束的击打而发光。
CRT涂层
早期的显示器对荧光屏未作任何处理,显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电子撞击和外界光源的影响而产生静电和眩光等干扰。静电会吸附灰尘,影响显示效果;而眩光则会使图像模糊甚至影响用户的视力。为此,目前大多数CRT显示器都对荧光屏进行表面处理。AGAS(防眩、防静电涂层)通过在荧光屏表面喷涂一种矽材料,以扩散光线,而涂料中含有的静电微粒可有效减少屏幕表面依附的电荷;ARAS(防反射、防静电涂层)是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透明电解质,可有效抑制光线的反射,同时又不会扩散反射光;超清晰涂层不但大幅度吸收并降低反辐射光的干扰,而且减少了图像投射光线的变形,大大增强了图像对比度和艳丽度,对图像的亮度、清晰度、抗反射和抗闪烁性均有很好的效果,且机械强度较佳。表面蚀刻涂层能够直接蚀刻CRT表层,使表面产生微小凹凸,对外界光源照射进行漫反射,从而有效地降低特定区域的反射强度,减少干扰。
CRT显像管(CathodeTube:阴极射线管)
主要由电子枪、偏转线圈、荫罩、荧光粉层(Phosphor)和玻璃外壳五大部分组成,其原理是利用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将光束射出,穿过荫罩上的小孔,打在一个内层玻璃涂满了无数三颜色的荧光粉层上,电子束会使得这些荧光粉发光,最终就形成了你所看到的画面了。而CRT尺寸就是显像管实际尺寸,也是通常所说的显示器尺寸,其单位为英寸(1英寸=25.4mm)。
DDC1
VESA组织发布的显示器向主机通信的数据连接标准,规定传送数据格式。
DDC2B
基于I2C总线,允许主机读取显示器扩展显示信息的双向交换的数据通道。
DDC2B+
基于I2C总线,允许主机和显示器信息进行双向交换的数据通道,可由主机对显示器发送显示控制命令和代码。
DDC2AB
基于ACCESS总线,遥控显示器的双向数据通道。通信带宽更大,并可连接其他外设(如鼠标器)。
DFP - Digital Flat Panel Group标准
是Compaq公司提出的一个行业标准,20针的DFP接口可以支持最高1280×1024分辨率。支持DFP标准的大公司还有加拿大的ATI,该公司生产出了第一块具有DFP接口的显卡。后来VESA也将DFP接口选做P&D标准的过渡,实际上只要将两种接口标准的功能定义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在电气性能的定义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DFP标准屏除了原来P&D接口标准中那些昂贵而不实用的选件,比如USB,IEEE1394等,所以DFP标准在施行的时候要便宜得多。但是DFP标准只支持到1280×1024的分辨率。目前,采用DFP标准接口的显卡有ATI\'\'\'\'\'\'\'\'s Rage Pro LT, Voodoo 3\'\'\'\'\'\'\'\'s 3500 和Number Nine\'\'\'\'\'\'\'\'s SR9。但是分辨率不足的先天缺陷使得DFP接口不可能太长久。
DVI -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接口
可以传送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并且实现的分辨率也可以高得多。这一标准由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DDWG)提出,支持DVI标准的公司有很多也是原来DFP标准的支持者,随后VESA也接受了DVI标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DVI接口的前途一片光明,因为它可以支持1280×1024以上的分辨率,而且同时也可以传输模拟的视频信号,这样CRT显示器也可以应用在DVI接口上。
DYNAFLAT
平面显示器有两种形式,即物理平和光学平。由三星公司开发出的DYNAFLAT(动态平面)技术。它使显示器外厚玻璃的外表面为纯平的,但没有使用纯平的内表面,而是使用了球面(向用户方向略微突出),它的曲率是根据SNELL公式计算出来的。其原因就在于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内面发光点射出的光再经过厚玻璃的折射后进入人眼成像,光路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虚光点组成的图像则是真正的平面。简单地说DYNAFLAT技术就是利用非物理平面的厚玻璃(略微突出)的内表面制造出光学平面的图像。
EPA又称为"能源之星"规范
是一个节能的标准。支持这一标准的显示器能有效地节约电力,提供各种节能状态。此标准已经成为显示器的国际标准,普通显示器都应该支持。
LCD
所谓液晶,是在常温下呈液态,并且光学性质近似于晶体的一大类物质的统称,于19世纪末被奥地利的一位植物学家发现的。液晶的分子排列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电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当液晶的分子排列发生变化时,其光学性质也随之改变。利用液晶的这一特点,本世纪60年代英国的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块LCD。
MPR-Ⅱ
是一个电磁辐射程度的规范,同样已成为国际标准。符合此标准的显示器可称为"超低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大大减小。选择显示器时应注意此功能是否支持。   
PDP
除了两块玻璃之间夹着的不是液晶而是一层气体以外,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工作方式类似于有源阵列LCD技术。它把气体和电流结合起来激发像素,虽然分辨率稍低,但是图像明亮且成本较有源阵列LCD低,适合商业演示使用。
P&D Digital Plug-and-Display(P&D)标准
是视频电子标准委员会(VESA)制定的,但是,在1997年该标准发布的时候已经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大大脱节。比如在P&D标准中定义的显示信号接口是一个多功能的接口,能够同时传送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但是这一点毫无意义,额外的USB和IEEE 1394接口除了会大大增加成本,而且对于显示信号的传送是画蛇添足,也没有哪个显示卡制造商愿意在自己的产品上添加这样昂贵而无用的接口。也正是因为VESA迟迟拿不出象样标准的失误,很多公司都各自联合伙伴推出各自的标准,使得数字接口标准的现况如此混乱。
TCO标准
随着人们对显示器的辐射、节电、环保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带动了各种安全认证标准的发展。这些认证标准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挑剔。最初的安全认证标准有著名的MPRII和TCO92,其中MPRII历经发展,已经过时了。而由瑞典专家联盟(TCO)提出的TCO系列标准,不断扩充和改进,逐渐演变成了现在通用的世界性标准,引起了显示器生产厂商的广泛重视。它不仅包括辐射和环保的多项指标,还对舒适、美观等多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TCO于1992年推出"TCO92"标准,TCO92里面有几个主要的指标:包括低辐射、具备自动关闭功能、显示器必须提供耗电量数据等。由于TCO92审查严格,所以现今能达到此标准的显示器为数并不多。在1995年,他们更推出全新的TCO95标准,在TCO92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环保意识,要求制造商不能在制造过程和包装过程中使用有碍生态环境的材料。TCO99刚刚发布时,对显示器提出了更严格、更全面的环境保护要求,在用户使用舒适度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意见。现在的显示器基本上都能满足辐射、节电、环保等各方面的世界标准,而通过了TCO95/99标准的显示器更是呈上升趋势。TCO的环保要求:电脑中多达30%的塑料包装可能有含溴阻燃剂。这些材料和另一类环境毒素PCB有关,怀疑可能对哺乳动物的生殖能力有损害。石墨可以在显示屏、显像管和电容中找到。它会损害神经系统并且较高剂量可以导致石墨中毒。镉在可充电电池和某些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显象层中存在。镉损害神经系统,高剂量时有毒。TCO92:是由瑞典TCO组织于1991年制定的一个比MPR-II更为严格的标准,增加了对交流电场(ATF)的限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严格的低辐射标准。TCO95:最新的综合性环保及人体工学设计规范,包括一系列标准和功能:基于TCO 92\\ISO\\MPR-II标准;人体工学(ISO 9241)和安全性(IEC 950)标准;电源控制标准(NUTEK);低电磁辐射\\低磁场辐射标准。TCO-99:TCO99是继TCO95、TCO92之后所发表的规范,TCO92安全规范是在1992年由瑞典TCO所发表,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TCO95,而TCO99则是瑞典组织于1999年在TCO95基础上制定的更加严格的安全辐射标准,对用户而言,在相同的亮度、对比度下,辐射会更低。TCO99规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含环境保护、人体工程学、使用便利性、能源消耗、电力特性、防火电磁与电场辐射性的相关规定。调节方式:调节方式从早期的模拟式到现在的数码式调节可以说是越来越方便,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数码式调节与模拟式调节相比,对图像的控制更加精确,操作更加简便,界面也友好得多。另外可以让你存储多个应用程序的屏幕参数也是十分体贴用户的设计。因此它已经取代了模拟式调节而成为调节方式的主流。数码式调节按调节界面分主要有三种:普通数码式、屏幕菜单式和飞梭单键式。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了解了以上几项基本的指标后,各位对如何选择显示器大致有个底了。再看看厂商的产品说明书就可以简单比较一下了。但买显示器光靠枯燥的数据对比肯定不行,主观的感受更加重要。调节范围:为了适应不同放置地点以及不同人的需要,最好显示器可以作向上20度、向下5度以及垂直方向上约150毫米的调整。
Ultra-Clear Coating(超清晰涂层)
这是三星显示器特有的一种透明多薄膜复合涂层。它不但大幅度地吸收并降低反射光的干扰,而且减少了图像投射光线的变形,大大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度和艳丽度,且机械强度较佳。它与三星显示器先进的动态聚焦系统、铁镍合金Shadow荫罩(INVARShadow Mask)、超黑底屏幕相结合,可以达到最佳的图像清晰度和色彩。其它技术指标。如色温(9300K/6500K/5000K)、同步输入信号(分离、复合同步、绿枪同步)等。这些技术指标对普通用户意义不大。
USB接口
现在的显示器,除了显示质量的明显提高外,在显示器的使用方便性方面也做着相应的革新,最显著的革新在于USB接口技术的采用。这种外设连接技术,最终解决了对串行设备和并行设备如何与计算机相连的争论,大大简化了计算机与外设的连接过程。它具体体现在标准化的接口规范、方便的连接、更高的带宽、对多设备的支持、真正的即插即用(热拔插),是理想的外设接入模式。大多数显示器厂商都看到了USB接口技术应用在显示器方面的好处,并在新型号的显示器产品上内置了USB接口或预留了升级到USB接口的余地。有些厂商还随显示器提供了USBHUB,包括上行、下行或二者皆有的USB接口通道。上行通道可接到机箱内的主板USB接口或另外的USBHUB,下行通道可连接其它USB外设。还有不少厂商迅速生产出了专门的USBHUB产品,让使用者可以连接更多的USBHUB以扩充USB接口的数量。
表面蚀刻屏幕涂层(direct etching coating)
直接蚀刻CRT表层,使表面产生微小凹凸,以减少外界光源反射干扰。而AGAS(Anti-Glare、Anti-Static)涂层是抗强光、防静电涂层。涂层材料是一种矽涂料,可扩散反射光,减低强光干扰,含有导电微粒。
白平衡
衡量彩显中红绿蓝(R.G.B)三原色混合生成白色的精确程度指标。
荫罩
是显像管的造色机构,是安装在荧光屏内侧的上面刻有40多万个孔的薄钢板。荫罩孔的作用在于保证三个电子共同穿过同一个荫罩孔,准确地激发荧光粉,使之发出红、绿、蓝三色光。而荫罩可分为孔状荫罩和条栅状荫罩两种类型。孔状荫罩是指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通过其上的小孔按一定分布射到屏幕的荧光点上,从而形成画面。小孔排列越紧密,其显示分辨率就越大。
超黑矩阵屏幕
是一种利用碳喷涂于屏幕荧光磷点之间以改善对比度的方法。这种屏幕比一般屏幕暗得多,屏幕影像抗外界光线干扰能力大大增强,图像更为亮丽。目前名牌厂家的显像管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场频
指垂直扫描速度(Vertical Scan Rate),即刷新频率,一般在60-100Hz左右。场频也叫屏幕刷新频率,指屏幕在每秒钟内更新的次数。人眼睛的视觉暂留约为每秒16-24次左右,因此只要以每秒30次或更短的时间间隔来更新屏幕画面,就可以骗过人的眼睛,让我们以为画面没有变过。虽然如此,实际上每秒30次的屏幕刷新率所产生的闪烁现象我们的眼睛仍然能够察觉从而产生疲劳的感觉。所以屏幕的场频越高,画面越稳定,使用者越感觉舒适。一般屏幕刷新率场频在每秒75次以上人眼就完全觉察不到了,所以建议场频设定在75Hz-85Hz之间,这足以满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了。
动态聚焦
指电子枪扫描屏幕时,对电子束在屏幕中心和四角聚焦上的差异进行自动补偿的功能。普通的电子枪聚焦时会有散光现象,即在边角时像素点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焦距长度不同,散光现象在屏幕四角最为明显。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对电子枪做动态的补偿,使屏幕上任何扫描点均能清晰一致。动态聚焦技术是采用一个调节器,周期性产生特殊波形的聚焦电压,使电子束在中心点时电压最低,在边角扫描时电压随焦距增大而逐渐增高,动态地补偿聚焦变化,这样可获得近乎完善的清晰画面。
电磁幅射标准
指限制显示器所发出的电磁幅射量的国际标准。目前有两项重要的标准是由下列两个瑞典权威机构所定出来的规则:MPR-II,原先是一项由瑞典劳工部所提出的标准,制定了显示器所放出的电磁幅射量的最高范围,现在已被采用为世界标准。TCO,瑞典TCO组织于1991年制定了一个比MPR-II更严格的标准,特别是为交流电场(AEF)而定。
点距
指显示屏上相邻的两个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即相邻的同基色点之间的中心距离)在显示屏幕大小一定的前提下,点距越小,屏幕上的像素排列越紧密,图像就越清晰细腻。用显示区域的宽和高分别除以点距,即得到显示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最高可以显示的点数。以14寸,0.28mm点距显示器为例,它在水平方向最多可以显示1024个点,在竖直方向最多可显示768个点,因此极限分辨率为1024×768。超过这个模式,屏幕上的相邻像素就会互相干扰,反而使图像变动模糊不清。目前点距主要有0.39、0.31、0.28、0.26、0.24、0.22mm等几种规格,最小的可达0.20mm。一般来讲,小点距和良好的汇聚性能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
点距和栅距
在描述这两个显示器术语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与它们相关的一个名词--荫罩。荫罩是显像管的造色机构,是安装在荧光屏内侧的上面刻蚀有40多万个孔的薄钢板。大多数彩色显示器是使用一组三个电子枪来显示彩色,荫罩孔的作用在于保证三个电子束共同穿过同一个荫罩孔,准确地激发彩色荧光粉,使红、绿、蓝色光束分别激发红、绿、蓝色荧光粉。荫罩可分为孔状荫罩和条栅状荫罩两种类型,从这里也就引出了点距和栅距的概念。所谓点距,是指用孔状荫罩的彩色显示器而言,是显示器屏面上相邻的同色色素点中心之间的距离。点距d是指荧光屏上相邻的相同颜色磷光点之间的对角线距离,单位是mm。有的显示器厂商为了和栅距做比较,只表明水平点距d1。点距越小的显示器屏幕越清晰,显示出来的图像越细腻,不过对于显像管的聚焦性能要求就越高。几年以前的显示器多为0.31mm和0.39mm,如今大多数显示器采用的都是0.28mm的点距。另外某些显示器采用更小的点距来提高分辨率和图像质量。常见的显示器点距0.28mm(水平方向为0.243mm)。条栅状荫罩类型的彩色显示器不存在点距的概念。这种显示器的彩色元素是由红、绿、蓝三色的竖向条纹构成,没有色素点,当然也就没有点距。现在,有的商家声称所售的显示器是0.25mm的点距,并能出示相应的技术说明书作为证明。其实,这种显示器通常是条栅状荫罩类型的,它的所谓点距,是指的三色条纹的总宽度。凭肉眼看同档次的孔状荫罩和条栅状荫罩两种类型的显示器,显示效果的区别不算大。但从理论和应用上讲,孔状荫罩显示器显示的图像更精细准确,适合CAD/CAM的应用;条栅状荫罩显示器的色彩要明亮一些(屏幕受到电子束激发的面积略大),更适用于艺术专业。在点距这个指标上,从一般的应用看,0.28mm点距的孔状荫罩显示器和0.25mm条栅宽的条栅状荫罩显示器已经达到要求,除非特殊需要,使用者不必自寻烦恼,追求更小点距的显示器。
动态聚焦
指电子枪扫描屏幕时,对电子束在屏幕中心和四角聚焦上的差异进行自动补偿功能。普通的电子枪聚焦时会有散光现象,即在边角时像素点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焦距长度不同。散光现象在图像四角最为明显。为减少这种现象发生,需要电子枪做动态的补偿,使屏幕上任何扫描点均能清晰一致。动态聚焦技术是采用一个可经过控制电压的调节器,周期性产生特殊波形的聚焦电压,使电子束在中点时电压最低,在边角扫描时电压随焦距增大而逐渐增高,动态补偿聚焦变化,这样可获得近乎完善的清晰聚焦画面。
显示数据通道DDC
DDC是建立在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信息通道,可以将显示器的物理数据直接输给主机。DDC最直接的应用就是提供显示器的即插即用功能,目前主要的DDC标准有DDC1:最初的DDC标准,规定了数据传输格式,由VESA组织颁布;DDC2B:可以使主机读取显示器扩展显示信息的双向数据交换通道;DDC2B+:允许主机和显示器进行双向代码交换,主机对显示器发布显示控制命令;DDC2AB:允许主机对显示器进行遥控双向数据通道。通信带宽更大,甚至可以连接其它外设。
点状点距、条状点距、柱状点距
一个显示器的点距是0.25的Trinitron显像管,而另一个是0.28的平面直角显像管,那么有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一定是Sony的0.25的Trinitron显像管的图像会更清晰吧,点距越小的不就是越清晰吗?那你就错了,点距指的是两点"同色发光荧光体"之中心点间的直线距离,并且越小就越能得到更精细的画面。但因使用的技术不同,点状点距与条状点距、柱状点距是无法精确地比较的。若粗略地计算,0.25mm的柱状点距约只等于0.27mm的点状点距。也就是说,0.26的点状点距的显像管会比0.25mm的Trinitron/DiamondTron显像管的解析力要强。那么为什么还要采用0.25mm Trinitron/DiamondTron的显像管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对比度很强,显示出来的画面更加鲜艳夺目,很适合高端的应用。
电子枪
显示器的中心处就是电子枪,位于CRT的最底端。从本质上讲,电子枪不过是体积更大、功率更大的二极管。电子在电子枪那儿获得动能,电子到达CRT前表面内侧时撞击萤光粉(磷质)而失去动能,萤光粉受到撞击而发光、发热,这是一个动能向光能、热能的转换过程。
分辨率(resolution)
构成一个影像的像素总和,一般用水平像素个数×垂直像素个数来表示。分辨率越高,图像就越清晰,但所得的图像或文字越小。它和刷新频率的关系比较密切,刷新频率为85Hz时分辨率越高,则显示器的性能也越好。可以把分辨率划分为CGA、EGA、VGA、SVGA等几种;按照水平和垂直像素数目来区分,则可以分:320x200、640×480、800×600、1024×768、1280×1024、1600×1280等几种。
隔行扫描(interlaced)
该技术最先由IBM在其8514A显示器上推出,其原理是在对显示屏进行扫描时,先扫描奇数行,再扫描偶数行,扫描两遍的结果才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种扫描方式容易实现,成本较低,但是在分辨率达到800×600或更高时,这种扫描方式下的图像会有很大的闪烁感,容易使操作者眼睛疲劳。一般大屏幕彩色显示器都不采用这种扫描方式。
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
这是显像管中电子枪对屏幕的扫描方式。隔行扫描是先扫奇数行,后扫偶数行,通过两次扫描来完成对图像的更新。逐行扫描则是连续扫描一次更新图像,这种扫描方式比较稳定没有闪烁感,对眼睛伤害较小。大部分15英寸以上的显示器都应该在1024×768的分辨率下能够用逐行扫描方式工作。早期的显示器因为成本所限,使用逐行扫描方式的产品要比隔行扫描的产品贵很多,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隔行扫描显示器现在已经被淘汰。
过扫描
是一种新颖的显示器控制功能,在实际显示画面以外的区域也加载有视频扫描信号,只需按一下按键,即可使画面显示区域方便地增大到全屏,扩展用户的视野。这一功能要求显示器具备更高的带宽和扫描频率。
行频
即水平扫描频率,指显示器所能达到的每秒内对水平偏转信号的刷新次数,也就是指显像管电子枪在每秒钟内根据水平信号对显示屏进行扫描的次数。如50KHz表示每秒钟显像管电子枪在屏幕上写50千行点。普通14寸彩色显示器的水平扫描频率通常从35.5KHz到66KHz不等,而较好的大屏幕彩色显示器则可达到120KHz的水平。
行频、场频和带宽
行频是指电子枪每秒钟在屏幕上从左到右扫描的次数,又称屏幕的水平扫描频率,以KHz为单位。它越大就意味着显示器可以提供的分辨率越高,稳定性越好。场频是指每秒钟屏幕刷新的次数,又称屏幕的垂直扫描频率,以Hz(赫兹)为单位。注意,这里的所谓"刷新次数"和我们通常在描述游戏速度时常说的"画面帧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后者指经电脑处理的动态图像每秒钟显示显像管电子枪的扫描频率。荧光屏上涂的是中短余辉荧光材料,否则会导致图像变化时前面图像的残影滞留在屏幕上,但如此一来,就要求电子枪不断的反复"点亮"、"熄灭"荧光点。场频与图像内容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即便屏幕上显示的是静止图像,电子枪也照常更新。扫描频率过低会导致屏幕有明显的闪烁感,即稳定性差,容易造成眼睛疲劳。早期显示器通常支持60Hz的扫描频率,但是不久以后的调查表明,仍然有5%的人在这种模式下感到闪烁,因此VESA组织于1997年对其进行修正,规定85Hz逐行扫描为无闪烁的标准场频。带宽指每秒钟电子枪扫描过的总像素数,等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场频(画面刷新次数)",带宽采用的单位为MHz(兆赫)。带宽是显示器最基本的频率特性,它决定着一台显示器可以处理的信息范围,就是指电路工作的频率范围。显示器工作频率范围在电路设计时就已定死了,主要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但高频电路的设计相对困难,成本也高且会产生辐射。高频处理能力越好,带宽能处理的频率越高,图像也更好。每种分辨率都对应着一个最小可接受的带宽,如果带宽小于该分辨率的可接受数值,显示出来的图像会因损失和失真而模糊不清。因为显像管电子束的扫描过程是非线性的,能够为人眼所看到的部分仅仅是扫描线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计算带宽的时候还应该除以一个"有效扫描系数",一般取值为0.6~0.7左右,所以实际的带宽应大于理论值。所以,可接受带宽的一般公式为:可接受带宽=水平像素(行数)×垂直像素(列数)×场频(刷新频率)/过扫描系数(一般为0.6~0.7)。例如,解析度1024×768、刷新频率85Hz的画面,所需要带宽=1024×768×85/0.7约为97MHz。
即插即用
早期的显示卡安装时必须自己安装驱动程序,设定相关功能及显示器工作范围搭配等问题,安装过程费时费力。如果安装者没有一些基本的电脑知识,想要发挥显卡的大部分功能就很难了。DDC界面的好处是让我们设置上述相关功能时更简便。开机前只要将支持DDC的显卡和显示器连接好,开机后 Windows 95/98就可以通过DDC自动侦测并安装所有的驱动程序并进行优化,完成后使用者就可以直接使用,而无需管其它事,这就是"即插即用"。如果中途更换显示器也没关系,只要将显示器与显卡连接好,执行"控制面板"中的"添加新硬件"下的"添加新硬件向导"即可。 特别提到一点,微软公司每年都搜集各类硬件厂商所注册的INF(EDID)文件,整理后放入新版Windows 95/98 CD内,这样就可免除众多使用者寻找保管驱动程序的麻烦。
聚焦性能
指显象管中电子枪发射电子束后通过其调节功能而显示出清晰图像的能力,反映电子束扫描偏差的纠错能力。
汇聚性能
红绿蓝(R.G.B)三原色电子束在屏幕中的正确聚焦能力,反映出显象管偏转线圈产生的电磁场对电子束运行轨迹的控制能力。
可视角度
是针对LCD的,所谓"可视角度"是指站在始于屏幕法线的某个角度的位置时仍可清晰看见屏幕图像所构成的最大角度。当然了,可视角度是越大越好。通常,LCD的可视角度都是左右对称的,但上下就不一定了。而且常常是上下角度小于左右角度。由于每个人的视力不同,因此我们以对比度为准。在最大可视角时所量到的对比度愈大愈好。
内部涂层
厂家生产显像管时在荧光粉背面涂上反射层以提高发光效率,同时降低像素间的串色,是显像管的重大技术差别之一。
外部镀膜
显像管的外部镀膜,可阻挡有害射线、消除静电、降低屏幕反光。不同厂家的镀膜材料和技术各不相同。
平板显示器(FPD)
平板显示器(FPD)分为发光型和受光型两大类。发光型FPD按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包括ELD和LED)、场发射显示器(FED)、真空荧光显示器(VFD)等。其中,PDP无疑是近年来人们最为看好的一种FPD产品。PDP是利用稀有气体(惰性气体)放电产生的真空紫外线激励荧光粉发光的显示技术。目前,各大公司基本上是采用表面放电式的AC-PDP。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具有易于制作大屏幕显示设备和便于数字化驱动两个显著特点,另外还具有真彩显示、视角大、对比度较高等特点,以及器件结构及制作工艺易于批量生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人们预计PDP在大屏幕的显示器市场将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受光型FPD按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液晶显示器(LCD)、电致变色显示器(ECD)、电泳显示器(EPID)、铁电陶瓷显示器(PLZT)等。目前在受光型FDP中,LCD已成为主流产品。
屏幕可视区域
指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屏幕,平常说的17寸、15寸实际上指显像管的尺寸,屏幕可视区域一般可通过量取屏幕左下角到右上角的距离得到。由于显像管都是安装在塑胶外壳内,且由于屏幕的四个边都有黑框无法显示,因此许多人量显示器屏幕的对角线时,根本没有厂家所说的那种尺寸,所以就算是最好的显示器也不能做到可视面积等于显像管面积,只能尽量做到接近于显像管面积,这是评定一个显示器好坏的标准之一,相同的显像管,不同的公司的产品,它的可视面积就不一定会一样,所以我们在购买显示器时要注意尽量买可视面积最接近于显像管面积的显示器。一般14英寸的显示器可视范围往往只有12英寸;15英寸显示器的可视面积在13.6英寸到14.2英寸之间;而17英寸显示器的可视面积在15.6英寸到16.2英寸之间。
平面直角显像管
平面直角显像管是指整个直角和"近似"平面的显示屏,它对于反光以及画面变形的免疫力最高。
偏转线圈
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是直线发射的,显示器要成像,电子束必须连续不断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向DRT前面板发射电子束,那么电子束怎样才能改变发射方向呢?这就需要用到偏转线圈。它能产生强大的、不断变化的磁场,电子束通过该磁场时发生偏转,磁场方向不断变化,电子束就能连续不断地对荧光屏进行扫描。
阴极射线管(CRT)
这是显示器所用显像管的通称。当显示器接收到计算机(显示卡)传来的视频信号后,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特定强度的电压,电子枪根据这些高低不定的电压放射出一定数量的阴极电子,形成电子束。电子束经过聚焦和加速后,在偏转线圈的作用下穿过遮罩上的小孔,打在荧光层上,从而形成一个发光点。彩色显示器则由三支电子枪分别发射不同强度的电子束,并打在荧光层上对应的红(R)、绿(G)、蓝(B)色点上,三点发出的光线叠加后,就成为我们看到的某种颜色的色光。有关CRT技术还涉及许多内容,这里只是简单概括一下。未来的CRT会向着更平面化(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引起的反射)、更短小(可以减少显示器体积,降低发热量)的形式过渡。
球面显象管
显象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是曲面。它的制造工艺较成熟,价格较低,但图像显示失真,实际显示面积较小,反光现象严重。
柱面显象管
采用垂直栅条设计,显象管在垂直方向完全笔直,水平方向略有弧度。光透性好,图像更清晰。
平面直角显象管
屏幕弯曲更小,更接近"平面",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这种显象管的屏幕反光较小。
色温
描述光源色彩的参数。光源发光时产生一组光谱,用纯黑色产生同样的光谱所需达到的温度即为该光源的色温。
色彩控制
针对排版印刷应用而设计的全新影像色彩调控功能,为用户提供可自行设定的色彩环境。可分别对R、G、B三原色的色饱和度及画面的颜色一致性进行调节修正,用以匹配高档彩色打印输出,能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数码式调节按调节界面
根据操作界面的不同,数控可分为普通数字调节和OSD(On Screen Display,画中画)两种。其中OSD可以直接在屏幕中显示功能选项和调节状态,因此操作更为直观,调节精度也更高。OSD方式已为越来越多显示器所采用。   
扫描频率
指显示器的屏幕在一秒钟之内可以进行多少次全画面扫描。其值越高,画面越稳定。
栅距
由于SONY推出的特丽珑显像管采用了栅状荫罩,因此引入了栅距的概念。它指的是显像管相邻线条之间的距离,此时电子枪对显像管屏幕的扫描是以线条为像素单位的。
闪烁(flicker)
指画面强度出现的极快速偏差现象。造成的原因是电子束将一个画面扫描到屏幕上得花一些时间。有两种闪烁的现象会发生:一是线条闪烁,二是平面闪烁。前者是因为电子束扫描进画面的每一条线而引起,后者是因为平面重复比率达每秒50个所致。
细颈显示管
是指一种比标准电子管颈细的CRT。主要用于15英寸显示器。标准管直径达29mm,细颈管只有22.5mm。由于管颈细、电子束控制方便、聚焦精确、且体积减小、发热减少,能耗可降低15%左右。是红门资讯制作中心LCD的显示视频数字接口标准。
刷新频率
刷新频率分为垂直刷新率和水平刷新率,垂直刷新率表示屏幕的图像每秒钟重绘多少次。也就是指每秒钟屏幕刷新的次数,以Hz(赫兹)为单位。VESA组织于97年规定85Hz逐行扫描为无闪烁的标准场频水平刷新率,水平刷新率又称行频,它表示显示器从左到右绘制一条水平线所用的时间,以kHz为单位。水平和垂直刷新率及分辨率三者是相关的,所以只要知道了显示器及显卡能够提供的最高垂直刷新率,就可以算出水平刷新率的数值。所以一般提到的刷新率通常指垂直刷新率。刷新率的高低对保护眼睛很重要,当刷新率低于60Hz的时候,屏幕会有明显的抖动,而一般要到72Hz以上才能较好的保护你的眼睛。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厂商在广告中宣称的最高刷新频率指的其实是最低分辨率下的情况。
栅状荫罩
特丽珑或钻石珑所提供的条状遮罩。相对于传统的孔状荫罩,它可以提供更高的亮度和较鲜艳的色彩。
特丽珑(Trinitron)
它是SONY公司的一种独特的显象管技术,采用栅状遮罩,及单枪三束专利技术,能产生比较亮丽、鲜艳的画质。
同屏显示(DD)
是OSD的二代,为三星显示器专有。DD将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和过程都直观地显示在屏幕上,用户只需触动屏幕下方的按键便可调节多种画面设置,所有调节都可存储。
物理平
是指从物理上的各个表面都是纯平面,特别是显示器最外面的一层厚玻璃的内外两面从物理上看都是绝对平面,但这种绝对平面反而造成用户在面对显示器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平面图像,而是略有些凹陷。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把人眼看成是屏幕前的两个点,越大屏幕的显示器从边缘部分发的光经过厚厚的玻璃折射后进入人眼成像,由于人眼对折射的不敏感性,光路返回后在实际发光点前形成一个虚拟的发光点,即人眼误以为虚拟的发光点是真正的发光点。这种情况在显示器的中心部位还不太严重,但越到屏幕边缘虚点和实际发光点相差越大,具体来讲就是虚点越靠前,就如同人眼看插在玻璃杯里的筷子是折断的一样。把这些虚点连起来就使整个图像向内(远离用户方向)凹陷。所以说物理平并不一定就恰好能产生出纯平的图像。
像素
显示器一般采用光栅扫描方式,即电子束从左向右,自上向下作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电子束撞击显示屏上的众多的荧光粉点而使其发光,每个发光点就是一个像素。分辨率是指屏幕上有多少个像素点,分辨率越高,屏幕上的像素越多,图像也就越清晰。在最高分辨率下,一个发光点对应一个像素。如果设置低于最高分辨率则一个像素可能覆盖多个发光点。
钻石珑(diamondtron)
三菱公司研制的显像管技术,继承了特丽珑的优点,采用超纯黑屏幕和四倍动态聚焦电子枪,使画质更出众。
显示数据通道(DDC)
是一种在主机和显示器之间建立通信的信息通道。支持微软即插即用功能,可充分发挥显示器的显示能力。
显示器的带宽
所谓带宽是显示器视频放大器通频带宽度的简称,一个电路的带宽实际上是反映该电路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带宽越宽,惯性越小,响应速度越快,允许通过的信号频率越高,信号失真越小,它反映了显示器的解像能力。以MHz(兆赫兹)为单位,它比行频更具综合性。从表面上看,只需用行频乘以水平分辨率就可以得到带宽。但实际上,电子枪在扫描时扫过水平方向上的像素点数与垂直方向上的像素点数均高于理论值,这样才能避免信号在扫描边缘衰减,使图像四周同样清晰。水平分辨率大约为实际扫描值的80%,垂直分辨率大约为实际扫描值的93%,所以带宽的计算公式为:带宽=水平分辨率/0.8×垂直分辨率/0.93×场频,或:带宽=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场频×1.344。例如:在1024×768@85Hz的模式下,带宽为1024×768×85×1.344=89.84199868MHz。 带宽的值越大,显示器性能越好。
显示器调节方式
显示器的调节方式一般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模拟调节的典型方式就是机械式旋钮调整,这种方式是以前14英寸显示器普遍采用的,功能较少、容易损坏、没有记忆功能,在显示器的不同设置下切换相当不方便。数字调节又可分为电子按钮式数字调整和屏幕菜单式调整。电子按钮式调节方式已被普遍采用,这种调节方式除了基本调节方式外,还增加了屏幕梯形失真、枕形失真调节,并能储存每种分辨率或显示模式下的最佳状态,在切换显示模式时能自动调整到储存的模式。屏幕菜单式调节方式又称OSD。它通过显示在屏幕上的功能菜单达到调整各项参数的目的,不但调整方便,而且调整的内容也比以上的两种方式多,增加了失真、会聚、色温、消磁等高级调整内容。像以前显示器出现的网纹干扰、屏幕视窗不正、磁化等需要送维修厂商维修的故障,现在举手之间便可解决。此外,还有许多显示器调节方式正在推出,如单键飞梭方式。采用单键飞梭方式调节的显示器周身只有一个按键。通过这一按键,即可实现对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分辨率等参数的调节和控制,并可在屏幕上直接显示调节的结果。与其它每一项参数均需设置一个按键的显示器相比,单键飞梭无疑使操作过程变得更为简单、方便。
显示器调整功能
一般的屏幕调整功能,应该包括亮度、对比度、垂直位置、垂直显示尺寸、水平位置、水平显示尺寸等。另外像5GT的高阶产品更是有消磁、针垫型失真修正、平行四边型失真修正、魔纹失真修正及色温调教功能。对于高端的图形应用而言,这些功能都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减少按钮,增加使用者的方便性,许多厂商开发了专属的画面调控功能,即为一般所谓的OSD(On-screen Display)视控功能。它将原本是一颗颗按键的所有或部分调整功能,整合到一个画面的选单,以图示的方式让使用者更轻易地了解操作方式,5GT更有语言选择功能,可惜只有英语、法语等,就是没有中文。
像素
每一个像素包含一个红色、绿色、蓝色的磷光体。
最大可视面积
这是一个比较好理解的显示器术语,意思就是你的显示器可以显示图形的最大范围。最佳的检测手段是亲自动手用尺子测量一下,应用"勾股定理"看看是如商家所说的显示面积。平常说的17英寸、15英寸实际上指显像管的尺寸。而实际可视区域(就是屏幕)远远到不了这个尺寸。14英寸的显示器可视范围往往只有12英寸;15英寸显示器的可视范围在13.8英寸左右;17英寸显示器的可视区域大多在15~16英寸之间。购买显示器时挑那些可视范围大的自然合算。
逐行扫描(non-interlaced)
针对隔行扫描方式的缺陷,后来又推出了逐行扫描方式,这种方式是按顺序(不跳行)地扫描输出,一次扫描完毕就组成一幅图像。显示画面没有闪烁的感觉,因此更适合高分辨率下使用,但是对显示器的扫描频率和视频率带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明显,扫描率越高,刷新速度越快,显示就越稳定。现在所有的大屏幕彩显都采用的是逐行扫描方式。
逐行/隔行显示
显示管的电子枪扫描可分为隔行(Interlace)和逐行(non- Interlace)两种。逐行显示是顺序显示每一行。隔行是指每隔一行显示一行到底后再返回显隔行示刚才未显示的行,显示器在低分辨率下其实也是逐行显示的,只有在分辨率增高到一定程度才改为隔行显示。在相同的刷新频率下,隔行显示的图像会比逐行显示闪烁和抖动得更为厉害。不过如今生产的显示器几乎已没有隔行的了。
阻尼线
有人叫防伪线,Trinitron显像管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在显视屏上会有15寸一条,17寸有两条的不很明显的黑线,它的名称叫做阻尼线,是用来将荫罩挂定的,可能会造成在应用中有点影响。
柱面显像管
主要是以SONY的Trinitron(特丽珑)和三菱的DiamondTron(钻石珑)它的表面就好像是一个罐头的侧面,左右有弧度但上下没有,具有防止上下画面扭曲及反光的作用。
十一、键盘术语金库
84键盘
这种键盘上只有84个键,以前的XT键盘多是84键盘,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101键盘
这是目前流行的键盘,共有101键。
102键盘
比101键盘多出一个键,用于切换多国文字,一般用不着该键。
104键盘
比102多出的键在Windows 95中用于快速调出系统菜单。
电容式结构键盘
它是一种类似电容式开关的原理,通过按键改变电极间的距离而产生电容量的变化,暂时形成震荡脉冲允许通过的条件,具有噪音小、磨损小、手感好、工艺复杂的特点。
打字机键区
键盘上这部分键的安排,与英文打字机类似。不管键盘其它键的位置如何变化,这部分键的位置总是不会变的。
标键区
光标键和9个特殊键,一般软件都是用这些键来进行菜单选择和光标移动等动作,以前的84键盘上没有本区。  
功能键区
从F1到Fl2是功能键,一般软件都是用这些键来做软件的功能热键,如:Fl为寻求帮助,F2为存盘等。
集成鼠标的键盘
在键盘上集成鼠标多采用轨迹球或压力感应板的形式,理论上可以节省桌面空间,对于那些未提供PS/2鼠标接口而电脑串口资源又比较紧张的用户,可以节省一个端口。
集成Mic和Speak的键盘
比较适合办公和学校等只要求发声且音质要求不高的用户,不过由于扬声器体积过小,声音质量不怎么样,只是清晰度尚可。
键盘(keyboard)
大家都知道键盘是电脑最主要的输入设备。从接触形式上看,有机械式和电容式两类。前者击键声音大,使用寿命短,价格低;后者击键声音小,使用寿命长但价格略高。现在大家普遍使用的是104键电容式键盘。
键盘插头
用来把键盘连到主机板的键盘插座上,符合PC99国际标准,其颜色是紫色的。
机械式结构键盘
它一般类似金属接触式开关的原理使触点导通或断开,具有工艺简单、手感一般、噪声大、易磨损及维修方便的特点。
多媒体键盘
多媒体键盘的特征是通过驱动程序设定,可以使用键盘所提供的特殊的快捷操作键实现CD播放、音量调整、键盘软开关电脑、休眠启动等功能。
人体工程学键盘
该键盘增加了托,解决了长时间悬腕或塌腕的劳累,并将两手所控的键位向两旁分开一定的角度,使两臂自然分开,达到省力的目的。目前这类键盘品种很多,有固定式、分体式和可调角度式,以适应不同操作者的各种姿势。
无线键盘
无线键盘是键盘体与电脑间没有直接的物理连线,通过红外线或无线电波将输入信息传送给特制的接收器。
小键盘
用于快速输入数字等,通过NUM LOCK键,可以在光标功能和数字功能之间进行切换。   
支撑架
在键盘的下面,一边一个,可以折叠,用于调整键盘的倾角,有的是一边两个,它们的倾斜角度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具体设定。
指示灯面板
有NumLock、CapsLock、ScrollLock三个指示灯,CapsLock是控制字母大小写的;NumLock是数字键和移动键之间的转换。 
中文键盘
中文键盘与一般的键盘其实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在键面上刻有某种输入法的字根,为输入中文方便,另外还有一些协助输入中文的键。
--------------------------------------------------------------------------------